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砍砍砍
- 1979文娛:從女兒國國王開始
- 狗熊吃餅干
- 2520字
- 2025-06-11 07:00:00
陸成渝沒有立即前往上海,而是多待了幾天,表面上是為了向上面表忠心,實則是因為朱霖要回來了。
這次外景拍攝從去年10月初到今年5月中旬,接近8個月,當演員是相當辛苦的。
陸成渝到火車站去接,劇組大包小包的下了車,主創和主演都熬的精神疲憊,讓他心里有些內疚,自己窩在小站確實舒服。
他看著朱霖,眼里都是心疼:“又曬黑了。”
朱霖想踹他:“你倒是紅光滿面的。”
陸成渝早有準備,翻出一疊稿紙:“我可沒有閑著,這是我的家庭作業。”
朱霖被他一句“家庭”說的滿臉通紅,接過來一看:“南來北往?終于寫出來了?”
“殫精竭慮啊,你是第一讀者,把關了才能發表。”
朱霖瞪著他:“我就不信沒給其他人看過!”
“只有我爸看過。”陸成渝一向說實話,這是備稿,正式稿已經由張段長交上去了,聽說上面是一通雞飛狗叫,激動的。
朱霖聽了這話就不哼聲了,她可不會問什么你家人重要還是我重要的傻瓜問題。
她很高興:“稿紙這么厚,咱們的存折又該漲了!”
這句話比一萬句表揚還管用,男人就該在外面努力賺錢嘛,最揪心的是拿了錢糧回家,還被家里媳婦嫌棄。
朱霖這話就是會過日子的,正正戳中陸成渝癢處,他差點喊出我要寫十篇的口號。
兩人的關系在劇組早就暴露了,大家圍了上來:“喲,咱們大作家又出新作品了。”
王好為雙眼放光,這是又有新戲拍了,轉念一想,還是抓緊把《今夜有暴風雪》剪輯好,這部電影是她的心血,也寄托著廠里的厚望。
只要上映了,廠里將會拿來和中影公司博弈,她也很有機會與三代導演比肩!
王好為拍拍手:“大家注意了,劇組還沒有解散,接來下需要配音、剪輯,可能還會有零星鏡頭需要補拍,演員們都住進廠招待所。”
陸成渝和朱霖臉一垮,他們還想壓馬路來著。
王導演又說:“陸編劇,你也別跑,一塊參與剪輯。”
這是一個相當難熬的過程,不亞于關小黑屋,陸成渝連忙說:“我又不懂這些,專業的事還是你們做吧。”
“不,你在拍攝的時候不是提出要把節奏加快嗎?心里肯定有概念,沒讓你剪片子,只是幫助支招。”
陸成渝沒想到接站會把自己接走,只好跟著大部隊一塊前往北影廠。
王導演一直處于亢奮姿態,當天就駐扎剪輯室,和剪輯師討論著影片的整體設想。
陸成渝也參與討論,現在的影片節奏舒緩,如果把節奏拉起來,可以給觀眾新奇的刺激,但也不是一味求快。
他提出,知青抗爭主線的節奏要快,裴曉蕓感情主線的節奏要緩。
兩條主線快慢結合,交錯推進,鏡頭色彩也要有所不同,抗爭主線色調偏冷,裴曉蕓主線偏暖,這又形成了反差,此外,暖鏡頭與裴曉蕓的悲情還將產生反差中的反差。
另外,涉及到回溯知青集體生活,總體氛圍要昂揚、歡快。
一番話把幾名核心創作人員聽的一楞一楞,這家伙不懂剪輯,但很懂鏡頭語言啊。
這就很考驗剪輯功力了,什么時候該轉切鏡頭,如何快慢冷暖,需要進行大量的討論。
幾名核心創作團隊埋入了素材當中,一般劇情片大約有10-20小時的拍攝素材,王好為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足足拍了38小時素材,這是當成史詩片了!
