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選題的緣起與意義

由于史料和研究習慣的限制,學界對古希臘歷史的研究多以雅典、斯巴達為中心。但“希臘歷史是多中心的”[1],若想深化對古希臘歷史的認識,必須細致觀察雅典、斯巴達以外的希臘其他地區的歷史,而研究古希臘歷史也必須建立在對古希臘不同地區全面考察的基礎上。本書的研究理路便服務于這一更大目標,選擇的研究對象是長期以來為人們所忽視的阿卡狄亞地區。

之所以選擇阿卡狄亞,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考慮。

其一,在古希臘研究領域中,阿卡狄亞長期以來都是不怎么引人關注的“邊緣”,但古代作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波利比烏斯等卻又都在他們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地提到了該地區。[2]近現代學者在研究古希臘,尤其是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歷史時,也會提及阿卡狄亞。[3]由此可見,阿卡狄亞雖然不是古今歷史學家敘述的中心,卻是古希臘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故而了解該地區的歷史對于全面認知古希臘的歷史十分關鍵。

其二,阿卡狄亞人是古希臘人的一部分,卻又不同于希臘人的其他族群。阿卡狄亞人的神話祖先并未被編入希倫家族的譜系,而希倫正是神話中希臘人的名祖。希臘人相信其族稱Hellenes(系復數;單數則為Hellen)來自于希倫之名Hellen,而其內部幾大族群的族稱來自希倫的幾位子孫之名,這些族稱的獲得被解釋為由移民和傳播所致。與希臘大多數族群的移民起源神話不同,阿卡狄亞人是一支號稱“比月亮還古老”[4]的土著族群,他們創造了一套土生土長的起源神話和祖先譜系。阿卡狄亞人自成一系的祖先家族,使他們成為希臘人中一個獨特的族群。

其三,阿卡狄亞人的內部構成十分復雜。統一的阿卡狄亞族群之下,可以劃分為多個次一級族群,如泰蓋亞人、曼提內亞人、麥那利亞人等,而這些次一級族群又可以劃分為更小的族群,比如麥那利亞人又可以細化為阿塞亞人、歐泰亞人、狄派亞人等。這些不同層級的族群擁有各自獨立的認同,同時若干次一級族群又共享更高一級的族群認同,乃至于最后共同擁有統一的阿卡狄亞族群認同。阿卡狄亞族群的復雜構成,儼然是古希臘族群構成的縮影,因此,研究阿卡狄亞不僅可以了解阿卡狄亞族群的復雜性,同時還有助于深化對古希臘族群的結構性認識。

其四,阿卡狄亞地區存在多個地區性強邦,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整個阿卡狄亞的地區局勢以及政治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古典時代,泰蓋亞和曼提內亞的相互關系一直影響著阿卡狄亞。這兩個城邦的對立不僅使阿卡狄亞地區的東南部陷入了戰亂動蕩,還為斯巴達控制阿卡狄亞地區提供了可乘之機;而這兩個城邦的合作不但促成了阿卡狄亞同盟的建立,還使該同盟發展成為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一支新興勢力。古希臘最主要的國家關系就是城邦間的關系,因此,研究阿卡狄亞,尤其是其內部主要城邦間的關系,不僅有助于明確地區性強邦在古希臘區域政治中的作用,同時對于了解古希臘城邦間的關系,乃至希臘邦際體系下的國家關系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五,阿卡狄亞同盟是全面認知古希臘國家形態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城邦一直以來都是古希臘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實際上,除了城邦這類比較常見的國家形態外,古希臘還存在邦聯制的同盟國家。公元前4世紀的阿卡狄亞同盟便是由阿卡狄亞的城邦和部落共同構成的一個邦聯制國家。阿卡狄亞同盟成立后,不僅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整個希臘局勢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研究阿卡狄亞地區,尤其是阿卡狄亞同盟,不僅可以對古希臘世界中的同盟國家有一個比較客觀的定位,還有助于豐富對古希臘國家形態的認知。

基于以上幾點,筆者認為研究阿卡狄亞,尤其是該地區的政治發展與演變,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與價值。

為便于讀者理解,筆者將對書名中“聯邦”與書中“同盟”的使用加以說明。以往學界描述阿凱亞、埃托利亞、阿卡狄亞等地區性國家時,經常使用“同盟”一詞。但“同盟”一詞的涵義比較寬泛,可以表示古希臘各種類型的地區組織,如伯羅奔尼撒同盟、德爾菲近鄰同盟,泛希臘同盟等,無法凸顯地區性國家的特性。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聯邦”一詞逐漸流行起來。較之“同盟”,“聯邦”一詞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地區性國家的雙重政治構架,且更貼合古希臘語境。在古希臘,此類地區性國家通常被稱為koina(sing.koinon),koinon一詞的使用很靈活,可以表示“共同的事物”或“獨立的政治共同體”,但作為一種政治組織的名稱,通常指聯邦國家。因此,筆者認為以“聯邦”指代地區性國家更貼切。但是,為避免新舊詞語的替換使讀者產生不適感,本書沿用了“阿卡狄亞同盟”這一傳統名稱。

二 研究概況

(一)國外研究概況

古典歷史研究萌芽于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文獻的搜集和整理是該時期古典學術方面的最大成就;17、18世紀,古典文獻學及其輔助學科的發展,為19世紀的古史研究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上半期,古史研究從古典文獻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歷史學科;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前期,古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發展,涌現出了一批大師級學者,許多重要著作相繼問世;[5]20世紀80年代以來,古史研究更是達到了空前繁榮,在繼續研究傳統領域的同時,發現發掘新資料、發現新課題、采用新視角、開拓新領域,成為新時代古史研究的特征。

