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上的中國史:藏在地理里的歷史
- 葛劍雄編著
- 8363字
- 2025-04-14 13:40:37
七、明清時期
1.明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稱帝,國號明。同年八月,明軍攻占大都,元順帝向北逃走。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平定云南。至此,除了由元朝殘余勢力(史稱北元)據有的蒙古高原及其西北地區外,明朝基本繼承了元朝的疆域。但在北方及西南有過幾次幅度不小的退縮。
在東北方面,明初以恢復元朝疆域為目標,特別是由于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親元,朱元璋曾堅持要以鐵嶺為界,擬在半島西北布置衛所屯駐軍隊,為此曾與高麗發生爭執。至洪武二十五年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奉行親明政策,明朝不再堅持以鐵嶺為界,放棄半島東北部,從此與朝鮮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
在東北女真等部落地區,明朝陸續設置羈縻衛所,用以統治或控制當地民族。永樂七年(1409)設置的奴兒干都司管轄約三百個羈縻衛所。都司駐于黑龍江下游屬于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塔赫塔,下距江口約九十五公里,轄境包括今黑龍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以北。永樂九年(1411年)又征服苦兀,轄境擴大至庫頁島,在島上設置囊哈爾衛。宣德十年(1435)奴兒干都司撤銷,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但明朝對當地的控制減弱。為了防止羈縻地區的部族和西部韃靼進入它的直接統治區——遼東都司,從永樂、宣德開始陸續建起邊墻。邊墻東起今遼寧丹東市東北鴨綠江邊,向北經寬甸東、本溪西,折東至本溪北,又北經撫順東、鐵嶺東、開原東、昌圖東,東折至昌圖北,南折至昌圖西、開原西,以后大致沿遼河而西南至三岔口(今遼寧海城市東北),又自三岔口向西北,經臺安、黑山,折東經阜新南,折西南經義縣西、錦州西、錦西西、綏中西,折南至山海關止。這道邊墻并非明朝邊界,邊墻外也是明朝疆域。
洪武年間的北界向北推進,先后設置大寧衛(駐今內蒙古寧城縣西)、開平衛(駐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東勝衛(駐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興和所(駐今河北張北縣)等軍事駐屯機構。洪武二十年(1387)設置大寧都司,次年改稱北平行都司,治所在大寧衛,轄境北至今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查干諾爾一線,其西的明確邊界則在陰山山脈和賀蘭山一線。在西拉木倫河以北是兀良哈部族,明朝設三個羈縻衛,稱為兀良哈三衛。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舉兵南下時曾聯絡兀良哈三衛支援。朱棣登位后,遂將北平行都司改名為大寧都司,移治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市),原轄地作為對兀良哈的酬謝。東勝左右衛也分別遷至今河北的盧龍和遵化,開平衛與興和所成為孤懸的據點。永樂二十年(1422),興和所被蒙古阿魯臺襲陷,遷治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宣德五年(1430),開平衛移至獨石堡(今河北赤城縣北獨石口)。至此,在今北京、河北、山西境內的明朝北界已退到以后的長城一線。河套本是明朝轄地,但在東勝衛后撤后失去支持,而蒙古不斷南下,至天順(1457—1464)后也被蒙古控制。嘉靖時一度試圖收復河套,但沒能成功。
洪武年間,明朝曾取得元朝在西北全部疆域,即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沙州路(今甘肅敦煌市)、肅州路(今甘肅酒泉市肅州區)和甘州路(今甘肅張掖市甘州區),占有今甘肅和內蒙古西部。但不久放棄西部,撤至嘉峪關,關外仍保留7個羈縻衛所。成化年間(1465—1487)后,其西土魯番(吐魯番)勢力日益強大,吞并這些衛所,明朝疆域就限于嘉峪關以東長城以內。
