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20世紀80、90年代的傳播

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英語世界對中國古代詩話作品的傳播,不僅呈現出數量上的增加,其深度與廣度也有顯著提升。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譯介、研究詩話作品的英語世界研究者,繼續在文學理論探討、文學史書寫、文學專題論述等層面,加大對詩話的關注力度,同時也有很多研究者加入其中,在不同的視角與主體觀照下進行對古代詩話的譯介與研究。

一 20世紀80、90年代出版的圖書

1982年,劉若愚出版專著《中國古詩評析》(The Interlingual CriticInterpreting Chinese Poetry[31],延續了其《中國文學理論》中“世界、作品、藝術家、讀者”的四分視角,對中國古代文論進行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的傳統,對大部分作品的英譯也采用了《中國文學理論》中的版本。第一章“四分環”中,他介紹到《滄浪詩話》與《白石道人詩說》都重視詩歌的“氣象”,而姜夔、王士禎還都表現出對個人要素的強調,“神韻”就既包括直覺妙悟也包括個人風格,并節譯《四溟詩話》《原詩》說明詩論者對創作意境中個人靈感激情的看重。第五章“批評家—品評者”中,他介紹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贊譽杜甫、韓愈等人的詩歌句法的同時,也強調詩歌創作要秉承新意,切忌一味模仿古人。

1986年,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主編的《印第安納中國古典文學指南》(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Vol.1)[32]出版,該書是對中國古代文學的一次較為全面的介紹。第一部分“文”中,介紹了自宋朝開始的“詩話”體裁,并對其定義:“宋朝文學評論的繁榮以詩話這一新的文學體裁為標志,它以松散的結構以一定的主題對作者有關詩歌主體的詩學見解進行整理。典型的詩學作者多為有資歷的學者,他常年收集詩歌相關的信息,并在與友人們的閑談中討論詩歌,偶爾添加進自己的見解。因此詩話作品的評論內容往往簡潔隨意,甚至平淡無奇,這些作品中少有統一的主題或理論,但其大多數都反映出強烈的個人見解。”[33]隨后按照朝代對各部代表性詩話進行介紹,首先對宋朝詩話進行劃分,指出以《六一詩話》《彥周詩話》《冷齋夜話》《藏海詩話》《風月堂詩話》為主的元祐派,集中對蘇軾詩歌進行品評批評,以《石林詩話》為代表的紹述派,主要對以黃庭堅、呂本中為主的江西詩派進行評述。另一種類型則是《草堂詩話》《歲寒堂詩話》《韻語陽秋》等詩話,主要對杜甫及其詩歌進行風格、技法等方面的品評。宋代晚期的《滄浪詩話》《白石道人詩說》《誠齋詩話》《對床夜話》等詩話,則開始關注具體的詩歌理念、技巧與整體藝術風格。該書指出宋朝作為詩話作品層出不窮的時代,還出現了《詩話總龜》《苕溪漁隱叢話》《詩人玉屑》這三部風格與關注焦點各有差異的詩話總集。隨后介紹明清兩代的詩話作品,例如《麓堂詩話》《姜齋詩話》《詩藪》都對具體的詩歌鑒賞觀點與前代詩歌相關的詩史品評,做出了各自的解讀;王士禎的“神韻”與袁枚的“性靈”都表現出詩歌體驗過程中,審美自由與個人內在相結合所產生的和諧愉悅,而《甌北詩話》與《原詩》則在結合對前代列位代表性詩人的品評鑒賞基礎上,呈現出更為成熟的詩論特點,尤其是《原詩》某種程度上是對詩歌感知的現象學有機闡述。

第二部分“詞目”中,專設“詩話”(shih-hua)一目,對其定義、發展歷史、主要作品、近代主要匯編等進行了介紹,同時條目也涉及《詩人玉屑》《滄浪詩話》等詩話總集或代表詩話,以及在介紹各朝代學者文人,例如歐陽修、沈德潛、袁枚、葉燮等人時,對其詩話著作進行再次介紹,并對“神韻”“性靈”“理、事、情”“妙悟”等關鍵詩學術語進行譯介與解讀。《印第安納中國古典文學指南》雖未對具體的詩話作品進行文本英譯,但其對詩話這一文學體裁所囊括的概念范圍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重點闡釋,這一全面的研究在英語世界對詩話的關注歷史上是無前例的。1998年,該書的續編第二卷得以出版,在前書的基礎上,對部分條目進行了補充,并添加了所有名詞條目的頁碼索引,以及各具體古典文學著作的主要中英文研究參考資料。

1987年,美籍華裔學者余寶琳(Pauline Yu)出版《中西詩學意象論》(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34],在第三章“《離騷》中的意象”中,介紹提及《詩藪》中論述屈原將花木草蟲入詩時,是在運用事物之間相似的比擬。第四章“六朝詩與批評”中,首先節譯《歲寒堂詩話》中評價建安詩歌的片段,其次節譯《姜齋詩話》中高度評價《詩經》與《古詩十九首》的部分,隨后節譯《滄浪詩話》與《藝苑卮言》中評價陶淵明詩歌藝術的部分。第五章“唐詩及其余韻”中,選譯《麓堂詩話》評價王維《鹿柴》詩的部分,隨后余寶琳指出唐詩的詩歌藝術在后世許多文論家例如嚴羽、姜夔、葉燮、王夫之、王士禎那里被反復提及,他們都強調詩歌文本中具體的意象可以與含蓄蘊藉的情感表達產生共鳴,即“言外之意”與“情景交融”等詩學論述。她節譯《原詩》中“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的部分加以佐證。她也節譯《麓堂詩話》中李東陽駁斥直接的語言表達,認為其缺乏詩意的相關論述,與吳喬《圍爐詩話》中贊譽唐詩高于宋詩的部分論述以及相關詩學術語,以及翁方綱《石洲詩話》論詩的部分。余寶琳的這部專著運用中西比較詩學視角,將“意象”這一詩學主題納入中國詩歌的歷時發展脈絡中加以具體論述,對詩話作品的關注也加深了其對具體文論與詩學理念發展的理解。

同年,黃兆杰出版《姜齋詩話》的英文全譯本(Notes on Poetry from the Ginger Studio[35]。在對王夫之及其詩話著作進行介紹之后,分兩卷對《姜齋詩話》的全文進行了翻譯與注釋,并在全譯本后附上中文原著全文。

