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馥潔文集(第八卷):靜致齋哲話 靜致齋詩稿
- 趙馥潔
- 3146字
- 2025-04-28 11:31:29
前言
這部文集是我平生從事哲學教學和研究的記錄。我與哲學結緣始于1960年,這一年夏天,我高中畢業報考大學時選擇了哲學專業。當時,考哲學專業必須加試數學,而我的數學學得并不好,盡管如此,我還是報考了哲學。
那一年,在我的家鄉富平縣招收哲學專業學生的大學只有西北政法學院,于是我毫不猶豫地報考了這所院校。入學后,適逢大學貫徹落實“高教六十條”,教學秩序良好,讀書氣氛濃郁,師生關系融洽,同學關系和諧,總之,學習環境非常好。1964年畢業后,我留校從事教學工作。這時,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四清運動”)開始,我被抽調到農村參加“社教”,直到1966年8月下旬即“文化大革命”已開始兩個多月才回到學校。回校后因為學校已停課“鬧革命”,所以,我未從事任何教學工作。直到1972年5月,西北政法學院遵照上級指示停辦、解散。解散時,學校的教職人員被分配到陜西多所高校和機關單位,我被分配到陜西師范大學。到師大后我先在宣傳部工作數月,9月師大開始招收工農兵大學生,我即到政教系哲學教研室教學。當時由于舊教材不能用,又無新教材,政教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主要是輔導學生選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我先后輔導學生讀的著作有: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列寧的《哲學筆記》(選)和《國家與革命》、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收入本文集第七卷的哲學講義,有的就是當時為教學而寫的。
在師大工作七年后,適逢“文化大革命”結束,西北政法學院復校,我又于1979年5月被調回。復校后的西北政法學院設置了法律系和政治理論系,政治理論系又設立了哲學和經濟學兩個專業,我被安排在哲學專業從事教學工作。此年9月政法學院招收了復校后的首屆大學生,我即給這一年級哲學專業的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課。1980年9月我由教研室派往武漢大學哲學系進修,有幸跟蕭萐父、唐明邦、李德永等先生學習中國哲學史,期滿歸來后我就專心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開設的課程主要有“中國哲學(史)原著選讀”“中國哲學史研究法”(包括史料學)等。20世紀80年代初,價值哲學在中國蔚然興起,我即將自己的治學重點確定為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研究,我給哲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開設了“價值哲學研究”“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研究”等課程,撰寫關于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的論文,參加有關價值哲學的學術會議,特別是申報了1989年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研究。1991年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該課題的最終成果——《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該書出版后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和鼓勵,1994年12月該書獲陜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年9月榮獲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此后,我繼續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和拓展:一是深化對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之思維特征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探討中國哲學中價值論與本體論、認識論、歷史觀、人性論相融通的論文,這些論文合編為《中華智慧的價值意蘊》一書,該書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二是探索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歷史演變,并以此報批了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其最終成果為《價值的歷程——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歷史演變》一書,該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