在古史研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古希臘史研究不斷繁榮深化,尤以與雅典、斯巴達相關的成果最為豐富,但古希臘史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很少關注雅典、斯巴達以外的古希臘地區,尤其是阿卡狄亞這類相對落后的地區。這導致關于阿卡狄亞地區的研究及成果相對較少,以下筆者將從考古、宗教、族群、城邦與同盟等幾個方面,對阿卡狄亞地區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

1.關于阿卡狄亞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

學界對阿卡狄亞地區的關注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慢慢開始,且主要集中于考古研究領域。W.德普菲爾德(W.D?rpfeld)、G.弗熱爾(G.Fougères)、蓋伊·迪金斯(Guy Dickins)、E.A.加德納(E. A.Gardner)、A.奧蘭多(A.Orlandos)等一批考古學者,在阿卡狄亞地區的泰蓋亞、曼提內亞、呂科蘇拉、麥伽羅波利斯、斯提姆法羅斯等地,對古時的雕像、石碑、神廟、劇院以及城市遺址等進行了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6]

蓋伊·迪金斯對呂科蘇拉城的戴斯波伊娜神廟內部的雕像進行了細致研究,不僅復原了神廟雕像,還從考古角度證實了公元2世紀保薩尼亞斯(Pausanias)對戴斯波伊娜神廟內部雕像的描述。他指出,神廟內的雕像是由德墨特爾、阿尼托斯、戴斯波伊娜和阿爾特彌斯四個人物形象構成,是公元前2世紀雕刻家達摩豐(Damophon)的作品。他還指出,雕像的規模十分宏大,并非在一塊大理石上雕刻完成,而是利用各種零部件對已雕刻好各部分的組合,由此認為戴斯波伊娜在阿卡狄亞地區確實享有很高聲望。[7]

J.B.布里(J.B.Bury)全面考察了麥伽羅波利斯城的遺址,他指出,以海利松(Helisson)河為界,麥伽羅波利斯城被劃分為南北兩座城市。北部城市與曼提內亞城市一樣,是一個獨立城市,不受同盟干涉。南部城市則屬于阿卡狄亞同盟,同盟最高權力機構“萬人大會”(hoi myrioi)的會議大廳、同盟金庫及同盟檔案存放處均在南部城市,而且同盟執政官(strategos)和其他官員也都居住在南部城市。他還指出,作為南北兩城邊界的海利松河具有雙重作用,既可以防止北部城市與南部城市的權力混淆,又可以作為南部城市的北面防御,以確保南部城市免遭北部城市的侵犯;但是,當麥伽羅波利斯城面對共同敵人時,這條河流不會成為南北兩城的障礙,一個城市被包圍,另一個城市可以防守。[8]

20世紀后期到21世紀初,關于阿卡狄亞地區的考古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隨著調查考古學(Survey Archaeology)被古典考古學者廣泛接受并應用到實際考古活動中,阿卡狄亞地區的考古研究逐漸發展為集考古學、歷史學、地質學、植物學等相關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研究。該時期,阿卡狄亞地區的考古主要集中在神廟和宗教圣所,例如阿塞亞的阿基奧斯·埃利亞斯(Agios Elias)神廟、呂凱昂山的宙斯圣所等。[9]

珍妮特·富森(Jeannette Forsén)、比約恩·福森(Bj?rn Forsén)以及埃里克·厄斯特比(Erik ?stby)研究了古風時代晚期阿塞亞的阿基奧斯·埃利亞斯神廟,指出該神廟建立于公元前500年左右,是阿卡狄亞地區最大的神廟之一;不同于奧爾科麥諾斯地區用木頭、陶土及泥磚建成的神廟,阿基奧斯·埃利亞斯神廟在柱座以上的部分,幾乎都使用了大理石。他們還指出,阿基奧斯·埃利亞斯神廟一度發展為了地區圣所,享有很高聲望。[10]

大衛·吉爾曼·羅馬諾(David Gilman Romano)和瑪麗·E.沃埃吉斯(Mary E.Voyatzis)對呂凱昂山的宙斯圣所進行了多年的調查研究,發表了十分細致的研究報告。在《呂凱昂山發掘和調查項目的第一部分:上圣所》[11]中,他們總結了在呂凱昂山宙斯的上圣所,即土堆祭壇和圣域的考古發現,指出呂凱昂山的土堆祭壇是邁錫尼時期的山頂神殿,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到古典時代晚期,該祭壇一直都被使用。在《呂凱昂山發掘和調查項目的第二部分:下圣所》[12]中,他們對包括柱廊、競技場、體育場、洗浴設施等在內的下圣所,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在下圣所的遺跡中,時間最久遠的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紀,而大規模建筑誕生于公元前425至公元前450年年間以及公元前1世紀;他們還指出,直到拜占庭時期,下圣所中的某些部分仍舊被繼續使用。