明朝初年安南(今越南)內亂,黎蒼篡奪陳氏王位,欺騙明朝稱陳氏絕后,獲得明朝冊封。不久,老撾將安南國王之弟陳天平送來,明朝于永樂四年(1406)護送陳天平回國,為黎氏所殺。明朝派兵攻入安南,俘獲黎蒼。在未找到陳氏子孫的情況下,于永樂五年(1407)在安南設置交趾布政使司,下轄17府、47州、157縣;并設都指揮使司,下轄11衛、3所。但明朝統治受到當地人民反抗,加上一些官員處置失當,使矛盾激化。盡管明朝不斷進行軍事鎮壓,仍無濟于事,終于在宣德二年(1427)撤銷交趾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人員全部撤回,重新承認安南的屬國地位。
明朝初年在云南布政使司下設有緬甸、干崖兩個宣撫司和麓川平緬、木邦、孟養、緬甸、八百、車里、老撾、大古喇、底馬撒和底兀剌等10個宣慰司。此后,大古喇、底馬撒、底兀剌三宣慰司因路途遙遠,無法控制,脫離了與明朝的關系。麓川平緬宣慰司故地于正統十一年(1446)改置為隴川宣慰司,形成“三宣(宣撫司)六慰(宣慰司)”及其下轄各司。“三宣六慰”均為土司,其長官都由當地部族或政權首領世襲,內部自治,但經濟上要承擔朝廷“征役差發”和“貢賦”,士兵(地方武裝)要接受朝廷或上級的調遣。因地理位置不同,這些土司又分為沿邊與外地兩類,明朝對它們的統治方式和控制程度不同,但都屬明朝疆域。“三宣六慰”的范圍除今國內部分外,大致還包括今緬甸那加山脈、親敦江和伊洛瓦底江以東地區,泰國和老撾的北部。嘉靖十年(1531)緬甸東吁王朝建立,逐步統一緬甸,并不斷進攻明朝所屬土司。至嘉靖末年(1566)緬甸吞并八百、老撾和車里三個宣慰司。萬歷年間(1573—1620),又攻占木邦、平緬、緬甸、孟養等司,“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緬甸手中。明朝出兵反擊,收復部分失地,并加強邊區防守。但“六慰”中除車里外都已為緬甸所有,明朝僅保住“三宣”。至此,明朝在今國界外主要還有: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邁立開江以東、今云南盈江縣以北地區,薩爾溫江以東、緬泰邊界以北地區以及老撾、越南北部的一些地方,其中包括當時的里麻司所在的江心坡(邁立開江和伊洛瓦底江另一支流恩梅開江之間)和茶山司所在的片馬(恩梅開江至高黎貢山間)。
明朝初建,西藏政教領袖烏思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于洪武五年(1372)遣使納貢,次年親自入朝,受封為熾盛佛寶國師。明朝曾多次派使者入藏,并在今西藏大部設置烏思藏都指揮使司,在今昌都地區東部、四川甘孜和青海西南設置朵甘都指揮使司,在今克什米爾地區東北部和西藏西部設置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帥府以下分別設有主管或兼管宗教、軍事、民政的機構,授予當地僧俗首領以國師、法王、都指揮、宣慰使、招討使、元帥、萬戶等官職,根據當地風俗習慣實行治理。烏思藏、朵甘二司由闡化、贊善、護教、闡教、輔教五王和大寶、大乘、大慈三法王分治,在今四川西南的甘孜、阿壩州還設有董卜韓胡宣慰司和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宣德后護教王因無繼承人而斷絕,而黃教首領鎖南堅錯的威望越來越高,被奉為活佛,并獲得韃靼俺答汗所贈達賴喇嘛的尊號,成為三世達賴喇嘛,大寶等法王和闡善等四王都徒有虛名,不能再發號施令,達賴喇嘛成為藏族地區政教合一的最高首領。盡管明朝后期因國力衰退,朝廷與西藏的聯系不如前期緊密,但始終掌握西藏主權,西藏一直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2.別失八里
14世紀40年代,察合臺汗國陷于分裂,至14世紀60年代西察合臺汗國演變為帖木兒汗國。明洪武三年(1370)東察合臺汗國居別失八里,永樂十六年(1418)西遷亦力把里(一作亦力巴力,今新疆伊寧市),明朝史籍即以城名稱其國名。轄境包括今新疆除哈密地區和額爾齊斯河、塔什干以東和帕米爾高原。16世紀后期,天山以北地區的東部已為瓦剌所占,其余也分裂為幾部:吉利吉思,在今巴爾喀什湖以東南一帶;哈薩克,在今伊犁河流域;葉爾羌,在今塔里木河流域和帕米爾高原;吐魯番,在今天山以南東部地區和甘肅西部。
3.韃靼、瓦剌
