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北是漢簡出土最多的地方,從1901年初英籍探險家匈牙利人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和瑞典探險家斯文·安德森·赫定(Sven Anders Hedin)在我國西北發現漢簡以來,在西北地區已先后發現8萬多枚漢簡,這些漢簡大都是當時人記當時事的“同時資料”,屬于漢王朝在西北屯兵戍邊的檔案,不見于傳世文獻,故在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軍事學、民俗學、考古學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對簡帛進行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研究真正興起的時間,實際上是從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的,我是較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員之一。十多年前,無論是寫文章還是在學術會議上發言,我往往要呼吁學界重視簡帛的語言文字研究。隨著簡帛的不斷出土和“簡帛學”顯學地位的不斷提高,現在早已不需要這方面的呼吁了,因為不少原來不涉及出土文獻的學人也投身到簡帛研究中了,不少原來不搞簡帛研究的高校、科研機構,也紛紛建立起了“簡帛研究”類機構,有關研究成果和研究人才不斷涌現,而其中進行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的人員不少,隊伍蔚為壯觀,成果也非常豐富,非常可喜。在簡帛語言研究的新成果中,即將問世的聶丹的《〈金關漢簡〉戍卒與武備詞語研究》,可謂西北漢簡詞匯研究的一部力作,值得推薦。

詞匯史研究的一個關鍵點,就是首先要對一部部專書、一批批專門材料的詞匯狀況進行清理,甚至編出一部部專書或專門語料詞典,然后才談得上構建出科學客觀的漢語詞匯史,而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還做得不夠,甚至遠遠不夠。由于西北屯戍漢簡具有極強的文獻真實性和口語性,它自然是絕佳的詞匯研究的語料,研究這批漢簡的詞匯,不僅可以反映當時普通詞語的情況,還可以反映當時軍事用語的情況,聶丹的《〈金關漢簡〉戍卒與武備詞語研究》正是進行這方面研究的成果,故僅就選題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題。本書對《金關漢簡》的戍卒詞語、武備設施詞語進行了窮盡和系統的研究,展現了其詞匯的客觀面貌,得出了很多精彩的結論,值得稱道的地方不少,茲舉幾點:

戍卒與武備設施詞語209個。從詞匯構成看,單音節44個,雙音節103個,后者占了全部戍卒與武備設施詞語的3/4強。多音節62個,其中大部分是三音節結構,有37個。由此可知,到了漢代,漢語單音節詞為主的時代已經結束,雙音節詞占了主要地位。這一結論對漢語雙音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戍卒稱謂詞語有30個。根據工作場所不同、工作內容不同和身份性質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稱謂。根據工作場所的不同有以下稱謂:隧卒、田卒、田兵、鄣卒、亭卒、候卒、部卒、府卒、倉卒、東部卒;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有以下稱謂:車卒、車父、車工、馬卒、迎卒、戍田卒、治渠卒、治溝卒、鍛工卒、犁工關卒;根據身份性質的不同有以下稱謂:省卒、罷卒、罷戍卒、死卒、官卒、游徼、騎士、材官。屯戍建筑設施詞語有24個,如“堠”“堞”“塢”“墼”“關樓內戶”“塢前垣”“垣北”“天田”“蘭樓”“塢上偃戶”“塢戶關”“椄楪”“柃柱”等。武器及其配件詞語有67個,僅“矢”類就有“矢”“弩矢”“稾矢”“矢”“稾矢”“陷堅矢”等。這些稱謂類別的清理歸納對詞匯史研究和對當時軍屯武備情況的認識都有著重要意義。

大量的烽燧名,有表示破敵制勝意義的(如“滅虜隧”),有表達追求和平意義的(如“安漢隧”),有表達美好喜樂意義的(如“樂哉隧”),有表達世代延續意義的(如“萬世隧”)。這些名稱不僅有著史學民俗學研究的意義,體現出人們對結束戰爭渴望和平的強烈愿望,而且在傳統訓詁學的“得名之由”的研究,即現代語言學的詞源研究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