瑪麗·E.沃埃吉斯對阿卡狄亞地區的神廟建筑及其功能進行了概括總結,在《神廟建筑在鞏固阿卡狄亞社群中的角色》[13]中,瑪麗·E.沃埃吉斯首先回顧了古風和古典時代的阿卡狄亞地區神廟的發展狀況,繼而探究了阿卡狄亞神廟與其所在社群之間的聯系,得出了以下結論:第一,神廟建設活動推動了社群團結與統一,同時也增強了社群間相互區別的獨立意識;第二,在阿卡狄亞東部、南部以及東南部,神廟建筑的集中分布主要是因為阿卡狄亞社群對南部強鄰斯巴達的回應;第三,神廟不僅具有宗教功能,還能促進地區團結,因為神廟是以有形、不朽形式存在的強大象征,是為所有人觀看、敬仰和尊重的。

2.關于阿卡狄亞地區宗教的研究

阿卡狄亞地區考古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神廟、祭壇以及祭祀奉獻物品等,這在客觀上推動了對阿卡狄亞地區宗教的研究。其中,阿卡狄亞神祇崇研究獲得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不少高質量的論著。

瑪麗·E.沃埃吉斯在調查阿卡狄亞地區圣所和神廟的同時,研究了阿卡狄亞地區的宗教崇拜,例如泰蓋亞的阿萊亞·雅典娜(Athena Alea)崇拜。在《泰蓋亞的阿萊亞·雅典娜崇拜及其變化》[14]中,她把泰蓋亞的阿萊亞·雅典娜神廟的發展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并依次對各階段的阿萊亞·雅典娜宗教崇拜進行了分析,總結出,神廟選址會隨時間不斷發生變化,宗教崇拜在不同時期的表達方式也不同,這些不同的表達方式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習俗與各地偏好,她還指出,在變化中也包含了一些共同發展模式,比如希臘大多數神廟都經歷了從崇拜廣泛神的樸實神殿到崇拜具體神祇的恢宏圣所的發展過程。

奧爾加·佐羅尼科瓦(Olga Zolotnikova)在《宙斯·呂凱奧斯崇拜》[15]中,探討了宙斯·呂凱奧斯(Zeus Lykaios)崇拜,指出阿卡狄亞地區的宙斯·呂凱奧斯崇拜主要是在呂凱昂山,而宙斯·呂凱奧斯崇拜最初源自對某個原始印歐神的崇拜,Lykaios這一稱號源自原始印歐語中的l(e)ukh-(“閃亮”)。他還指出,呂凱昂山流行的關于人變成狼的傳說,很可能與宙斯·呂凱奧斯的祭祀以及某個崇拜狼神的阿卡狄亞群體有關。

阿卡狄亞地區的潘神崇拜也獲得了不少關注。菲利普·博爾諾(Phillip Borgeaud)出版了《古代希臘的潘神崇拜》[16],在廣泛利用文獻、歷史以及考古證據的基礎上,探討了古典時代潘神外形的演化與改變,分析了潘神的阿卡狄亞起源,并將公元前5世紀潘神崇拜在雅典的流行歸因于潘神是城鎮與鄉村的中介。在這部書中,菲利普·博爾諾還探討了潘神傳說、潘神特性以及為紀念潘神舉行的節慶活動等內容。

除了對某個地區或某個神祇的個案研究外,也出現了關于阿卡狄亞地區神廟和宗教崇拜的總結性著作,例如瑪德琳·喬斯特(Madeleine Jost)的《阿卡狄亞的神廟與宗教崇拜》[17]。在這部著作中,瑪德琳·喬斯特在仔細甄選有用材料和細致考察現代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關于阿卡狄亞宗教活動的令人信服且有趣的見解,并對整個阿卡狄亞地區的神廟以及宗教崇拜進行了總結。為了調查宗教崇拜之間所有可能的關聯,瑪德琳·喬斯特將這部著作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瑪德琳·喬斯特從地形序列上考究了宗教崇拜和神廟的相關證據,依次考察了阿卡狄亞地區的主要城邦,對每個城邦中有關神廟以及官方崇拜的文獻、銘文以及錢幣證據進行評估,繼而與考古挖掘和勘探進行比較;她還對麥伽羅波利斯建成之前的許多較小社會如帕拉西亞、麥那利亞分別進行了討論。在第二部分,瑪德琳·喬斯特依次考察了阿卡狄亞地區的神靈,列出了一份關于所有經常被崇拜的神靈的崇拜地點清單以及相關證據所指向的年代;之后,又依次考察了神靈的每一個崇拜,確定了每個神靈的特性與功能。在整部著作中,瑪德琳·喬斯特一直保持客觀嚴謹的學術態度,既沒有構建任何關于阿卡狄亞宗教信仰的通用體系,也沒有給不同崇拜中的單個神靈強加一種統一模式。《阿卡狄亞的神廟與宗教崇拜》是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不僅對研究古代阿卡狄亞地區的宗教與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對希臘宗教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瑪德琳·喬斯特還研究了阿卡狄亞地區的神秘宗教。在《阿卡狄亞的神秘宗教》[18]中,她指出,和希臘的其他地區一樣,阿卡狄亞神秘宗教崇拜的主要對象是母女神——德墨特爾和科萊(Kore);在阿卡狄亞的不同地區,這對母女神有著不同的名稱,在麥伽羅波利斯城她們被稱為“大女神”(hai Megalai theai),在呂科蘇拉城則被稱為德墨特爾和戴斯波伊娜。通過對比厄琉西斯秘儀和阿卡狄亞的德墨特爾和科萊崇拜,瑪德琳·喬斯特指出,阿卡狄亞的神秘宗教雖然受到了厄琉西斯秘儀的影響,但其核心卻是原始土著的。