1988年,劉若愚的《語言—悖論—詩學:一種中國觀》(LanguageParadoxPoeticsA Chinese Perspective[36]在其去世兩年后出版。劉若愚在該專著中延續了其一貫的中西比較詩學視角,在大致以時間為線索的論述中,結合古代文論的具體文本,就其詩學概念與術語的內涵,進行了與西方文論相關理論相結合的闡述與思考。在第三章“悖論的詩學”中,首先介紹與節譯《六一詩話》中歐陽修評價梅堯臣詩如“食橄欖”這一講求詩歌韻味的審美追求,使與此一脈相承的詩學理論在此后的朝代中得以承襲。例如《滄浪詩話》中關于以禪喻詩的論述,以及講求詩歌創作不以理性知識為要,應追求超越于語言之外的意義與韻味;《四溟詩話》中提出詩論的“味”與“趣”;《姜齋詩話》中的“勢”;王士禎提出的術語“神韻”,這些存在著相互影響的詩學理念與術語,劉若愚都就其原文的相關片段進行了節譯與論述。第四章“解釋的悖論”中,首先節譯《六一詩話》記錄梅堯臣論述詩歌創作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論述,隨后節譯《滄浪詩話》評論漢魏唐宋詩歌的部分,并論述嚴羽所堅持的詩歌價值主張,以及《姜齋詩話》的部分文本。在“跋語:個性的非個性化”中,從《滄浪詩話》入手,隨后譯介并解讀“味”“韻”“興趣”“才”“性靈”等詩學術語,并節譯《原詩》中論述個體文學創作觀與前人創作聯系的文本,在此基礎上結合艾略特等西方文論學者進行對比闡述。

1989年,吉川幸次郎的《中國詩歌五百年 1150—1650——金、元、明詩》(Five Hundred Years of Chinese Poetry,1150-1650,The ChinYuanand Ming Dynasties[37]英譯本得以出版。第五章“明代早期,1350—1400”第二節中,在提及唐詩的盛唐、中唐、晚唐時期分類時,援引并介紹“盛唐”這一概念出自前人詩論家嚴羽,他借用佛教禪宗的“第一義”“第二義”概念來區分漢魏盛唐詩與晚唐詩,這一詩歌價值判斷也在后世中國詩學理論中得以延續。第六章“明代中期,16世紀”第六節“古文辭的功過”中,指出明朝七子推崇盛唐詩的取向,可追溯至《滄浪詩話》,并肯定了《藝苑卮言》《四溟詩話》《詩藪》等“七子”及其門人所作的詩論著作在當世的文學理論價值。

1992年,宇文所安的《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38]出版。他對不同朝代的代表文論著作,采取了分段英譯與點評相結合的闡述方法,就其中詩論的相關重要理念進行了合理有效的譯介與分析。從第七章“詩話”中,他首先介紹這一文學體裁的出現與定義,并選譯、評論了部分《六一詩話》。第八章“嚴羽《滄浪詩話》”中,對他認為所有詩話類作品中名氣最大、影響最大的《滄浪詩話》進行了介紹,選譯、評述了“詩辯”與“詩法”。第九章“通俗詩學:南宋與元”中,對楊載《詩法家數》進行了介紹、文本選譯與評述。第十章“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與《詩繹》”,所選兩卷中論詩部分,即《夕堂永日緒論·內編》與《詩繹》被丁福保收錄《清詩話》中的《姜齋詩話》,宇文所安對兩部作品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英譯與評述。十一章“葉燮《原詩》”中,他認為《原詩》是繼《文心雕龍》之后首次嘗試進行全面系統詩學分析的作品,在高度肯定其價值后,對“內篇”大部分內容和“外篇”少量內容進行了英譯與評述。在“附錄 術語集釋”中,宇文所安條理清晰地羅列了所涉及的詩話作品中的主要詩學術語,進行了英譯的整合與其文本意義、詩學內蘊的解讀。該書長期以來廣為參考,對其他研究者的接受也有著顯著的影響,是研究中國古代詩話進入英語世界視野的重要材料之一。

同年,歐陽楨的專著《透明的眼睛:論翻譯、中國文學和比較詩學》(The Transparent Eye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Chinese Literatureand Comparative Poetics[39]出版,提及嚴羽并轉引了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中對《滄浪詩話》有關“興趣”“意興”“音節”等部分術語與論述的英譯,并展開了相關解讀;隨后選譯并論述了《隨園詩話》有關性靈說的部分,并在參考劉若愚觀點的同時,節譯了其中討論詩歌意義產生共鳴、詩歌精神產生力量的相關部分。

同年,施吉瑞出版專著 《石湖:范成大的詩歌 1126—1193》(Stone Lakethe Poetry of Fan Chengda 1126-1193)[40],第一章“傳記與批評研究”第三節“江西詩派與范成大”中,節譯了《歲寒堂詩話》中駁斥黃庭堅作詩主張的部分;第四節“佛教與沉睡的達摩”中,介紹嚴羽以禪喻詩的主張,以及《滄浪詩話》中“妙悟”這一詩學概念;第七節“愛國主義詩歌”中,介紹潘德輿《養一齋詩話》中認為范成大的愛國題材詩歌,已超過蘇軾的任何相關創作,并與杜甫最優秀的詩篇相比肩的評價。

1993年,葉維廉(Wai-lim Yip)的《距離的消解:中西詩學對話》(Diffusion of DistancesDialogu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41]序言中,介紹了中國人所采取的一種獨特的詩學討論形式“詩話”,即對詩歌藝術碎片式的討論,或對詩人創作的趣聞軼事的記錄,而非冗長的爭論與闡釋,卻能給后世的接受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語言與現實生活世界》中,他對“神”這一詩學概念與術語進行闡釋,并羅列歷代文論中的相關記錄,選譯了《滄浪詩話》中有關詩歌藝術的最高追求與“空中之音”等部分文本。

1996年,美國學者周姍(Eva Shan Chou)出版專著《重構杜甫:論杜甫的文學英名和其產生的文化背景》(Reconsidering Tu FuLiterary Greatness and Cultural Context[42],在第一部分的“文化遺產”中譯介了《滄浪詩話》中有關杜甫詩“以別名者”的部分。第二部分的“主題”中,在論述杜詩藝術時為加以佐證,節譯了《歲寒堂詩話》與《滄浪詩話》中評價杜詩與盛唐詩人的部分。第三部分的“并列與其他結構”中節譯施潤章《蠖齋詩話》中評述宋人模仿杜甫,開啟以文為詩傳統從而導致詩歌嚴重退化的部分論述。第四部分“傳記式的類比”與結語“誠摯的再次思考”中介紹《甌北詩話》《詩藪》《后山詩話》中對杜甫詩歌的評價。