“箙、籣、韇、”,傳世文獻記載都是用來裝“弓弩矢”的,但具體裝什么大都不作具體區分。而簡文中則有明確區別:“箙”裝“矢”,“籣”裝“稾矢”,“韇”裝“弓”,“”裝“弩”。這一發現無論是對單個詞語史的研究,還是對古代兵器史的研究,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防御器“鎧”,字形有“鎧”也有“”,以前者為常見,后者僅見一例(72EJC:119),說明當時的鎧甲有鐵質的,也有皮革的,以鐵質的為常見。由詞語“革鎧”(73EJT28:11)可知,材質雖是“革”,字形仍作“钅”旁的“鎧”,是“鐵甲”多于“革甲”現象在文字上的反映。[1]這一結論同樣是無論對于詞匯史的研究,還是對于古代兵器史的研究,都有著積極意義。

“弩”類詞語十分豐富,僅從拉力看,就有“三石弩”“三石承弩”“三石具弩”“四石具弩”“五石弩”“五石具弩”“六石弩”“六石具弩”“七石具弩”“八石具弩”“九石具弩”“大黃力十石弩”“大黃力十五石具弩”“官具弩”“官第一六石具弩”等名稱,[2]說明當時“弩”的種類之多。這一結論不光對古代兵器史的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3]而且說明當時“弩”的制造業是非常發達的,從而對器物制造史的研究有著積極意義。

從考古發掘看,長安出土的漢代的“鍭”大部分為鐵質,少部分為銅質。而簡文中則有大量的“銅鍭”一名,未見有明確記載的“鐵鍭”名。“銅鍭”優于“鐵鍭”,這是漢王朝把精良武器用于邊塞防御的例證。這對漢王朝戍邊政策的研究顯然是有意義的。

張掖郡的罷卒,由張掖郡轄區內各縣護送到居延都尉府,張掖郡同一年所有的罷卒都集中在居延,護送回鄉也由居延出發,故張掖郡的罷卒都可以稱為“居延罷卒”。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居延罷卒”分別由張掖郡下的日勒、刪丹、屋闌、昭武、觻得各縣負責護送回鄉。護送回鄉在每年的八月進行,往往由軍隊系統中的“尉官”負責具體事宜。為對于漢王朝處置西北罷卒的方法流程的研究是有實實在在意義的。

簡文中有不少詞語具有辭書學價值,其中有些是辭書未見者,如“矢”“稾矢”等;有些是辭書雖已收錄,但首引書證晚于漢代者,如“炊帚”“長矛”等。這些對于漢得的辭書學價值的研究是具有實實在在意義的。

本書精彩的研究結論不少,茲不贅述。

這里想談談對傳統研究方法的運用問題。現在有不少做學問的人,往往有意無意忽視或輕視甚至丟棄經過長時間運用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片面追求所謂“時髦”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喜歡把國外新產生的研究方法用來研究漢語,而不管是否適合漢語的實際,導致的后果是其成果往往是僅有些“時髦”表述,讓人難以卒讀,自然經不起時間檢驗,最多也就是“各領風騷三五年”而已。而本書在對傳統研究方法的運用上,是值得稱道的,茲也舉其幾點:

統計分析法是一個很平常的傳統研究方法,但怎樣使用以及效果如何往往因人而異,我們只需看以上所舉的本書研究所得的那些精彩結論即可知,這些結論大都是只有在對材料提供的信息進行地毯式搜索的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后才能得出的,所以,本書稱得上是統計分析法的典范運用。

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的運用,也是本書對這一平常的傳統研究方法成功運用的一大亮點。例如本書得出各種武器的出現頻率由高到低分別是:弩148次,劍110次,弓76次,刀41次,有方22次,斧10次,矛5次,斤3次。由此得出結論:在漢代邊塞中弋射類武器使用最為普遍,是當時武備中非常重要的遠射武器。這一結論顯然是定量定性研究法的精彩運用的結果。

因聲求義法,也是一個古老的研究方法,但卻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它往往可以解決形訓法、義訓法解決不了的問題,起到探求詞源、弄清事物得名之由的目的。本書對此方法的運用也是很成功的。例如作者認為,《金關漢簡》中的“堠”(堠樓)之所以稱為“堠”,與聲符“侯”相關。從“侯”得聲的字多有“伺望”義,比如“候、喉、猴、帿、鍭”等:候,伺望;喉,候氣進食的關鍵;猴,習性善候望之獸;帿,迎候箭矢之靶。“堠”之所以稱為“堠”,因其是用來瞭望敵情的哨樓。

