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漢代河北地區主要河流的變遷

在我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遷中,河流在地形地貌中的變化是最顯著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的關系極其密切,影響巨大而深遠。漢代河北地區主要河流的變遷也反映出:河流變遷與人類經濟活動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

(一)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

現代黃河并不流經河北,但西漢時期的黃河下游河道從河北境內通過,與河北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談論河北地區的河流必然涉及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問題。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干流全長為5464千米,流域面積為752443平方千米。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中華民族活動的中心,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對河北社會歷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譚其驤、鄒逸麟等先生對黃河的變遷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結果,[1]以下所述多有參考。

1.西漢末年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

戰國中期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古代文獻《尚書·禹貢》和《山海經·山經》記載有兩條,稱為禹貢大河和山經大河。

禹貢大河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古黃河下游河道“禹河”。《禹貢·導水》章說:

(禹河)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這段史料需要做一些解析。“洛汭”是洛水流入黃河之處,“大伾”是山名,在今河南浚縣;說明古河水東過洛汭后,自今河南滎陽廣武山北麓東北流至今浚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著太行山東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陸”指大陸澤。說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縣南接納自西東來的漳水,然后北過大陸澤,在今河北深縣南與《山經》大河別流,大體穿過今冀中平原東流。“九河”泛指多數,是說黃河下游河道分成多股,而非實指。黃河下游全面筑堤大約始于戰國中期,在沒有筑堤以前,由于黃河泥沙多,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上漫流,形成多股河道,同時分流入海。“逆河”是說“九河”的河口段都受到渤海潮汐的倒灌,河水呈逆流之勢在今天津市東南注入渤海。

由于《山經》中不見關于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據譚其驤先生考證,《山海經》的《北山經·北次三經》篇里,有很豐富的黃河下游河道資料,用這些資料和《漢書·地理志》《水經》和《水經注》的記載相印證,就可以知道當時的黃河下游河道沿著今太行山東麓東北流至永定河沖積扇南緣,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山經》《禹貢》里的兩條大河形成的時代很難確定,大致可以認為是戰國中期以前的河道。

《漢書》的《地理志》和《溝洫志》記載的黃河下游河道,也就是《水經·河水注》的“大河故瀆”。胡渭認為這是大禹治水以后黃河的第一次改道。“周定王五年(前602),河徙,自宿胥口東行川,右逕滑臺城,又東北逕黎陽縣南,又東北逕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瀆’。”[2]這條“大河故瀆”的徑流路線在宿胥口以上與《山經》《禹貢》河道相同,下游流經今衛河、南運河和今黃河之間,在滄州西、黃驊縣北。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的一段,胡渭敘述較詳:過長壽津后,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折東經高唐縣南,再折北至東光縣西會合漳水,復下折而東北流經漢章武縣,即今河北省黃驊市以北入海。譚其驤認為,這條“大河故瀆”始于周定王五年(前602)河徙說雖不足憑信,但其形成很可能早于《禹貢》河和《山經》河,在春秋戰國時代,它們曾長期并存,迭為主次。“在前四世紀四十年代左右,齊與趙魏各在《漢志》(指《漢書·地理志》)河東西兩岸修筑了綿亙數百里的堤防。此后,《禹貢》《山經》河即斷流,專走《漢志》河,一直沿襲到漢代。”《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河水約為戰國后期至西漢末年的河道干流。

《漢志》河、《禹貢》河和《山經》河是見于記載的黃河故道,肯定還存在著若干條故道,只是由于缺乏記載,難以確指。

戰國中期黃河下游河道全面筑堤以后,河道基本上被固定下來。當時平原中部地廣人稀,黃河又具有游蕩性,人們所筑的堤防距河床很遠。例如河東的齊和河西的趙、魏所筑河堤距河床各25里,兩堤相距50里,蓄洪攔沙作用很大。這條河道曾有多次決口改道,最著名的是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在東郡濮陽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的一次,洪水泄入鉅野澤,由泗水入淮。這是見于記載的黃河第一次奪淮入海,歷時20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才堵住決口。不久,黃河又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勃海流入渤海,寬深與黃河正流相等。至元帝永光五年(前39),黃河又在清河郡靈縣鳴犢口決口,屯氏河遂淤絕。其他幾次決口造成的災情也很嚴重,但大多經過幾年就被堵住,河復故道。這條河道穩定了400多年,到西漢末年,因泥沙長期堆積,“河水高于平地”,重大改道已無法改變。