同年,美國華人學者楊曉山(Xiao Shan Yang)出版專著《領悟與描繪:中英詩歌自然意象的比較研究》(To Perceive and to Repres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ics of Nature Imagery[43],對幾部代表性詩話及其理論內核進行了哲理化的詳細闡述。在該書第三部分“哲學詩學的主體與客體結合:理論建構與實踐批判”的第五章“走向詩學感知理論”中,第一節“融合:歷史視野與新的詩學理想”開篇節譯《歲寒堂詩話》闡明六朝詩歌與唐詩在情、景書寫上的差異,以及《四溟詩話》中采用“情”“景”詩學概念的相關論述,并將這一傳統詩歌美學概念與以華茲華斯、柯勒律治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人的創作相聯系;第二節“詩意感知與主觀投射”中,將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理論中有關自然與主觀情感、想象的論述,與《歲寒堂詩話》中對于陶淵明詩歌的鑒賞相結合,隨后引出《圍爐詩話》中有關“情為主,景為賓”這一運用擬人修辭的美學概念。第三節“適當的自然興趣對抗個體情緒:針對主觀視野的反應”中,主要解讀了王夫之《姜齋詩話》中有關情景交融的論述;第三節“王夫之‘意’與柯勒律治‘想象’”中,結合《姜齋詩話》等具體文本,對兩大中西詩歌理念進行了類比與對照論述,主要關注文學創作主客體的對立與統一,肯定其相通的美學內核與藝術張力。

第六章“新瓶裝舊酒:哲理性詩學的作用從常識到非常識:理的轉變”中,對“情、景”“理”“句眼”等詩學術語進行進一步解讀。首先梳理線索,指出《滄浪詩話》對王夫之、葉燮有關“理”的論述的影響,并隨后闡述了葉燮是如何轉換“理”這一理念,在沒有違背詩學知覺的豐富的前提之下,通過此而意在推論出足以超越傳統智力界限的一種詩學意象,旨在建立自身的詩學思想體系。同時,對“理、事、情”等《原詩》主要詩學術語進行了譯介,以此提供相關形而上美學研討的理論支撐。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專著體現出20世紀90年代的古代詩話研究,在片段式的術語譯介與理念闡述的研究方式的基礎上,開始出現了以某一重要詩學術語與理念為中心(即“情、景”與“理”)的專章研究,標志著英語世界對具體詩話作品所蘊含的核心價值的理解,逐漸深化與綜合化。

同年,美國華人學者葉揚(Yang Ye)出版專著《中國詩歌的結尾》(Chinese Poetic Closure[44]。在“前言”部分,提及并譯介《滄浪詩話·詩辯》中詩歌的“用工”體現在“起結”“句法”“字眼”。在第一章“杜甫詩歌的場景封閉”中,引用并論述了嚴羽點評李、杜詩歌史的術語“入神”“出神”。第五章“中國文學評論的場景結尾”中,論述并節譯《六一詩話》中有關梅堯臣論述詩歌創作的藝術要求的選段,并在隨后論及后世對柳宗元《漁翁》最后兩句是否應刪減時,介紹了嚴羽、王世貞、王士禎等人的不同意見。該章最后部分再次論述并節譯《滄浪詩話》中有關“入神”“興趣”等詩學術語的部分,介紹這與禪宗興起對語言表達的影響有關,也與杜甫詩歌所延續的場景結尾的詩學傳統有關,并對后世王夫之與王士禎所提“神韻”的詩學理念有所影響。

1998年,美國舊金山大學教授斯定文(Stephen J.Roddy)出版著作《中國晚期帝國的文人身份及其虛構化表現》(Literati Identity and Its Fictional Represent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45],在第一章“清代話語中的文人影像”的“文人的話語與話語中的文人”一節中,首先論述了袁枚、姚鼐等人的詩學觀點,隨后指出葉燮雖然與上述詩學觀點的傾向有所差別,但他在《原詩》這部作品中依舊于自身所構建的范圍內,體現了顯著的理解能力與連貫的邏輯思維,并節譯《原詩》少部分文本,以及在論述時借鑒并譯介《滄浪詩話》品評詩歌時的術語“第一義”。斯定文重在橫向上探討葉燮及其詩學體系在清初文人詩學中的獨到之處,同時注意把握縱向上葉燮對于前人詩學的反對,與由此而產生的獨到之處。

二 80、90年代的學術論文

1980年,費威廉發表期刊論文《中國文學在批評語境中的變異》(The Alter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Its Critical Contexts[46]。在談及李又安對黃庭堅詩學研究時所采用的術語“入神”(enter the spirit)時,介紹這是取自嚴羽所創的詩學概念,隨后介紹葛立方、葉夢得等人的詩歌評論,多傾向于采用對比類比不同詩人、詩作的方法來闡釋詩學傳統,并介紹黃兆杰對王夫之詩學理論的重視,引述“情”與“景”兩大詩學術語概念并闡釋其對最高妙的詩歌藝術的意義,進一步論述《姜齋詩話》中對詩歌場景描寫與審美藝術關聯,以及對宋詞詩學內核的鑒賞。

同年,由鄭廉儐、周英雄、袁鶴翔(William Tay;Ying-hsiung Chou;Heh-Hsiang Yuan)主編的論文集《中國與西方:比較文學研究》(China and the West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47],收錄有涉及詩話研究的論文。葉維廉的論文《道家美學:無言度化,無言,自生,自我修身,自我改造,自我完善》(The Taoist AestheticsWu-yen Tu-huathe Un-speakingSelf-generatingSelf-conditiongingSelf-transformingSelf-complete Nature),闡述“無言”這一道家講求精神境界,以及與其相關的中國詩學理念“神”,即《滄浪詩話》中有關“入神”的闡述。黃維樑的論文《中國詩話批評中的摘句為評:兼論對偶句與馬修·阿諾德的“試金石”的比較》(Selection of Lines in Chinese Poetry-talk Criticismwit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elected Couplets and Matthew Arnold'sTouchstones”),是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對詩話的進一步具體闡釋。在明確《六一詩話》開啟了詩話文體之后,他節譯、意譯《六一詩話》《麓堂詩話》《四溟詩話》中有關詩人軼事與唐宋詩品評的選段,尤其注重《六一詩話》《隨園詩話》中對于詩歌的摘句,即選取個別單句或聯句并對之進行點評,以及王士禎在《漁洋詩話》中提出的“警句”“佳句”“三昧”等詩學術語。

