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西精舍:中日文學文化比較論
- 寇淑婷
- 4415字
- 2025-04-27 16:50:28
一 身份認同史之“紐結點”:日本的鄭成功歷史研究
鄭成功傳記[5]是鄭成功歷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早在江戶時期,就出現了鄭成功傳記,這一時期也是日本鄭成功研究的先聲期。1797年,朝川善庵的《鄭將軍成功傳碑》是日本第一部鄭成功傳,全文用漢文寫成,對鄭成功的生平事跡進行了論述與評價,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論斷。“吾大東日本之人,以勇武勝于萬國,世所知也。夫以匹夫馳勇名于西洋,耀武威于天下者……其并勇與義而有之,吾鄭將軍成功,蓋其人乎?”[6]作者站在日本立場對鄭成功評價甚高,“馳勇名于西洋”,“耀武威于天下”,且兼具“勇”與“義”,但這一切似乎都歸功于日本,因為鄭成功乃“吾大東日本之人”。在同一時期,儒學家藤田幽谷在《藤田幽谷書簡》(1800年)中,也撰寫了《鄭成功傳》。池田晃淵在《德川幕府時代史》(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800年)的第五章,論述了《明朝鄭成功的請援與松平信綱、堀田正信的沖突》。1850年齋藤德藏的《海外異伝》也對鄭成功進行了評述。可見,鄭成功傳記是這一時期日本鄭成功研究的主要形式,日本學者對鄭成功冠以“大東日本之人”的身份,體現了鄭成功的“大和魂”,是具有強烈民族主義[7]情緒的日本民族主義意識的萌動。
進入明治時期,出現了大量以鄭成功命名的專著。染崎延房的《臺灣外記:一名國姓爺》(永保堂,1874年)就是其中一部。作者在開篇就指出該書是一部鄭成功略傳,并說明曾在劇場多次觀看鄭成功的戲劇,作者認為鄭成功具有“日本魂”,并在該書扉頁配上了一個插圖,插圖右上角圖片為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左上角圖片為母親田川氏。圖片中央為雙手揮舞著軍刀的鄭成功,并用文字加以說明其父為中國豪杰,其母為日本娼妓,鄭成功就是雙手握著日本刀,殺敵數萬攻下臺灣孤島,鄭氏三代頗具“楠氏”遺風。[8]這里所說的“楠氏”指日本南北朝時代河內國的武家豪族楠木氏,此說法是指鄭氏三代具有武士精神,這與前述朝川善庵對鄭成功的評價不謀而合。高崎修助的《鄭森偉伝明清軍談》(1886年),西村富次郎《國姓爺忠義伝·鄭森偉伝》(1886年),也是以人物傳記的形式對鄭成功歷史進行研究的著作。若松節、池田尚所編《支那歴史綱要》(成城學校出版局,1889年)的第六卷、第七卷中,對鄭芝龍降清、鄭成功收復臺灣等史實進行了論述。丸山正彥的《臺灣開創鄭成功》(嵩山房,1895年),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對鄭成功的生平及收復臺灣的事跡進行了系統論述。該書以大明朝的鄭芝龍與日本田川氏的結合為開端,論述內容涉及鄭芝龍、鄭成功以及隆武帝、永歷帝各個階段的歷史,是一部詳細論述鄭成功歷史的著作,該書最后一章還附錄了鄭氏的遺業及在日本平戶千里濱的傳碑。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日本開始了對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丸山正彥的《臺灣開創鄭成功》,該書名就已經包含了作者的政治立場,該書無疑為日本統治臺灣的正當性提供了學術支持,日本鄭成功研究的政治色彩逐漸濃厚。這一時期的相關著作還有宮崎來城的《鄭成功》(大學館,1903年),該書論述了從明史到倭寇與南方的海賊,再到鄭芝龍、鄭成功、鄭經,鄭氏三代的歷史,甚至包括了鄭成功的弟弟田川七左衛門以及鄭經去世后清朝統一臺灣的歷史,是一部詳細論述鄭氏三代臺灣統治史的著作。田中善立的《臺灣と南方支那》(新修養社,1913年),該書由過去的臺灣、現代的臺灣、將來的臺灣、南部中國、南方那殊的福建宗教五章構成,書末附錄了鄭成功的相關史料。因為該書出版于1913年,所以作者所指的“現代的臺灣”,正處于20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社會變革期,臺灣處于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因而在“將來的臺灣”中作者重點研究了臺灣殖民統治的優點及不足,并在最后一章指出南部中國研究的必要性并對南部中國各種問題進行了研究。