素材不是按劇本線連貫拍攝的,就算是同一組鏡頭也是散碎的,不同的角度、近景和遠景、細節和全身等等。
如果不是有場記記下全過程,導演和攝影師都未必記的清楚。
這是海量且枯燥的工作,幾個人不斷對照著場記記錄進行拆解,重新歸集。
外行人會被看暈的,陸成渝就有這種感覺,就像堆了一屋子的食材,未必會讓人有食欲,反而可能想吐,誰又能想象到呈現給觀眾的是色香味俱全的盛宴。
電影是神奇的藝術,生產電影的人需要有神奇的創造力。
當然,在劇本的牽引下,并非毫無頭緒,說起來編劇才是神奇的發端,電影是二次創造。
陸成渝兩天就受不了,很認真的提出:“金雞百花獎5月23日在杭州頒獎,《四等小站》劇組4月底就催我過去了。實話告訴大家吧,催的這么緊,很可能會獲獎。”
王好為豈是易與之輩,不屑道:“好像誰沒獲過獎似的。”
剪輯師在一旁幫腔:“王導的《瞧這一家子》獲得部里的優秀影片獎,她個人獲得優秀創作獎,去年第三屆百花獎,劉曉慶憑著片中角色獲得最佳配角獎。”
陸成渝退敗,只好老實留下來幫忙。
他不需要時時盯著,只負責把握方向和感覺,這其實是導演的工作,可見王好為有多認可他。
大家熱情如此之高,陸成渝也不好偷懶了,每天都會過來看看,發現素材在剪輯師的梳理下慢慢成形,在音效師的調和下有了“色香味”,這是一個神奇的過程。
音效師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聲音在他撥弄下形成畫面感,還能調動觀眾情緒。
王好為導演卻變得越來越暴躁,38小時的素材被砍到20小時,再砍到10小時,接著5小時,一刀一刀就如砍在她身上。
開始還知道取舍,到了5小時以內在她眼里全是精華了,簡直是減一分鐘都不愿意,時不時和剪輯師爆發爭吵。
這時候陸成渝這個“第三方”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他沒有全程參與拍攝,沒有經歷就不會心疼,能夠從客觀的角度進行點評。
陸成渝的調和作用相當關鍵,能時不時提出靈感,從觀眾角度提出意見,讓剪輯得以推進。
結果就是演員們已經解散回家了,他反而住進了招待所。
時間來到5月19日,拍攝素材經過初剪、細剪、精剪三道洗禮,只剩下2.5小時,這已經接近成片。
這時候的故事片一般是90分鐘多一些,最長不會超過150分鐘,那已經屬于史詩性質了,這部電影按理還要刪掉40到60分鐘。
王好為導演已經砍不動了,嚷著:“誰再動一下,老娘和他拼命!”
剪輯師面如土色:“行行,先放給大家看看吧。”
北影廠貼出通知:內部觀影《今夜有暴風雪》半成片。
廠里都在關注這部片子,一路綠燈,通知一出群情激動,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看的,先是廠領導,接著是主創團隊和主要演員,然后在各部門分配,一般都是各部門的頭頭腦腦,包括《電影創作》雜志的主編。
廠里的導演們愿意來肯定是不受限制的,除了陸成渝以前見過的凌子風導演,這次又看到了謝鐵驪,這是大導,電影《知音》就在他手中誕生。
還有成蔭導演,擅長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宏大,此時已拍攝了《南征北戰》《西安事變》;張暖忻導演,也是一名女導演,今年執導了電影《沙鷗》,拍攝風格注重藝術性。
倒是陸成渝上次見到的張華勛導演沒有出現。
廠放映廳規模不大,人頭攢動,大家是熟人,相當熱鬧。
陸成渝和朱霖是少有的生面孔,被王好為帶著和一群領導和導演認識,大家見到朱霖都會贊一句形象真好。
對陸成渝就不一樣了,聽到名頭都表情認真起來,這可是近兩年極為響亮的知名作家。
放映很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