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馥潔文集(第八卷):靜致齋哲話 靜致齋詩稿
- 趙馥潔
- 20548字
- 2025-04-28 11:31:30
哲學篇
1.世界有現象與本質的二分,社會有現實與理想的二分,人生有事實與價值的二分。現象、現實、事實是形下世界,本質、理想、價值是形上世界。本體的意義就在于超越形下世界,支撐形上世界。如果沒有本體,人就不會穿透現象的迷惑,不會超越現實的局限,不會突破事實的束縛。哲學上的本體論就是闡明本體的含義和意義的理論。
2.本體論是哲學的內容,但它基于人的“本體意識”。人的“本體意識”有觀念層次,也有感情層次。感情層次的“本體意識”可以稱為“本體情結”,其內涵是:人對自己自然生命的有限性的一聲嘆息,人對自己思想認識的紛亂性的一種梳理,人對自己靈魂的漂泊性的一種安頓,人對自己精神的躁動性的一種寧靜,人對自己追求絕對自由的一種安慰,人對自己生存焦慮的一種解脫。人若沒有本體依托,就會“六神無主”,甚至會“魂不附體”“神不守舍”。本體追求情結與上帝信仰情結雖有不同,卻可相通。
3.本體論是對世界的“提綱挈領”“提要鉤玄”的把握,是對世界“隱私”的窺視,是對世界“奧秘”的言說,是對世界“內心”的傾訴,是對世界“真相”的描繪,是對世界“內幕”的揭示,是對世界“謊言”的揭穿,是對世界“神話”的談論,是對世界“故事”的講述。
4.哲學的功能有三:一曰反思本體,二曰批判現實,三曰建立理想。本體和理想都是對現實的超越,前者是復歸式超越,后者是提升式超越,而為了提升必須復歸。因此,反思本體是建立理想的根據和前提。于是,本體論就成為哲學首先的和根本的內容。它既是批判現實的標準,又是支撐理想的支柱。老子的“道”、孔子的“仁”、王弼的“無”、張載的“太虛”、朱熹的“理”、王陽明的“心”、柏拉圖的“理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都具有這種功能。由此可見,哲學的本體論不會終結。
5.哲學的本質在于超越:
以意義超越存在;
以價值超越事實;
以理想超越現實;
以精神超越物質;
以道義超越功利;
以無限超越有限。
為什么要超越?因為追求超越是人的本性。怎樣實現超越?必須建立本體論,因為本體論是超越境界的理論支柱和精神源泉。
6.近代以來,人類處在一個知識愈益遮蔽智慧的時代。自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來,哲學實現了向認識論的轉向。這種轉向,既是科學知識發展的結果,又是科學知識發展的導引。于是人類的知識飛速發展,迅速增長,快速更迭,大量積累。至20世紀60年代以降,形成了“知識爆炸”“信息泛濫”之勢。科學知識增長的結果,一方面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卻導致了智慧的萎縮。人類越來越變得有知識而無智慧,有技能而無境界。正如印度政治家卡蘭·辛格說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智慧卻日趨枯竭”。這說明,認識論的哲學很難提升智慧,要提升智慧必須重建本體論哲學。
7.古代哲學家思考的問題是:本體存在不存在,近代哲學家思考的問題是,本體可知不可知;現代哲學家思考的問題是:本體能說不能說;當代哲學家思考的問題是:本體(關于本體的理論——哲學)有用沒有用。古代哲學重本體,近代哲學重主體,現代哲學重載體(語言、邏輯、方法、工具都是思想的載體),當代哲學重具體(現實生活領域中的哲學問題)。哲學問題因時代發展而轉換。
8.古代哲學追問“能在不能在”,近代哲學追問“能知不能知”,現代哲學追問“能說不能說”,當今哲學追問“能用不能用”,大致如此。
9.古代哲學重本體,近代哲學重主體,現代哲學重載體(語言、邏輯、方法都是思想的工具載體),當代哲學重具體(主張面向實際生活)。可見,從近代以來哲學家就淡化著本體、遺忘了本體,后現代主義還要消解本體。本體的遺忘使哲學工具化、生活化了,因而使哲學逐漸弱化甚至喪失了其反思、批判現實的力量,及其建構、支撐理想的功能。這種力量和功能的消失,不但會導致哲學本身的消亡,而且會使人類迷失精神家園,失落終極關懷。近代以降,人類越來越功利化、物欲化、世俗化、平面化、消費化,正是人類以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以科技知識淹沒人文精神,以形下姿態取代形上姿態,以常識思維遮蔽反思思維的結果。這說明,離開本體的主體是無根的浮萍、斷線的風箏、無家的浪子,雖然一時會飄浮空中,最終必落入泥潭,陷入歧途。要拯救人類的精神危機和生存困境,哲學必須重建本體。重建本體是未來哲學發展的趨向。
10.哲學與人生的關系是一個廣闊的論域,也是一個深刻的論題。它可以從哲學對于人生的意義和人生對于哲學的意義兩個方面論述。而且在探討這兩個方面的任何一面時,由于哲學自身的多元性和人生的多元性,因而會展開一系列論題。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生、中國哲學與人生、西方哲學與人生、馬克思的哲學與馬克思的人生、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我的人生等。
11.哲學是人的生存智慧。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所闡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為了給人們指明生存的方向和方式、生存的目標和路徑,亦即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人的“精神家園”。然而,生存智慧并非生存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指導和駕馭生存知識和生存技能的思想觀念。
12.就一般意義而論,人生對于哲學的意義可以概括為:為哲學提供形下(經驗)資源。這種形下資源可以用來理解(別人的,尤其是哲學家的)哲學,也可以用來創建(自己的)哲學。沒有人生的經歷、經驗、體驗作為資源,要理解哲學、創建哲學都是不可能的。
13.哲學對于人生的意義可以概括為:為人生支撐一種形上姿態。形上姿態就是對人生進行反思、批判的姿態,是人提升到超越性層次所具有、所采取的姿態。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超越的價值境界,二是反思的思維方式。對于人生的形上姿態可以有許多說法,孔子把它叫作“聞道”“謀道”姿態(“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老子把它叫作“守道”姿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莊子把它叫作“以道觀之”的姿態。張載叫作立于“天地之心”、立于“生民之命”的姿態。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非常關注樹立人生的形上姿態,著力引導人們用形上姿態去統率形下姿態,使二者統一起來。例如,《左傳》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謂三不朽”,“立德”就是形上姿態;又如《易傳·系辭》云:“易者,圣人之所以崇德而廣業也”,“崇德”就是形上姿態;又如《中庸》云:“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就是形上姿態;又如《易傳·系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繼道成性”就是形上姿態;又如《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形上姿態。海德格爾說:“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就是形上姿態;毛澤東說: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就是形上姿態。借用詩人的話語來說,形上姿態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頂”姿態,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峰”的“高峰”姿態。就是我們過去說的站于基本立場上、用根本觀點和方法看問題的姿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后的姿態。