元朝滅亡后,明朝將蒙古高原東部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稱為韃靼。泛指蒙古高原西部和阿爾泰山一帶的部族為瓦剌,清朝以后稱衛拉特、額魯特。明洪武元年(1368)元順帝退出大都,北遷上都。次年明軍攻陷上都,元順帝再次北逃。次年明軍攻克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來諾爾附近),元順帝逃至和林,仍用元朝稱號,史稱北元。傳至明建文四年(1402)取消帝號稱汗,去國號稱韃靼,恢復部族,但內部并不統一。明永樂年間,瓦剌分為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部,明朝封為順寧、賢義、安樂三王。韃靼和瓦剌的范圍大致為今內蒙古中部和西部、蒙古高原、阿爾泰山南麓和西伯利亞南部。
明正統元年(1436),瓦剌順寧王脫懽并吞賢義、安樂二王部落,統一瓦剌,兩年后又控制韃靼。其子即位后,東取兀良哈三衛及建州女真各部,西掠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衛,明正統十四年(1449)南下攻明,俘獲明英宗。明景泰四年(1453)也先自立為大元田盛大可汗,但兩年后在內亂中被殺,蒙古又分裂。明成化十六年(1480)韃靼的達延汗(明朝稱為小王子)繼承汗位,出兵迫瓦剌西遷,又統一蒙古各部。16世紀前期達延汗死后,又出現割據局面。至16世紀后期,達延汗之孫土默特首領控制蒙古右翼,稱俺答汗。俺答汗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筑大板筑城(明朝賜名歸化),成為漠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清
建立清朝的愛新覺羅家族是東北女真部落的一支,屬于明朝建州衛一部。永樂元年(1403),明朝在今黑龍江依蘭縣一帶設置建州衛,十年后又設置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為指揮使,后來升為都督僉事和右都督。建州衛和建州左衛幾經遷徙,移置于今遼寧渾河支流蘇子河流域。正統七年(1442),明朝又增設建州右衛,與建州衛、建州左衛合稱建州三衛。
萬歷三年(1575)和十一年(1783),明朝兩次討伐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及其子阿臺,努爾哈赤的祖父、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叫場(覺昌安)和父親建州左衛指揮塔失(塔克世)均充當明總兵李成梁的向導,在后來的一次戰役中,于古埒城(今沈陽市鼓樓村東北)遭明軍誤殺。努爾哈赤被任命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以示撫慰。同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打曾協助明軍的蘇克索護部首領尼堪外蘭,報父祖之仇。在此后11年間,努爾哈赤先后攻取或招撫渾河流域和佟家江流域的棟鄂部,渾河上游的哲陳部和訥殷部。萬歷二十一年(1593),努爾哈赤開始進攻海西女真的扈倫四部,萬歷二十六年(1598)征服安楚拉庫路,經營東海諸部。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東)稱汗,建金國,史稱后金。不久又征服葉赫河流域的葉赫部,于是扈倫四部歸屬后金。天命三年(1618,明萬歷四十六年),努爾哈赤興兵反明,接連大敗明軍。此后后金不僅不斷進攻明朝在山海關外的據點,還多次越過長城,威脅北京,最南曾攻至徐州附近。天命九年(1624),蒙古科爾沁部降后金。天聰九年(1635,明崇禎八年),后金出兵消滅蒙古察哈爾余部。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登位,改國號為清。接著又征服索倫諸部,并完全吞并東海諸部。至崇德八年(1643),清的疆域已經擴大到明長城以北,包括今內蒙古、東北三省和俄羅斯北至外興安嶺以北、西起貝加爾湖、東于薩哈林島(庫頁島)間地區。
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順治元年)三月,李自成軍進入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駐山海關的寧遠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與清軍一起擊敗李自成軍。五月,李自成軍撤退,清軍占領北京。九月,福臨(清世祖)到達北京,十月即帝位,定都北京。清軍分路進攻明朝殘余勢力和李自成、張獻忠等政權。到順治十六年(1659),清軍占領云南,明永歷帝逃往緬甸。至此,除福建廈門、金門等地還在忠于明朝的鄭成功手中外,清朝已擁有明朝全部疆域。
