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黨領導人民文明創造的理論自覺與實踐自覺

(一)理論自覺

1.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敘事向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總體性的概念,與社會主義一樣,它內涵著運動、道路、意識形態、理論、制度等多重維度。一般我們指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創的集道路、理論、實踐、制度、文化等的統一體。已有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基本側重于中觀和微觀層面的具象化研究,將其作為一個整體而進行的研究主要在意義研究中,如論證其促進了世界文明發展、推進了世界現代化進程、重振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為人類面臨的問題提供了解決的中國方案等,鮮有基于文明視角的研究,即使有相關觀點,也被認為是假命題或者學術假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論斷提出后,作為權威性的結論,真命題的性質不容置疑,且其不言而喻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本質關聯或者內在的一致性,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就沒有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制,或者說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樣態、文明之果,這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敘事向度。

從歷時性視角看,將其置于“中華文明”的文明體系中進行詮釋,試圖揭示其不同于傳統農業文明的時代性特征以及作為一種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基本特質、價值意蘊等問題。“文明”從學術研究的對象看,是一個較為抽象的范疇,一般是指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各種成果的總和,其核心是文化。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累積的各種成果的總和,儒家文化成為這一獨特文明的核心。就比較而言,它是一種典型的農耕文明或農業文明,與傳統社會結構、生產方式、等級秩序等內在耦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的結晶和綿延不斷的歷史傳承的精神標識。近代以來,傳統農業文明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挑戰下不斷轉型,經過百余年的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何解釋其成功的意義,以大歷史觀為認識論的文明視角無疑提供了另一種解釋路向。

從共時性視角看,將其置于“現代性”視域下進行審視,重在彰顯這一文明新形態的“自我”特質及其不同于西方現代性或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世界歷史意義。一般而言,現代性源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簡單來說,就是指現代社會生活的特質。從不同的維度,可窺其不同側面,概括而言,它與民族國家、工業化、科學技術、理性、自由、平等、權利等緊密相連。現代性發軔于西方,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因而,似乎可以認為,現代性就是西方現代性或資本主義現代性,是資本主義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呈現。[10]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步履加快,它已經跨域了民族國家的界限而成為一種世界現象。現代性一方面在加速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困擾資本主義發展的各種問題,如科學技術的“雙刃劍”、商品拜物教、人的異化、生態環境破壞、周期性經濟危機等難以克服的問題。因此,現代性批判成為現代性進程的一種伴生現象,霍克海默、馬爾庫塞、阿多諾、吉登斯、胡塞爾、利奧塔、馬克思等一眾學者從不同視角對資本主義現代性進行了批判。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生成過程中,充分借鑒和吸收了人類現代性的一切優秀成果,尤其是在不斷反思、揚棄和汲取資本主義現代性合理性成果基礎上而創造。因此,站在現代性反思的高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無疑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敘事向度,更能全面、客觀、清晰的厘清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基本特質、價值意蘊等核心問題。

2.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明的理論與實踐。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及其之于中國的重要性已被百年實踐所證成,習近平總書記以“精華”兩字表明了馬克思的思想對于當今時代及整個人類的歷史地位。“人類精神的精華”的新概括,既表明了馬克思思想的真理性和超越時空性,又表明了當今世界和時代仍然需要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精神的精華”,文明觀是其理論大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表現。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文明觀吸收了英法德哲學傳統中對文明內涵的基本質素,不但賦予了文明“總體性”的范疇,將其視為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成果的總和,并賦予其意義、關系、實踐等多個維度的意涵。唯物史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理論基礎,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實踐和人的本質的實現程度來分析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歷史趨勢,提出了共產主義文明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歷史必然性,提出了以在共產主義社會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文明狀態超越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本質被異化的“虛假”文明狀態,這一理論對中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和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也論證了東方社會歷史發展的非常規道路,這為中國共產黨人選擇馬克思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所創造的新型文明,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彰顯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而且具有強烈的世界歷史意義。它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人類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馬克思主義文明觀指引下的文明創造,它源于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深刻揭示,具有原生型文明屬性;形成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中、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和實踐智慧。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生了總體性意義的轉型,取得了具有世界共識性的成功,累積了豐富的中國經驗,形成了解決當今世界發展面臨困境的智識性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刻回答了人類應該追求和構建什么樣的文明形態、如何構建這一文明形態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不僅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而且在實踐上踐行著馬克思主義文明觀,也不斷證成著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設想。

