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重回理學發生的“現場”

陳寅恪嘗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中國學術未來之發展亦有待于“宋代學術之復興”。[1]重振宋代文化、復興宋代學術,不能不考鏡其源流,分析其嬗變。而在哲學與思想層面,“唐宋之變”無疑以“理學的發生”(the birth of Neo-Confucianism)為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作為濫觴于唐宋之際、初創于“北宋五子”、鼎盛于程朱學派、轉折于陸王學派的廣泛思潮,理學以高度思辨的哲學形態與融會儒、釋、道三家的文化形態構成了中國哲學史乃至中華文化生命的重要一期。[2]自宋至明數百年間,盡管批評與反對之聲始終伴隨著理學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理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為時人提供了理解世界、安頓心靈與治理社會的重要思想支撐。即便是明清時期的反理學思潮,也很難完全擺脫理學的話語體系與觀念體系。

20世紀以來,經過幾波反傳統浪潮,80年代后,學界對理學有了新的認識,理學作為中國哲學史、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新成為研究熱點,學界逐漸對理學的思想觀點、學術方法、歷史影響、社會價值等形成一些新的基本共識。有學者甚至提出,“所謂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首先也就指宋明理學的現代化”[3],主張從理學中挖掘儒學乃至整個傳統文化現代化重建的思想資源。

然而,理學畢竟已歷經近千年的發展演變,其核心概念、主要命題、重要觀念早已在學理與現實層面發生較大變化。今時若要挖掘理學的價值——無論是理論價值還是實踐價值——并加以“利用”,就必須返回理學本身。這種“返本”不僅包括回到朱熹、王陽明等理學“巔峰”——這些為全社會耳熟能詳的“大人物”的確因思想的成熟與深刻而極具研究價值,還應包括返回理學“源頭”,深入考察理學“發生”的內在邏輯與早期理學的思想特質。就前一方面而言,近些年出現的“朱子熱”“陽明熱”等熱潮中已涌現大量研究成果;就后一方面而言,亦即就返回理學“源頭”而言,相關研究尤其是從哲理上展開的研究還有待加強,亟須學界重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义县| 长岛县| 华安县| 同德县| 馆陶县| 阿拉善盟| 泉州市| 文水县| 两当县| 玉树县| 应城市| 永新县| 神池县| 长白| 迭部县| 神木县| 广河县| 兴文县| 凯里市| 莱州市| 鄂温| 永顺县| 德惠市| 遵义市| 蛟河市| 吐鲁番市| 五莲县| 会泽县| 平潭县| 韶山市| 武山县| 葵青区| 双城市| 黑龙江省| 长泰县| 武平县| 安庆市| 吉首市| 岚皋县| 北辰区| 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