3.關于阿卡狄亞族群的研究

相比阿卡狄亞地區宗教的研究,關于阿卡狄亞族群的研究要少得多,主要學術成果出自托馬斯·海涅·尼爾森(Thomas Heine Nielsen)。在《阿卡狄亞:城市族名與部落主義》[19]中,托馬斯·海涅·尼爾森分別探討了阿卡狄亞地區的城市族名與部落主義,他指出,城市族名的出現是城市“城邦化”的一個好跡象,是判定城市城邦化的一個重要依據,總結了從古風時代到希臘化時代阿卡狄亞地區城市族名的使用情況;之后,他對阿卡狄亞部落內部的社群進行了考察,發現部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城邦而非村社,他還指出,阿卡狄亞地區的主要城邦沒有一個是屬于部落的。

托馬斯·海涅·尼爾森也對在公元前4世紀加入阿卡狄亞族群的特利菲利亞人進行了考察研究,發表了《特利菲利亞:族群構建與政治組織的嘗試》[20]。他指出,特利菲利亞作為一個政治、族群及地理概念,建構于公元前4世紀上半期。特利菲利亞在公元前5世紀尚不存在,公元前4世紀時特利菲利亞人才創造了自己的族群認同,擁有了邦聯特征的政治組織。他還指出,公元前4世紀60年代,特利菲利亞加入阿卡狄亞同盟,特利菲利亞人成為阿卡狄亞族群的一部分,標志著特利菲利亞創建族群認同與政治組織的嘗試的結束。

托馬斯·海涅·尼爾森還研究了整個阿卡狄亞族群,在《阿卡狄亞概念:民族、土地和組織》[21]中,他借用安東尼·D.斯密斯(Anthony D.Smith)提出的定義前現代化時期族群的六大“維度”[22],從共同的名稱、共同的血緣神話、共同的歷史、共同的文化、與特定領土的聯系以及團結意識六個方面,詳細探究了阿卡狄亞族群。他指出,阿卡狄亞人是一個能夠吸納新群體、具有擴張性的獨特族群,而不是一個封閉的單元,而且阿卡狄亞族群也可以劃分為許多次一級族群,每個次一級族群都以自己的方式呈現著它們的特征。他還指出,阿卡狄亞族群認同的政治化嘗試主要是為了應對斯巴達,但這種嘗試會受到地區性強邦的阻礙,因此,即便整個阿卡狄亞地區一致反斯巴達,并實現了阿卡狄亞族群認同的政治化,這種政治化的阿卡狄亞族群認同也會隨斯巴達威脅的減弱而消散。

M.普雷策勒(M.Pretzler)從神話和歷史兩個方面,考察了泰蓋亞的地區傳統與社群認同,發表了《泰蓋亞的神話和歷史:地區傳統和社群認同》[23]。他指出,地區傳統與社群認同的關系十分密切,傳統可以成為社群向外界呈現自我的一種手段,也可以影響社群成員的自我呈現,某些傳統的流行與持續取決于它們在變化的歷史環境中反映社群認同的相關方面的潛力,泰蓋亞的傳統反映了希臘城邦國家中傳統與社群認同之間的這種復雜關系。

4.關于阿卡狄亞城邦與同盟的研究

關于阿卡狄亞城邦的研究,首先要提到的是托馬斯·海涅·尼爾森,他發表的《關于古典時期阿卡狄亞依附性城邦的調查》[24],對阿卡狄亞地區不同類型的依附性城邦進行了細致研究,依次分析了位于大城邦領土范圍內的小城邦、邊區城邦(Perioikoi,意為“居住于周邊的人”)、通過霸權同盟及類似組織依附于大城邦的城邦、阿卡狄亞同盟內部的城邦和部落及部落國家中的城邦,指出古典時代阿卡狄亞地區的很多城邦具有依附性,強調應該區別看待這些依附性城邦與獨立城邦。

托馬斯·海涅·尼爾森還與摩根斯·赫爾曼·漢森(Mogens Herman Hansen)共同編輯完成了《古風與古典時代希臘城邦名錄》[25]。該書整理了1500多個希臘城邦,阿卡狄亞地區的城邦也被收錄其中。這部書將所有城邦按照名稱排列,并對每個城邦的歷史都進行了簡要介紹,對于研究古希臘城邦,尤其是資料缺乏的阿卡狄亞地區的城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關于阿卡狄亞同盟的研究中,J.A.O.拉爾森(J.A.O.Larsen)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希臘聯邦國家》[26],對古希臘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大大小小的同盟,尤其是同盟政府進行了細致深入的研究。在書中,拉爾森不僅分析了聯邦國家組建的意圖,還闡述了古希臘聯邦主義的興衰。該著作的第二部分包含了對阿卡狄亞同盟的討論,在概述阿卡狄亞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同盟成立前的歷史后,拉爾森敘述了阿卡狄亞同盟的歷史,尤其介紹了同盟機構及其運作。拉爾森指出,不同于松散的軍事同盟組織,同盟國家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多種職能,在古希臘歷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希臘聯邦國家》為了解古希臘國家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是研究古典城邦的必備參考。

