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研究框架與內容

本書正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交代了吳芳吉生平所歷以及重要的思想資源。吳芳吉的人生充滿諸多悖論,其生涯狼狽困窮卻又灑然超脫,文化立場保守但又不拒絕吸納外邦思想。吳芳吉的復雜性在于他身處啟蒙時代而眷戀執守儒家信念,通過對其生平與思想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文化保守主義者在變動時代的困惑與執著。

第二章集中討論了吳芳吉的理學信仰與道德實踐,分析了吳芳吉的“性命之學”與“以禮為歸”的道德抱負。在這一部分中,首先梳理了巴蜀儒學由經學到理學的發展脈絡,以厘清吳芳吉儒學資源的淵源所在與地域影響。儒學發展到理學的階段之后,一躍成為宋明以來中國社會主要的意識形態,即便“五四運動”對其進行了激烈的否定而呈崩解之勢,但理學并未完全喪失生命力,而是以特殊的“游魂”方式影響著中國人現代精神的重建。吳芳吉相信理學能夠對抗與化解功利主義的影響,甚至可以為人類終極性的存在意義提供指引,為此,他所標舉的“性命”哲學與“以禮為歸”的人生信條從內在修養和外在秩序兩方面重新闡釋了儒學思想的現代價值和獨有內涵,建立起獨樹一幟的哲學觀和文化觀,并影響到他的詩學理念與文學創作。

第三章主要論述吳芳吉如何以儒家價值觀的視角看待和評價“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共識是用現代西方文化改造甚至取代中國傳統文化,但由于對西方文化和中國現實理解的不同,這場以探索深層文化變革為目標的群體運動最終按照各種政治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主張進行了不同的分化與裂變。本章首先勾勒出蜀中政治與學術之變,力圖建構晚清民國以來歷史語境,以此為起點討論吳芳吉與新文化運動的曖昧關系,即如何在革新與保守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這種矛盾來源于整體性的社會變革與個體性的文化情懷之間的碰撞,借助這一個案,思考中國文化在“現代性”的沖擊之下的更新與重建之路。

第四章探討了儒家話語對吳芳吉詩學思想的建構和塑造,以此為起點省思新詩的語言問題和文化意味。與“文學革命”中盛行的新銳主張不同,吳芳吉以“大文學觀”的宏觀視角處理“道”與“情”的關系,試圖以文學上的“個人無政府主義”打破新文學的主導地位。吳芳吉的詩學思想一方面繼承了《詩大序》《文心雕龍》的儒學傳統,另一方面又汲取了《滄浪詩話》、王陽明心學的某些理念,將文學視為對生命本體至善狀態的表達,認為詩歌的意義在于肯定人性本善的光明屬性以及完成對卑俗人生的超越。在以吳芳吉為代表的“學衡派”詩人和新文學人士關于新詩的對壘中,可以發現文白之爭、中西之爭的背后別有潛思和寄托。吳芳吉的詩論站在文化民族主義的價值立場上看待語言和文體的轉換與更新,其初衷乃是為了保持中國詩歌殊異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形態。為此,吳芳吉在保持和進入傳統的前提下進行了“化歐化古”的詩學實踐,以儒家詩學的視角對新詩的可能路徑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吳芳吉的詩學求索代表了文化保守主義者詩體變革的努力,也是中國現代詩學史上值得重視和研究的一環。

第五章在詩界革命的譜系之中重審吳芳吉創制的“白屋詩體”的特質所在。“白屋詩”是對古典詩體的改良,借鑒了樂府詩歌的民間性、口語性和體裁的現實性,從而使詩歌的口語性具有復雜的張力和獨特的面貌。本章從“白屋詩”的醞釀、特色以及時代影響等角度對吳芳吉詩歌改良的歷程進行了文化描述和詩學分析。