14.人生形上姿態的意義在于:
第一,有了形上姿態就能對人生的狀態和意義進行審視、反思、批判,從而使人生的意義得到“呈現”“澄明”;
第二,有了形上姿態就能對人生進行改造、提升,使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第一點是解釋人生、覺解人生,第二點是發展人生、提高人生。馬克思說:以往的哲學家都著力于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有了形上姿態就既能解釋人生,又能改造人生。也就是說,如果人生有了形上姿態,人就能高瞻遠矚、高屋建瓴地觀照平凡的人生,處理好人生的實際問題,使人生的一切活動,有“一個”制高點、大方向。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可奪也。”(《孟子·告子上》)具體地說,有了形上姿態就能用形上姿態觀照形下問題、以超越的境界對待現實的生活、以崇高的道義引導功利的活動、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從而使人在平常的、現實的、實際的人生過程中不斷地去覺解人生的意義、提升人生的價值、創造人生的詩意、推進人生的發展。通俗地說,使人在“人生在世”的本質規定中和“人活一世”的價值活動中,能站得高、望得遠、看得深、識得透、舉得起、放得下。在社會功利化傾向和人的功能化傾向頗為嚴重的今天,確立人生的形上(超越)姿態尤為重要,也特別困難,甚至變得嚴峻。當前,人們采取形上姿態對待物質利益、政治權力就特別必要。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有堅持不懈的努力,而且還必須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定力。走好既“立德”又“立功”、既“崇德”又“廣業”的人生之路。
15.形上追求根源于人的社會性、精神性、超越性。因此對形上姿態的追求本來應是人人都有的共性。那為什么還要學哲學呢?因為人們對形上追求的盲目而不自覺、含糊而不自明。人們并不一定認識形上姿態的必要性。因此需要通過哲學使人們對形上追求達到自覺狀態,從而提高人生的質量和層次。
16.終極關懷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它可以通過人的臨終關懷表現出來。一個人的臨終關懷可以映射他人生的終極關懷。例如祥林嫂的臨終關懷是為土地廟捐一條門檻贖自己一世的罪名,阿Q希望自己畫押時把圈畫圓,曹操要侍妾在銅雀臺上設帳,向自己的墳墓奏樂,嚴監生要人熄滅一根燈芯草以省油,秦始皇想長生不老等,都是各自的終極關懷的表現。
17.哲學支撐人生的形上姿態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哲學有本體論根基。本體論是超越性價值境界的支柱,是反思性思維方式的基地。沒有本體的構建,就沒有形上姿態的支撐。
18.本體論的現實功能,可以用幾句成語來概括:使人能“提綱挈領”地把握世界,“綱舉目張”地解釋世界,“明體達用”地改造世界。
19.本體論的理論功能,可以借用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話語來表述:“本立而道生”(孔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張載)。
20.本體論是哲學的基石,也是哲學中的理論難題。要思考和研究本體論,應遵循五個方面。
(1)本體論決定于哲學觀,哲學家有什么樣的哲學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本體論。
(2)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無論哪種特殊的本體論,都是對世界本原、本質、統一性、終極性的追求和思考。都是“末”中求“本”、“用”中求“體”、“在者”中求“在”、“是者”中求 “是”。
(3)本體論源于人的生存的內在矛盾以及解決矛盾的企求。這些矛盾主要是有限與無限、雜多與統一、現存與超越、現實與理想、瞬間與永恒的矛盾。
(4)本體論是隨著人們認識的發展而發展的,因此,具有歷史性。人對本體的探尋永遠沒終結,沒有一種本體論是絕對的終點。
(5)哲學本體論基于人人都有的本體意識,人不但有求未知、解疑惑、得實情的需要,而且還有“追根問底”“探本溯源”“打破砂鍋問(紋)到底”的旨趣。
21.存在是實體、性質、活動、關系的綜合統一體,其中的任一因素都可能抽象出來作為本體。于是有實體本體論、性質本體論、活動本體論、關系本體論等。從不同的本體論出發可以建立不同的哲學體系。
22.西方哲學對“我何以在”的回答:古希臘哲學曰“存在故我在”;中世紀哲學曰“我信故我在”;近代哲學曰“我思故我在”;現代哲學曰“我說故我在”;馬克思哲學曰“我做(實踐)故我在”。也就是說,在古希臘哲學看來本體“自在”,而在中世紀哲學看來本體是“信”(信仰)出來的,在近代哲學看來本體是“想”(認識)出來的,在現代哲學看來本體是“說”(言語)出來的,在馬克思哲學看來本體是“做”(實踐)出來的,在后現代哲學看來本體是“編”(本體不存在)出來的。
23.哲學的本體論是“有”論,還是“是”論,在學術界是有分歧的。這種分歧直接起源于對西方一詞的翻譯。若以中文而論,“是”“有”都是一種抽象。二者都是從“這是什么”“這里有什么”“那是什么”“那里有什么”中抽象出來的。抽象出來以后,“有”“是”標志的問題就成為什么是“是”?什么是“有”?回答這一問題的理論就成為“是之所以為是”“有之所以為有”的本體論,亦即對于“是”和“有”本身的追問。因為相對于具體、特殊的“是”和“有”而言,對于什么是“是”?什么是“有”?這個問題是最高層次的抽象,因之,二者都是本體論。說本體論是“是”論或“有”論沒有嚴格區分。然而,從詞義來考察,“是”有本質的含義,“有”有存在的含義。說本體是“普遍本質”與說本體是“終極存在”二者仍是有區別的。
24.宗教上的“人類中心論”,是從人是“上帝”的兒子的意義上確立人類中心的;人是“神之子”,所以是宇宙的中心,這是創世說的“人類中心論”。哲學上的“人類中心論”,是從人是萬物的主體的意義上確立人類中心的;人是“物之主”,所以是宇宙的中心;這是進化論的“人類中心論”。宗教上的“人類中心論”不能成立,哲學上的“人類中心論”難以否定。
25.宗教的“上帝”和哲學的本體雖然有“神”與“非神”的性質區別,但在地位和功能上二者卻有相同之處:
(1)二者都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2)二者都有派生萬物的功能;
(3)二者都是人的價值至境;
(4)二者都是人的超越性的表現。
26.哲學是學科也是思想,而且思想的價值高于學科;哲學能優化思維也能升華精神,而且升華精神的價值高于優化思維。
27.哲學是學術,更是思想,是學術和思想的統一。沒有學術根基的思想是淺薄的常識,沒有思想活力的學術是僵化的教條。而且,在二者的統一中,思想的價值高于學術的價值。因此,搞哲學,既要研究學術,更要思考問題;既要寫著作,更要出思想。概而言之,既要治學,更要運思。
28.自然科學談“物理”;
社會科學談“事理”;
人文學科談“人理”;
哲學談“天理”。
29.自然科學是“知物”之道;
技術科學是“制器”之道;
社會科學是“治世”之道;
人文學科是“做人”之道;
哲學是“知天”之道。
30.中國哲學觀種種:
(1)老子的哲學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學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哲學概念也不同于具體事物的名稱;
(2)孔子的哲學觀:“本立而道生”——哲學是由建立本體而形成的;
(3)孟子的哲學觀:“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盡心上》)——哲學是隱含在日常生活的深層結構中發揮作用的,人們對它的指導作用往往認識不到。
31.西方哲學觀種種:
(1)哲學是“愛智慧”(古希臘);
(2)哲學是“懷疑”(古希臘);
(3)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馮友蘭);
(4)哲學是“理論化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
(5)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
(6)哲學是“科學的科學”(黑格爾)。
32.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包括三個方面。
(1)哲學對象觀: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游》)。“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莊子·天下》)“夫易,圣人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系辭》)“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和順于道理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說卦》)“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報任安書》)
(2)哲學內容觀:如“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莊子·天下》);“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智”,“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易傳》)
(3)哲學功能觀: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夫易,圣人之所以崇德而廣業也”,“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系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橫渠語錄》)
33.哲學解釋應走中西互釋、古今互釋的路徑。中西互釋就是一方面以西方哲學范疇和觀念解釋中國哲學,另一方面以中國哲學范疇和觀念解釋西方哲學;古今互釋就是一方面以現代的哲學范疇和觀念解釋古代的哲學,另一方面以古代的哲學范疇和觀念解釋現代的哲學。在這種闡釋的過程中,難免對所釋對象的文本、精神有所扭轉、歪曲、誤讀和遮蔽,但這是無可奈何之事,這是解釋活動本身的命運。
34.哲學是“追本求源”“正本清源”的學問,不是“推波助瀾”的學問,更不是“隨波逐流”的學問。然而,“求源”“清源”卻不能脫離“流”和“波”,必須沿波以討源,溯流以窮源。如果因為波濤洪流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而企圖越過江流,直奔源頭,進而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那只能是事與愿違,勞而無功。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法”,要把一切現象“懸置”起來,直觀本質,達到純粹意識,就是一種“舍流求源”的方法。
35.語言哲學興起是具有必然性的。近代物質技術、物質工具、物質財富的發展,使語言、文字的使用更加廣泛、更加頻繁、更加迅速,也更加迫切。于是,語言文字的作用與價值顯得愈益重要。這種歷史背景使哲學家認識到了語言對于人的生存的重要意義,進而形成“語言是存在的家”這種觀念。由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傳播的工具到語言是存在之家,是對語言的本體化過程。
36.如果說人在語言中生存,那么由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人的生存是受制的,永不自由的。
37.以語言哲學看來,人是語言的存在,亦即“我說故我在”。那么,沉默就是不存在,謊言就是偽存在,空言就是虛存在,浪言就是過度存在。
38.中西詮釋學的共性是確立詮釋者的主體地位,發揮詮釋者的主體性,但二者的詮釋路徑有異。西方詮釋學是主體用“知識”進行詮釋,中國詮釋學是主體用“人生”進行詮釋。“知識”詮釋路徑的特點是:詮釋圖式是通過知識積累而建立的,詮釋目的是達到對真理的認識,詮釋方法主要是邏輯分析。“人生”詮釋的特點是:詮釋圖式是通過人生體驗而形成的,詮釋目的是達到對意義的把握,詮釋方法主要是直覺體悟。
39.中國哲學著眼于“人與人”的關系,
西方哲學著眼于“人與自然”的關系。
40.西方哲學本體與現象分離,認為現象不能表現本體,“他在”必定遮蔽“自在”。因此,需超越現象去追求本體之真、“自在”之美,故有裸體藝術;中國哲學本體與現象融通(體用一元),認為現象即現本體、“他在”與“自在”合一,因此無須離用求體、離“他在”求“自在”,故無裸體藝術。
41.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都包含著內在的智慧矛盾。這一矛盾歸根結底是本體與價值的矛盾,亦即本體探索與價值追求的張力。本體探索以求宇宙之真,價值追求以揚人生之善;本體探索以求終極存在,價值追求以立終極關懷。然而,中西哲學處理這種矛盾的方式卻不相同:西方哲學以本體與表現、本質與現象、主體與客體、此岸與彼岸之二分將矛盾對立化;中國哲學以體與用、天與人、道與性的合一將矛盾同一化。具體而言,中國哲學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與“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之間是貫通的,“為天地立心”與“為生民立命”之間是統一的。故中國哲學的智慧是“圓融無礙”的,西方哲學的智慧是“沖突坎坷”的。故中國哲學多智慧之歡樂,西方哲學多智慧之痛苦。