2.東漢黃河下游河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11),河水在魏郡元城(治今河北大名東)以上決口,淹沒清河以東數郡之地。起初,王莽擔心黃河潰決危及他在元城的冢墓,當看到黃河決口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堤塞”[3]。洪水在今魯西、豫東一帶泛濫了近60年,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在著名水利工程家王景的主持下,對下游河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治,“修渠筑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治山東高青縣東北)海口千余里”,并“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潰漏之患”[4]。所謂“水門”,大致是在某些險工地段的堤防上置減水水門,汛期洪水可由上一水門泄出,洪峰過后,經過在堤外沉淀的清水,由下一水門歸槽。這樣既可以減水滯洪,又可以放淤固堤,還可以用清水沖刷河道,一舉數得。東漢大河由此形成,也就是《水經注》和唐代《元和郡縣志》里記載的黃河。

東漢大河的位置較西漢大河偏東,從長壽津(河南濮陽西旺賓一帶)自西漢大河故道別出,沿著古水河道東行,經今范水南,在今陽谷縣南與古水分流,蜿蜒于今黃河與馬頰河之間,至今山東利津附近入海。東漢大河距海里程比西漢大河短,河道也比較順直;東漢以后河水含沙量也比西漢少,因此這條大河穩定了八百年,其間雖然也有許多次決口,但沒有發生大的改流。

(二)海河水系的構成與變遷

1.海河水系

海河是我國華北地區的重要水系。海河流域位于北緯35°0'至42°42',東經115°59'至119°36',范圍大致南起黃河北大堤,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西連太行山西側的黃土高原,東至渤海之濱。包括京、津兩市和冀、晉、魯、豫、遼、內蒙古等省區大部或部分地區,流域面積26.5萬平方千米。全流域面積山區約占54.1%,平原約占45.9%。海河上游有300多條較大的支流,匯集成五大支流: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即華北五河。五河分別自北、西、南三面呈扇狀匯流至天津,始名海河。

(1)北運河。北運河是海河的北部支流,發源于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山區,上源名溫榆河,通州區以下始稱北運河。它的水量分別由青龍灣河、筐兒港減河匯入潮白新河或永定新河,注入渤海,全長約180千米,集水面積5.11萬平方千米。

(2)永定河。永定河是海河的西北支流,上源一為桑干河,一為洋河,分別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區和內蒙古高原南緣,兩河均流經官廳水庫,至屈家店與北運河匯合,大部分洪水經永定新河由北塘入海。全長650千米,流域面積5.08萬平方千米,90%為山區。永定河名稱多變,戰國、西漢名治水,東漢名水,在北魏以前又名清泉河[5],可見含沙量并不很高。

(3)大清河。大清河是海河水系的西部支流,也是海河上游五大支流中最短的干流。一般把源于淶源縣境的北拒馬河(下游稱白溝河)和源于白石山的南拒馬河稱為北支;將漕河、唐河、大沙河、潴龍河和磁河(后兩河匯合后稱潴龍河)等十余條支流稱為南支。南支均源于太行山東麓并匯入白洋淀,出淀后始名大清河,至獨流鎮與子牙河匯合。

(4)子牙河。子牙河是海河的西南支流,上游北源滹沱河,發源于五臺山北坡的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是子牙河水量和洪水的主要來源。主要支流有陽武河、云中河、牧馬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狀排列,主要集中在黃壁莊以上,以下無支流匯入。黃壁莊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道寬廣,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漸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兩岸筑有堤防。南源滏陽河源于太行山東側峰峰礦區黑龍洞,滏陽河與滹沱河在獻縣臧橋匯合后,始名子牙河。子牙河全長730多千米,流域面積7.87萬平方千米,山區和平原約各占一半。有大陸澤、寧晉泊等滯洪區。至獨流鎮附近有黑龍港河匯入子牙河干流。

(5)南運河。南運河是海河的南部支流,主要是人工河。其上源為漳河和衛河。漳河上源分為清漳和濁漳,均發源于太行山南段西側。衛河源于太行山西側,至徐萬倉納漳河后稱衛運河,山東臨清以下始稱南運河。

2.海河的變遷

海河流域西部是太行山脈,北面是燕山山脈,東部和東南部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又名海河平原。南部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北部從西北傾向東南,河流進入平原后坡度驟減,泥沙淤積,河床墊高,形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人類活動對海河水系變遷影響很大,海河水系在兩漢時期經歷了重大的變遷。[6]