第六章分析了吳芳吉生命后期詩歌轉向的原因,并以“白屋詩”為參照討論了舊體詩變革的極限和可能性。吳芳吉詩學變革的理念是在不改變舊體詩基本體制的前提下擴大中國詩歌的表現空間,“白屋詩”的詩學實踐部分完成了吳芳吉的這一構想,但在整體上“白屋詩”并未解除古典形式牢固的限制而創造出一種具有現代意味的新詩體。吳芳吉盡管意識到了其詩體變革的局限所在,但又無法突破“白屋詩”這一“舊瓶裝新醴”的詩學模型,于是轉而擁抱古典詩熟悉而自得的審美之境,以對古典詩的赤誠之心反襯了詩體改革的徒勞與挫敗之感。吳芳吉重回古典之途,并不意味著“白屋詩”作為一種新詩體喪失了意義,它的存在指出了另外一種可能:在白話詩的語言空間里完全可以容納古典詩的文化意味與形式結構。


[1]吳芳吉:《白屋詩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8頁。

[2]吳相湘:《民國人物列傳(上)》,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82頁。

[3]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日記續編》(第4冊1959—1960),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258頁。

[4][德]弗里德里?!つ岵桑骸稒嗔σ庵九c永恒輪回》,虞龍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31頁。

[5]“新體新用”之說,參見隴菲《新體新用論》,載楊子彬主編《國學論衡》第1輯,敦煌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6]黎漢基:《社會失范與道德實踐:吳宓與吳芳吉》,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4、11頁。目前,以“吳芳吉研究會”為名的研究組織分設三處,分別在吳芳吉的故鄉江津、吳芳吉長期任教的成都、吳芳吉作為創始人之一的重慶大學。川內的研究者多將吳芳吉作為20世紀早期巴蜀文學的代表人物,這方面的文章有呂進的《重慶與20世紀中國新詩》、郝明工的《現代巴蜀作家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區域文學》、彭超的《中國現代文學發生期間的巴蜀詩人詩作》、程驥的《四川大學與中國當代文學》、徐志福的《標新立異,敢為人先——五四文學革命中的蜀籍作家團隊評述》。

[7]關于吳芳吉這兩份遺稿的研究,目前所見的論文有彭敏的《寫史即正學——吳芳吉的文學史路徑》(載《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第7期)、侯永慧的《〈蜀道日記〉中的三峽體驗》(載《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第7期)。

[8]吳芳吉著,賀遠明等編:《吳芳吉集》,巴蜀書社1994年版,第1359—1378頁。

[9]盧前:《吳芳吉評傳》,《民族詩壇》1939年第3卷第6期。

[10]任中敏:《白屋詩人吳芳吉論:白屋嘉言序》,《理想與文化》1943年第2期。

[11]吳芳吉著,賀遠明等編:《吳芳吉集》,第1393頁。

[12]蘇燦瑤:《吳芳吉白屋詩稿述評》,《國風》1935年第6卷。

[13]周光午編著:《吳芳吉〈婉容詞〉箋證》,獨立出版社1940年版。

[14]宮廷璋:《吳芳吉新體詩評》,《師大月刊》1935年第18期。

[15]朱自清:《論中國詩的出路》,《清華中國文學會月刊》1931年第1卷第4期。

[16]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編:《塵封的記憶:茅盾友朋手札》,文匯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7頁。

[17]李慶紅:《一部了解“白屋詩人”的信史》,《中國教育報》2017年4月17日第12版。

[18]張昕若:《愛國詩人吳芳吉》,《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

[19]鄧少琴:《五四運動中以“六言疊韻”爭鳴之愛國詩人吳芳吉》,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61—67頁。

[20]丁芒:《丁芒詩詞曲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頁。

[21]丁芒:《論吳芳吉詩觀及其實踐的當代價值》,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128頁。

[22]黃述遠:《從黃遵憲到吳芳吉》,載白屋詩人吳芳吉研究課題組選編《吳芳吉研究論文選》,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1頁。

[23]賀遠明:《吳芳吉研究芻議》,載谷生漴等編《吳芳吉研究論文集》,成都吳芳吉研究會,1999年,第101—111頁。

[24]謝應光:《吳芳吉的詩學觀與新詩發生路徑再思考》,載《蜀學》第四輯,巴蜀書社2009年版。

[25]彭超:《吳芳吉與中國現代新詩的發生》,《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26]李坤棟:《中西融合、古今貫通——從吳芳吉的白屋體新詩理論與創作看中國新詩的發展途徑》,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213頁。