1981年,海陶瑋(James R.Hightower)發表論文《詞作者柳永》(The Songwriter Liu YungPart I[48],在介紹柳永其人時,提及《后山詩話》中對其的點評,并節譯《藝苑雌黃》記錄的柳永“奉旨填詞”的軼事,隨后節譯《后山詩話》中對同一軼事,即柳永創作《醉蓬萊》的記載。同年,余寶琳發表《修辭與中國詩學》(Metaphor and Chinese Poetry[49],節譯《圍爐詩話》中評論唐詩與宋詩的部分。

1982年,薩進德發表《后來者能居上嗎?宋人與唐詩》(Can Latecomers Get There FirstSung Poets and T'ang Poetry[50]。節譯并論述《藝苑雌黃》中“反用故事法”,即詩人化用故事典故,意在反其意而用之的部分文本;節譯《苕溪漁隱叢話》記載并批評王安石修改王賀詩的部分;節譯黃徹《溪詩話》中品評杜牧與杜甫相似詩句的不同審美體驗的部分;節譯《歲寒堂詩話》中對杜甫《洗兵馬》的評價,以及黃庭堅對杜甫詩的評價。薩進德借用張戒的詩評,認為黃庭堅的杜詩品評與他一貫作詩講求典故晦語的追求有所不同,而這種關注到作詩是內在情感與思想的表達,在中國文學批評歷史上并不罕見,但他認為在詩歌中能夠關注發現到這種內在經驗,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對于多給人留下“詩史”印象的杜詩,有此關注,仍顯不易。最后節譯劉頒《貢父詩話》(又名《中山詩話》)中點評杜詩的部分,通篇論述宋代詩人對以杜甫詩、李商隱詩等為代表的唐詩的品評,以及技法與審美的追求,援引并譯介了多部詩話作品為論據。

同年,齊皎瀚發表論文《詩非此路:宋代詩學經驗》(Not the Way of PoetryThe Poetics of Experience in the Sung Dynasty[51],節譯吳升《優古堂詩話》中表述其可以在鑒賞詩歌時分辨作者所受到的前作影響的部分,以及其所引《六一詩話》記錄后人補齊杜詩“身輕一鳥”的軼事,隨后節譯黃升《玉林詩話》中有關南宋詩人熟讀唐詩,故而下筆有所相似的論述。他探討黃庭堅詩論時節譯《滹南詩話》記載黃庭堅以“脫胎換骨,點石成金”論詩的記載,以及王若虛對黃庭堅詩學主張有所駁斥的論述。隨后節譯《詩人玉屑》所收錄陳知柔《休齋詩話》中關于“詩寫氣象”的片段,以此說明在理解宋詩所表達自然與藝術的關系時,應當注意到宋詩與其前代詩歌在藝術創造上的融合與互通。

1983年,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發表論文《中國詩學中的才學傾向:嚴羽及其后期傳統》(The Talent Learning Polarity in Chinese PoeticsYan Yu and the Later Tradition[52],通篇論述嚴羽《滄浪詩話》對后世詩論學者的影響,從“才”“趣”“妙悟”等詩學術語入手,主要探討明清學者對其“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等相關論述的駁斥,同時又無形接受這一詩學傳統,使得“才學”相關的詩學討論始終呈現多方論述。為論證各方觀點,林理彰立足《滄浪詩話》的主要術語,節譯《詩藪》、崔旭《念堂詩話》、周容《春酒堂詩話》等作品對嚴羽詩論的點評與延伸,尤其是《圍爐詩話》中多處引用《滄浪詩話》原文,并對其進行駁斥與論辯,從而肯定才學有助于詩歌,同時也介紹《隨園詩話》體現出袁枚的另一方觀點,即看重性情與個人的感情架構,即“性靈”這一無法靠學識達到的內在驅動。其后林理彰節譯《說詩晬語》與喬億《劍溪說詩》,說明沈德潛主張作詩的主體作用和才學知識都不可缺少,而喬億則更多承襲嚴羽的傳統,認為才學不是作詩的決定因素,但也是品評歷代詩歌不可或缺的一大標準。林理彰多次引用節譯《劍溪說詩》,借此說明喬億所代表的詩論看重才學這一要素,并認為其與嚴羽論詩講求的“妙悟”并不相悖,同時也重視“知道”這一儒家色彩的詩學創作理念,并看重個人主體要素,以防作詩過多看重學識而落入迂腐。林理彰通篇多次提及、論述、譯介不同作者的詩話作品,以此凸顯其對嚴羽詩論這一中心主題的不同詩論主張。

1985年,白潤德(Daniel Bryant)發表《李煜的〈謝新恩〉殘篇與他的〈臨江仙〉詞》(TheHsieh hsin en”謝新恩Fragments by Li Yü 李煜 and His Lyric to the MelodyLin chiang hsien”臨江仙)[53]節譯蔡絳《西清詩話》中記載對李煜殘詞的評價,以及援引宋太祖對李煜的褒貶。

1987年,林理彰發表書評《魏世德〈元好問(1190—1257)詩歌的文學批評〉的書評》(Reviewed Works):Poems on PoetryLiterary Criticism by Yuan Hao-wen(1190-1257)by John Timothy Wixted[54],介紹到“詩話”這一與散文有共通之處的文學評論體裁,《滄浪詩話》的成書年限以及元好問詩歌是否受到其影響的論述,并節譯“詩辯”中以禪喻詩等部分文本,隨后將元好問的詩論詩評,以及對前代詩人、詩史發展的點評,與嚴羽的觀點進行比較,借此也突出了嚴羽本人的詩學主張,如《滄浪詩話》所體現的對詩歌正統的推崇,對南宋詩歌的駁斥,以及對于蘇軾、黃庭堅等人將詩歌轉向全新的非正統方向的指責。

