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古樂安孫氏家族研究:以唐代為中心
- 郭學信
- 4428字
- 2025-04-27 17:42:59
三 基本框架與研究的主體內容
本書對中古樂安孫氏家族的興起與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重點是以唐代博州武水樂安孫氏家族為考察研究對象,探析其家族先世、興起與發展脈絡及時代特征,對其家族科第與仕宦情況、聯姻對象、家族文化以及文學成就等進行了考察和論析。
本書除了緒論部分(概述了中古樂安孫氏家族,對有關中古樂安孫氏家族的研究進行了學術綜述,簡要介紹了本書的基本框架與研究的主體內容)和附錄部分外,主要有七章內容。
第一章主要對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的族源、得姓始祖以及先世孫武與孫臏進行了考察論述,并對春秋戰國時期樂安孫氏家族所凸顯出來的尚武風尚的時代特征進行了闡釋。
第二章在對秦漢魏晉時期樂安孫氏家族進行簡要概述的基礎上,主要論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樂安孫氏家族的尚儒門風,并結合歷史文化語境,對魏晉南北朝樂安孫氏家族尚儒門風轉變的時代特征進行了論析。
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對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的考察,也是本書研究的主體內容。第三章主要梳理考察了唐代樂安孫氏家族崛起與發展的狀況,對其家族科舉、仕宦情況進行了具體論述。作為一個典型的仕宦家族,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為官者表現出良好的政治德行和為政風范,為此本書第四章對該家族所凸顯出來的悉心為政、誠厚為國、力行忠道的仕宦理念及其政治實踐進行了具體闡釋。為了維護和擴大家族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的聯姻對象凸顯出對名門望族的重視,為此本書第五章對該家族的姻親家世進行了考察和論述。唐代樂安孫氏家族經過世代傳承,形成了以儒學相傳、以仁孝為本的家風,形成了勤奮力學、好為文雅的家學,為此本書第六章對該家族所凸顯出來的家學、門風進行了論析。唐代樂安孫氏家族不僅是一個仕宦家族,同時也是一個典型的文化家族,幾乎每代都有以文學著稱于世的成員,文學成就突出,在唐代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為此本書第七章主要對唐代樂安孫氏族人孫逖、孫棨、孫偓詩文著述成就進行了征略與分析。
[1] (晉)陳壽編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卷13《魏書·王朗傳》附《王肅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16頁。
[2] (唐)孫保衡:《唐故滑州白馬縣令樂安孫府君墓志銘并序》,載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9頁。
[3] (唐)孫保衡:《唐故宣義郎京兆府藍田縣尉樂安孫府君墓志銘并序》,載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0頁。
[4] (唐)魏征:《隋書》卷76《文學傳·孫萬壽傳》,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735頁。
[5] (唐)孫保衡:《唐故滑州白馬縣令樂安孫府君墓志銘并序》,載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9頁。
[6] 張衛東、陳翔:《唐代文儒孫逖家族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
[7] (唐)孫逖:《宋州司馬先府君墓志銘》,載(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313,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182頁。
[8]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47《百官志二》,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211頁。
[9]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第5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
[10] 有學者指出,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近代學者就開始了對家族制度的研究,出版了呂思勉的《中國宗族制度小史》(中山書局1929年版)、陶希盛的《婚姻與家庭》(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高達觀的《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正中書局1934年版)、潘光旦的《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商務印書館1941年版)、王伊同的《五朝門第》(成都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43年版)、瞿同祖的《中國與中國社會》(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等專著。日本學者則從40年代開始,出版了加滕常賢的《中國古代家族制度研究》、清水盛光的《支那家族的構造》(巖波書店1942年版)和《中國族產制考》(巖波書店1949年版)、牧野巽的《支那家族研究》(生活社1944年版)和《近世中國宗族研究》(日光書院1944年版)、守屋美都雄《中國古代的家族和國家》和《中國古代的家族研究》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研究論著。進入80年代后,家族史的研究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研究成果不斷問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徐揚杰的《中國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和《明清家族制度史論》(中華書局1995年版)、馮爾康、常建華等編著的《中國宗族社會》(“社會史叢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朱鳳瀚的《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鄭振滿的博士論文《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博士論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朱勇的博士論文《清代宗族法研究》(“博士論叢”,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以及常建華的《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等(參見陳爽《近年來有關家族問題的社會史研究》,《光明日報》1998年10月24日)。21世紀是家族史研究繼續發展和興盛時期,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這一時期的家族史研究除了一些宏觀性的成果外(如陳其南先生的《家族與社會》,聯經有限公司2004年版),主要側重于某個具體歷史時期或某一歷史時期具體家族的探索,或者側重于某一區域家族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如王善軍的《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林濟的《長江流域的宗族與宗族生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夏炎的《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劉煥陽的《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獻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版)、黃寬重的《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鄭振滿的《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等。