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在大陸抗清失敗,退至漳州、泉州、廈門、金門一帶。因為在大陸已無法抵擋清軍,鄭成功率部從東登陸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復先人舊業”(其父鄭芝龍在北港所建基地)。鄭成功與其子鄭經在臺灣、澎湖設置三個安撫司和下屬的府、州、縣,建立繼續忠于明朝的地方政權。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命施瑯為大將軍平定臺灣,清軍攻占澎湖,鄭成功之孫鄭克塽投降。康熙二十三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17世紀初,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大致分布在今蒙古國境內)分為三部:土謝圖汗、車臣汗和札薩克圖汗。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部內亂,準噶爾王噶爾丹趁機入侵。三部聯合抵抗,但領土仍被侵占,只得南遷漠南(今內蒙古),向清朝求援。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爾丹進擾漠南,康熙帝親征,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赤峰市西北)大敗噶爾丹。次年,康熙帝到多倫撫慰喀爾喀各部,并正式任命各部首領,編制成旗,建立與內蒙古一致的行政區劃。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再次親征,收復蒙古高原、喀爾喀三部返回漠北,外蒙古完全統一于清朝。
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占有阿爾泰山以西各地,受到噶爾丹壓迫的和碩特部青海各部乘機脫離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軍繼續深入,噶爾丹自殺。康熙三十七年(1698),和碩特部固始汗第十子達什巴圖爾降清,青海和套西歸入清朝。
在清朝統一蒙古之前,蒙古與西藏的關系已經相當密切。16世紀后期,黃教已流行于今青海地區,蒙古俺答汗(1507—1582)占據青海后,喇嘛教就傳到蒙古人中間。俺答汗迎來宗喀巴的三傳弟子索南嘉錯(鎖南堅錯),尊為達賴喇嘛(三世),又迎他至歸化傳教。從此,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就在東西蒙古廣泛傳播。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后,俺答汗的曾孫被認定為轉世靈童,立為四世達賴喇嘛。以后,四世達賴派一位喇嘛去蒙古主持教務,成為蒙古活佛。明崇禎十五年(1642,清崇德七年),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率軍入西藏,配合五世達賴滅藏巴汗,驅逐后藏的紅教。清順治二年(1645),固始汗尊黃教領袖羅桑確吉堅贊為四世班禪(前三世出于追認),駐后藏扎什倫布寺。固始汗入藏后,就與達賴、班禪共同遣使朝見清廷。清順治四年(1647),清朝派官員赴藏,冊封班禪為金剛上師。清順治九年,達賴進京朝見清世祖,次年被冊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朝派侍郎赫壽入藏協助拉藏汗管理地方事務。康熙五十二年,五世班禪被封為班禪額爾德尼。康熙五十六年,準噶爾策零敦多布率六千軍隊從伊犁經阿里偷襲拉薩,殺死拉藏汗,囚禁拉藏汗所立達賴。康熙五十七年,清軍自青海入藏,在那曲遭準噶爾軍隊圍攻,全軍覆沒。康熙五十九年,清軍從青海和四川兩路入藏,原拉藏汗政權的官員也起兵響應,同年八月滅準噶爾軍,西藏平定。
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拉布坦死,子噶爾丹策零即位,又不斷侵擾哈密、喀爾喀蒙古等地。清軍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一直未能徹底平定叛亂。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死,準噶爾內亂,漸趨衰落。乾隆十八年,準噶爾阿睦爾撒納襲殺喇嘛達爾札,推達瓦齊為汗,車凌烏巴什率部降。十九年,乾隆帝決定趁機出兵,結束數十年未了的戰爭。阿睦爾撒納又與達瓦齊相攻,失敗后率部降清。次年,清軍分兩路進攻,不久進占伊犁,準噶爾部基本平定。但阿睦爾撒納又發動叛亂,而清軍因天氣寒冷撤退,阿睦爾撒納重新控制準噶爾。乾隆二十二年,清軍再次攻入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往俄國,不久后病死,天山北路從此納入清朝疆域。