接下來我想著重談談與研究方法緊密相關的另一個問題——學術研究的角度視野問題。由于現在學科越分越細,往往容易導致研究者只埋頭于自己學科的問題,而不關心其他學科的問題,也自然往往不懂其他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這很不利于學術問題特別是疑難問題的解決。我們應該大力提倡跨學科研究,大力提倡運用本學科的方法和成果來解決其他學科特別是相關學科相鄰學科的問題。這方面,前輩學者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例如對《列子》一書的辨偽問題,1950年,季羨林先生從語言學角度發現《列子》中的故事有鈔于西晉竺護法譯《生經》的情況,從而肯定《列子》為偽書。[4]楊伯峻先生找出該書中漢晉才產生的幾個詞語進行論證,認定《列子》當為魏晉時代的偽書,他說:“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鑒定中國古籍的真偽以及它的寫作年代應該是科學方法之一。生在某一時代的人,它的思想活動不能不以當日的語言為基礎,誰也不能擺脫他所處時代的語言的影響。”[5]張永言先生選取了《列子》中的16個魏晉時期產生的詞語,從詞匯史的角度又一次力證該書是魏晉偽書,他說:“如果我們以歷史語言學的眼光進行觀察,就不難在他的書里發現不少晚于漢魏晉時期行用的新的語言成分,特別是詞匯成分。”并下結論說:此書的撰人“就是生活于東晉中后期的本書的注者張湛”。[6]這些學者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從唐代柳宗元起人們從文獻學角度進行研究認為《列子》為偽書結論的正確性,并且,進一步認定該書是魏晉偽書,至此,今本《列子》為魏晉偽書的結論就牢不可破了。這是前輩學者運用語言學理論方法和成果來解決其他學科問題的典范。

關于運用語言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來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本人也深有體會。20世紀7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了大量的簡帛佚醫書,這些寶貴的民族遺產所在的時代問題是一大問題,醫藥學和史學的學者有不少往往從各自學科出發來進行研究,并且常常是循環論證,說到馬王堆簡帛醫書的成書時代時說,這批醫書中所述經脈為十一條,只有灸法沒有針法,其成書時代顯然比傳世的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更早,因為后者已是十二條經脈,針法也較成熟,由此認為,如果以《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時期來推定,則簡帛醫書的成書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之際甚至更早。說到《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時說,馬王堆簡帛醫書成書不晚于春秋戰國之際,則《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在戰國時期。這種循環論證顯然是無力的。我們從語言學的語法學角度進行了研究,在全面清理馬王堆醫書虛詞的大宗——副詞的基礎上,選取表時間的“既”與“已”、表否定的“勿”與“毋”、表程度的“稍”與“小(少)”以及“最”這幾組典型的副詞,從虛詞發展史的角度來論斷其成書時代,結論是:馬王堆醫書中副詞的使用情況反映的是戰國末期產生的語言新質,從而可以判斷其成書時代不早于戰國末期,學界認為其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甚至更早的說法不能成立。[7]并且,我們從漢語詞匯史角度出發對《黃帝內經》的詞匯進行了全面清理,發現《黃帝內經》各篇的成書時代均不早于漢代,且大都在東漢。[8]這樣也就能很好地解釋簡帛醫書與《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層次問題了,也就好理解《黃帝內經》與張仲景書的時代層次關系問題了。所以,搞語言學的不能只管語言的研究,要善于將語言學研究的成果運用來解決史學、文獻學等相關學科的問題,這樣才有利于科學研究,攻克學術難題。

聶丹的這本《〈金關漢簡〉戍卒與武備詞語研究》,就有不少是將語言學研究的成果運用來解決歷史學問題的精彩地方,通過前面所舉的亮點即可知,本書并不局限于純語言學的研究,而是在語言學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到漢代戍卒的分工、各自的工作職能、工作條件,以及各種武備設施的研究,從而展現漢代的軍隊面貌、軍事水平、武器制造水平,反映漢代對邊塞的軍事政策,等等。這種研究視角是尤為值得稱道的。

