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英語世界的莎士比亞研究:新材料與新視域作者名: 楊清本章字數: 3059字更新時間: 2025-04-27 16:52:19
引言
哈羅德·布魯姆認為,沒有莎士比亞我們就無法認知自我。英語世界不斷推陳出新的文學思潮與理論建構,均繞不開莎士比亞這一世界文學巨擘。莎士比亞不僅成為理論建構的實踐場所與檢驗理論的試金石,其作品更成為各國文化與文學創新的源泉。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英語世界莎學學者借后現代主義思潮之風,對傳統莎士比亞研究進行解構,并有所建構:或借跨學科等新視域,重新闡釋莎士比亞研究中的舊問題;或結合新近出現的“莎士比亞現象”,挖掘莎士比亞研究新問題,拓展研究范式,成果頗豐。本書即是對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的新視域與新材料的進一步發掘與研究的成果。
自19世紀30年代莎士比亞傳播至中國以來,在老一輩莎學大家的積極譯介與研究之下,在當代莎學學者的闡釋與理論構建之中,國內莎士比亞研究蓬勃發展,碩果累累,以中國視角推動了世界莎士比亞研究向縱深發展與橫向拓展。因此,想要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國內莎士比亞研究,難度可想而知。然而,無論是文明還是文化的發展,均離不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所提倡的跨文明對話——借異質因子,激活本民族與本文明的文化因子,生發文化新質,從而在對話中互鑒,在互鑒中創新。同理,推進學術研究其中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借“他者之鏡”反觀自身,用“他山之石”激發、助力本土視域的學術研究。在倡導跨文明對話與文明互鑒的今天,立足國內莎士比亞研究現狀,跟進西方莎士比亞研究動向,引介西方莎士比亞研究新成果與新方法,至關重要。這是莎士比亞研究的一次新嘗試,也是本研究的學術價值所在。
本書旨在梳理、研究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中,或有所涉及但未深入研究國內研究所不曾涉及的新材料與新視域,總結其特征,分析其對莎士比亞研究的貢獻,以期為國內莎士比亞研究帶來新思路。另外,本書在研究的同時,還梳理了大量英文文獻資料,并按主題分類,形成文獻資料匯編,附于文末。這類文獻多為20世紀后半葉至今出版、發表的成果,大多視角獨特。比如人類學視域中的莎士比亞研究、莎士比亞與科學研究、莎士比亞與流行音樂研究、莎士比亞與青年文化研究、莎士比亞與新媒體研究等,國內莎士比亞研究鮮少涉及。這對國內學界引介西方莎士比亞研究新成果、呈現西方莎士比亞研究新動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書分為緒論、正文、結語三個部分。緒論首先介紹研究對象,界定研究范圍,并陳述研究的緣由、研究目的、學術價值與創新。本著梳理與研究國內不曾涉及或有所涉及但未深入研究的新材料與新方法這一研究宗旨,緒論通過比較英語世界與國內莎士比亞相關議題研究,肯定國內研究的價值與貢獻,指出其未涉足的研究視域,初步呈現英語世界之“新”,最后指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與思路。
第一章“作家生平研究”:之所以要進行作家生平研究,原因有二。其一,作家的生平關乎作家進行創作時的價值選擇與風格偏好,而對作家生平進行研究則有助于準確而深入地把握作品;其二,現存莎士比亞生平記錄較為匱乏,這為莎士比亞身份及莎劇帶來種種謎團,吸引了眾多莎學學者的關注。研究莎士比亞生平有助于解答種種莎士比亞問題。目前,國內莎士比亞生平研究基本遵循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平敘事。相較之下,英語世界的研究視野豐富,或從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其妻子,或研究其朋友與家庭關系,或以微觀史學觀審視某一時間段、某一時間節點的莎士比亞,或基于虛構日記進行生平研究等,均為國內莎士比亞生平研究所不曾涉及的研究視角。
