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中游史前農田管理研究:以植物穩定同位素為視角
- 王欣(@反褲衩陣地)
- 2337字
- 2025-04-27 17:41:4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及意義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生計方式的一次巨大變革,標志著人類從被動的攫取者轉變為主動的生產者。通過對自然界的長期觀察和認識,人類在熟悉植物生長習性的基礎上,選擇某些植物加以栽培、馴化,由此開始走上了農業生產之路。與采集狩獵相比,農業活動需要人類有意識地對作物進行照看和管理,并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人類會不斷加強對農作物的管理,從而提高作物產量,為人口增長、社會發展提供有效的物質基礎。從原始農業的“刀耕火種”到現代農業的精耕細作、集約化生產,農業的發展過程正是人類對各種生產要素管理強化的過程。因此,對農業活動的研究應當關注到人類對農作物的管理,從人工管理的角度探討農業的發展。
農田管理包括從作物播種到收獲整個過程,以及對農田的一系列人工干預如灌溉、施肥、除草、松土、選擇時節。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人類通過對自然、植被、水文、土壤的觀察,不斷積累經驗,強化和完善人工管理,來提高作物產量。產量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最為關心的。一直以來,最大程度獲得高產是人類進行農田管理的直接目的。
一般情況下,提高農作物產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開墾農田擴大種植面積,另一方面則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前者一般是農業生產水平較低時,通過簡單的刀耕火種等方式開墾農田,滿足生活所需。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當人口增長到一定規模時,單純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很難滿足糧食所需。并且,對距離較遠的農田進行耕作會耗費更多勞動力,因此,通過無限擴大種植面積來獲得更高的糧食產量是很難實現的。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和社會發展所需,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通過更加精細、強化的農田管理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才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史前時期,農業生產是最為重要的生計方式,是物質資料最基礎的來源,文化擴張和社會進步的背后,必定有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來提供持續推動力。因此,探討農田管理技術不僅可以了解史前社會農業生產水平,豐富對史前人類生活面貌的認識,還能夠更客觀地了解文化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因。
農田管理的對象是農田以及生長在農田上的作物。對農業生產來說,土地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農業生產資料。如果沒有額外的肥力補充,同一片農田在經過連續多年的耕作后,會因土地肥力耗盡而無法滿足作物生長所需。因此,地力衰竭是對定居農業最大的威脅,這也是農田管理的必要所在。為了維持土地肥力,獲得更高的作物產量和更好的作物品質,在眾多農田管理技術中,施肥起到了最顯著、最重要的作用。最早對考古植物遺存進行施肥研究的工作在歐洲地區開展,大約公元前5900年,歐洲最早的農民開始了人工施肥,施加給作物的肥料主要來自于家畜的糞便,因此,強化的施肥管理將作物栽培與家畜飼養緊密結合起來。施肥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還優化了農業結構,促進了人類在不同環境中的適應和擴張,由此奠定了歐洲地區長期以來農牧結合的農業結構。[1]
通過施肥改良土壤,這是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的,它需要長期持續的肥料投入,因此,施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先民對于“可持續化”生產的認識。同時,在施肥的過程中,勞動力和肥料都是有限的資源,只有當勞動力、土地、作物、家畜等生產要素配置合理時,才能優化投入產出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分工。此外,土地在經過長期施肥后,會成為一種寶貴資源,對史前社會而言,繼承和爭奪這樣的土地資源,往往引發或加劇部落內部以及部落間的沖突。以史前歐洲為例,史前施肥管理的研究同樣揭示出當地先民長期以來的可持續生產策略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祖先崇拜思想和對領地的爭奪,相關證據在西歐發現的喪禮紀念碑以及公元前六千紀德國塔爾海姆的大規模屠殺得以體現。[2]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傳統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延續幾千年從未間斷過。作為古代社會最為基礎和重要的生計方式,農業生產為社會的進步、文明的孕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華文明是古代世界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這與中國古代發達的農業生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農業伴隨著新石器文化一路發展,相互促進,農業為社會發展、文化擴張提供物質基礎,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又為農業增產提供技術支持。
我國北方地區作為典型的旱作農業區,旱作農業傳統從農業開始出現起一直保持至今,對農田的管理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成熟,至今仍為人們所傳承。黃河中游地區是黃河從內蒙古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所流經的地區,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3]這一地區歷來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核心地區,對中國早期文明的發生和形成起著領先和突出的作用。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自成序列,從未間斷。從距今7000到5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在此起源、發展,文化面貌空前繁盛,對周邊的影響力之大和輻射范圍之廣令人矚目。在中國史前文明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中,仰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對古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貢獻。隨后經過了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的發展和積淀,社會復雜化日益加深,階級出現,中國古代文明最終在中原地區形成,我國歷史進入文明時代。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序列完整,并且作為孕育中華文明的地區,無疑成為研究農田管理技術的理想區域。與此同時,對農田管理技術的探討亦可更好地認識農業生產在仰韶文化擴張、中華文明起源這兩個重要事件中的推動作用。
基于施肥等農田管理技術的重要性,對農田管理的研究應當是史前農業活動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然而,長期以來,囿于農田管理相關實物證據的缺乏——施肥、灌溉等證據很難通過考古遺存的形式保存下來,相關研究一直受材料所限,無法開展系統工作。新石器時代農業活動主要利用大植物遺存和微體化石,以種屬鑒定、量化統計、植物形態等指標,圍繞著農作物的起源和傳播等問題展開,[4]缺乏對農業生產技術等農業活動自身特征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