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梁啟超在《三十自述》中曾說:“風云入世多,日月擲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對我來說,自己早已過了三十,快要“奔五”了。從1997年讀研選擇了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到2000年首次發表這一方向的文章,我的學術生涯也已“忽忽”走過了20余年。收入本書的這些文章,即個人20余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以中國近代經濟史和思想文化史為主,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關于陳熾研究的文章。這類文章是由1997年至2000年撰寫碩士論文延伸而來。為了寫好畢業論文,我在1998年從山師西北角的致遠書店購買了《陳熾集》(趙樹貴、曾麗雅編,中華書局1997年版)一書,在導師孫占元教授的指導下,初步完成對陳熾思想的研究。后來在北京師范大學跟隨龔書鐸先生讀博時,先生認為學界有關陳熾的研究較為薄弱,建議繼續深入研究。于是,在先生的指導下,我先對學界有關陳熾研究的已有成果作了系統回顧,寫成《百年陳熾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發表在2002年的《江西社會科學》;后繼續努力,完成了《尋求近代富國之道的思想先驅:陳熾研究》的博士論文,并在2005年由齊魯書社以同名出版。2015年,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委托,我承擔了《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陳熾卷》的編校工作,又收集了10萬余字的新資料,為進一步研究陳熾提供了方便。這次收錄的關于陳熾的文章,便是自己多年來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其中,《陳熾交游述論》一文,受到龔先生的論文《姚瑩交游述略》(《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第5期)啟發。現在看來,陳熾研究可以說是我的學術發展的重要起點。目前,包括我的成果在內,學界關于陳熾的研究雖已有較多的成果,但仍有很多文章可做。尤其是陳熾《庸書》的百篇文章、《續富國策》的60篇文章,可以說篇篇皆是時代的反映,都值得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方世藻的《陳熾與臺灣海防淺談》(《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一文,即圍繞陳熾《庸書》中的《臺灣》篇所寫。因此,對于陳熾《庸書》《續富國策》的研究足可寫成160篇文章,關于陳熾的研究還遠未到終點,有志于研究陳熾者可以繼續探討下去。

第二類,關于《富國策》的研究論文。這是基于龔先生的啟發。當年在北師大讀書時,課內課外經常向龔先生請教。先生告訴我,學界知道陳熾著有《庸書》《續富國策》兩書,是闡發早期維新思想的重要著作,但是《續富國策》所“續”《富國策》究竟是怎樣一本書,學界對此尚缺乏研究。于是,我設法從國家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找到了《富國策》英文底本,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抄錄京師同文館出版的8萬余字的《富國策》。這些英文、中文的資料,奠定了我的博士論文中“《續富國策》和《富國策》的關系研究”的堅實基礎,并且使我在《廣西社會科學》得以發表《晚清〈富國策〉的譯刊和傳播》一文。博士畢業后,我繼續從事《富國策》的研究,寫過《汪鳳藻與〈富國策〉的翻譯》《〈富國策〉與〈重譯富國策〉關系研究》等文,后成專著《求富與近代經濟學中國解讀的最初視角:〈富國策〉的譯刊與傳播》(黃山書社2009年版),是對《富國策》的系統研究。不過,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如經濟詞匯概念的譯介、傳播及其所對應的思想史和觀念史的研究,還有《富國策》資料的整理等。

第三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階段性成果。由于多年對《富國策》《國富論》的關注和積累,2016年我以“亞當·斯密學說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影響研究”為題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并得以立項。在這五年內,我與課題組成員圍繞這一問題搜集史料,撰寫論文,參加有關學術會議。其中,《亞當·斯密在晚清中國的境遇考察與分析》是2020年11月參加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學術會議的參會論文,后發表在《聊城大學學報》。2020年是斯密去世230周年,我寫了《近代中國學界對亞當·斯密的紀念與評論》一文,發表在《山東師范大學學報》。在項目研究中,因涉及斯密和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關系,我和研究生劉倩合作撰寫了《理論與現實:近代中國學界論亞當·斯密與李斯特》一文,發表在《魯東大學學報》。雖然這項課題將在2021下半年結題,但還有很多問題尚待探討,如斯密在近代中國的形象,斯密與重農學派的關系,斯密的師友關系,斯密的自由放任、分工、稅則說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影響等。