(1)西漢以前海河各水系分流入海。海河流域的沖積平原,大體上向北、向東微微傾斜,天津一帶地勢最低,所以歷史上海河流域的主要河道,都有向天津匯流入海的趨勢。只是由于黃河北流,吸納了平原的徑流,將平原水系附屬于黃河水系之中。

春秋時期,黃河以北的呼沲河(今滹沱河)、滱水(今沙河)、泒水(今唐河)、治水(今永定河)、沽水(今北運河)都經天津附近的洼淀分流入海,尚未形成海河水系。當黃河早期《山經》大河由今天津附近入海時,今海河水系中大清河以南各水均流入黃河,成為黃河的支流,以北永定河等水則分流入海。西漢時黃河下游及其入海河道南移至漢章武縣境,于是,海河水系南部的幾條干流,也擺脫黃河而分流入海,致使海河水系經歷了一個過渡性的分流時期。

據《漢書·地理志》和《水經》記載,西漢時今海河五大干流皆在大河以北獨流入海。

今北運河,漢時為沽水,入海在漢泉州縣(故城在今武清東南楊村附近)境。《水經》記“沽河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溫余水(今溫榆河)合為潞河,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為笥溝(潞河別名),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會,東入于海”。

今永定河,漢時稱治水,亦在漢泉州縣境獨流入海。考古資料顯示,在北京西部的清河鎮附近有三座漢代城堡遺址,其中朱房村古城緊鄰一古河道,據分析為漢代永定河出石景山后幾條汊河中的一條,從古城的規模可以判定這一河道曾一度作為干流,后來主流他去才成為支流,最終斷流后故道之內又有次生小河即今小清河。今大清河南、北、中三支在海河水系形成前,北支為拒馬河,包括古代的南北拒馬河和易水,其北支為滱水,南支為泒河。黃河南徙后,這些河流都分流入海,以后出海處又稱泒河尾,不過它們僅在入海處才匯合,實際上仍各為一支,直到東漢末年才在今天津西匯合并合笥溝入海。

今子牙河即漢時的虖池水,是海河的西南支流。其流程大致經下曲陽(晉縣西)北,深澤、饒陽南,又經東昌(武強南合寖水)、弓高(阜城南,有虖池別河分出)、樂城(獻縣東南,有虖池別水分出)、成平(滄州市西南)之北東至參合(即參力,今青縣西南木門店)合虖池別水,又于東平舒(大城西北)合虖池別水合流入海。

今南運河即漢代的漳水。漳河上源分為清漳和濁漳,均發源于太行山南段西側。漳水在西漢仍是黃河一大支流,《漢書·地理志》說“漳水東北至阜城入大河”。黃河南徙后,漳水不再入河。《水經》所記漳水經鄴縣西、列人縣、斥漳縣南,由阜城縣北,再往下應該是走西漢黃河故道,向東北流,過東成陵縣,東經成平縣南,章武縣西,最后在平舒縣南入海。由上述可見,海河的五大干流在西漢時,分別從南、西、北三面向天津附近的洼淀分流入渤海,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水系。

西漢以前,海河流域處于黃河下游,黃河的淤決遷徙對海河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修城池,設關卡,戰爭頻繁。各諸侯國之間旱時截流奪水,澇時以鄰為壑,相互戰爭往往以水代兵,決堤放水,淹沒敵國。例如,趙惠王攻魏,曾多次決黃河與漳河河堤;中山國攻趙,也曾水淹鄗城(治今河北高邑縣)。這種損人利己的做法,造成河堤紊亂,泥沙淤積,河道堵塞,水患不斷發生。到了王莽始建國三年(11),黃河又發生大的改道,河道南徙從山東利津入海,上述河流在一段時期內擺脫了黃河的影響,從而為海河水系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海河水系經歷了一個過渡性的分流時期。

(2)漢末以后海河水系的形成。海河水系形成的標志是河北平原諸水大多或全部匯流到天津入海。關于海河水系初步形成的具體年代,有的學者提出上限應在《漢書·地理志》《說文解字》等文獻所述水系之后,下限在曹操開通白溝以前。譚其驤先生在《海河水系的形成與發展》一文中提出,海河水系的形成當在東漢末建安年間。[7]據譚先生論證,清河逐步伸展是海河水系形成的關鍵,而海河水系的初步形成當與建安年間在曹操主持下改造了白溝和開鑿了平虜渠密切相關。