同年,彼得·格雷戈瑞(Peter N.Gregory)主編的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中覺悟之路徑》(Sudden and Gradual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55],其中收錄林理彰的論文《中國詩歌批評中的頓與漸:以禪喻詩考》(The Sudden and the Gradual in Chinese Poetry CriticismAn Examination of the Ch'an-Poetry Analogy),開篇即節譯《帶經堂詩話》中有關用禪宗教義比喻詩歌創作的“詩法”的選段,借此指出17世紀時以禪喻詩已成為文壇論詩的一大主流話語,這一傳統自12世紀下半葉而起,并與當時所盛行的儒家理學詩論相并行。林理彰詳細論述這一詩論話語的興盛,來自宋朝詩話對唐宋等歷代詩歌的價值評定,并對其分章節論述。“北宋時期”一章中,首先指出自蘇軾、黃庭堅起,已有在詩文創作中運用道家、佛教禪宗概念與美學風格的先例,并節譯《潛溪詩眼》中以禪宗術語論述黃庭堅論詩之法的選段,說明此時期詩論已有用禪宗理念為詩歌創作樹立范式的方法。第二章“南宋時期”中,林理彰指出進入南宋后詩論很快被禪宗思想所主導影響,并節譯《藏海詩話》中吳可自述幼時學詩頓悟以及其創作的相關以禪喻詩的詩句,《詩人玉屑》記載韓駒類似以禪喻詩詩句的選段,并將楊萬里的禪宗詩論與嚴羽作比較,從而能指出《滄浪詩話》是類似著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部。隨后林理彰指出“詩辯”是與禪宗理念關聯最緊密,也最能體現該詩話理論性的一部分,并大量節譯相關內容闡述嚴羽對漢、魏、盛唐與宋朝詩歌進行鑒賞時,引入了禪宗的教義概念與價值評判,并對“法”“悟”“入神”等詩學術語進行譯介與闡述。

1988年,宇文所安在《廢墟:文學史與伊甸園的詩歌》(Ruined Estates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Poetry of Eden[56]一文中,論述詩史中對于前代詩歌是如何看待與學習借鑒,首先節譯《四溟詩話》中贊譽《古詩十九首》,并反思當代詩歌弊端的片段,其次節譯《原詩》中有關“正、變”詩史的具體詩學理論,并就作詩的“才、膽、識、力”四大要素進行了探討以及譯介,就個人創作意識與詩歌本質的創作理念“法”的聯系,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同時他運用自身的西方文論背景,采用他者視角將葉燮的文學史觀與西方詩學進行了對比聯系,如詩歌對于時代環境的映照與亞里士多德“模仿論”的聯系,以及將葉燮詩史觀與德國浪漫主義學者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

1992年,德國特利爾大學教授、漢學家卜松山(Karl-Heinz Pohl)的英語論文《論葉燮的〈原詩〉及其詩歌理論》(Ye Xie'sOn the Origin of Poetry”:A Poetic of the Early Qing[57],通篇對于《原詩》進行了較為全面且細致的剖析,并對葉燮論詩的幾大重要詩學術語進行了譯介與解讀。卜松山立足于自身長期的中國文化積淀,回歸《原詩》文本本身,在對葉燮其人所處的文化背景與時代沿革有所了解的基礎上,介紹了這一清朝詩學論著的理論體系、批評用語,并對葉燮所處的明末清初詩學界的地位,進行了極富洞見的歸納與審視。

1993年,易徹理(Charles H.Egan)發表論文《絕句詩起源的理論研究》(A Critical Study of the Origins ofChüeh-chü” Poetry[58],開篇梳理詩歌體裁的發展流變時,提及“詩話”這一文學傳統從宋朝開始發端。隨后在論及“絕句”這一體裁的起源時,節譯傅若金《詩法正論》中認為絕句源于對律詩的截取部分,并提及《圍爐詩話》認為元稹、白居易、杜甫詩集的收錄方式均采取了將絕句納入律詩之下的方法。在討論具體創作時,易徹理轉述《詩藪》中對于王之渙、高適等人絕句詩的評價,并節譯《詩法家數》《養一齋詩話》中對于絕句創作技法的論述要求,隨后節譯《姜齋詩話》中引用絕句詩為反例,說明王夫之主張絕句詩應注重內在的平衡。在言及正面例子時則節譯《艇齋詩話》中對于唐詩絕句之法的贊譽,以及《四溟詩話》中關于絕句創作審美要求的論述。在論文第二部分“絕句起源的文學歷史闡釋”中,易徹理引用節譯《詩藪》中有關絕句歷史起源的記錄,以及胡應麟引用唐詩為例論述絕句在題材上的局限,并多處譯介胡應麟結合具體詩句,而對絕句句法與創作技法的要求。這種對于技法的要求,連帶著《詩藪》對絕句詩篇的審美要求,通過對前代具體詩人詩作的評述而得以展現。

同年,肖馳(Chi Xiao)發表論文《抒情原型:“當下”與當時的共存》(Lyric Archi-OccasionCoexistence ofNowand Then[59],在論及“情”與“景”這兩大詩學概念時,指出中國的文學批評家一貫將二者聯系。“景”應當喚起具體的“情”,而“情”只能被它所關聯的“景”喚起,并節譯《六一詩話》與《姜齋詩話》中相關代表性詩論觀點,隨后轉引林理彰1983年發表的論文《明代詩歌理論自我實現的交替路徑》(Alternate Routes to Self-Realization in Ming[明]Theories of Poetry[60]中對《四溟詩話》的節譯,并自主節譯其中對“神”與“情、景”關系的部分,以及《藝苑卮言》中有關創作境界的論述。隨后提及《詩法家數》《名家詩法》《詩法源流》等作品,對詩歌創作之“法”的探討。同年,鄧文君(Alice W.Cheang)發表論文《詩歌、政治、哲學:作為東坡居士的蘇軾》(PoetryPoliticsPhilosophySu Shih as The Man of The Eastern Slope[61],介紹《詩人玉屑》中提及蘇軾對自己詩歌創作的評價,以及《二老堂詩話》記錄的蘇軾別號“東坡”的由來。

同年,王靖宇主編的論文集《清代文學批評》(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 of The Ch'ing Period(1644—1911))[62]出版,其中收錄薩進德用中文撰寫的論文《試析葉燮的詩歌本體論》,以中西比較詩學視角結合《原詩》中具體詩學術語與英伽登的現象學理論,對其文本的獨特本體思想進行嘗試解讀;林理彰的《王士禎的論詩詩:〈論詩絕句〉的翻譯與注釋》(Wang Shizhen's Poems on PoetryA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The Lunshi Jueju),對王士禎的《論詩絕句》進行了英譯與注釋,在對具體詩篇進行注釋時引用、節譯并解讀了作為提供軼事、詩評的參考信息出現的《韻語陽秋》《池北偶談》《石林詩話》《后山詩話》《藝苑卮言》《漁洋詩話》。