作為陜西的學者,我十分關注陜西歷史上的哲學遺產,因此在研究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的過程中,我把張載及其關學作為自己治學的重要內容,既將關學研究作為一門課程給哲學專業的研究生開設,又撰寫發表了不少學術論文,這些論文運用的仍然是價值論方法,其主題則聚焦于關學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礎上撰成《關學精神論》一書,該書2015年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其后,我又編著了《關學哲人詩傳》一書,于2020年1月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這次匯編文集時我對上述兩部著作進行了增訂、修改和充實,取名“關學研究”。
在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同時,我還參與了諸多社會性學術活動和學術組織工作,兼任了一些學會的職務,參加了多次學術會議,舉辦過多場學術講座,撰寫了不少有關學術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論文、評論、發言、講話,這方面的成果匯集成了《哲苑耘言》和《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兩個論文集。
閱讀和吟詠詩詞是我平生的愛好,也是我業余調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我的詩詞習作曾編為《靜致齋詩》,于2015年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今又增入新作,輯成《靜致齋詩稿》收入文集。靜致齋是我的書齋名,此文集中冠以“靜致齋”的著述還有《靜致齋哲話》,這是我多年來寫的哲理性札記,因記述的所感所思為零散無主線、零碎無體系、零雜無統攝的隨時心得,類似古代的詩話、詞話、文話之屬,故名曰“哲話”。與上述著作一起編入文集第八卷的還有我為《中國儒學辭典》《中國儒學百科全書》所寫的辭條的匯總,因為所撰寫的條目都是按主編所分派的任務而定的,亦屬于無系統之作,故以“靜致齋釋辭”名之。
需要說明的是,在將上述著述收錄本文集時,我盡量按照現在的出版要求進行了修改,特別是修改了一些現在看來不合時宜的內容,補充完善了腳注的版本信息,改用最新的版本等。同時,一些原來常用的詞語包括一些地名等專有名詞,則保留了原著的用法,未做更改,這樣更能體現時代感。
從進入大學算起,我在哲學這片園地里已經耕耘了整整60年,從留校任教到現在,也已度過56年。回顧半個多世紀的治學歷程,回望自己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所留下的雪泥鴻爪,真可謂浮想聯翩,感慨良多!而凝結到一點就是:雖然逝者如斯夫,人生的時光己進入桑榆晚景,然而對我來說,思想和學業都還行進在漫漫的長路上!書籍在閱讀的路上,文章在撰寫的路上,著作在修改的路上,講義在充實的路上,詩詞在推敲的路上……既有的一切,都還沒有達到自己所期望的高標準,還未進入自己所追求的高境界。自己已經形成的學術觀點和治學成果,都還有待深化、拓展和完善。學術研究只有無限綿延的進路和不斷升高的階梯,但卻沒有頂峰,永遠都不能達到“會當凌絕頂”的境地。所謂的至善之域、至美之境,其實都是學人們持續努力的志向和不懈追求的理想。既然人生和治學永遠都處在一個不斷追求、不斷提升的過程中,那么,自己幾十年來所感所思所寫而形成的這些著作,只可放在思想認識和學術探索的歷史過程中去閱讀,只能當作一道在旅途中未臻至境的風景去觀賞。在這個意義上,方可引用李白“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之詩句,來表達自己的自慰之情和自覺之識!
本文集的編輯出版是西北政法大學和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的無量功德。學校和學院為了推進學科建設,弘揚學術創新,積累學術成果,延續學脈傳承,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決定籌措資金,編輯出版這部文集,實在令人感戴無既。學校的孫國華書記、楊宗科校長及其他各位領導十分關心、大力支持文集的編輯出版,并盡力幫助解決困難;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的周忠社書記、寇漢軍書記、山小琪院長,親自領導文集的編輯出版工作,郭明俊副院長負責各項具體事務包括落實手稿錄入、清樣校對、聯系出版等諸多繁重而瑣細的事宜。在此,我首先對西北政法大學各位領導和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各位領導表示誠摯的感謝!博士生朱風翔為收集論文、擇取編排、校勘文字、編訂目錄,付出了巨大辛勞;博士生張雪俠為哲學講義的文稿修正、文字校對等做了大量工作;博士生李偉弟為《靜致齋詩稿》的編目和繁簡字體的轉換和統一,反復編排核對;我的碩士生劉亞玲研究員,多年前就認真仔細地閱讀和校對了《靜致齋哲話》;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的不少碩士研究生也參加了繁重的手稿錄入和清樣校對工作。對這些為文集付岀過辛勤勞動和珍貴汗水的青年學子們,我特表衷心謝意!而文集所凝結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大力支持的珍貴情義和責任編輯朱華彬先生精心編校的辛勤勞績,更值得銘記、致謝和贊佩!
最后,我為能給中國哲學的學術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而由衷地感到高興,也誠懇歡迎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趙馥潔
2021年11月27日
于西北政法大學靜致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