白溝(今河南浚縣西)原來是黃河故道,流量較小,不能滿足通航的需要。建安九年(204),曹操為了消滅盤踞在鄴的袁尚,改造原來的白溝,“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8]。以前只是分淇水進入白溝,現在則攔截淇水使其不再流入黃河而導入白溝。這就使得白溝的河身由苑口向上流延伸二三十里至于枋頭。從此,白溝及其下游清河便成為河北平原的主要水運通道。

袁尚失敗后投奔東北的烏桓,為統一北方,曹操揮師北上,又鑿平虜渠以通糧運。建安十一年(206),“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虜渠”[9]。這樣一來,呼沲水可以通過平虜渠向北進入泒水,清河也就可以沿平虜渠再向北流與沽水(今白河)相會,從而使船只能夠從白溝直達現在的天津附近。

海河流域一條縱貫南北的水運干線出現以后,呼沲水與漳水流量的大部分就被清河截住而沖攜北上,它們原來在清河以東的故道就逐漸變成了支脈,以至最后湮沒。河北平原上幾條大的主流相互連通之時,渤海西岸陸地又向海有所伸展,合流以后的河道,得以轉而向東并流入海,從而形成了“五河下梢”的“泒河尾”。潴龍河是指大清河南支潴龍河上源大沙河,而“泒河尾”則是指泒河與其他各河匯流后的下游,即自天津市的三岔口向東入海的海河尾閭部分。至此,海河水系得以初步形成。

海河形成前后水系不斷發展,當時海河水系的主要支流有以下幾條:

今潮河在《水經》中稱鮑丘水,《水經》說:“(鮑丘水)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縣東,又南過潞縣西,又南至雍奴縣北,屈直于海。”白河稱沽河,原來各自入海。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最重要的支流。

今大清河在海河水系形成前分為南、北、中三支,北支為拒馬河,包括古代的南、北拒馬河和易水,中支為滱水,南支為泒河。黃河南徙后這些河都分流入海,以后出海處又稱泒河尾,不過它們都在入海處才匯合,實際上各為一支,直到東漢末年才在今天津西聚匯并合笥溝入海。

今南運河水系上游包括漳、衛兩大支。漳水在先秦時稱衡漳或漳水。漳河在西漢仍是黃河一大支流,《漢書·地理志上》說:“鹿谷山,濁漳水所出,東至鄴入清漳。……大黽谷,清漳水所出,東北至阜城入大河”。漳水所經之地有鄴(濁漳水入)、邯鄲(漳水入)、列人(白渠水入)等。黃河南徙后,漳水不再流入黃河。《水經》所記漳水經鄴縣西、列人縣、斥漳縣南,由阜城縣北,再往下應該是走西漢黃河故道,向東北流,過東成陵縣,東經成平縣南,章武縣西,最后在平舒縣南入海。

今南運河另一上游衛河在漢代為宿胥故瀆,原為黃河故道,東漢末稱白溝。建安九年(204),曹操在枋頭(今河南浚縣東)附近筑堤,將注入黃河的淇水攔截,淇水改入白溝,后來發展成一條大支流。

(三)灤河

灤河是華北地區大河之一,河北省第二大河。古稱濡水。主要流經河北省東北部,內蒙古自治區南部和遼寧省西南部有一小部分。上源閃電河源于豐寧縣西北的巴顏圖古爾山,北流至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折而向南,至郭家屯始稱灤河。穿燕山,經承德、遷西、遷安、灤縣,至樂亭縣南兜網鋪注入渤海,全長877千米,流域面積4.49萬平方千米。灤河水量比較豐沛,水量的補給來源與海河相同,基本上由降雨產生,其次是地下水。灤河上中游流經地區多是山地丘陵,除了特大洪水漫溢兩岸造成水災外,洪水災害一般不怎么嚴重。進入冀東平原以后,地勢平緩,河床沖淤改道,變化較大,特別是在入海口附近。灤河是一條強流量、多沙性的河流,又是一個弱潮汐河口。這使得下游河道頻繁地分流或改道,形成放射狀水系,塑造了呈弧形向海延伸的扇形三角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安县| 平利县| 财经| 大新县| 凤翔县| 黎平县| 冕宁县| 濉溪县| 天祝| 米易县| 滁州市| 富顺县| 奉新县| 建平县| 贵阳市| 瓦房店市| 洛南县| 都昌县| 铜川市| 黄浦区| 漠河县| 万源市| 武山县| 江山市| 周至县| 深州市| 乐清市| 通海县| 南和县| 法库县| 罗江县| 台南市| 武清区| 牡丹江市| 鹤壁市| 浙江省| 武胜县| 会泽县| 沾益县| 石棉县| 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