克里斯蒂安·卡勒曼(Christian Callmer)研究了阿卡狄亞同盟成立前的歷史,發表了《阿卡狄亞同盟成立前的阿卡狄亞歷史》[27]。該文共包含四章內容,第一章描述了阿卡狄亞各地的地形,第二章探討了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阿卡狄亞人的經歷以及阿卡狄亞與塞浦路斯之間的聯系,第三章講述了公元前7、前6世紀斯巴達與阿卡狄亞的關系以及斯巴達對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主導,第四章講述了自希波戰爭至伯羅奔尼撒戰爭后阿卡狄亞地區的歷史,尤其介紹了泰蓋亞和曼提內亞這兩個城邦的活動。克里斯蒂安·卡勒曼的這篇論文為了解同盟成立前的阿卡狄亞歷史提供了參考,由于它僅講到曼提內亞城邦被斯巴達肢解,沒有講述琉克特拉戰役及其影響,因此,對阿卡狄亞同盟成立前的歷史介紹并不是很充分。

卡倫·R.胡弗(Karen R.Hoover)研究了公元前4世紀阿卡狄亞同盟的歷史,發表了《麥伽羅波利斯和阿卡狄亞同盟的政治史(公元前370至公元前361年)》[28],論述了同盟自成立至最終分裂瓦解的全過程,尤其介紹了阿卡狄亞同盟機構以及同盟首府麥伽羅波利斯。該文對阿卡狄亞同盟的歷史進行了全面介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以阿卡狄亞同盟為研究對象的論文。

此外,關于阿卡狄亞城邦與同盟的研究性論著還包括斯蒂芬·霍金森(Stephen Hodkinson)和羅杰·布魯克(Roger Brock)編著的《雅典以外的選擇:古希臘政治組織與社群的多樣性》,凱瑟琳·摩根(Catherine Morgen)的《城邦以外的早期希臘國家》以及S.杜沙尼克(S.Du?ani?)的《公元前4世紀的阿卡狄亞同盟》。[29]

5.有關阿卡狄亞的其他研究

阿卡狄亞錢幣研究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同時也引發了學界爭議,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公元前5世紀的阿卡狄亞錢幣的性質問題上。R.T.威廉姆(R.T.Williams)、G.K.詹金森(G.K.Jenkins)等學者認為,公元前5世紀的阿卡狄亞錢幣由阿卡狄亞同盟發行,是具有政治意義的錢幣。對此,R.T.威廉姆斯發表了《公元前5世紀的阿卡狄亞同盟錢幣》[30]。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公元前5世紀的阿卡狄亞錢幣并不具有政治含義。巴克利·文森特·黑德(Barclay Vincent Head)指出,公元前5世紀的阿卡狄亞貨幣可能是宗教性質的。[31]托馬斯·海涅·尼爾森發表的《阿卡狄亞同盟存在于公元前5世紀?》[32]指出,公元前5世紀并不存在阿卡狄亞同盟,因而公元前5世紀的錢幣并非同盟發行的錢幣。

亞尼斯·A.比庫拉斯(Yanis A.Pikoulas)研究了阿卡狄亞地區的道路網,發表了《阿卡狄亞的道路網》[33],對阿卡狄亞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區主要城邦的古代道路進行了考察和總結,重新建構了阿卡狄亞地區的古代路網,他認為,阿卡狄亞的路網是一個分布密集且系統化的道路體系,并且是伯羅奔尼撒半島道路網的重要構成。他還指出,道路網與定居點有著直接聯系,可以幫助確定那些存有爭議的定居點的位置。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利用路網還可以解釋和了解歷史事件。

詹姆斯·羅伊(James Roy)研究了阿卡狄亞地區的經濟,他的《阿卡狄亞的經濟》[34],全面介紹了阿卡狄亞地區的各類經濟活動,比如農業種植、畜牧養殖、貿易活動以及雇傭軍服務等。他指出,雖然阿卡狄亞地區存在許多相互獨立的社群,但這些社群在經濟活動方面僅有細微差別,所有阿卡狄亞社群在不同程度上似乎都從事著同一種經濟活動,尤其是農業和動物飼養。他還指出,阿卡狄亞各社群從事相同的經濟活動,但各社群政治實力的不同,導致一些社群在從事經濟活動時更具活力。

(二)國內研究概況

由于有關阿卡狄亞地區的史料比較缺乏,相關記載又較為零散,導致研究阿卡狄亞面臨的困難比較大,加之傳統研究習慣的影響,國內學者很少會關注到阿卡狄亞地區。但國內學者在古希臘族群、城邦以及同盟等方面的研究,為筆者研究阿卡狄亞,尤其是該地區政治提供了許多有益借鑒和參考。

徐曉旭關于古希臘族群以及族群認同的研究,[35]對筆者理解阿卡狄亞族群以及族群認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徐曉旭在《古希臘人的“民族”概念》中,分析了古希臘人獨特的“民族”概念,指出古希臘人對“民族”及其相關族群屬性有著不同的理解,但判定“民族”的標準是穩定的,即血緣、語言、宗教、生活方式等。徐曉旭還考察了古希臘民族認同中的個別主義和泛希臘主義,在分析相關代表性理論的基礎上,重新界定了個別主義和泛希臘主義,分析了存在于個別主義與泛希臘主義之間的張力以及這種張力在古希臘民族認同中發揮的作用,指出希臘人正是在這種張力中,構建了自己的民族認同。徐曉旭對古希臘民族認同中的個別主義和泛希臘主義的探討,對筆者思考和分析阿卡狄亞地區不同范圍的族群以及族群認同有重要啟發。