42.“天理”“物理”“生理”“事理”“心理”“倫理”,本質屬于同一層次和范疇,它們相關而不相同,相用而不相合,如果說是從前者推演出后者,或者從后者推出前者,難免不遇到困難,陷入困惑。中國人總是想從“倫理”中推出“心理”(惻隱之心)、“事理”(仁政)、“生理”(仁者生生之意)、“物理”(“民胞物與”)、“天理”(“理乃仁義禮智的總名”),結果陷入道德本位主義,將道德本體化;西方人想從“天理”“物理”中推出“生理”“事理”“心理”“倫理”,結果陷入機械唯物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天理”乃哲學理性,“物理”乃科學理性,“生理”乃生命理性,“事理”(“治理”)乃社會、歷史、政治理性,“心理”乃情感理性,“倫理”乃道德理性。現代新儒家的“返本開新”“內圣開出新外王”就是想從道德理性、道德本體推演,開發出科學(物理)和民主(治理)。
43.中國哲學主張“體用一元”,即以體導用、以用顯體、極高明而道中庸、道不離器、理在欲中、性在情中、天人合一等;西方哲學主張“體用二分”,現象和本質、自在與為我、感性與理性、人和事都是分離的、矛盾的。
44.西方哲學起源于對自然的探求,希臘的哲學家多是自然科學家,“求真”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至中世紀,宗教取代了科學的地位,宗教的宗旨在于“求善”。科學解決人的技術問題、人的物質生活問題;到了近代科學飛速發展,生產力迅速增長,財富迅速積累,把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境界的問題仍屬于宗教管轄的領域。由于“真”與“善”的分離,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因此,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因此,哲學家們開始對依附于科學理性的哲學提出反思,說“要重估理性的價值”。現代西方哲學家轉向“求真”與“求善”的統一。可見,西方的物文明由科學支持,而精神文明靠宗教支持。哲學其實只是科學的延伸,并沒起到自身的作用。
而在中國,哲學從來都是“真”“善”“美”的統一。析萬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求人倫之善,統一于“道”中。所以中國哲學在社會中的位置高于西方,功能大于西方。西方的哲學被科學與宗教分解了,哲學沒有自身獨立之地了。而中國的哲學既沒有依附于科學也沒有依附于宗教。或者說,中國哲學沒有分化為“求真”的科學和“求善”的宗教。所以,哲學在中國具有獨特的功能。
45.在中國哲學中的“邊緣術語”如精神、物質、運動、質、量、度、對立、統一等,在西方哲學里成了范疇;反之,也是一樣,在西方哲學里的“邊緣術語”如道、器、陰陽、心、氣等,在中國哲學里成了范疇。
46.20世紀初關于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討論,是為了說明:中國也有和西方相類的哲學,因此用西方哲學的框架解釋中國哲學是可能的;21世紀初關于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反思則意在說明:中國有著與西方不同的哲學,中國的思想和學問有自身的獨特性,強用西方哲學規范中國傳統思想會使中國思想的固有內容或被遺失,或被扭曲,或被遮蔽,從而喪失其在人類智慧叢林中的獨特價值和地位。兩次關于“合法性”的討論,一是與西方“求同”,一是向西方“取異”。無論是“求同”還是“取異”,都是為了維護中國文化和哲學的主體性。
47.“存在先于本質”是存在主義哲學的“第一原理”。薩特說:人“這一種存在物,在可受任何概念予以規定之前,就已存在。”人之初,只是虛無,只有“存在”,而無本質,無規定性;他只是存在、露面、出場。后來,他在自我選擇、自我創造的過程中,把自己推向未來,才造就了自己的本質,才說明了自身。這種觀點,雖然否定了人的普遍本質、先驗本性,但卻肯定了個人自由選擇的主觀能動性。
儒家哲學對人的看法與此相反,認為“本質先于存在”。“人是天心”“人為至貴”“人性本善”是孔孟儒學設定的人的普遍本質、先驗本性,其內涵是“仁義禮智”。人的存在過程既是這種本質的展開,也是這種本質的實現。每一個人都應在本質的規定下,安置自己的存在,追求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價值。既然本質先于存在、本質規定存在,那么,人在存在過程中的個體性、能動性、自由性就受到了限制,而人的群體性、社會性則在共同本質的維系下得到了強化。社會群體也由此得以凝聚和鞏固。
由此看來,“本質先于存在”和“存在先于本質”各有優劣。只有辯證地處理人的“本質與存在”的關系——在存在中把握本質,以本質去引導存在,才能使個體與群體全面發展,自由與規范互相協調。
48.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人格、維護人的權益、熱愛人的生命、關懷人的生存、實現人的價值、促進人的發展的精神。但在不同的哲學視域中其含義卻有差異:西方哲學重在“尊重人”(尊重人格、維護人權),講“天賦人權”;中國哲學重在“熱愛人”(關愛人生、提升人德),講“仁者愛人”;馬克思主義哲學重在“發展人”,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49.“是否”是關于本體論的問題;
“能否”是關于主體性的問題;
“當否”“應否”是關于價值觀的問題;
“可否”是關于價值實現的問題(“可否實現”由客觀條件、主觀條件綜合決定,即由客觀可能性、主體需要性確定);
“然否”是關于認識論的問題。
50.“立身處世”是存在論問題;
“安身立命”是價值論問題。
“立身處世”是確立位置;
“安身立命”是尋求家園。
學會“立身處世”是學習做人的道理;
尋求“安身立命”是尋找人生的境界。
“立身”要學;
“安身”要尋!
51.“人生在世”是本體論問題;
“人活一世”是價值論問題;
“立身處世”是方法論問題。
52.“元”在甲骨文中,字形下部像一個面朝左站著的人,上部“一”表示頭部;本義指“頭”;引申為“為首的”“開始的”,又引申為“主要的、根本的”;假借指“構成一個整體的”。“原”字從“廠”從“泉”,“廠”像山崖,意為泉水從崖洞流出;本義指“水源”;遞次引申義為“最初的,開始的”,“原來的,本來的”,“未經加工的”等義;而本義“水源”被“源”字取代。“源”字本義指“水流所出處”,引申義為“事物的來源或根由”。可見,“元”“原”“源”三字都有“開始”“最初”之義,但“元”有“為首”義,“原”有“本原”義,“源”有“源頭”義。如果說“原”“源”二字表達的是實然之義的話,那么“元”則含有“開始的”事實之義、“首要的”價值之義,而且還有事實與價值兼備的“整體”之義。
53.“王國維問題”:在哲學中,為什么可信的不可愛,可愛的不可信?
“李約瑟問題”:中國為什么未能產生西方那樣的現代科學技術?
“休謨問題”:事實判斷為什么不能推出價值判斷?
“康德問題”:形而上學究竟如何可能?
“韋伯問題”:儒教倫理為什么不能產生資本主義?為什么學術與政治在實現人生的意義上是矛盾的?
“亞當·斯密問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還是有同情心?