在鄭成功史料附錄中,以鄭成功為中心,對鄭成功的父親、母親、弟弟七左衛門等以及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主要事件都做了詳細介紹。該書作為一部系統研究臺灣及鄭成功的著作,發表于“日據臺灣”時期的1913年,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進行了系統分析,反映了當時日本殖民統治者的主流意識,為日本的臺灣統治提供學術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鄭成功研究不但沒有衰落,而且涌現出鄭成功綜合研究的專著,并且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研究高潮。進入20世紀90年代,鄭成功綜合研究的成果明顯增多。鄭成功與同時代史研究會編的《鄭成功と同時代史研究:目録·解説·展望》(鄭成功と同時代史研究會,1994年)是紀念鄭成功誕辰370周年的《大航海時代的平戶——鄭成功與16—18世紀的國際交流》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集,其中收錄了數篇鄭成功研究的論文,內容涉及廣泛,是鄭成功研究的綜合性專著。其中包括鄭廣南的《福建鄭成功及鄭氏貿易的研究現狀》、川勝守的《日本的鄭成功研究》、石萬壽的《臺灣的鄭成功研究》、尾崎秀樹的《“國姓爺”上演記錄》等,極具參考價值。林田芳雄的《鄭氏臺灣史―鄭成功三代の興亡実紀》(汲古書院,2003年)通過對大量史料如《臺灣外記》《先王實錄》《閩海紀要》《海上見聞錄》等的考察,從鄭氏臺灣政權的成立過程、鄭經時代的臺灣與清朝——交戰與議和交錯的二十年、鄭氏臺灣政權的統治政策、鄭氏臺灣的菲律賓遠征計劃、鄭氏臺灣政權的終結與清朝統一臺灣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齊藤孝治的《秘話 鄭成功異聞》(いなほ書房,2013年),該書的關注點則傾向于不為眾人所熟知的鄭成功及鄭氏后人的秘聞。而且,研究內容涉及廣泛、論證嚴謹,令人大開眼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鄭成功研究著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森本繁的《臺灣の開祖 國姓爺鄭成功》(國書刊行會,2014年),由“地之卷 鄭芝龍的南海稱霸”“空之卷 國姓爺鄭成功的登場”“天之卷 國姓爺的臺灣攻略”三部分構成,對鄭成功進行了細致的論述。該書在鄭成功登場部分,有這樣一段描寫:七歲的鄭成功告別母親和祖父回到明朝,臨別前,祖父叮囑鄭成功,要堅定信念,實現人生抱負。祖父用朱熹的詩勉勵鄭成功“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并向鄭成功講到朱熹在《資治通鑒綱目》中對義士岳飛將軍的盛贊。令祖父驚訝的是,鄭成功隨口背誦了岳飛的詩《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9]鄭成功擁有一顆岳飛式的精忠報國的赤子之心,顯然,鄭成功是在中國文化熏陶下成長為英雌的,這與朝川善庵的《鄭將軍成功傳碑》中所述“吾大東日本之人”,染崎延房的《臺灣外記:一名國姓爺》中所述鄭成功具有“日本魂”,具有“楠氏”遺風的武士精神的論調截然不同,可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對鄭成功身份認同發生了顯著變化。