[11] 勞允超:《孫子里籍述略》,《軍事歷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2] 霍印章、李政教:《孫子故里“惠民說”新證——惠民縣出土北宋樂安吳堯墓志銘考》,《管子學刊》1992年第1期。
[13] 霍印章:《孫子故里“惠民說”再證》,《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14] 宋書其、楊祥林:《孫武故里考析》,《山東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
[15] 榮先、牛萬政:《孫武里籍考辨》,《東岳論叢》1988年第6期。
[16] 郭光:《從兩部〈一統志〉論廣饒是孫武的故里》,《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17] 駱承烈:《孫武里籍考》,《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18] 陳可畏:《孫武故里考》,《管子學刊》1991年第3期。
[19] 劉蔚華:《孫武故里探原》,《管子學刊》1991年第3期。
[20] 張效忠:《孫武故里新說》,《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21] 唐瑭、董曉波:《〈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的譯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9月26日。
[22] 孫遠方:《〈孫子兵法〉的國際傳播與影響》,《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12月7日。
[23] 李桂峰:《〈孫子兵法〉在日本與歐美的傳播與研究述略》,《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24] 蘇桂亮:《〈孫子兵法〉域外傳播研究——以書籍流通為中心》,《濱州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25] 吳榮政:《論〈孫子兵法〉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26] 高殿芳:《〈孫子兵法〉在日本的傳播源流簡述》,《日本研究》1988年第4期。
[27] 高殿芳、穆志操:《涌入日本的〈孫子兵法〉》,《軍事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8] 蘇桂亮:《孫子兵法研究在日本》,《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29] 吳學文:《從文化視角看日本對〈孫子兵法〉的研究與應用》,《孫子研究》2015年第5期。
[30] 熊劍平:《日本對〈孫子兵法·用間篇〉的研究與運用》,《濱州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31] 佐藤堅司:《孫子研究在日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32] [日]平間洋一:《〈孫子兵法〉對日本海軍的影響》,《軍事歷史》1991年第1期。
[33] [日]宇佐見哲也:《日本軍內外對孫子研究的發展狀況》,《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
[34] 王亞萍、劉文娟:《〈孫子兵法〉在西方引起廣泛關注的原因》,《濱州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35] 于汝波主編:《孫子兵法研究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孫子兵法研究史》共分13篇,其篇目分別為:《孫子兵法》醞釀產生時期——遠古至春秋;《孫子兵法》研究發軔時期——戰國;《孫子兵法》初期校理時期——秦漢;《孫子兵法》早期注解時期——魏晉南北朝;《孫子兵法》的注釋高峰時期——隋唐五代;武經首位確立時期——宋元;《孫子兵法》疏解闡發時期——明代;古代孫子研究的終結和再造——清代;《孫子兵法》與近代西方軍事融合時期——中華民國;孫子學創立及大普及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孫子兵法》傳入外國的初始時期——7世紀至19世紀;《孫子兵法》傳播及影響不斷擴大時期——20世紀;20世紀國外關于《孫子兵法》的應用理論研究。除了上述13篇外,還有“‘孫子兵法八十二篇’證偽”和“1993—2000年《孫子兵法》研究論著知見錄”兩篇附錄。
[36] 黃樸民、高潤浩:《孫子攻守思想述論》,《孫子研究》2015年第1期。
[37] 尚偉:《〈孫子兵法〉中的軍事倫理思想及當代價值》,《理論學習》2014年第7期。
[38] 黃樸民:《〈孫子〉真偽及價值》,《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39] 閻盛國:《〈孫子兵法〉經世致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
[40] 褚良才:《孫子兵法研究與應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1] 劉春志:《序言》,載褚良才《孫子兵法研究與應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
[42] 閻盛國:《〈孫子兵法〉所見戰時經濟問題探析》,《孫子研究》2018年第2期。
[43] 張其海:《孫子武德思想的內涵及傳承路徑研究》,《孫子研究》2018年第2期。
[44] 亓文婧:《山東昌邑一帶孫臏崇拜習俗考略》,《孫子研究》2018年第2期。
[45] 邱復興:《孫臏對孫子兵學的貢獻》,《濱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46] 陳相靈:《〈孫臏兵法〉的理論貢獻及現實意義》,《濱州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47] 侯藝林、張宇翔:《〈孫臏兵法〉之精兵思想——兼談孫臏對前人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及對后世的影響》,《濱州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48] 徐炳杰:《〈孫臏兵法〉軍事學術價值探析》,《孫子研究》2016年第1期。
[49] 韓紅宇:《論〈孫臏兵法〉的民本思想及其時代價值》,《青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
[50] 吳顯慶:《論〈孫臏兵法〉中的政治辯證法思想》,《戰略決策研究》2011年第4期。
[51] 王曉雪:《〈孫臏兵法〉的流傳、失傳及研究價值初探》,《管子學刊》2008年第3期。
[52] 姜濤:《從〈爾稚注〉看孫炎對鄭學的繼承》,《貴州文史叢刊》1989年第2期。
[53] 臧清:《唐代文儒的文學與歷史承擔——從張說到孫逖》,《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54] 任紅敏:《吳越煙霞染詩情——宦游吳越對孫逖山水詩創作的影響》,《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55] 歐陽明亮:《論孫逖“文儒”身份形成之淵源》,《皖西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56] 王冠一:《從“文貴形似”到“形神兼備”——讀孫逖山水詩》,《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第3期。
[57] 歐陽明亮:《孫逖與他的山水行役詩》,《蘭臺世界》2009年第4期。
[58] 歐陽明亮、鄭莉:《唐代詩人孫逖與他的〈宿云門寺閣〉》,《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2期。
[59] 張衛東:《唐代文儒孫逖籍居之地考釋》,《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4期。
[60] 張衛東、陳翔:《唐代文儒孫逖家族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
[61] 張葳:《唐中后期的官僚家族與科舉——對孫逖家族的一種考察》,《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
[62] 許友根:《唐代孫逖科舉家族成因初探》,《唐都學刊》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