54.和“理”對應的概念不同,“理”的含義則不同:
“理氣”之“理”,是必然規律;
“理欲”之“理”,是應然價值;
“理情”之“理”,是理性原則;
“理勢”之“理”,是歷史規律。
55.自然科學家認為人在“物”中,故有“人是機器”“人是動物”之論;社會科學家認為人在“事”中,故有“歷史的人”“社會的人”之論;宗教家認為人在“神”中,故有“上帝造人”之言;哲學家則認為人在“天(宇宙)”中,故有“人為天地之心”之論。
56.哲學界有“實踐思維”一詞,何謂“實踐思維”?其含義可能有五:
一曰對實踐的思維——以實踐為對象的思維;
二曰為實踐而思維——以實踐為目的的思維;
三曰依實踐而思維——以實踐為標準的思維;
四曰在實踐中思維——以實踐為基礎(過程)的思維;
五曰像實踐那樣思維——有實踐特性的思維。
前四種含義是唯物辯證法思維的根本特征,把唯物辯證思維叫作實踐思維,第五種含義則混淆了實踐與思維的界限。因而,實踐思維概念能否成立是值得討論的。
57.現實的人生有三個基本層面,這三個基本層面在三種學問中凝結沉淀:
歷史是人生的記憶;
文學是人生的想象;
哲學是人生的思維。
58.經濟講利益;
政治講權力;
道德講責任;
法律講權利;
藝術講形象;
文學講情感;
歷史講事實;
科學講真理;
哲學講道理。
59.搞哲學者易“大而不當”;
搞文學者易“華而不實”;
搞歷史者易“固而不化”;
搞科學者“經而不權”(有原則性而少靈活性)。
60.“信言不美”是科學精神;
“要言不煩”是哲學氣質;
“大言不慚”是狂者作風;
“空言不實”是騙子手法。
61.科學語言,言簡而意賅;
哲學語言,言近而旨遠。
62.科學知“真假”;
道德辨“善惡”;
藝術繪“美丑”;
法律明“是非”;
政治爭“輸贏”;
經濟談“得失”;
哲學論“好壞”。
63.“道術”是哲學;
“學術”是科學;
“藝術”是美學;
“技術”是工具;
“方術”是迷信。
64.哲學家常說“大話”;
文學家多說“空話”;
政治家時說“假話”;
史學家愛說“舊話”;
道德家盡說“好話”;
老百姓總說“真話”。
65.懂得哲學,才算真正懂得了理論;
懂得詩歌,才算真正懂得了文學;
懂得音樂,才算真正懂得了藝術;
懂得草書,才算真正懂得了書法。
66.哲學是從有限走向無限的思維,
詩歌是從有限走向無限的情感,
美是從有限走向無限的愉悅。
67.哲學、宗教、詩歌都是人對超越境界的追求,但超越的方式不同。哲學是以反思方式超越,宗教是以信仰方式超越,詩歌是以想象方式超越。可以說,宗教和詩歌是哲學的左鄰右舍。
68.人的生存環境決定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決定人的思維方式。希臘人的生存環境為半島、海域,土地瘠薄、資源匱乏、氣候惡劣、景象多變,故形成了改造自然的生存方式;為了改造自然,必須探索自然;而探索自然必然形成人與自然的主客對立關系。就決定了希臘人認識自然的思維趨向和“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中華民族的生存環境為大陸,土地遼闊、氣候溫和、水土肥沃、灌溉便利、四季分明,故形成了適應自然的生存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親近自然的致思趨向、“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總之,以改造自然為生與以適應自然為生,決定了“天人相分”與“天人合一”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矛盾”“和諧”的思維方式與“勝天”“順天”的生存方式是相適應的。
69.中華民族發育于大陸的自然環境,地勢平坦而遼闊,四季分明而循環,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季節清晰,程序循環。天道(自然)和人事(農業),都以明確、簡易、循環為特征,少變異、少奇險,因而中國人缺乏對自然的驚異感、懷疑感、神秘感,也缺乏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
70.西方文化的瘋狂:火燒布魯諾和十字軍遠征是宗教的瘋狂,“圈地運動”(“羊吃人”)是經濟的瘋狂,兩次世界大戰是政治的瘋狂,日本廣島原子彈災難和當代一些科學家提出克隆人是科學的瘋狂。中國文化的瘋狂:“存天理,滅人欲”是道德的瘋狂(“以理殺人”),株連九族等酷刑是法律的瘋狂,“文化大革命”是政治的瘋狂。文化的瘋狂必然會給人類帶來災害。而文化瘋狂的根源在于哲學的瘋狂,如毛澤東所說的“形而上學猖獗”。
71.西方人講“靈肉沖突”——靈魂與肉體的矛盾,認為人生的基本矛盾在“靈肉矛盾”,基督教以“靈魂”扼殺“肉欲”。文藝復興后,“肉欲”升值,不求“靈魂”入天國,只求“肉欲”滿足。
中國人講“理欲矛盾”,特別是理學,重“理”者言“存理滅欲”,重“欲”者言“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酒肉穿腸過,佛印心中留”。
“理欲矛盾”是道德與人欲的對立,“靈肉矛盾”是宗教與現世的沖突。“理欲矛盾”源于孔子的“義利”對立觀。
72.西方人講“靈肉沖突”,中國人講“理欲沖突”。二者都是關于人的精神境界和物質欲求、道德理想和功利目標的矛盾觀念。然而二者的具體內涵卻有差異。由于在信仰宗教的西方人看來,靈魂追求的是天國、是上帝,因此“靈肉沖突”體現了上帝與人、天堂與塵世、彼岸與此岸、信仰與現實的矛盾;由于在關注現實的中國人看來天理是天的法則、人的道德、圣人精神的合一,因此“理欲沖突”體現了天道與人心、圣人與凡人、君子與小人、道德與功利的矛盾。概而言之,“靈肉沖突”的實質是天國與現世的沖突,“理欲沖突”的實質是道德與利欲的沖突。
73.西方文化精神中存在著理性精神與信仰精神的分裂,所以,人的內心世界有著激烈的沖突,很難和諧。中華文化精神把情感與理性、道德與知識、真理與價值都統一在“仁愛”精神之中,使“仁愛”既有理性意義又有信仰價值,因此,人的內心世界容易和諧。
74.中西學者,對對方文化的認識,都難免有霧里看花之蔽;對對方文化的批評,也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失。因為,他們各自都囿于自己的文化傳統之中而不自覺。
75.哲學精神是哲學觀點與哲學方法的凝結,是哲學思想和主體人格的統一。哲學精神是“道”,哲學方法是“術”。道寓于術,道統率術。因此,哲學精神重于哲學方法。哲學精神對于人生的功能,是提升人的境界;哲學方法對于人生的功能,是優化人的思維方式。以發揮哲學功能而言,發揮哲學精神的功能,比發揮哲學方法的功能更加重要。也就是說,發揮“道”的功能,比發揮“術”的功能更加重要。如果說,一個學哲學的人,其思維方式沒有優化,是未學好哲學,那么,其精神境界沒有提升,則等于未學過哲學。