原來在準噶爾統治下的回(維吾爾)部首領大小和卓木企圖割據,清朝出兵,乾隆二十四年,攻入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市)和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縣),大小和卓木逃往巴達克山部被殺。天山南路也告平定,清朝統一大業至此完成。
在此前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朝與俄國訂立《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的邊界是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因為當時清朝尚未統一外蒙古,所以中段界線無法劃定。雍正五年(1727),清朝與俄國簽訂《中俄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條約》,規定了東起額爾古納河及其支流開拉哩河(今海拉爾河)相交處的阿巴該圖,經恰克圖(今俄羅斯境內的恰克圖和蒙古國境內的阿爾丹布拉克),西至沙必乃達巴漢(一作沙賓達巴哈,今俄羅斯西薩彥嶺)的邊界走向。
清朝的疆域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5.澳門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賄通地方官,在壕鏡澳(今澳門)登岸并建立居留地。至萬歷元年(1573),葡萄牙人變賄賂為地租,使澳門成為西方國家在中國的首個租住地。清朝建立后沿襲明朝舊例,但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后葡方拒交地租,并逐走清朝駐澳門官員。光緒十三年(1887),中葡簽訂《中葡天津條約》,允許葡萄牙人“永居管理”澳門。
6.香港
鴉片戰爭中,英國占領廣東廣州府新安縣的香港島。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簽訂《中英南京(江寧)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咸豐十年(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中英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又將香港對岸的九龍司地方一區割讓歸于英國所屬。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次年勘定以深圳河及深圳、大鵬二灣以南及附近海面(九龍新界)租予英國,期限99年。
《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將兩國邊界最東段烏第河以南一地列為“待議地區”,未劃定歸屬,但在俄國勢力擴張到遠東后,未經任何談判就占據了該地。咸豐八年(1858)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乘機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強行割去黑龍江北岸大片的中國領土,僅規定璦琿(今黑龍江黑河市)對岸精奇里江以南“江東六十四屯”仍由原住的中國人永遠居住,歸中國政府管理。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則劃為中俄共管。清政府當時拒絕批準,但在兩年后的《中俄北京條約》中被迫確認此條約。《中俄北京條約》還進一步將烏蘇里、松阿察二江直到興凱湖至圖們江口一線以東原屬中國的領土劃歸俄國。第二年勘定邊界,繪圖立碑。光緒十二年(1886)重勘,增立、改立界碑多處,中國方面又做了不少讓步。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俄國占領東北,用燒殺手段驅趕中國居民,強占了江東六十四屯。韃靼海峽東岸的庫頁島,本來是吉林三姓副都統轄境,但清朝只接受納貢,從來不加經營,以至在俄國和日本都侵入該島后還一無所知。道光三十年(1850)俄國單方面宣布庫頁島是俄國領土,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時,清廷竟置此島于不顧,還同意規定島上“土人”不用再過海向清朝納貢,這就在實際上承認了俄國對該島的占領。光緒元年(1875),庫頁島完全歸入俄國,1905年日俄戰爭后,以北緯50度以南劃歸日本。