關于鄭成功歷史研究的主要學術論文,明治時期丸山正彥的《平戸における鄭成功》[《史學雑誌》6(10),1895年]對鄭成功與日本平戶的歷史進行了論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松浦章的《〈鄭成功研究論叢〉の紹介によせて》[《史泉》(61),1985年2月],從文獻綜述的角度對《鄭成功研究論叢》所收錄的論文及中國鄭成功研究的概況進行了綜述。林世景的《鄭成功に関する評価の再考》[《國學院大學紀要》(27),1989年3月],此長文從另一個側面,即從鄭成功是否忠于南明王朝的角度對鄭成功進行了再評價。從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開始論述,包括鄭成功與明朝、與清朝的關系、“南下勤王”、與清朝議和、臺灣政策幾方面重新對鄭成功進行了評價,指出中國對于鄭成功的評價過高,清朝、臺灣、中國大陸對鄭成功的評價都是基于政治因素,而且不同時代,當局對鄭成功的評價都是鑒于人心所向,鄭成功被神化是古今東西政治政策常用的手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成果主要有星佳生子的《鄭成功の族譜に対する再考察―その一》[《アジア文化研究》4(4),1997年],通過對鄭成功族譜的考察,對中國鄭成功祖先的認定,即鄭成功一族為同安縣人、閩南人,并非客家人的說法提出了質疑,通過對可信賴的《鄭氏宗譜》的考察,作者指出鄭氏一族應該為宋代移居閩南的客家。但是,宋代入閩的漢族即使是客家,其子孫現在也是閩南人,閩南人與客家很難區分,現在的客家研究以是否保持客家文化、是否說客家語為認定標準。松浦章的《鄭成功——清朝とオランダに抵抗した〈國姓爺〉》[《しにか》11(10),2000年10月],論述了鄭成功抵抗清朝與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的事跡。此文還對其父親鄭芝龍、兒子鄭經及孫子鄭克塽進行了簡單介紹,難能可貴的是這篇文章引用了一些極具史料價值的原典文獻,具有參考價值。鄭成功的《臺灣を獨立に導いた英雄——明軍率い清に最期まで抵抗》[《政経人》48(10),2001年10月],以鄭成功在日本的子孫為切入點,論述了鄭氏系譜、鄭氏在日系譜,并由此引出了鄭成功在平戶誕生、鄭成功與媽祖信仰、馳騁南海的父子、鄭成功與隱元禪師、鄭成功的教育、明國的鄭森、鄭成功的成長等一系列鄭成功的經歷,指出鄭成功是中日雙方共同的英雄。片倉佳史的《新臺灣紀行(6)臺南——民族英雄“鄭成功”と臺灣の歴史》[《東亜》(447),2004年9月],以敘述的形式從古代中國世界與臺灣的接觸、“民族英雄”鄭成功、臺灣各地的鄭成功傳說、祭祀鄭成功的異色神社、被為政者利用的“英雄”、探訪現在的開山神社幾方面敘述了臺灣鄭成功的歷史。山添啓司的《林田芳雄〈鄭氏臺灣史—鄭成功三代の興亡実紀〉》(《東洋史苑》64,2005年1月),分別從鄭氏臺灣政權的成立過程、鄭經時代的臺灣與清朝、鄭氏臺灣政權的統治政策、鄭氏臺灣的菲律賓遠征計劃、鄭氏政權的終結與清朝的臺灣統治對林田芳雄的著作《鄭氏臺灣史——鄭成功三代の興亡実紀》進行了評論。蔡易達的《連雅堂撰〈臺灣通史〉訳注(第2回)卷二建國紀(前半)〈解題〉國姓爺合戦と鄭成功の歴史的評価》[《帝京史學》(30),2015年2月],從東亞的海域利用、倭寇、鄭氏一族的興亡、國姓爺合戰、鄭成功的歷史評價五方面進行了論述,重點論述了不同時期鄭成功的歷史評價,指出在西洋殖民者眼中,鄭成功是海賊、惡魔;在清朝看來,鄭成功是邊境開拓者;在日據臺灣時期,鄭成功被視為日中(臺)融合的象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看,鄭成功是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在臺灣漢族系住民看來,鄭成功是通過戰爭幫助臺灣人建立的外來政權;在臺灣原住民看來,鄭氏是侵入者、鎮壓者。
以上日本學者關于鄭成功歷史的研究,也是立足于鄭成功的本體研究,這些研究使鄭成功的歷史更加明朗化,推進了鄭成功研究的發展。同時,立足于日本鄭成功研究的歷史,可以看出,不同歷史時期,日本學者鄭成功研究的政治立場也有所不同。江戶時期、明治時期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一直以鄭成功是日本人或者鄭成功的日本血統而自居,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森本繁在《臺灣の開祖 國姓爺鄭成功》中,指出鄭成功是受中國文化影響,擁有“精忠報國”赤子之心的英雄。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鄭成功研究的關注點也發生了變化,從對鄭成功身份認同的關注轉向對鄭成功歷史的綜合研究,日本鄭成功研究關注點的轉變揭示出日本對鄭成功身份認同的變化,這種轉變也是中日關系這一內在因素變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