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論

一 全球化波動中的民粹主義

作為世界不同部分結合為一個整體的過程,全球化至少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之日就已經開始。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世紀中葉就對當時的全球化作出了生動的描述:

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反動派大為惋惜的是,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1]

19世紀中葉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主動或被動地融入世界市場中,商品、服務和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不僅跨越了國家間的政治疆界,而且將不同的大洲深度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了可達致全球規模的生產和交換網絡。

全球化到底是什么?眾說紛紜。[2] 根據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的觀點,對全球化的定義應該從“全球性”(globalism)開始。全球性是世界各大洲之間存在的相互依賴網絡,它們通過資本、商品、信息等要素和人的流動與影響連接在一起。作為相互依賴的一種表現形式,全球性具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全球性指的是連接網絡,并不僅僅指單一聯系。第二,如果一種關系被視為全球性的,則它必須包括洲際距離,而非簡單的區域網絡。[3] 全球性可能會增加,即由弱全球性變為強全球性,這就是全球化。但全球性還可能會減少,即由強全球性變為弱全球性,也就是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從邏輯上看,全球化并非不可逆轉的進程。從歷史上看,全球化也發生過逆轉。杰夫里·弗蘭克就指出:“全球化既不是什么新現象,它遠未完成,也并不是不可逆轉的。”[4] 李琮也指出,經濟全球化具有波動性,有可能從高潮轉向低潮。[5]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人們就目睹了第一輪經濟全球化由盛轉衰的過程。在19世紀中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和《谷物法》的廢除,英國在全球范圍內推動自由貿易,第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由此掀起。從全世界來看,1870—1913年,幾乎所有國家的貿易增長速度都快于它們的收入增長。[6] 因為與其他國家保持一致的貨幣安排有利于國際貿易和國際借貸的達成,歐美大多數國家相繼實行了金本位制,從而形成了第一個國際貨幣體系。[7]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形象地描繪了這一輪全球化鼎盛時的景象:

倫敦居民早上一邊可以在床上喝早茶,一邊用電話訂購世界各地的商品,這些商品質量優異,并且會一大早就被送到顧客的家門口;同時,他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投資于世界各地的自然資源和新企業,不用費力甚至不用承擔什么風險就可以獲得預期的成果和收益;或者他一時高興,或得到什么信息,就可以把他的財產托付給那個洲大都會的市民。如果他愿意,他可以立刻乘坐舒適又廉價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國家或地區,并且不需要護照或其他手續。[8]

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凱恩斯所描繪的這一景象煙消云散。由于世界大戰和“大蕭條”,1914—1945年發生了經濟全球化的收縮,國際貿易額急劇下跌,國際資本流動迅速減少。各國轉向以鄰為壑的保護主義政策,大多數國家放棄了金本位制,貿易戰、貨幣戰此起彼伏,單一的世界經濟體系分崩離析。作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愛德華·卡爾寫下了經典之作《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系研究導論》。[9]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革命的發生、美歐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和冷戰的終結,世界經濟的地理屏障和政治藩籬被迅速打破,經濟全球化重新啟動并加速前行。無論是在貿易、金融還是投資領域,全球化都成為最引人矚目的現象。這一時期的貿易增長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并且大大超過了生產的增長,商品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顯著增加。1960年到1980年,在絕大多數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貿易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幾乎翻了一倍,從22.8%增長到41.4%。即使對于落后經濟體而言,它們的貿易也更加開放。[10] 20世紀80 年代以后,隨著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增速進一步加快。金融體系自20世紀70年代起具有了真正的全球性,當時因1973年石油漲價而致富的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輸出國把大筆盈余資金投到歐洲美元市場上。到20 世紀90 年代末,外匯交易量大約每天達1.5 萬億美元,自1986 年以來增加了8倍。1997年金融危機從東亞開始,蔓延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與以前局限于某些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危機相比,冷戰結束后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和巨大規模,以及信息同樣的快速流動已經導致了這樣的局勢:只要一按按鈕,數十億美元就能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全球很快就會卷入金融崩潰之中。[11] 從20 世紀60 年代晚期起,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明顯增加。由于在生產和服務兩個方面都已實現了國際化,跨國公司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要行為體。不僅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快于國際貿易的增長,而且公司內貿易占了國際貿易中的大部分。這種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擴展幾乎遍及地球的每個角落,以致托馬斯·弗里德曼這樣告訴人們:“世界是平的。”[1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成為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拐點。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相繼爆發,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復蘇緩慢,國際貿易和投資增速放緩。2009—2016年,國際貿易年均增速僅為3%,遠低于1990—2008年的年均7%,而且2012年之后連續5年國際貿易增速低于全球GDP增速。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相對于全球GDP仍在增長,但2012年以后連續3年全球投資增速低于全球GDP增速,2016年全球投資增速比2007年低95%左右。金融危機后,一些國家采取貿易保護、投資審查、移民限制等舉措來控制產品、人員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通過、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等一系列事件表明,主要發達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始轉向逆全球化政策。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爆發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蔓延則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了重大沖擊,使逆全球化思潮獲得更大的動能。無論是從經濟數據還是政策選擇上看,第二輪經濟全球化已經呈現了從擴張向收縮轉變的跡象。