在《泛希臘崇拜與古代希臘民族認同》[36]中,蔡麗娟和徐曉旭從宗教認同的角度,探究了泛希臘崇拜體制的形成與運作,分析了該體制在古希臘民族認同機制中發揮的作用。該文對宗教崇拜與族群認同關系的分析,對研究阿卡狄亞宗教崇拜和阿卡狄亞族群認同的相互關系具有重要價值。在《古代希臘的城邦與宗教——以雅典為個案的探討》[37]中,黃洋以雅典為例,探究了城邦與宗教崇拜之間的相互關系,指出宗教崇拜為城邦提供了基礎,對城邦政治共同體意識的塑造以及城邦的社會與結構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反之,城邦引導并管理宗教崇拜,又是宗教崇拜的基礎。該文對于探究阿卡狄亞地區的宗教與政治的關聯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黃洋關于古希臘城邦的研究,[38]對于理解阿卡狄亞城邦的形成和發展亦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外,胡琳、楊嬋對古希臘同盟國家的研究,[39]對探究阿卡狄亞同盟具有重要意義。孫晶晶從宏觀角度探討了古希臘城邦的社會與文化,并對古希臘的城邦同盟進行了分類總結,[40]她還注意到了阿卡狄亞同盟,在《古希臘城邦同盟的類型》[41]中,依據不同的標準把古希臘城邦同盟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將阿卡狄亞同盟劃歸到邦聯國家一類。

由于國內對阿卡狄亞地區的相關研究較少,系統性的研究更是鮮見。因此,本書關于阿卡狄亞地區政治的研究,對觀察古希臘地區政治發展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三 研究思路與方法

研究思路:本書主要考察阿卡狄亞地區的政治發展,尤其是從古風時代到希臘化時代,阿卡狄亞地區從分裂到統一,再從統一到分裂的變化軌跡,探究引起這種變化的內外原因以及變化帶來的影響。

研究方法:本書運用歷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獻、考古資料等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借鑒參考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盡可能地梳理阿卡狄亞地區政治發展的脈絡。同時,本書還運用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分析了阿卡狄亞地區分裂—統一—分裂變化的歷史原因。

四 重難點與創新

本書的重點在于完整敘述阿卡狄亞地區的政治發展史,闡述阿卡狄亞地區自古風時代至希臘化時代歷經的分裂—統一—分裂的演變過程,剖析在不同階段引起阿卡狄亞地區分裂或統一的內外因素。本書的難點有兩個,其一,在原始資料相對有限,文獻記載零散的情況下,如何整理出一條阿卡狄亞地區政治發展的清晰完整脈絡;其二,阿卡狄亞是古希臘的一部分,研究阿卡狄亞地區的政治發展過程不能將視角局限于阿卡狄亞本土,如何在希臘世界的大背景下關注阿卡狄亞地區的政治發展是本書的又一難點。

本書的創新之處有兩點。其一,研究對象比較新。如上文所說,阿卡狄亞地區雖然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外學者的關注,但很少有國內學者注意到該地區,因此,本書研究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其二,研究內容比較全面。除了對阿卡狄亞地區政治發展過程的梳理,本書還介紹了阿卡狄亞地區的自然地理、方言、族群、宗教等內容,對全面認知阿卡狄亞及其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1] 顧準:《希臘城邦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頁。

[2] Homer,Iliad 2.134,2.605,2.611;Homeric Hymns 4.1,18.1;Pindar,Olympian Odes 6.100,6.619;Herodotus,The Persian Wars 1.146,2.171.2,8.26.1,8.72.2,9.28.16;Thucydides,The Peloponnesian War 1.2.3,5.29.1,5.60.3,7.57-58,8.18,8.37,8.58;Xenophon,Hellenica 2.2,3.5,4.8,5.1-5.4,6.2-6.5,7.1-7.5;Polybius,The Histories 4.8,4.19,9.17.6,12.4.13-14,16.12,36.17.

[3] Carl Roebuck,“The Settlements of Philip II with the Greek States in 338 B.C.”,Classical Philology,Vol.43,1948,pp.73-92;Donald Kagan,“The Economic Origins of the Corinthian War (395-387 B.C.)”,La Parola del Passato,1961,pp.321-342;T.T.B.Ryder,“Atheni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Peace-Conference at Sparta in 371 B.C.”,The Classical Quarterly,Vol.13,No.2,1963,pp.237-241;Robin Seager,“The king's peace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Greece,386-362 B.C.”,Athenaeum,Vol.52,1974,pp.36-63;James G.DeVoto,“Agesilaos II and the Politics of Sparta,404-377 B.C.”,Ph.D.diss.,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2;R.Sealey,A History of the Greek City States 700-338 B.C.,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Graham Shilpey,The Greek World After Alexander 323-30 B.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P.J.Rhodes,A History of the Classical Greek World,478-323 B.C.,Blackwell Publishing,2006;John Buckler and Hans Beck,Central Greece and the Politics of Power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4] Apollonius Rhodius,Argonautica 4.263-265,in Apollonius Rhodius,Argonautica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以下簡稱Loeb),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5] Theodore Mommsen,Romische Staatsrecht,dritte Auflage,Lepzig:Verlag von S.Hirzel,1887-1888;The History of Rome,W.P.Dickinson trans.,New York:Charles Scriber's and Son,1895;Numa Denis Fustel de Coulanges,The Ancient City:A Study on the Religion,Laws,and Institutions of Greece and Rome,W.Small trans.,Boston:Lee and Shepard,1901;Victor Duruy,History of Greece and of the Greek People,M.M.Ripley trans.,Boston:Estes and Lauriat,1892;Ernest Renan,Etudes dhistoire religieuse,Paris:M.Levy Frere,1862;J.B.Bury and S.A.Cook and F.E.Adock eds.,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12 vo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8-1934;Gustav Glotz ed.,Histoire Générale,10 vols.,Paris:L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23-1939;M.I.Rostovtzeff,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Roman Empire,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26;Auguste Jarde,The Formation of the Greek People,M.R.Dobie trans.,London:Kegan Paul,1926;M.I.Rostovtzeff,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41;H.H.Scullard,A History of the Roman World,753-146 B.C.,London:Metheun and Co.,1953.

