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漢河北研究史稿
- 王文濤
- 2438字
- 2025-04-28 17:59:56
一 地形、地貌和地理范圍
河北省在華北地區的東部,因位于黃河下游以北而得名,部分地區古代屬于冀州,所以簡稱“冀”。介于北緯36°03'至42°40'、東經113°27'至119°50'。地處首都北京的周圍。東為天津市,面臨渤海,富有漁鹽之利和交通海外之便;西倚太行山脈,與山西省為鄰;北部壩上高原,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南部平原展開,與河南、山東兩省毗連;東北一隅鄰接遼寧省。河北是首都北京與中南、華東和東北以及全國的陸路交通必經之地,京廣、京九、京滬、石太、石德、京通、京承、錦承等鐵路從省內經過。全省土地總面積為187693平方千米,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96%,居第14位。
河北省背倚群山,面向海洋,境內地勢高低懸殊,明顯分為三級階梯。西北部高,東南部低平。這種地勢既利于暖氣團的深入,也便于大小河流匯歸入海。最北部為高原盤踞,南緣海拔在1500米以上,其中崗梁與湖灘交錯分布。山地分布在北部與西部,西倚太行山,北部燕山山脈和四周沒有明顯的界線。東南大部為廣闊的平原,從西向東逐漸傾斜,直到海濱。地勢起伏大,群峰之首小五臺山的東臺,海拔2882米,而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濱海地區降至1—2米。東西相距不足4個經度。高低相差近3000米。
河北省地貌特征明顯,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大類型俱全。高原約占全省總面積的8.4%,山地(含山間平地)約占47.6%,平原約占44%。高原面積雖小,但在發展畜牧業上,具有重要意義。山地和盆地,不僅是農牧基地,而且適宜發展多種經營。廣闊的平原上,淤積了深厚的黃土,對農業的發展極為有利。
高原是河北地形的第一級階梯,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當地稱高原為“壩上”,所以又叫作“壩上高原”。壩上高原位于張家口、承德兩市的北部,一般將張家口市的高原部分稱為張北高原,將承德市的高原部分稱作圍場高原。平均海拔1400—1600米,相對高度約200米。地勢從東南向西北傾斜,一些內陸水系的流向也與此相同,因而有“山無頭,水倒流”之說。而壩緣以南的河流則自北向南流入渤海。高原內部的地表形態可分為三種:壩緣山地、波狀高原和疏緩丘陵。
冀北山地、冀西北間山盆地和冀西太行山地彼此連接,構成河北地形的第二級階梯,呈弧形環抱著平原。整個山地區域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下,最低降至百米,是高原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山地包括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谷地,根據海拔高度,山地內部地形可大致劃分為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山地是省內天然森林的主要分布地,河北境內的許多河流都從山地發源。冀西北桑干河、洋河流域分布著一系列斷陷盆地,海拔450—900米不等,構成省內面積最大的盆地組合,稱為桑、洋間山盆地。
平原位于河北省的東南部,由黃河、海河、灤河沖積而成,統稱河北平原,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北起燕山南麓,西至太行山東麓,大致以100米等高線與低山丘陵區分界,東抵渤海之濱,南至省界。地勢低平,自山麓向渤海傾斜,海拔均在百米以下,低于50米的占絕大部分,至濱海地帶,僅高出海平面2—3米。由于河流交互沉積,平原內部并非平整如一,而是略有起伏,屬于有微度起伏的平原。根據平原的成因和形態,河北平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山麓平原、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山麓平原沿太行山東麓和燕山南麓大致呈帶狀分布,由許多沖積扇相連而成。沖積平原是河北平原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由海河、古黃河和灤河等水系沖積而成。位于太行山山麓平原以東,燕山山麓平原以南,東接濱海平原。濱海平原位于平原東部海濱,由各河流三角洲相連而成。
兩漢時期,今河北省與北京市、天津市在同一區域——幽州刺史部和冀州刺史部(部分)。西漢初年,今北京地區先后設異姓和同姓諸侯王國——燕國,都薊城。漢昭帝元鳳元年(前80),廢國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前73),又廢郡復為廣陽國,下轄薊、方城(在今河北省境內)、廣陽、陰鄉四縣。王莽新朝時,改為廣有郡,薊城改稱伐戎。東漢基本沿用西漢制度,但亦有變化。東漢初,今北京屬幽州刺史部,州治薊(今北京),下轄十一郡(國)。北京曾分屬于廣陽、涿、上谷、漁陽、右北平五郡的一部分。建武十三年(37),廣陽國并入上谷郡,和帝永元九年(96),復置廣陽郡,下轄薊、廣陽、昌平、軍都、安次(在今河北省廊坊市西北)五縣。
西漢王朝開發天津平原,沿渤海灣西岸接連設置了5個縣治,這便是漁陽郡的泉州、雍奴,渤海郡的文安、東平舒和章武。今天津,當分屬于上述諸縣。泉州故城位于武清城上村北,雍奴故城位于武清舊城東八里的丘古莊,其他各縣均位于今河北省。漢末,曹操為了消滅袁紹殘余勢力和征討烏桓,便于軍運,在天津一帶開鑿了一條運河,名叫泉州渠。約在西漢末至東漢后期,渤海灣西岸曾發生過大海侵,村落廢棄,縣治內遷,天津的開發進程被迫中斷,一切又回到了接近原始海岸的荒涼狀態。東漢以后,這一地區人口稀疏,經濟落后,直到隋唐時期,局面才有顯著改變。
此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河北省與北京市、天津市也一直緊密聯系在一起,只是到了近現代和當代才把京津與河北逐漸斷續分設,置為直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北京作為首都,其轄區在民國北平市的基礎上,原隸屬于河北省的宛平、昌平、大興、順義、房山、良鄉、通縣、懷柔、密云、平谷等先后劃歸北京市。1949年,天津定為新中國中央直轄市。1958年,成為河北省省會。1967年,再次成為中央直轄市,河北省省會搬遷到保定,1968年,省會又遷往石家莊。1973年,原隸屬于河北省的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五縣劃歸天津。河北省政府1949年8月成立,分設唐山、天津、通縣等10個專區,還管轄保定、石家莊等四市。1952年,撤銷察哈爾省,原察南、察北專區16個縣劃歸河北,設立張家口專區。1956年,撤銷熱河省,劃歸河北的八縣設立承德專區。1965年,山東館陶縣漳衛河西地區劃歸河北,為館陶縣;山東臨清縣衛運河西地區劃歸河北,設立臨西縣。河北與察哈爾、熱河兩省部分地區及山東兩縣合為河北省,河北省部分縣又劃歸北京、天津兩市,由此形成了現在京津冀的行政區劃格局。當然,研究兩漢時期的河北還應當以當時的行政區劃為準,故本書所論兩漢時期的“河北”,包括京津地區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