1994年,美國學者車淑珊(Susan Cherniack)發表論文《宋代的圖書文化與版本傳播》(Book Culture and Textual Transmission in Sung China[63],選譯《竹坡詩話》中論及杜甫詩不同版本的不同文本差異的內容。同年,方秀潔(Grace S.Fong)發表論文《欲望書寫:朱彝尊〈靜志居琴趣〉中的愛情詞》(Inscribing DesireZhu Yizun's Love Lyrics in Jingzhiju Qinqu[64],節譯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中關于愛情詩的評價,以及其對李商隱、韓偓的推崇,更加強調其本人借詩話所表達的對詩歌創作的“情”的重視,并介紹《靜志居詩話》記載婁江俞二娘演出《牡丹亭》后心碎而死的記載。

1996年,潘大安發表論文《追尋無跡的羚羊:關于中國姊妹藝術的內在審美符號學》(Tracing the Traceless AntelopeToward an Inter Artistic Semiotics of the Chinese Sister Arts[65]中,借用嚴羽《滄浪詩話》中“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一句,在論述中國藝術傳統中具有通融性的藝術類型,例如詩與畫之間的關系時,運用《原詩·外篇》中的相關詩學觀念。值得注意的是,英語世界的古代詩話英語研究發展到此時,開始出現了與其他學科如藝術相聯系的闡釋,這既是這一研究呈現出又一新面貌的展現,也是英語世界對具有重要詩學、美學理論價值的歷代詩話的了解認識逐漸加深的體現。

1997年,顧明棟(Ming Dong Gu)發表論文《詩歌創作的元理論:賦、比、興》(Fu-Bi-XingA Metatheory of Poetry-Making[66],在開篇即引用楊載《詩法家數》中,將“賦比興”視作“詩學之正源,法度之準則”的選文。同年,湯雁方(Yanfang Tang)發表論文《認知或情感體驗:閱讀在中西文學傳統中的理論與實踐》(Cognition or Affective Experience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ading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raditions[67],采用劉若愚的節譯版本,論述《滄浪詩話·詩辯》中有關“入神”與“興趣”的部分,以及“參”這一概念的論述部分;在闡釋禪宗思想與詩歌關聯時,節譯《詩人玉屑》所記錄宋代學者龔圣仁有關學詩如學禪的詩句,并提及詩學概念里受到禪宗直接影響的“參死句”,長期以來作為負面的詩學評價被詩話、詞話所詬病,還介紹并節譯《原詩》的詩學術語與論述詩歌美學標準的選段,探討了該詩話中有關詩歌審美的含蓄這一具體理念。

同年,陳祖言(Zu-Yan Chen)發表論文《黑與白的藝術:中國詩歌中的圍棋》(The Art of Black and WhiteWei-ch'i in Chinese Poetry[68]提及《苕溪漁隱叢話》記錄劉禹錫詩歌中對于圍棋技法的體現,以及節譯《甌北詩話》中評價吳偉業詩歌與歷史關系的部分。

1998年,鄧文君發表論文《詩與變:蘇軾的海市蜃樓》(Poetry and TransformationSu Shi's Mirage[69],開篇即介紹了《詩人玉屑》中有關蘇軾作品及其詩論對詩歌美學影響的各式記錄,隨后將蘇軾《登州海市》一詩為切入點與主體意象,以《滄浪詩話》中“以議論為詩”的南宋詩歌風格,以及嚴羽所提“詩道”為論述,鄧文君指出嚴羽的觀點大多并非原創,而借鑒自他所批評的詩人,嚴羽以拙劣的散文論述為詩史與詩歌美學制定了律法,將北宋晚期流傳的詩歌思想轉換為原教旨主義。她舉例《白石道人詩說》曾將詩歌論述為不能靠學識、只能靠直覺來把捉的藝術,這一觀點后來成為嚴羽詩論的一大核心。隨后她對嚴羽推崇前代詩歌的詩史觀進行論述,節譯“詩有別材”的選段說明嚴羽對詩歌本身的定義導致了他的詩評價值體系,并表明按照嚴羽崇尚直覺妙悟的理論,蘇軾詩將會受到批評。她節譯《苕溪漁隱叢話》中蘇軾談及詩格之變由韓愈而始的片段,隨后節選意譯《甌北詩話》中論述韓愈詩歌如何有別于李杜,從而自成一家的選段。隨后鄧文君通過節譯《原詩》中記錄對于唐詩的褒揚與對宋詩貶斥的選段,說明自嚴羽開啟推崇唐詩的詩論傳統之后,很少有后世詩論家還會堅持中立的立場,從而導致唐宋詩在詩評中呈現出互不相容的兩極化傾向。最后她借用《后山詩話》中贊譽杜甫為“詩之集大成者”與《中山詩話》記載楊億稱杜甫為“村陋”的兩種評價,佐證蘇軾的詩學心態堪為后世學者的表率,其足以體會作為后人對前代詩歌的崇拜與自身的焦慮,也能化解詩歌創作的壁壘與失敗。

同年,余寶琳發表論文《描繪中國詩歌的風景》(Charting the Landscape of Chinese Poetry[70],介紹《滄浪詩話》通過品評前代詩歌,將唐詩樹立為正統古典詩歌的典范,并將杜甫詩視為其中的巔峰。隨后對嚴羽詩論展開論述,指出其理論范圍大致涵蓋了整個中國詩歌傳統,通過借用禪宗概念,首次對中國詩史進行分期論述,推舉單列出盛唐詩歌的大師,從而將詩歌塑造為一種兼有外部律法與內部自我意識的藝術,并使之成為后世也適用的模式。余寶琳隨后展開細致的論述,指出嚴羽認為唐詩在各方面藝術都享有不可逾越的優越性,她認為嚴羽對這種詩歌正統的宣揚與強調,正是與他所處南宋詩歌的現狀有關,對歷史的回顧意味著對中斷的正統的重視,以及所為之付出的心力。嚴羽將杜甫視為正統的典范,因為他符合詩歌規范的作品以及高尚的為人,便于作為后世模仿的理想榜樣。余寶琳節譯《滄浪詩話》中“羚羊掛角”的選段,將其視作嚴羽以禪喻詩的最著名選段。

1999年,湯雁方發表論文《語言、真理與文學闡釋:跨文化審視》(LanguageTruthand Literary Interpretation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71],節譯《滄浪詩話》有關“入神”與“興趣”的選段,他指出嚴羽以以禪喻詩的方式揭示出詩歌藝術的含蓄美,這種不見穿鑿痕跡的藝術要求,被后世批評家視作詩歌藝術的最高形式,成為中國文學批評的核心理論,并成為中國詩歌有別于其他民族的一大標志。