3.推進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基本理論問題的闡釋

人類文明新形態一經提出,即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它的重要意義、科學內涵、生成邏輯、基本特質、價值意蘊等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已有成果較少。本書以《現代性反思視域下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為題,以大歷史觀為基本立場,著重探析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基本特質、發展路徑、價值意蘊等基本理論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和一定的創新性。

大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將資本主義置于人類歷史發展前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剖析,從而揭示其歷史命運,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一般而言就是指從歷史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即規律性出發,洞察現實以及未來的一種認識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現實與歷史具有無法割斷的聯系,雖然歷史不能復制,也不會重演,但是由一件件具體事件所構成的歷史總有某種程度的聯系或相似性,以史為鑒是中國人基本的思維方式,也是千百年以來生存經驗智慧的總結反映。從大歷史觀視野下審視人類文明新形態,一是指將其置于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和一百八十余年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定位其發展邏輯,二是指將其置于現代性這一世界歷史的寬廣視野下來界定其發展方位。

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與社會主義發展史緊密相連,也與中華文明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和改革開放的歷史緊密相連,這就從更長源流、更深基因上揭示了其精神支柱、歷史邏輯和現實基礎,從而更加有利于認識其樣態呈現和趨附歸向。就其生成而言,大歷史觀賦予了其歷史性向度、合理性根基和現實性表征,它是馬克思主義、傳統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辯證融合,是中華文明歷史演進的向度規定與質素規定的有機統一,是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的協同推進。就其特質而言,作為一種文明新形態,其主體樣態基本形成,但并非已經完全定型,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文明觀指導下以引領性、超越性和典范性為價值目標,以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傳統、一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匯通、融合、創新為核心要義,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遵循,以文明交流互鑒為手段,繼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意義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實踐自覺

1.堅定了中國道路的文明自信,增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定力。

“文明”一詞盡管被廣泛使用于各種場合,但其內涵和外延均較為模糊,中外學者的定義有數百種之多。但就其作為一種人類創造的各種成果的總體性形態呈現,一般而言其邊界大于民族國家,但小于“世界”。因而,法國學者莫斯等稱其為一種“沒有清晰邊界”的社會存在。湯因比、斯賓格勒將“文明”作為解析世界歷史的基本單位。美國著名政治學家薩繆爾·P.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將其作為理解當代世界秩序的基本范式。這種文明研究視角超越了民族主義與普遍主義的研究和解釋范式,通過觀察特定對象的歷史變遷、交流互動、發展轉型等,更有利于理解中國在世界的主體性,或者作為理解中國在世界中的主體性的一個視角。將人類文明新形態置于文明視域下的研究亦可超越文化保守主義和全球現代性的普遍主義,也便于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總體性發展(總體性不同于整體性,文明的總體性體現了文明要素的相互關聯但卻不是一個有清晰邊界的整體,有利于從整個世界史的高度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意涵)。中國共產黨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線性文明進步觀,既是對西方文明優越論的回應,也對世界其他國家走自己的文明發展道路提供了成功例證。

基于現代性反思和文明演進的雙重視角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具有范式轉型的強烈意蘊,有利于廓清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現代性的強大場域中既充分占有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積極成果,又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性這一歷史事實,它不是西方現代文明的翻版,而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原創版。人類社會擺脫蒙昧、野蠻階段進入文明階段后,呈現多元文明的發展圖景。從世界歷史發展的縱向看,多元文明形態并存發展(斯賓格勒、湯因比等的文明形態史觀的研究即可證實,馬克思主義的文明觀亦是重要佐證),從當今世界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路向看,盡管西方現代性的強勢邏輯依然橫行全球,但文明多樣性(亦稱為復數的文明)依然是基本態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實踐與理論、政治與文化等相互影響、彼此勾連、交錯形塑、交融同構著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有利于進一步堅定中華民族的文明自信和復興大業的實現。