76.“哲學”的希臘語本義是“愛智慧”。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用古漢語將“愛智慧”一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后,黃遵憲、康有為等把日本的譯名介紹到中國,后漸通行。之所以用“哲學”二字譯“愛智慧”,這是由于在漢語中“哲”有聰明、智慧之義,“學”有學習、追求之義。在中國文字中與“哲”字字義相通、相關的字有“知”“識”“智”“慧”等。那么,西周何以不用其他字譯“愛智”而獨選“哲”字呢?這就需要辨析諸字字義的異同了。(1)“知”的本義是“知道”“了解”,是動詞,后引申為“知識”,作名詞。(2)“識”的本義是“知道”“認識”,是動詞。引申為“記住”“知識”,作名詞。作動詞時,“知”是一般的知道,“識”是比較深的認識;作名詞時,“知”指“知識”,“識”指“有知識”“有見解”。(3)“智”的本義是“聰明”“智慧”(與“愚”相對),是形容詞。又與“知”相通,名詞。古代有時“智”寫作“知”。多知為智,故“知”“智”同源。(4)“慧”是“聰明”“有才智”的意思,形容詞。與“智”相通,故“智”“慧”連用曰“智慧”。《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5)“哲”是“明智”的意思,形容詞。如《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詩·大雅抑》:“其維哲人,告之話言”,又《下武》:“下武維周,世有哲王”,又《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引申指“明智的人”。為名詞。《左傳·成公八年》:“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也。”由此可見,第一,“智”“慧”“哲”三字都可以為形容詞,而“知”“識”則不作形容詞用。作形容詞是性質規定,其抽象性高于名詞。第二,在“智”“慧”“哲”三字中“哲”字的含義有強烈的主體性。除形容一般的智慧而外,常常用以贊美有崇高智慧的人如“哲人”“哲夫”“哲婦”“哲王”“前哲”。
77.智慧是統攝經驗、知識、情感的一只“看不見的手”。它無形卻有力,在人的精神世界里發揮著神奇的作用。它能將零碎的知識編織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的心靈。智慧與知識的區別,古代的希臘哲學家已經認識到了。赫拉克里特曾說: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則,它就已經使赫西阿德、畢達哥拉斯、克塞諾芬尼和赫卡太智慧了。
78.古人以“詞”為“詩之余”,亞里士多德以哲學為“物理學之后”(形而上學)。以此言之,哲學是知識的剩余,當人把知識學完之后,剩余的沒有學的就是哲學,當人用科學把握世界之后,剩余的沒有被把握的要靠哲學把握。
79.在“地理——物理——生理——心理——倫理——事理——道理——天理”這一遞進的系列中,體現著從物到人、從簡單到復雜、從科學到哲學的邏輯線索和豐富內容。哲學是講道理的學問,是對具體科學的升華,也是具體科學的歸宿。
80.哲學對于常識、經驗、科學,既有超越的一面,又有依賴的一面。超越是指對常識、經驗、科學的思維前提的反思,依賴是指對常識、經驗、科學的認識成果的汲取。如果沒有超越,哲學就喪失了自己的品性和功能,如果沒有依賴,哲學就失去了自己的資源和營養。
81.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而不是知識的堆積,雖然它包含著知識;哲學是對本體的探究,而不是對現象的描述,雖然它要通過現象;哲學是反思性的思維,而不是直接性的思考,雖然它也是思維活動;哲學是形而上的終極關懷,而不是形而下的功利沉溺,雖然它也注意形下問題;哲學是超越性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現存事物的維護,雖然它并不脫離實際。
82.相對于實踐之源而言,常識、經驗、科學和哲學都是流。然而,常識、經驗是濁流,科學是清流,哲學是洄流。洄流既面向著源頭,又追問著流水。
83.常識是邊走邊看,科學是邊走邊知,藝術是邊走邊欣賞,宗教是邊走邊求保佑。而哲學是走了一段路后,停下來回頭看。此之謂“反思”。它已經不是在回頭看景,而是回頭看路,回頭看人怎樣走路。李商隱詩云:“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84.“反映”是科學的功能;
“反觀”是歷史的功能;
“反應”是藝術的功能;
“反省”是道德的功能;
“反思”是哲學的功能。
85.哲學不僅是“提問”之學,而且是“追問”之學。“追問”有持續性(“追問”的精神)、遞進性(“追問”的方式)和窮究性(“追問”的趨向)的特征。哲學正是通過持續不斷地“問”,逐層遞進地“問”,窮根究底地“問”,為世界探究終極本體,為科學探索最后基地,為人生尋求至上意義。持續不斷地“追問”下去,最終就成了對“追問者”的“追問”本身的“追問”。而對“追問者”的“追問”本身的“追問”,就是“反問”。“反問”也 就是“反思”。
86.反思的具體表現是追問,但追問卻不一定是反思。因為不是所有的追問都能達到反思的水平。反思是最高層次的抽象思維,它是用最抽象的概念來表達的;而追問卻不一定使用最抽象的概念,它可以用概念,也可以用名詞。
87.通過反思才能使我們在主觀熱情和客觀理性、價值追求和規律遵循、樂觀精神和憂患意識、“善于說是”和“勇于說非”、“熱風吹雨灑江天”和“冷眼向洋看世界”的統一中,既樂觀積極、昂揚熱情又冷靜清醒、嚴肅謹慎地持續發展、穩步前進、健康上升。
88.反思有二義:一曰“反面而思”,相對于“正面之思”言;二曰“反向而思”,相對于“正向之思”言。哲學的“反思”指后者。“正向而思”的對象是存在,“反向而思”的對象是進行“正向而思”的思維。“反思”的實質就是“返思”。“正思”是“向前看”,“反思”是“回頭想”——對“向前看”時的“思”回頭想。
89.反思是哲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反思的主體是人,反思的對象是人的思維和精神。具體地說,就是對人的常識觀念、科學理論、藝術思想、信仰意識的根據、方法和意義進行審視、追問。反思的特點是:
(1)主體性——反思是主體發出并面向主體的思維,面向客體的思維是思;
(2)置后性——反思總是在思之后進行;
(3)間接性——反思與思的關系是直接的,而與思之對象的關系是間接的;
(4)超越性——反思的目的和意義是實現對思的超越。
90.哲學既是對人類精神的反思,亦即對意識、經驗、知識、觀念、思想的反思。那么,它就不是以客觀世界為對象的學科(一切知識體系都是以客觀世界為對象的),而是以思想、精神為對象的學科。正由于是反思,所以,它是智慧而不是知識,是對智慧的熱愛,而不是對知識的追求。
