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評傳:為秦開帝業的改革家
- 李存山
- 1494字
- 2025-04-27 17:42:30
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文庫總序
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文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學科集中展示本學科研究成果的平臺。我們以“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作為本文庫的主題,有三點考慮。
首先,近年來中國哲學研究的領域逐漸擴展,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日益多元,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經學研究的興盛。經學研究的興盛,一方面是多年來傳統復興不斷深化的結果,而另一方面更是當代中國自我意識的復雜反映。思想意識不僅僅是能動反映當下現實的產物,更是對未來不同想象的投射結果。這些都反映在經學研究的不同路徑以及關于經學研究理趣的不同認識上。但不論經學研究復興背后的思想文化肌理如何復雜,它都是由中國哲學學科自身研究的邏輯所推動的,它是中國哲學學科在適應時代需要中的一個發展領域。“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這樣一個主題的凝練,既是我們對當前中國哲學學科發展現狀的一個總結,更是對未來中國哲學研究領域擴展方向的一個預流。
其次,需要進一步闡明的是,我們用“經史傳統”而不是“經學傳統”來概括和總結當前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的新潮流,旨在表達我們“經史一體”的“經學觀”。“六經皆史”“史即新經”,這不是對“經”的地位的削弱或貶低,而是對“史”的文明價值內涵的高度肯認;六經是三代文明歷史實踐的產物,同時也是孔子對三代文明歷史實踐的價值原理化結果;“經史一體”所蘊含著的“道器合一”“理事不二”的道理,旨在說明歷史有道:道既在歷史中創生同時又是創生歷史的力量,并且也在歷史的創生中不斷展開自身。對歷史之道的探尋構成了中國形而上學的基本形態,同時也構成了中華文明“日新日成”的根本特質。因此,“經史一體”的“經學觀”必然是以中華文明的內在視野來理解中華文明道路實踐的觀點,而不是立足于所謂“經學”傳統的教條批判中國歷史的立場。也正因此,“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同時也意味著從一種中華文明史視野出發的中國哲學觀。
最后,從中華文明史視野出發的中國哲學,是對中華文明價值的哲學自覺。經學、史學、義理學,是中華文明在適應不同歷史條件中不得不然分化而出的學術形態,中國哲學也是適應歷史的需要而不得不創生的學術形態。中國哲學是以理性反思、道理論證和源流互質的方式對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和歷史發展進行高度理論概括的學術形態。中華文明是中國哲學的前提,中國哲學是對中華文明道路的哲學總結。中華文明的不斷創生需要中國哲學的不斷總結,中華文明也在中國哲學的不斷總結中不斷創生。因此,中國哲學史也是內在于中華文明史的,是對中華文明歷史實踐中不斷進行的理論反思、道理總結在哲學意義上的自覺。從經、史、義理傳統的整體出發,立足中華文明道路的未來發展,講好中國哲學道理和中國哲學史,是新時代中國哲學學者的莊嚴使命,也是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學科需要自覺承擔的學術責任。
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學科是1955年哲學所成立時最早建立的研究組之一,馮友蘭先生是首任組長。在近60多年的發展中,中國哲學學科涌現出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大學者,中國哲學學科在中國哲學界具有十分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2017年,中國哲學學科榮獲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登峰計劃優勢學科的支持,學科發展獲得極大動力,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庫的設置,就得到了登峰戰略優勢學科經費的資助,借此機會,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哲學所中國哲學學科的支持!
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文明的關系,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高度重視中國特色哲學知識體系建設,中國哲學學科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期待中國哲學學科能夠不辜負時代重托、不辜負學科傳統,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志強
2021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