任何成果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瑕的,本書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尚可努力的地方,例如,本書研究的關注點聚焦在《金關漢簡》,而對于有關傳世典籍資料的搜集運用,以及將同性質的《居延漢簡》《居延新簡》《敦煌漢簡》《額濟納漢簡》《地灣漢簡》以及新近開始刊布的《懸泉漢簡》等與《肩水金關漢簡》有關詞匯進行異同研究,還可再深入。

聶丹是貴州大學徐之明先生培養的碩士,畢業工作幾年后,于2010年從余攻讀博士學位。盡管是從零開始學習研治簡帛,但由于她勤奮聰穎,誠篤踏實,很快就進入了簡帛語言研究的行列,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西北屯戍漢簡名物詞語研究——以衣飾、器用、植物類詞語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得到專家好評。由于她在博士學習階段奠定了較好的西北漢簡研究基礎,在讀期間就于2013年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肩水金關漢簡名物詞語研究”,2015年晉升教授,2020年又喜獲第二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北出土衣裝簡牘匯輯校注”。上帝是公平的,有付出,有汗水,就會有好的收獲。

聶丹的這本《〈金關漢簡〉戍卒與武備詞語研究》,就是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肩水金關漢簡名物詞語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書稿即將出版之際,向我索序,我是她的導師,義不容辭,便拉拉雜雜寫了以上一通,聊以充序。

張顯成

2020年11月28日于西南大學竭駑齋


[1] 杜茀運、韓汝玢《漢長安城武庫》說:“武庫遺址規模相當大……已發掘的第一遺址中,有大量鐵鎧甲,其中一塊重約七八十斤。……這也說明鐵器的使用在當時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說明考古所見與文字反映的結果是一致的,當時鐵鎧甲的使用很普遍。

[2] 《居延漢簡》36.11的“官六石第一弩”,與這里的“官第一六石具弩”的“第一”的所指應當是相同的。

[3] 《尹灣漢墓簡牘》中的《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記載了漢王朝設置在東南地區的一處大型武器倉庫的庫藏情況,逐項詳列兵車器等各類軍用物資的名稱和數量。如果我們將西北漢簡所載“弩”的情況與之相比,即可知西北漢簡中的“弩”的種類是遠遠多于《尹灣漢墓簡牘》中所載的,若將兩種文獻所載武備詞語進行比較,肯定是頗有意義的。

[4] 季羨林:《〈列子〉與佛典——對于〈列子〉成書時代和著者的一個推測》,載于《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又載于《季羨林佛教論集》,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 楊伯峻:《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鑒定中國古籍寫作年代的一個實例——〈列子〉著作年代考》,《新建設》1956年第7期;又載于《列子集釋》附錄三,中華書局1979年版。

[6] 張永言:《從詞匯史角度看〈列子〉的撰寫時代——為祝賀季羨林先生八十華誕作》,載于《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又載于《漢語史學報》第六輯,2006年;又載于《語文學論集》(增補本),語文出版社1999年版。

[7] 詳張顯成、程文文《從副詞發展史角度考馬王堆醫書成書時代》,《文獻》2016年第2期。

[8] 詳本人指導的2016年通過的以下三篇西南大學碩士論文:《從詞匯史角度考〈靈樞經〉的撰成時代》,作者張詩虞。《從詞匯史角度考〈素問〉的撰成時代》,作者王艷。《從詞匯史角度考〈素問〉“七篇大論”的撰成時代》,作者申佳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审旗| 辽阳市| 灵武市| 历史| 名山县| 南投县| 临江市| 合肥市| 谷城县| 乌兰察布市| 东城区| 临安市| 龙口市| 宁德市| 遂昌县| 宝山区| 克山县| 扬州市| 墨竹工卡县| 芷江| 黑龙江省| 平山县| 牙克石市| 云林县| 沙洋县| 探索| 孝感市| 石河子市| 洛川县| 宣城市| 济南市| 波密县| 汤原县| 新闻| 松潘县| 甘泉县| 蒲城县| 灵石县| 平原县| 屯昌县|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