第二章“作品版權與作者歸屬研究”:從內在邏輯關系來看,第二章實則是第一章的延續與推進。英語世界有關莎士比亞的生平研究遠遠不止第一章所探討的內容,還包括由莎士比亞生平所引起的莎士比亞問題(Shakespeare problem)、莎士比亞戲劇版權問題、作者歸屬問題(authorship attribution)、“莎士比亞之謎”(Shakespeare myth)。而以上問題往往是英語世界莎學學者在進行莎士比亞生平研究時所不可回避的話題與試圖解決的難題。因此,第二章延續第一章的生平研究,深入挖掘英語世界有關莎劇作者歸屬問題、莎士比亞之謎與戲劇版權問題的研究。盡管國內對以上問題有所涉及,但主要集中在莎劇版本這一問題上,鮮少探討作者歸屬問題。然而,這一問題在英語世界早已形成多個派別,例如,“反莎士比亞派”(anti-Shakespeareana),或稱為“反斯特拉特福德派”(anti-Stratfordian),“莎士比亞派”(Shakespearites),“瓦解派”(Disintegrators)、“牛津派”(Oxfordians),“莎士比亞作者聯盟派”(the Shakespeare Authorship Coalition)等。有關莎劇作者歸屬問題的探討在英語世界的重要性與不可或缺性可見一斑。本章從西方莎學著名的“培根—莎士比亞”爭論切入,梳理了莎劇版權與作者歸屬問題的源起,并從不同視域進行審視,分析編輯和演員對莎劇版權的擁有權等。本章指出,盡管該問題從始至終未得到有效回答,但莎劇作者歸屬問題從吸引眾多學者力求回答的問題本身,發展至一個派生出諸多學術話題的主題,始終在英語世界莎學界充滿學術吸引力,吸引著一批又一批莎學學者進行研究,并在不同時空、語境和文化中產生新的學術話題。
第三章“莎士比亞作品研究”:在前兩章討論莎士比亞生平、作者歸屬、戲劇版權的基礎之上,本章以《哈姆雷特》與《威尼斯商人》為例,審視英語世界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研究情況。英語世界莎士比亞作品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在此無法一一考察,僅選擇兩部具有代表性且在中西學界皆備受關注的戲劇來研究?!豆防滋亍芬粍〔粌H是國內莎劇研究中研究最多的一部作品,更被西方學者視為文學經典的中心。而《威尼斯商人》不僅廣受英語世界關注,同時亦為國內學界關注最多的莎士比亞喜劇。故而此章選擇這兩部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研究情況為考察對象。國內有關《哈姆雷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性格分析、人文主義、復仇、延宕等傳統問題以及隱喻、瘋癲等后現代概念之上。英語世界有關此劇的研究除上述視角外,還有諸多視角國內學界尚未涉及,比如《哈姆雷特》版本、文本歷史、手稿及傳播問題,《哈姆雷特》文本內容研究中的虛構性研究、自我爭論研究、現代呈現研究、“鬼魂”研究,以及頗為突出的“To Be or Not To Be”專題研究等。英語世界有關《威尼斯商人》的研究,除國內較為關注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矛盾外,還從挪用理論、交換理論等視角進行解析,同樣值得關注。
第四章“莎士比亞的大眾傳播與接受”:本章從作品研究轉向莎士比亞的大眾傳播。本章并未研究國內時常關注的莎士比亞與電影等大眾文化研究,而是探究目前國內尚未涉及的領域:莎士比亞與流行音樂的研究、莎士比亞與青年文化的研究。本章梳理并評述了英語世界莎士比亞與流行音樂、青年文化的研究,探討莎士比亞如何與作為青年文化元素之一的流行音樂進行聯系并生發新內涵,分析莎士比亞在青年文化中的呈現方式與意義。因此,諸如莎士比亞與嘻哈樂、說唱樂、爵士樂、鄉村音樂、搖滾樂、朋克等流行音樂體裁之間的借用關系,以及莎士比亞與動作人偶、玩具劇院、青少年電影、漫畫與圖畫小說等青年文化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均在本章的考察范圍之內。本章指出,流行音樂、青年文化通過借用代表精英文化與高雅藝術的莎士比亞來證明自身的合法性,通過傳統來反傳統。盡管在與流行音樂與青年文化進行聯結時存在將莎士比亞商品化的潛在危險,但將傳統介入后現代大眾文化的這一實踐使莎士比亞的經典性通過大眾文化得以延續。
結語回到“莎士比亞”這一指稱本身的意義之上,回顧整個研究。結論部分以后現代特征來概括當前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傾向。這種后現代特征集中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基于對莎士比亞權威性與主體性消解的生平研究、作者歸屬問題研究與莎劇版權研究;其二,打破傳統與后現代的對立局面,將傳統介入后現代進行莎士比亞與流行音樂、青年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