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涉與超越:歷史唯物主義的新解讀
- 李娟
- 2029字
- 2025-04-27 17:25:30
前言
在歷史唯物主義元理論研究中,爭論較多、分歧較大的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科特征問題。按照慣常的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不可分割的一塊整鋼”,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然而,熟知未必就是真知。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廢除哲學”,主張用“科學”或“實證科學”取代哲學,而且明確表達過“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哲學”的思想。此外還可以看到,馬克思、恩格斯在社會歷史研究中的確運用了大量的實證科學或經驗科學的方法,這同以往的歷史哲學研究迥然相異。對此,研究者不禁要產生這樣的疑問:歷史唯物主義究竟是哲學還是科學?如果是哲學,那么歷史唯物主義所體現的哲學性是“一以貫之”還是“另辟蹊徑”?為什么歷史唯物主義在研究方法和理論形態上不同于以往的哲學?如何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歷史唯物主義“結束了歷史領域內的哲學”?如果不是哲學而是實證科學,為什么長期以來歷史唯物主義一直被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這是否僅僅源于意識形態的需要和學術話語壟斷?如果說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哲學又是科學,那么哲學和科學在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中分別處于何種地位?哲學與科學的交叉并存是歷史唯物主義個別理論所具有的特殊性還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總特征?哲學與科學的交叉并存對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革命意義何在?上述問題集中指向的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科特征問題。
作者認為,對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特征問題的討論不能將其抽象化為純粹的理論問題,而要將其置于歷史和邏輯的雙重維度下。歷史地看,任何理論問題的提出都有其時代性特征。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特征問題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而后世學者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也都是在各自特定社會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忽視了這一問題的時代性特征,無異于否定了其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這樣,真問題也會被人為地改造成假問題、偽問題,討論也就失去了現實意義。從邏輯上講,探討歷史性生成的理論問題需要穿越思想的歷史,在一個相對平行的思維空間中進行,這也就形成了來自不同時期、不同學者、不同觀點的超時空對話。百余年間,關于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特征問題的各種討論雖然是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相繼展開的,但在邏輯上又呈現出某種規律性特征。由此看來,深化對“歷史唯物主義學科定位”問題的研究,既要兼顧這一問題的歷史性,也要兼顧相關討論的內在邏輯性。邏輯和歷史相統一恰恰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方法論原則。
無論以何種方式來探討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科特征,都會不同程度地涉及歷史唯物主義與哲學和科學的關系問題。這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既與哲學和科學存在著特殊的關聯性,又明顯有別于傳統思辨哲學和一般意義上的實證科學。從一定意義上講,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中,哲學與科學是“交叉并存”的。歷史唯物主義所呈現出的這種理論特質使得我們難以按照常規的學科劃分標準來判斷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科特征。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雖然也或多或少地看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特點,但并沒有對歷史唯物主義中哲學與科學如何“交叉并存”作出合理的闡釋和說明。多數學者還只是以“各取所需”“各為所用”的方式在文本中找尋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特征的直接論據,這使得關于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特征問題的討論始終呈現為“各說各話”的局面。
在本項研究中,作者試圖擺脫“哲學—科學二分”的理論預設,從一個新的視角出發對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特征作出現代解讀。視角即看問題的角度、立場和態度。從不同視角切入,運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問題就會形成不同的看法和觀點。視角的選擇固然與研究者的學術背景、研究旨趣、研究目的乃至政治立場相關,但與所要研究的“問題”關系更為密切。進一步講,應該是“問題”決定“視角”,而不是用“視角”去定制“問題”。一些研究工作之所以越做越窄,甚至走入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研究者在視角選擇上的偏執與狹隘,這不僅會遮蔽甚至阻擋研究者的視域,也會導致研究結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弗雷德里克·杰姆遜曾提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以政治敘事作為絕對視野的“學科互涉性的元敘事”。這一說法或許未見準確,但他提到的“學科互涉”的確為我們重新審視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科特征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思路。
之所以把“學科互涉”稱為一種新視角,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認識:一是“學科互涉”概念雖然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但這一概念真正為國際學術界普遍接受是在20世紀中期以后,相關研究活動的大規模興起則要推至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內學界有關“學科互涉”問題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但相對集中且更為系統的研究工作則是在進入21世紀后才逐步展開。二是當前國內“學科互涉”研究的一系列成果集中分布于社會科學方法論、科技哲學、高等教育等學科領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域,相關研究還不多見。三是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特征問題自提出至今,已歷時百年有余,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積累已經相當豐富,如果固執于傳統的研究思路,學術創新的空間十分有限。因此,嘗試使用一些新的視角、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我們拓寬思路、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