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書的基本框架
根據中國道統傳承發展的特點,劃分為七個時期。第一期是遠古到春秋之際。以周公為代表,周人留下了完整豐富的“古代思想遺產”,包括天人關系、民本思想、陰陽五行和天干地支符號系統等,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原始素材。第二期是春秋到秦漢交替。孔子、墨子、老子和諸子百家登場。孔子建立以仁為本位的天道思想,墨子建立以鬼神為本位的天道思想,老子建立以自然為本位的天道思想,諸子百家縱橫捭闔、各展其長。這是中國原創性學術思想大爆發的時期。第三期是兩漢和魏晉時期。董仲舒完成了學術思想大綜合,他借用墨家鬼神本位的“天道觀”,運用陰陽五行的思維框架,以儒家仁義思想為核心,以天人感應為外表,形成支配兩漢近四百年的官方思想。魏晉玄學以莊解老,是中國最后一個純本土化的思想形態。第四期是從魏晉到隋唐。佛教進入中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外來文化的大規模進入。佛學以其精致、細密的思維方式深刻影響著中華文化。與佛教同時崛起的還有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第五期是宋明道學昌盛期。以程、朱、陸、王為代表,不僅再次完成了中國學術思想大綜合,也成為古代中國最后一個官方思想形態。這次綜合的不同尋常之處是將外來的佛學融入中國道統之中。第六期是從明末隆慶開關(1567年)到20世紀初辛亥革命。中國歷史上迎來了第二次外來文化大規模進入,這次的主角是遠比佛教文化強大的以基督教為主體的西方文化。這一至今仍在進行中的千年變局,前后分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歷史時期是明末隆慶開關到20世紀初的三百多年。這一歷史時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伴隨地理大發現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耶穌會教士來華,第二階段是鴉片戰爭后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列強的大肆入侵。前后產生了以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為代表的社會批判思想家,以及20世紀末以康有為、孫中山為代表的社會改良和社會革命思想家。第七期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今,是西方文化大規模進入中國的第二歷史時期。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革命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社會新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產生了中華民族復興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完成了中國社會“改天換地”的大變革——社會主義革命。本書重點介紹前六個時期的學術思想,最后一個時期的內容將在另一部書中詳述。
[1]朱熹:《書濂溪光風霽月亭》:“惟先生承天畀,系道統,所以建端垂緒,啟佑于我后之人者”;《中庸章句序》:“夫堯、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傳,天下之大事也。……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之傳,若吾夫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圣,開來學,其功反有賢于堯舜者。”
[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3]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附錄。
[4]《這是中國對美總統絕妙的嘲諷》,原載德國《明鏡》周刊2020年第19期。
[5][美]基辛格:《論中國》,胡利平等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Ⅻ頁。
[6][美]拉塞爾·柯克:《美國秩序的根基》,張大軍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第18、21頁。
[7]《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8]錢德洪:《陽明先生年譜》中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復印本)。
[9][英]羅素:《人類的知識》,張金言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606頁。
[10]《韓非子·解老》:“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視,寄于天聰以聽,托于天智以思慮。”
[11]轉引自潘志和《國家認同:康熙皇帝刊行、整理〈性理大全〉的政治指向》,《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