[27]李坤棟、劉國銘:《吳芳吉與中國現代文學》,《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28]張放:《飄零的身世,奇崛的才情——吳芳吉先生的價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29]李偉民:《論吳芳吉的文學觀》,《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30]楊釗:《吳芳吉文學發展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31]楊釗:《吳芳吉的文學批評思想》,《山東文學》2006年第11期。

[32]張一璠:《吳芳吉文學觀略論》,載白屋詩人吳芳吉研究課題組選編《吳芳吉研究論文選》,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154頁。

[33]谷聲漴:《歐風美雨漸,白屋獨殊姿》,載白屋詩人吳芳吉研究課題組選編《吳芳吉研究論文選》,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12—25頁。

[34]張建斌、黃政海:《試論“白屋詩風”的現代詩學意義》,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228頁。

[35]張誠毅:《吳芳吉的詩歌改革足跡》,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193—195頁。

[36]陳良運:《談“文以情變”——從〈白屋吳生詩稿〉說起》,《中華詩詞》2005年第11期。

[37]單正平:《困敗人生新舊詩——白屋詩人吳芳吉簡論》,《文學與文化》2011年第1期。

[38]金國永:《白屋詩人的詩及其創作道路》,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192頁。

[39]李坤棟:《論吳芳吉的詩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40]李坤棟:《論吳芳吉的現代格律詩》,《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41]石天河:《〈婉容詞〉新論》,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399頁。

[42]朱樹群:《〈兩父女〉欣賞》,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413—416頁。

[43]李正孝:《從〈兩父女〉看吳芳吉作品的人民性》,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417—418頁。

[44]張祥麟:《崇高的理想,有韻的〈史記〉——〈籠山曲〉淺論》,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430—434頁。

[45]吳泰瑛:《長詩〈籠山曲〉的形式美》,載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編《吳芳吉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第435—438頁。

[46]張旭:《“天籟之音”:吳芳吉譯詩的創格尋蹤》,《外國語文》2009年第3期。

[47]李坤棟:《論吳芳吉的散文》,《山東文學》2007年第1期。

[48]楊釗:《論吳芳吉的戲劇創作》,《四川戲劇》2008年第5期。

[49]龔明德:《郭沫若〈題吳碧柳手稿〉墨跡》,《郭沫若學刊》2012年第4期。

[50]劉復生:《劉咸炘與學侶交往補述》,《蜀學》2011年第9期。

[51]張祥干:《張瀾致吳芳吉信件考:兼考吳芳吉1928年前后的動向》,《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52]胡迎建:《論現代舊體詩壇上有建樹的六位名家》,《中國韻文學刊》2005年第4期。

[53]潘建偉:《五四前后關于詩的用典之爭及其詩學意義》,《浙江學刊》2011年第3期。

[54]秦弓:《“五四”時期文壇上的新與舊》,《文藝爭鳴》2007年第5期。

[55]張賀敏:《學衡派與吳宓研究70年》,《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56]楊釗:《吳芳吉與吳宓文學交游論》,《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57]李怡:《論“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

[58]鄭大華:《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對“學衡派”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59]陳均:《早期新詩中的“自然”論與新舊詩之爭》,《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60]趙黎明:《“詩辨”傳統與學衡派“新詩”概念的形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61]朱利民:《重評胡適與“學衡派”關于語言的論爭》,《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62]張弛:《民族氣骨與傳統詩教——論吳芳吉湖南時期的文學活動》,《云夢學刊》2020年第6期。

[63]劉國銘:《論吳芳吉的個人無政府主義主張》,《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64]羅昌一:《白屋詩人的上下求索——談吳芳吉的讀書筆記》,載白屋詩人吳芳吉研究課題組選編《吳芳吉研究論文選》,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23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明星| 临高县| 土默特右旗| 睢宁县| 清丰县| 称多县| 微山县| 佛山市| 纳雍县| 合阳县| 盘山县| 杭锦后旗| 芜湖市| 苍南县| 漳州市| 西城区| 尖扎县| 留坝县| 华坪县| 丰顺县| 揭西县| 泰兴市| 同仁县| 青浦区| 昂仁县| 海阳市| 桐庐县| 青海省| 正安县| 淮南市| 泽州县| 岚皋县| 黑龙江省| 永州市| 农安县| 获嘉县| 芒康县| 明星| 友谊县|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