[6] W.D?rpfeld,“Der Tempel der Athena in Teagea”,AM 8,1883,pp.174-285;G.Fougères,“Stèle de Mantinée”,BCH 12,1888,pp.376-380;E.A.Gardner et al,Excavations at Megalopolis,1890-1891,London:Pub.by the Council,1892;E.A.Gardner,William Loring,G.C.Richards and W.J.Woodhouse,“The Theatre at Megalopolis”,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Vol.11,1890,pp.294-298;Louis Dyer,E.Sellers,“The Theatre at Megalopolis”,The Classical Review,Vol.5,1891,pp.238-240;G.Mendel,“Fouille de Tégée”,BCH 25,1901,pp.241-281;R.Vallois,“Le théatre de Tégée”,BCH 50,1926,pp.135-173;C.Dugas,“Le sanctuaire d' Aléa Athéna à Tégée avant le IVe siècle”,BCH 45,1921,pp.335-435;K.Kourouniotes,“Ανασκαφ? Λυκáου”,Prakt,1903,pp.50-52;“Ανασκαφ? Λυκáου”,Prakt,1904a,pp.32-34;“Ανασκαφ? Λυκáου”,ArchEph,1904b,pp.153-214;“Ανασκαφ? Λυκáου”,Prakt,1909,pp.185-200;G.Blum and A.Plassart,“Orchmène d'Arcadie.Fouilles de 1913.Topographie,architecture,menus objets”,BCH 38,1914,pp.71-88;W.Lamb,“Arcadian Bronze Statutettes”,BSA 27,1925-1926,pp.133-148;A.Orlandos,“”,Prakt,1922-24,pp.117-123;“(1925)”,Prakt,1925,pp.51-55;“”,Prakt,1926,pp.131-139;“”,Prakt,1927,pp.53-56;“ Στυμφáλου”,Prakt,1928,pp.120-123;“”,Prakt,1929,p.92.

[7] Guy Dickins,“Damophon of Messene”,The Annual of the British School at Athens,Vol.12,1905/1906,pp.109-136;“Damophon of Messene III”,The Annual of the British School at Athens,Vol.17,1910/1911,pp.80-87;Guy Dickins and K.Kourouniotis,“Damophon of Messene:II”,The Annual of the British School at Athens,Vol.13,1907,pp.357-404.

[8] J.B.Bury,“The Double City of Megalopolis”,JHS 18,1898,pp.15-22;E.F.Benson,“The Thersilion at Megalopolis”,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Vol.13,1892-1893,pp.319-327.

[9] Naomi J.Norman,“The Temple of Athena Alea at Tegea”,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Vol.88,No.2,1984,pp.169-194;Gull?g C.Nordquist,“A House for Athena Alea?On two Fragments of House Models from the Sanctuary at Tegea”,in Erik ?stby ed.,Ancient Arcadia,Paper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Ancient Arcadia,Held at the Norwegian Institute at Athens,7-10 May 2002,Athens,2005,pp.151-166;Britt M.Starkovich,Gregory W.L.Hodgins,Mary E.Voyatzis,David Gilman Romano,“Dating Gods:Radiocarbon Dates from the Sanctuary of Zeus on Mt.Lykaion (Arcadia,Greece)”,in A.J.T.Jull and C.Hatté eds.,Proceedings of the 21th International Radiocarbon Conference,Vol.55,No.2-3,2013,pp.501-513.

[10] Jeannette Forsén,Bj?rn Forsén and Erik ?stby,“The Sanctuary of Agios Elias:Its Significance,and its Relations to Surrounding Sanctuaries and Settlements”,in Thomas Heine Nielsen and James Roy eds.,Defining Ancient Arkadia,Copenhagen:Det Kongelige Danske Videnskabernes,1999,pp.169-191.

[11] David Gilman Romano and Mary E.Voyatzis,“Mt.Lykaion Excavation and Survey Project,Part 1:The Upper Sanctuary”,Hesperi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hool of Classical Studies at Athens,2014,Vol.83,pp.569-652.

[12] David Gilman Romano and Mary E.Voyatzis,“Mt.Lykaion Excavation and Survey Project,Part 2:The Lower Sanctuary”,Hesperi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hool of Classical Studies at Athens,2015,Vol.84,pp.207-276.

[13] Mary E.Voyatzis,“The Role of Temple Building in Consolidating Arkadian Communities”,in Thomas Heine Nielsen and James Roy eds.,Defining Ancient Arkadia,pp.130-168.

[14] Mary E.Voyatzis,“The Cult of Athena Alea at Tegea and its Transformation over Time”,in Michael Wedde ed.,Celebrations:Selected Papers and Discussions from the Ten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of the Norwegian Institute at Athens,12-16 May 1999,Bergen:The Norwegian Institute at Athens,2004,pp.187-202;Mary E.Voyatzis,The Early Sanctuaries of Athena Alea at Tegea and Other Archaic Sanctuaries in Arcadia,G?teborg Sweden:P.Astr?ms,1990.