2.增強了世界其他國家走自己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實踐自信。

現代化是一個嚴整多層體系,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全方位的集成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根據當時的歷史方位和目標任務,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此后,四個現代化的內容、內涵和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調整。新時代,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的深化以及新的改革目標的確立,關于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一步豐富了現代化的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邏輯上的次序性,現代化建設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當然,現代化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而是多維的、全面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等都是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而賦予的新的內涵,但物質層面的現代化的先在意義不言而喻。

就現代化的發展時序而言,歐美各國無疑走在了實現現代化的前列,并開拓了世界市場,創造了巨額財富。因此,以徹底否定資本主義發展軌跡而著稱的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亦高度肯定資本主義對物質財富的創造能力,稱其超過了過去上千年的總和。時至今日,客觀而言,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依然發揮著重大作用,影響著全世界發展。當然,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積極的成果。由于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和內在的、固有的矛盾,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異化,發展的不可持續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明顯。盡管當今資本主義各國不斷技術創新,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近年來如金融危機、疫情防控中出現的問題等如果究其根源,則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需要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11],而不是簡單的對生產工具或其他某一方面的變革就能使其生存下去的。

就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而言,歐美各國的現代化起步早,現代化實現程度高。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起步晚,現代化程度參差不齊,同時還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發展困境,甚或最基本生存問題等。中國是后發現代化國家的典型代表,繼改革開放前現代化戰略基礎上,鄧小平即提出了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12]的目標理念和根本遵循,以及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的根本要求,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中國社會突破性的發展成就及帶來的歷史方位的變革,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也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其承載的意義和價值進一步彰顯,不僅其實踐意義得到鮮明體現,而且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探索的理論價值也充分釋放,全面證偽了現代化模式、路徑的單一性,打破了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壟斷,拓展了后發現代化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3.破解了“歷史終結論”等西方話語霸權。

2014年,美國著名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為其新版《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一書作序時依然將“某種社會形態”作為歷史的終結者,但此時的他顯然較之較早前傲慢樂觀的態度有所收斂,并小心翼翼的承認“中國模式”可能帶來的巨大挑戰。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可謂風靡一時,當然亦是備受爭議,它代表了“冷戰”結束以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一種盲目自信,其理論前提是抽象人性論,虛無主義歷史觀,是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誤判。

“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是以馬克思主義誕生于十九世紀的歐洲,百余年后的人類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馬克思主義對現實缺乏解釋力,由此質疑其“過時”的特征。秉持科學精神,一種思想理論是否過時,與其產生時間及與現實之間的空間距離并無絕對關系。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于19世紀的歐洲,但是其作為人類精神的精華,既源于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并且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理論,始終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創造力,“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言論不攻自破。

“西方中心論”是隨著近代以來西方尤其是歐洲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并通過全球殖民化后逐步形成的心理優勢,認為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最佳形態,甚或是唯一文明,世界其他民族都屬于野蠻民族,并將其對其他民族的侵略美化為文明輸送。20世紀后期全球化的發展甚至被某些西方學者稱為“全球資本主義化”。盡管20世紀中葉以后全球史觀的研究不斷的解構著“西方中心論”的觀點。但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時至今日,西方國家對于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的優越感依然強烈,甚至出現了民粹主義、種族主義、保護主義等社會思潮,由此引發的偏見、仇視甚至沖突時有發生。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主要表現就是國際力量對比、國際格局、國際體系等方面不斷發生的深刻變化,最主要的就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一大批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深刻影響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西方中心論”在實踐上不斷被否定。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堅持人民至上,將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辯證統一,在價值取向、實踐路向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經驗智慧,創造了新的現代性,力證了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或美國化,并將自身發展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證偽了“歷史終結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西方中心論”“文明沖突論”等社會思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龙江县| 观塘区| 资中县| 攀枝花市| 宜川县| 漳平市| 天津市| 龙口市| 左云县| 武平县| 西城区| 泰安市| 韶山市| 宜君县| 祁连县| 永善县| 沙坪坝区| 格尔木市| 九江市| 庆安县| 南皮县| 西贡区| 庆元县| 绩溪县| 襄垣县| 曲靖市| 通河县| 疏勒县| 屏山县| 青州市| 正镶白旗| 西吉县| 普兰县| 天柱县| 青铜峡市| 肥东县| 株洲市| 全南县| 双桥区| 阿克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