91.哲學是反思,可以說哲學是“歸家”之學。“歸家”就是老子所謂的“歸根曰靜”,就是回到原來的出發點。“歸家”不是指“守拙歸田園”(陶淵明詩)的生活回歸,而是“乘化以歸盡”(陶淵明詩)的生命回歸。生活回歸是形而下的回歸,生命回歸是形而上的回歸。人生是個人離家出征的過程,歷史是人類離根長征的過程。物質文化、精神文明、科學、藝術、道德是長征過程中的各種收獲。而哲學總是懷著歸意,懷著鄉情,追問來路,探尋歸路,免得人在路上漂泊無依、游離無根,所謂“苶然疲役而無知其所歸”(莊子),“行而不知歸”(列子)。那么,第一,人何以在出家后又想回家,總擔心離家之后失家呢?這是因為,人在宇宙中要為自己找到一個根基,找到一種維系,找到一個根據地,然后才會有位置,有能放能收、能進能退的自由。所以,家、根是人的位置基礎、力量源泉(是精神的寄托所在,精神的力量來源)。“失家”就會失去這種力量。第二,人既在離家后要歸家,何不一開始就守家、在家而不出不離呢?因為,不離家則無收獲,也無法生存。當人出而后回、離而后歸之時,雖未必能衣錦還鄉,但也會果實累累;即使不能果實累累,也會傷痕累累,這依然是收獲。成敗、得失的收獲充實了人的生活,滿足了人的生存,保證了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生命的滿足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證明。但是它們有多少價值、多大意義,只有回家后才能體味,才能認識,也才能呈現。經過出家到回家、離家到歸家的周期,人發生了變化:今日歸家之我已非昔日離家之我了。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所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哲學就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學問,是“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學問。“老大回”是回到了精神故鄉,“話巴山夜雨時”是回來后對“少小離家”后的征程進行反思。
92.愛因斯坦、玻爾等物理學大師對哲學主動親近。因為他們的工作更接近物理理論的根基,而在根基深處,物理學與哲學已渾然一體。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惠勒說:“愛因斯坦永遠是一個局外人”,就是說,他有超越局內人的哲學視野。他還說他的老師玻爾也是“局外人”,玻爾用“互補哲學”闡釋量子力學非局內人可及。惠勒指出:許多科學家不喜歡哲學,甚至討厭哲學,以為多余,以為無所謂,以為門面語。而玻爾則自覺地以繼承古希臘自然哲學傳統自命,并稱自己從事的事業是自然哲學。而美國著名物理家費曼卻坦言,他對哲學絕無好感,他遠離哲學。例如,他從來都鼓勵兒子自由發展自己的愛好,但當聽說兒子居然要學哲學時,他卻不能同意。費曼為什么反感哲學呢?他說:招惹我的不是哲學而是浮夸。可見,在他看來,哲學有浮夸之弊,而浮夸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對于自己的科學工作他曾俏皮地問道:“怎么樣?作為一個哲學家,我做得成功嗎?”
93.近代以降,哲學生機的衰退與哲學家生活的優裕形成了“二律背反”。哲學在學科上成為專業,哲學家在社會上成了職業(哲學家多是大學教授或研究院的專職研究員),這固然保證了哲學家的生活,但卻扼殺了哲學的生機。因為,哲學在本質上是“愛智”,而不是“謀生”。在當代,哲學雖然可以用來謀生、求職,但當把哲學完全當作謀生、求職的工具時,哲學的“愛智”本質就被異化了,哲學的“獨立”精神、“自由”品格就失落了。此乃哲學命運的“二律背反”。
94.德里達在《明信片》一書中說,在特定的電信技術王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影響倒在其次),整個的所謂文學的時代(即使不是全部)將不復存在。哲學、精神分析學都在劫難逃,甚至連情書也不能幸免。這就是說,在信息技術時代,哲學就要終結了。這種哲學終結論,在西方學界頗為流行,甚有影響。然而,他們所謂的哲學終結不過是“某種哲學”的終結而已,整個哲學是不會終結的,因為,形上追求是人的本性,而哲學是人的形上追求的唯一表達。
95.哲學是一個人、一個民族的精神廟宇,它雖然沒有實用價值,但卻維護著人們的信仰,支撐著人們的精神,提升著人們的境界,美化著人們的心靈。如果沒有哲學,人們的心靈就會被污染,殘缺,甚至死亡。里爾克說:“靈魂沒有了廟宇,雨水就會滴在心上。”誠哉斯言!美哉斯言!
96.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歐洲學”的首倡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陳樂民先生說:“任何學問就像剝筍一樣,一層一層地剝下去,剝到核心,是哲學。沒有文史哲的素養,也可以滔滔不絕地講國際問題,講得天花亂墜,但是如果有文史哲的厚度,再說出同一番話來,穿透力就不一樣了。”[1]學問的核心之所以是哲學,是因為哲學為一切學問提供世界觀的出發點、方法論的立足點和價值觀的歸宿點;它是一切學問的最初根據和終極關懷。
97.哲學是一門學了之后“什么都干不了”,但卻“什么都能干好”的學問。
98.哲學是智慧之學、世界觀之學、人之學,而人從事任何職業、創建任何事業,都必須認識人,認識世界,具有智慧,因此,哲學對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對于任何職業、任何事業都是有益的。
99.如果說某些東西在學習之前認為它有趣、有用,而學后卻覺得無趣、無用的話,那么哲學則是學之前認為無趣、無用,學之中覺得雖然無用但很有趣,學之后在人生的實踐中會越來越感到它不但有趣而且有用,不但有用而且終身受益無窮,哲學之用是人生之用;如果說有的學科只是對從事某一職業有意義的話,那么哲學則是對從事任何職業都有意義,哲學之用是素質之用;如果說有些知識主要是對于做事有價值的話,那么哲學則對于做事、育德、成人都有價值,哲學之用是人文之用;如果說某些理論僅以求真為目標的話,那么哲學則以求真、啟善、判美三者的統一為理想,哲學之用是價值理性之用。總之,哲學之用不是功利之用、知識之用,也不僅是思維之用、方法之用,而是智慧之用。
100.哲學之“用”的特點:
(1)隱用而非顯用;
(2)久用而非暫用;
(3)大用而非小用;
(4)道用而非技用。
101.哲學的形象:
運上天下地之思;
提非古非今之問;
說似懂非懂之言;
做可有可無之事;
具半人半神之性;
處忽高忽低之位。
102.哲學的境界:
(1)哲學境界是“至人無己”的大心境界。孔子曰“毋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老子曰“無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莊子曰“無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慧能曰“無心”(無住、無相、無念、無心),都昭示人們,智慧境界是超越自我的大心之境。
(2)哲學境界是“民胞物與”的博愛境界。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張載云:“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3)哲學境界是“歸根曰靜”的寧靜境界。
(4)哲學境界是“玄覽神遇”的超驗境界。
103.哲學的內容包括:
(1)自然之天論——自然觀;
(2)必然之勢論——規律觀;
(3)實然之事論——歷史觀;
(4)應然之理論——價值觀。
104.在哲學中認識論的困境是“越多說,越混亂”(如真理的相對與絕對問題),本體論的尷尬是“不可說還要說”。可以說,認識論的困境是“花如解語還多事”,本體論的境界是“石不能言最可人”。因此,對待哲學的最佳態度應該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05.防止哲學由“畫龍點睛”之學淪為“畫蛇添足”之學。
106.哲學的根本精神在于對世界本體的不斷追問和探究,而不在于對“本體是什么”的現成回答。盡管哲學家對“本體是什么”的問題會有自己的答案和觀點(例如老子的“道”)。然而,答案和觀點本身還不是哲學,只有展開、推演、論證以及闡發這一答案和觀點的思維過程,才是哲學。而這一思維過程是從現象探究本體、從在者追問存在的過程。