三 80、90年代的博士學位論文

1983年,傅君勵(Micheal Anthony Fuller)的學位論文《蘇軾的詩歌(1037—1101)》(The Poetry of Su Shi(1037-1101))[72],第一章“序曲:北宋中期之聲”的“主要詩人”中節譯《六一詩話》記錄梅堯臣論詩理論的選段,隨后介紹《后山詩話》中記錄蘇軾杭州詩作體現宋詩具有重復性的特點。

1984年,張雙英(Chang Shung-in)的學位論文《歐陽修的〈六一詩話〉》(Liu-i Shih-Hua of Ou-yang Hsiu[73]對《六一詩話》進行了全文英譯。第一章“介紹”和第二章“歐陽修的人生”,對歐陽修其人與該詩話進行了大致的介紹;第三章“詩話的定義與《六一詩話》之前的詩歌批評”介紹相關詩學背景;第四章“《六一詩話》的結構與其文本的英譯”對該詩話全文進行了翻譯;第五章“《六一詩話》的特征”探討了其文學風格、批評主體等方面;第六章“《六一詩話》的詩話與詩話批評的發展”進行概括總論。全文結構完整,對該詩話的具體內容與詩學風格、理論等進行詳細介紹、闡釋、研究,其對詩話全文的英譯更是英語世界對古代詩話進行譯介的重要資料。

1986年,喬納森·皮斯(Jonathan Otis Pease)的學位論文《王安石的生命與詩歌》(From the Wellsweep to the Shallow SkiffLife and Poetry of Wang Anshi(1021-1086))[74],第一章“王安石的人生”第三節“進士及第與首次出任揚州”中,節譯《臨漢隱居詩話》中記載王安石夫人所作詞的部分;第十二節“王安石退休生涯的概述”,節譯《西清詩話》所記載王安石與蘇軾互相夸贊詩作的軼事;第十三節“王安石退休時期的友人與交際”,介紹《庚溪詩話》記載蔡肇可背誦“月蝕詩”的記載。

1988年,Liu Hsiang-fei的學位論文《六朝詩歌的形似模式:意象語言的變化路徑》(The Hsing-ssu Mode in Six Dynasties PoetryChanging Approaches to Imagistic Language[75]“前言”的“意象語言的重要性”中,在介紹詩學術語概念“情景交融”時,節譯《六一詩話》記載梅堯臣“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選段,并闡釋《圍爐詩話》中“清空如話”更適合被理解為“清空如畫”,從而更能體現出唐詩講究融情入境的詩歌美學。在“過度與進步的發展”一節中,節譯《姜齋詩話》有關“景語”與“情語”的論述選段,節譯《說詩晬語》中品評漢魏詩與晉朝詩歌區別的部分;第三章“謝靈運”中“意象世界的詩意表達”一節中,節譯《說詩晬語》與《詩鏡總論》中論及詩歌發展至南朝劉宋時期開始發生注重聲色的轉變;第四章“顏延之”的“人類中心主義關注與藝術的矯飾”中,提及《歲寒堂詩話》中對顏延之擅長用典入詩的評價。

1991年,Liang Du的學位論文《黃庭堅的詩歌理論與實踐》(The Poet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ang Tingjian[76],第一章“黃庭堅詩歌理論概述”中“黃庭堅的詩歌技巧”,節譯《滄浪詩話·詩辯》中記錄宋朝詩歌發展至江西詩派的文本,以及《王直方詩話》所記載黃庭堅以戲劇“打諢”論作詩的方法,論述黃庭堅詩學結構時節譯《潛溪詩眼》中記錄他重視文章布置的選段,以及他點評杜甫詩后,以韓愈《原道》與《尚書·堯典》為例論述作詩的立意與體制,從而引出“正體”“變體”的概念。同時在介紹黃庭堅自我評價時,以《西清詩話》記載其悟出作詩要在“古人不到處留意”為佐證。第三章“詩歌理論與實踐:詩歌技巧”中,對黃庭堅在作詩的文句、字眼、用韻、典故等多處體現出的“奇”展開論述。首先介紹后世論詩文人,多采用《藏海詩話》中對蘇軾、黃庭堅為“蘇豪黃奇”的評價;對作詩技法展開具體的闡釋,論述黃庭堅對于詩歌創作關鍵詞的獨特運用時,提及《歲寒堂詩話》記錄其用“奇語”作詩的煉字主張,以及節譯《韻語陽秋》記載黃庭堅詩中運用對偶創作佳句的選段。同時也選譯其他詩話作品對黃庭堅創作中詩法體現的評價,例如《苕溪漁隱叢話》評價黃庭堅用韻過于新奇,而鮮有他人采用,《臨漢隱居詩話》評價他不用前人采用過的典故,并多用生僻字入詩。由此可見,該論文在具體闡述黃庭堅的詩學主張與創作技巧時,將多部古代詩話作品視作可提供輔證的重要參考資料。

同年,潘大安的學位論文《超越之美:中國傳統山水詩畫中的視覺互文性》(The Beauty BeyondVerbal-visual Intertextual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oetry and Painting[77],在第一章“互文性的中國傳統”中,介紹、探討了嚴羽的“興趣”、王夫之的“情景”、葉燮的“境界”等詩學概念,并節譯《六一詩話》記錄梅堯臣論“言外之意”的選段,說明至此開啟了文藝美學的一大傳統風格。同年,鄧文君的學位論文《蘇軾詩歌的方式與自立》(The Way and the Self in the Poetry of Su Shi[78],以《歲寒堂詩話》為例,指出張戒等南宋詩論家反對蘇軾、黃庭堅,認為他們沒有將文學表現為儒家思想的化身,即沒有在詩歌創作中體現出文以載道的思想特點,隨后也提及《竹坡詩話》中對于梅堯臣詩風“平淡”的評價。第四章“東坡的遁世”中,對于“東坡”這一別號的來源,鄧文君參考了《二老堂詩話》的相關記載。