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波動蘊含著兩個屬性:第一,逆全球化思潮的起源地和核心區恰恰是此前數十年間不遺余力地推進全球化的主要發達國家;第二,逆全球化思潮在發達國家有著相當堅實的民意基礎,而絕非個別政治家或少數邊緣群體促成的偶發現象。[13] 實際上,正是近年來發達國家民粹主義的興起推動了逆全球化思潮的出現與蔓延。

民粹主義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往前可追溯至19世紀第一輪經濟全球化時期。在農奴制走向危機并最終廢除的俄國,民粹派知識分子崇尚和信仰“人民”,企圖通過保存農村公社使俄國的發展繞過資本主義階段。[14] 在南北戰爭后的美國,農民以“人民”自居,擔負著反對精英及其主導下的政治經濟制度的使命,展開了轟轟烈烈的人民黨運動。[15] 但民粹主義在西方世界的政治發展中長期處在邊緣地位,直到近些年來才由政治潛流變為不可忽視的政治浪潮。2016年6 月,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支持離開歐盟的選民以51.9%比48.9%的微弱優勢戰勝了留歐派,使英國成為《里斯本條約》中“選擇性退出”條款誕生以來首個宣布脫離歐盟的國家。2016年11月9日,右翼民粹主義者特朗普在美國大選中以304∶227的選舉人票的優勢擊敗建制派候選人希拉里,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2017年以來,法國國民陣線、德國選擇黨、奧地利自由黨、意大利五星運動等多個民粹主義政黨成為各國選舉中的贏家,民粹主義浪潮席卷歐洲大陸。可以說,民粹主義的興起是近年來美歐政治變局的最集中體現。

民粹主義將社會區分為“純粹的”人民和“腐敗的”精英兩個對立的群體,并且認為政治應當是人民普遍意志的表達。[16] 由于民粹主義將社會簡單地劃分為人民大眾與精英,并認為無權無勢的前者與把持權力的后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分歧,民粹主義將反精英、反建制、反多元作為基本訴求。揚—維爾納·穆勒就提出,民粹主義是一種反精英、反建制且反多元的身份政治。[17] 但除了反精英、反建制、反多元之外,當前美歐的民粹主義還表現出了反自由貿易、反移民、反歐洲一體化的傾向,從廣義上講就是反全球化。貿易和移民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歐洲一體化所秉承的“四大自由”(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球化的發展方向。這樣我們就不得不思考為什么民粹主義把反全球化當作他們的主要訴求了。

蓋爾森基辛市,一個處于德國傳統煤鐵工業區魯爾區的小城鎮,揭示出問題的冰山一角。在1840年第一次發現煤礦時,這里還是一個只有600名居民的小村落,而豐富的煤炭資源吸引了大量來自東普魯士和波蘭的淘金者,大量的高爐、煉焦爐和鋼鐵廠拔地而起,給這個小鎮帶來了“千火之城”的名號。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石油逐漸取代煤炭在工業中的地位,來自東歐的廉價煤炭進一步削減了該市煤礦工業的利潤,大量煤炭和鋼鐵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城市人口驟減了五分之一。近年來,由于受到全球化的沖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蓋爾森基辛市的失業率仍在10%左右徘徊,是全德平均水平的2.5倍。該市的居民對執政黨表示了諸多不滿,排外情緒嚴重。在2017年聯邦議會選舉中,17%的參選選民將選票投給了打著反全球化旗號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1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19] 發達國家民粹主義浪潮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國內政治的深刻影響。深入研究經濟全球化與發達國家民粹主義興起的關系,不僅有助于全面認識經濟全球化的政治效應,準確理解逆全球化思潮的形成機制,預判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還有助于向世界提供解決全球問題的中國方案,承擔推動新型全球化的中國責任,使經濟全球化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钟山县| 昭通市| 中牟县| 石泉县| 巴彦县| 双峰县| 康乐县| 牡丹江市| 普格县| 阳曲县| 汕尾市| 通渭县| 乐东| 西安市| 简阳市| 五华县| 同江市| 平罗县| 渭南市| 青海省| 满城县| 华亭县| 万州区| 内黄县| 喀喇| 武宣县| 长乐市| 阆中市| 华安县| 青州市| 萍乡市| 马公市| 灵台县| 岢岚县| 贞丰县| 曲周县| 安宁市| 朝阳市| 钟祥市|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