107.哲學運思有兩個指向:一是終極追問,二是終極關懷。終極追問是探究世界的本原,即求終極之真;終極關懷是確立人生的價值,即求終極之善(包括求終極之美)。終極追問的理論形式是本體論,終極關懷的理論形式是價值論,二者統一起來就是“愛智”之學。“真”的內涵是“必然”,“善”的內涵是“自由”,因此,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真”和“善”、“必然”和“自由”的關系問題,哲學的終極目標是“真”與“善”、“必然”與“自由”的和諧統一。科學也求“真”,倫理學也求“善”,但它們所求的“真”“善”,既無終極意義,也不思考 “真”與“善”之 關系。
108.把對世界各方面問題的探索和回答,按范疇的哲學邏輯推演次序,建構成一個包羅萬象體系哲學的研究方式,在當代已經終結了。其原因在于:
(1)科學分化日細,難以整合;
(2)科學認識日深,無須思辨:
(3)信息流量驟增,難以統攝;
(4)社會文化多元,無須統一;
(5)思維節奏加速,難求穩定;
(6)社會問題叢生,難以總歸。
109.實現哲學的理論創新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普世性原理與時代性內容的關系;
(2)范疇更新與體系重建的關系;
(3)形下關懷與形上追求的關系;
(4)思想內容與表達方式的關系;
(5)反映實踐與遵循邏輯的關系。
哲學理論創新是在這些關系所形成的張力中實現的。
110.當代哲學是淡化體系、強化問題的時代。企圖建構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體系,來說明世界上甚至宇宙間的各種問題,既不可能也無必要。而只有著力于對當今人類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深層次的形而上的思考,才能發揮哲學的功能,從而找到哲學新的生長點。體系的終結并非哲學的終結,而是哲學的轉向。由體系哲學轉向問題哲學,是當代哲學發展的大趨勢。可以說,哲學果真進入“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時代了。
111.哲學的未來走向是:回歸生活,重建本體。所謂回歸生活,就是使哲學走出象牙塔,關注現實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所謂重建本體,就是使哲學避免庸俗化,重新提升到以本體論為基礎的形而上學地位。只講回歸生活,不提重建本體,就會消解哲學;只講重建本體,不提回歸生活,就會窒息哲學。只有把回歸生活與重建本體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既反思生活又發展哲學。
112.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應由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部分基本理論構成,其余的歷史觀、人性論、方法論等都可以由基本理論引申出來。而這三大理論又形成“一體兩翼”的邏輯結構,研究世界終極存在和終極關懷,從而揭示主客統一性的本體論是“體”;研究主體意識如何反映客體、認識客體,進而達到與客體本性相符合的真理境界的認識論是“一翼”;研究客體屬性如何適應主體、滿足主體,進而形成與主體需要相符合的價值關系的價值論是另“一翼”。認識論的致思趨向是主體走向客體,主體客體化,主體以客體為尺度,即“人依于物”;價值論的致思趨向是客體走向主體,客體主體化,客體以主體為尺度,即“物依于人”。因此,只有認識論而沒有價值論的哲學,必然會導致“見物不見人”的理論后果和“人被物役”的實踐后果。
113.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由文化的特性決定的。因此,要正確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須深刻理解文化的特性。文化的特性是:
(1)文化本質的精神性——構成文化要素的科學知識、思想觀念、道德意識、情感意志、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其本質都是精神的;
(2)文化存在的滲透性——文化滲透于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各個過程之中,文化無所不在;
(3)文化作用的能動性——文化作為觀念形態,屬于上層建筑,屬于社會意識,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但是當它形成之后,卻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對社會存在有著能動的反作用;
(4)文化與人的內在同一性——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活樣式,是人的本質的符號化,它根源于人的超越性需要,標志著人的超越性追求。
人的生命過程既是創造文化的過程,也是受制于文化的過程;既是體現文化的過程,又是陶冶于文化的過程。人創造著文化,體現著文化,所以,文化的本質是“人化”;文化制約著人,鑄造著人,所以,文化的功能是“化人”。人對于文化既“身臨其境”,又“身處其中”,還“身體力行”。文化與人有著內在的同一性。
114.文化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的詮釋:文化是人按照自己的生存需要,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方式。因此,文化的主體是人,文化的本質是“人化”。然而,當文化形成之后,又對人發揮重要作用。其作用有三:
一是“化人”,即培養人的生存意識,陶冶人的精神風貌,培育人的人格特征;
二是“制人”,即制約人的思維方式、語言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
三是“釋人”,即反映人的生存方式,解釋人的生存歷史,詮釋人的生存意義。
這種重要作用,使文化成了人的“安身立命之所”。美國人類學家韋德·戴維斯說:“文化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如果剝去語言和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人們剩下的就只有孤僻、絕望和極大的憤怒了。”他又說:“如果你失去一種文化,你雖然不一定會失去現代化,但你失去的卻是一整套對人類生存意義的詮釋。”[2]這是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精辟論說。
115.文化是人認識自然的方式和成果,也是人超越自身的自然狀態的方式和成果。前者是科技文化,后者是人文文化。科技文化是實然性的,其內核是真理;人文文化是應然性的,其內核是價值。
[1] 引自陳樂民《中西之間,欲罷不能》,《中華讀書報》2006年3月1日第5版。
[2] 《參考消息》2003年6月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