《中俄北京條約》確定中國外蒙古與俄國的西界“自沙賓達巴哈起至齋桑淖爾”,雖尚未經過勘定,卻已將此線以西北的定邊左將軍所屬烏梁海十佐領及科布多所屬阿勒泰淖樂烏梁海二旗劃到了中國界外。至同治三年(1864)中俄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塔城界約》),同治八年訂立科布多、烏里雅蘇臺兩個界約。光緒九年(1883)又勘改科布多邊界,按《中俄北京條約》劃定兩國邊界。
《中俄北京條約》規定的新疆境內的中俄西界,在齋桑淖爾以下為“又西南至特穆爾圖淖爾,又南至浩罕為界”,已將原屬中國的自巴勒喀什(巴爾喀什)湖以東南至特穆爾圖淖爾之間的土地劃歸俄國。同治三年(1864)訂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后,俄國又利用具體查勘的過程驅逐中國的卡倫(哨所),搶占沿邊土地。同治九年,俄國官員將他們單方面確定的邊界強加給中國,清朝官員只能在俄方界碑的左側另立中方的界碑。但邊界剛劃定,俄國就開始了新的侵略步驟。當時,俄國已經在中亞吞并了浩罕和布哈拉汗國,就乘阿古柏在新疆叛亂之機,于同治十年占據了中國的伊犁。光緒三年(1877),清朝派左宗棠出兵新疆,平定叛亂,要求俄國退出伊犁。俄國以改訂《中俄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作為撤軍條件,逼迫清朝于光緒七年簽訂了《伊犁改訂條約》。根據這兩個條約而進行的勘界產生了幾個具體的界約,至光緒十年劃定了從沙賓達巴哈至烏孜別里山口的中俄邊界,二十年間中國西部共喪失國土50多萬平方公里。
在平定阿古柏之亂時,劉錦棠進軍帕米爾高原,光緒初曾設置了烏滿等8個卡倫。《伊犁改訂條約》規定,在烏孜別里山口以南,“中國界線向正南,俄國界線向西南”,明確帕米爾高原屬于中國。但從光緒十年(1884)以后,俄國繼續向南擴張,以武力強占了薩雷闊勒嶺以西的帕米爾地區。英國也通過其保護國阿富汗侵入帕米爾。光緒二十一年(1895),英俄兩國乘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之機,私自在倫敦訂約,瓜分了帕米爾的大部分,中國只剩下今塔什庫爾干縣。
英國、法國、日本在它們維持殖民統治的印度、緬甸、越南、朝鮮等國與中國的邊界中用各種手段侵占中國的領土。
圖們江源處的中朝邊界,光緒九年(1883)至十三年曾經雙方交涉勘查,未得結論。甲午戰爭后日本取得朝鮮的外交權,雙方于宣統元年(1909)確定以石乙水為圖們江源,兩國以此為界。
拉達克本來是西藏阿里的一部分,大約在道光二十年(1840)為克什米爾所占。道光二十六年英國吞并了克什米爾,拉達克隨即被并入英屬克什米爾。光緒十六年(1890),英國通過“藏印條約”規定哲孟雄與西藏的邊界,奪取了西藏春丕以南地區。
光緒十一年(1885)法國吞并越南,次年英國吞并緬甸,此后英法兩國與中國多次交涉,劃定緬甸、越南與中國的邊界,結果云南西南的茶山、麻栗壩等地,鐵壁、虎踞、天馬、漢龍等關劃歸英屬緬甸,南部的烏得、孟烏二土司劃入法屬交趾支那(越南)。
此外,甲午戰爭失敗后,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和澎湖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割讓日本,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才由中國收回。
1921年,外蒙古宣布獨立,于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中國政府未予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迫于蘇聯和美國的壓力,為爭取蘇聯對日宣戰及出兵東北,蔣介石曾承認外蒙古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與蒙古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