[15] Olga Zolotnikova,“The Cult Zeus Lykaios”,in Erik ?stby ed.,Ancient Arcadia,Paper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Ancient Arcadia,Held at the Norwegian Institute at Athens,7-10 May 2002,Athens,2005,pp.105-119.

[16] Phillip Borgeaud,The Cult of Pan in Ancient Greece,K.Atlass and J.Redfield tra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17] Madeleine Jost,Sanctuaires et Cultes d'Arcadie (école fran?aise d'Athènes:études péloponnésiennes 9),Paris:Librairie Philosophique J.Vrin,1985.

[18] Madeleine Jost,“Mystery Cults in Arcadia”,in Michael B.Cosmopoulos ed.,Greek Mysteries:The Archaeology and Ritual of Ancient Greek Secret Cul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pp.157-164.

[19] Thomas Heine Nielsen,“Arkadia:City-Ethnics and Tribalism”,in Mogens Herman Hansen ed.,Introduction to an Inventory of Poleis,Copenhagen:Det Kongelige Danske Videnskabernes,1996,pp.117-163.

[20] Thomas Heine Nielsen,“Triphylia:An Experiment in Ethnic Construction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in Thomas Heine Nielsen ed.,Yet More Studies in the Ancient Greek Polis,Stuttgart:Franz Steiner,1997,pp.129-162.

[21] Thomas Heine Nielsen,“The Concept of Arkadia—The People,Their Land,and Their Organization”,in Thomas Heine Nielsen and James Roy eds.,Defining Ancient Arkadia,pp.16-79.

[22] Anthony D.Smith,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Basil Blackwell,1988,pp.22-31.

[23] M.Pretzler,“Myth and History at Tegea:Local Traditional and Community Identity”,in Thomas Heine Nielsen and James Roy eds.,Defining Ancient Arkadia,pp.89-192.

[24] Thomas Heine Nielsen,“A Survey of Dependent Poleis in Classical Arcadia”,in M.H.Hansen,K.Raaflaub eds,More Studies in the Ancient Greek Polis (Historia Einz.108),Stuttgart:Franz Steiner,1996,pp.63-105.

[25] Mogens Herman Hansen,Thomas Heine Nielsen eds.,An Inventory of Archaic and Classical Polei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6] J.A.O.Larsen,Greek Federal States,Oxford:Clarendon Press,1968.

[27] Christian Callmer,“Studien zur Geschichte Arkadiens bis zur Gründung des Arkadischen Bundes”,Ph.D.diss.,Lund:Gleerupska universitetsbokhandeln,1943.

[28] Karen R.Hoover,“A Political History of Megalopolis and the Arcadian Federation,370-361 B.C.”,M.A.thesis.,Duquesne University,1990.

[29] Roger Brock and Stephen Hodkinson eds.,Alternatives to Athens:Varieties of Political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ty in Ancient Gree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Catherine Morgen,Early Greek States Beyond the Polis,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3;S.Du?ani?,The Arcadian League of the Fourth Century,Belgrade,1970.

[30] R.Williams,The Confederate Coinage of the Arcadians in the Fifth Century,New York:ANS,1965.

[31] Barclay Vincent Head,Historia Numorum:A Manual of Numisma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1.

[32] Thomas Heine Nielsen,“Was There an Arkadian Confederacy in the Fifth Century B.C.?” in M.H.Hansen and K.Raaflaub eds.,More Studies in the Ancient Greek Polis,Stuttgart:Franz Steiner,1996,pp.39-61.

[33] Y.Pikoulas,“The Road-Network of Arkadia”,in Thomas Heine Nielsen and James Roy eds.,Defining Ancient Arkadia,pp.248-319.

[34] James Roy,“The Economies of Arcadia”,in Thomas Heine Nielsen and James Roy eds.,Defining Ancient Arkadia,pp.320-381.

[35] 徐曉旭:《古希臘人的“民族”概念》,《世界民族》2004年第2期;《古代希臘民族認同中的個別主義與泛希臘主義》,《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文化選擇與希臘化時代的族群認同》,《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古代希臘人族群認同的形成》,《外國問題研究》2017年第1期;《古代希臘人的族群話語》,《古代文明》2017年第2期。

[36] 蔡麗娟、徐曉旭:《泛希臘崇拜與古代希臘民族認同》,《史林》2013年第6期。

[37] 黃洋:《古代希臘的城邦與宗教——以雅典為個案的探討》,《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38] 黃洋:《邁錫尼文明、“黑暗時代”與希臘城邦的興起》,《世界歷史》2010年第3期。

[39] 胡琳:《埃托利亞同盟的早期發展》,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楊嬋:《希臘化時代的阿卡亞同盟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師范大學,2014年。

[40] 孫晶晶:《古希臘的社會文化與城邦同盟》,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

[41] 孫晶晶、李慎令:《古希臘城邦同盟的類型》,《前沿》2010年第7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宿松县| 新津县| 兴义市| 宜川县| 永胜县| 乌鲁木齐县| 雅江县| 道孚县| 香格里拉县| 双鸭山市| 桓台县| 福建省| 通州市| 承德市| 望都县| 聂拉木县| 黑水县| 上高县| 甘孜县| 呼伦贝尔市| 吉林省| 景泰县| 寿光市| 河曲县| 威海市| 桑日县| 海宁市| 昭苏县| 长汀县| 花莲县| 利津县| 山丹县| 峨山| 随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韶关市| 奈曼旗| 通榆县| 闵行区|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