第四類,為參加學術會議而撰寫的論文。《清流派與甲午戰爭》是2000年8月在山東威海召開的關于北洋海防的學術會議參會論文。當時,我已經研究生畢業,還未到北京師范大學讀博。這是我第一次正式參加學術會議。《許景澄與晚清海軍建設》是為參加2008年在威海召開的紀念北洋海軍成軍120周年學術會議而寫。《〈大眾日報〉對淮海戰役的報道和評論》是為參加2009年紀念淮海戰役爆發60周年學術會議而寫。《近現代山東呂劇的興衰與發展》是2009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學術會議的參會論文。《〈齊魯公報〉對辛亥革命后中國政局的關注和評論》為2011年7月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舉辦“中國報刊與社會歷史”學術會議的參會論文。《〈齊魯公報〉與山東辛亥革命》為2011年10月參加山東大學和山東省政協文史委舉辦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參會論文。《唐慶增對民國大學經濟學教育的關注和評論》為2013年參加暨南大學舉辦的“精英人物與近代中國”學術會議的參會論文。《晚清中國對俄修西伯利亞鐵路的反應》是2014年參加蘇州大學召開的“中國近代交通社會史”的參會論文。《北京鹽務學校研究》是2015年在山東濰坊學院召開的“海鹽文化與鹽業史研究”研討會的參會論文。這些文章主要根據會議內容而寫,有的是為紀念某一事件,有的是自設主題,多是當時學界關注學術和時代的一種反映。

這些關于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的論文,主要圍繞富強與啟蒙而展開,與近代中國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即尋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有著一定的關系。這些點滴收獲,主要得益于我在本科時期就讀的蘇州鐵道師范學院歷史系、碩士研究生時期就讀的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時期就讀的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以及在我的成長道路上給予指導和幫助的諸位師友,尤其是碩士生導師孫占元教授、博士生導師龔書鐸先生在我的學術發展道路上的指導和提攜。當年跟隨龔先生讀博時,先生已過七十到了“不逾矩”的年齡,但是其依舊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工作精神為我樹立了榜樣。

收入本書的文章,是在不同時間撰寫和發表的。在此,誠摯感謝發表拙文的期刊和編輯,感謝參會時專家對拙作的批評和指導。其中,有些文章所談的內容相近,難免有重復之處,敬請讀者見諒。所收文章內容、觀點未作改動,只是個別文字作了必要校訂、個別注釋有些調整。還需要說明的是,有兩篇文章為合作完成:《北京鹽務學校研究》是與柴德強同志合寫,《理論與現實:近代中國學界論亞當·斯密與李斯特》是與劉倩同志合寫。書稿中文字疏漏之處,感謝責任編輯劉芳老師細心指出并改正。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省高峰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經費”的資助,特此感謝。

張登德

2021年8月22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易门县| 类乌齐县| 迁安市| 麻江县| 阿拉善左旗| 寻乌县| 南澳县| 克拉玛依市| 于都县| 宝丰县| 武宣县| 宝鸡市| 英吉沙县| 绍兴县| 新民市| 桐庐县| 吐鲁番市| 盖州市| 晋江市| 民权县| 郧西县| 河北省| 大厂| 浦北县| 汝州市| 永仁县| 株洲县| 惠安县| 洛川县| 新乡县| 锡林浩特市| 年辖:市辖区| 长沙市| 台湾省| 惠州市| 二连浩特市| 阿克苏市| 岗巴县| 榆树市| 梁山县| 三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