1993年,湯雁方的學位論文《思維與表現: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中的直覺藝術(妙悟)》(Mind and ManifestationThe Intuitive Artmiaowu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79],第一章“術語設置”的第二節“中國文學批評中的術語‘妙悟’”,介紹這一術語出自《滄浪詩話》原文,并援引劉若愚論述嚴羽詩論的觀點,隨后借用劉若愚、林理彰的英譯版本,選譯詩話中以禪喻詩,將禪宗的“悟”代入詩道的選段。湯雁方進一步就“性情”“興趣”“別趣、別材”“第一義”“理”等詩歌美學內核的術語展開解讀,他強調嚴羽詩學并非摒棄學識,并以《滄浪詩話》品評漢魏六朝詩的選段為例,闡述了“學”“識”“熟讀”“熟參”等術語。湯雁方論述后世詩論家對嚴羽的褒貶態度時,援引黃兆杰所譯《姜齋詩話》片段,說明王夫之認為詩歌創作與其從前代文人的作品中汲取養分,不如將詩人的現實生活體驗融入眼前的即時自然客體之中。與之相對的,王士禎的“神韻”則承襲了《滄浪詩話》的“羚羊掛角”詩論,湯雁方節譯《帶經堂詩話》的選段說明王士禎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興會神到”的詩學術語。第三章“詩學書寫中的‘妙悟’”的“古典中國詩學中作為含蓄的妙悟”中,湯雁方論述歷代相關詩學概念,并節譯《六一詩話》中記錄梅堯臣論及言外之意的文段,《歲寒堂詩話》中“情在詞外”的評述,以及《滄浪詩話》“羚羊掛角”的選段;論及清代詩學時,則選譯《漁洋詩話》中解讀何為“情韻”的詩句,以及《隨園詩話》中“詩無言外之意,便同嚼蠟”,《原詩》中“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的記述。第四章“詩學閱讀中的‘妙悟’”的“讀詩如參禪”中,他進一步以中西比較詩學的視角,解讀闡釋嚴羽以禪喻詩的詩學傳統,并節譯《詩人玉屑》中記載范溫所言“識文章者,當如禪家有悟門”與龔圣任“學詩渾似學參禪”的評述,從而結合禪宗概念與詩歌美學,詳細闡述“熟參”這一具體詩學術語與技法概念。在“參活句”一節中,湯雁方結合具體詩作進行闡釋,節譯《詩藪》中評價張繼《楓橋夜泊》,與《四溟詩話》中“詩有可解不可解”的選段(此處湯雁方借鑒了1988年劉若愚專著中的譯文),以此闡明詩歌鑒賞的含蓄之美,在于情致而不在于事實的解讀。該論文是湯雁方對于“妙悟”及其所代表的含蓄詩歌美學的詳細解讀,是基于詩話具體文本的篩選整理之后,對其詩學術語與理念的一大深入研究。

1996年,陳瑞山(Chen,Ruey-shan Sandy)的博士論文《嚴羽〈滄浪詩話〉的注釋譯本:十三世紀初的中國詩歌手冊》(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Yan Yu'sCanglang Shihua”:An Early Thirteenth-century Chinese Poetry Manual[80],在對嚴羽其人與詩話的寫作傳統進行介紹之后,分五章對《滄浪詩話》的全文進行了英譯,并對其文本內容進行了詳細的注釋,是迄今為止英語世界對《滄浪詩話》進行全譯的唯一譯本,更是考察英語世界對其進行譯介、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

1997年,He Dajiang的學位論文《蘇軾:多元價值觀與“以文為詩”》(Su ShiPluralistic View of Values AndMaking Poetry out of Prose”)[81],闡述《滄浪詩話》對前代詩歌進行的品評,并指出嚴羽憑借“悟”(suggestiveness)的審美理念而推崇唐詩,而他對這種詩歌美感的推崇,也影響到后世詩論家對于“悟”和“妙悟”(intuition)等詩學概念的發展。在這一標準下,蘇軾“以文為詩”的詩歌風格則受到嚴羽為代表的貶斥,這一鑒賞觀點為后世廣泛接受。通過《后山詩話》與《甌北詩話》的記載,說明“以文為詩”的傳統始于韓愈,而被蘇軾加以發揚,并節譯《歲寒堂詩話》品評詩史時對于蘇軾、黃庭堅以議論為詩的批評,認為其對后學進行詩歌創作提供了不利的經驗。這種詩歌風格呈現出唐宋時期的不同對立,也在《滄浪詩話·詩辯》的譯介與論述中得以展開,即唐詩以書寫性情與興趣為主,而宋詩自蘇、黃開始,則專注于在創作中“以學問為詩”。他論述了其他詩論家的詩學觀點中對于蘇軾的其他評價,如《原詩》將蘇軾詩歌視作繼韓愈之后的一大變,其新意變化值得肯定,類似評價也援引自《風月堂詩話》,高度評價蘇軾可用任何題材入詩的創作才能。該論文引述多部詩話作品中的詩學理論以及其所引導的對于蘇軾詩歌的鑒賞與評價,形成了蘇軾詩文學價值的一體兩面。

1999年,顧明棟的學位論文《文學開放性與開放的詩學:跨文化視角下的中國觀》(Literary Openness and Open PoeticsA Chinese View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82],第二章“中國文學思想中的開放理論”,從選譯《一瓢詩話》中評述杜甫詩不可解的片段,探討文學的開放性可通過“含蓄”“妙悟”“興趣”“言外之意”等一系列詩學術語體現。他按照各朝代的代表文論梳理這一傳統,其中詩話作品文本的開端即《六一詩話》所記錄的梅堯臣言論,隨后的《臨漢隱居詩話》《滄浪詩話》《韻語陽秋》《白石道人詩說》《誠齋詩話》都在不同程度對“言外之意”的詩學理念進行論述與推崇。發展至清朝,《隨園詩話》與《原詩》對這一詩論的繼承,使其對詩歌藝術內核的定義與對前代詩人的鑒賞評價都受到此影響。顧明棟在論述“含蓄”這一傳統詩學理念時,進一步引用與闡述《隨園詩話》的相關論斷。在第五章“表意實踐與詩學無意識:中國詩歌創作的開放理論”中,顧明棟就詩歌創作如何體現含蓄蘊藉的語言藝術而展開論述,介紹古代詩話中多次提到“詩眼”這一術語,是呈現這一藝術美感的關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洪县| 西畴县| 常德市| 大丰市| 嘉兴市| 湖州市| 香港 | 昌平区| 绥化市| 伊金霍洛旗| 嫩江县| 富蕴县| 瑞金市| 论坛| 翁源县| 太仆寺旗| 广河县| 龙口市| 金平| 凤城市| 普定县| 磐石市| 梁平县| 松桃| 崇明县| 托克托县| 十堰市| 沙河市| 祁门县| 渑池县| 合阳县| 南皮县| 辽中县| 抚远县| 蚌埠市| 舞阳县| 黑水县| 佛教| 新河县| 沈阳市| 禄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