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劉備到渤海的發展
- 三國之召喚群英雄傳記
- 子未上仙
- 3502字
- 2025-04-15 07:00:00
劉備帶著關羽、張飛與張良,一路快馬加鞭朝著渤海奔去。他們看著沿途餓殍遍野,百姓流離失所,心中滿是悲戚。
到了渤海,當地官員與百姓出城相迎。劉備看著百姓面黃肌瘦,眼神中滿是懇切與期盼,暗暗發誓要讓渤海百姓過上好日子。當晚,在官邸內,四人圍坐。劉備眉頭緊皺,開口道:“這一路所見,實在痛心,大漢如今如此,我們該如何是好?”
張良輕撫胡須,沉思片刻后說道:“主公,如今大漢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我們在渤海,當務之急是安撫百姓,發展民生。先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讓百姓得以飽腹,方能得民心。”關羽雙手抱在胸前,贊同道:“子訪先生所言極是,民心乃根基,有了百姓支持,我們才能有所作為。”張飛也大聲嚷嚷:“俺聽大哥的,俺這就去幫忙開倉放糧!”
次日,劉備便帶著關羽、張飛親自主持開倉放糧。百姓們排起長隊,眼中閃爍著感激的淚光,紛紛跪地謝恩。看著百姓們吃上了糧食,劉備心中稍安,又與張良商議后續舉措。
張良建議道:“主公,我們還需整頓吏治,渤海官員多有貪腐,必須嚴懲,換上清廉有能之士,才能真正為百姓辦事。”劉備點頭稱是,立刻著手調查渤海官員,將那些貪贓枉法之徒一一查辦,任用了一批賢能之人。
在發展經濟上,劉備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又引進先進的耕種技術,提高糧食產量。關羽、張飛則負責訓練當地的民兵,加強渤海的防御力量,以防黃巾軍等起義軍來襲。
然而,渤海周邊局勢愈發緊張。黃巾軍余部聽聞渤海開倉放糧,百姓生活漸好,心生覬覦,準備揮師攻打渤海。劉備得知消息后,與張良等人緊急商議對策。張良分析道:“黃巾軍人數眾多,但多為烏合之眾,我們可利用渤海堅固的城池和訓練有素的民兵,堅守城池,再派小股精銳部隊出城騷擾,斷其糧草,打亂他們的部署。”
劉備依計而行,關羽、張飛各自率領一支精銳部隊,趁夜出城,襲擊黃巾軍的糧草輜重。黃巾軍被打得措手不及,糧草被燒,軍心大亂。劉備則親自登上城樓,鼓舞著民兵的士氣,指揮眾人堅守城池。
經過數日激戰,黃巾軍久攻不下,又缺糧草,只能無奈退兵。渤海百姓歡呼雀躍,對劉備等人更加擁戴。
在擊退黃巾軍余部后,渤海城內一片歡騰,百姓們都在傳頌劉備等人的功績。劉備卻并未因此而放松,每日依舊與關羽、張飛、張良一同商討渤海的治理與未來的發展。
這一日,城門守衛匆匆來報:“啟稟主公,有一位自稱穎川郭嘉的先生求見。”劉備聽聞,微微一怔,隨即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忙道:“快請!”
不多時,只見一位身著素袍,面容俊朗,眼神中透著聰慧與灑脫的男子大步走進廳堂。劉備起身相迎,熱情說道:“久聞郭先生大名,今日得見,實乃備之榮幸。”郭嘉微微一笑,拱手道:“劉公仁義之名傳遍四方,嘉特來拜會。”
隨后幾日,郭嘉在渤海四處走訪觀察,看到百姓安居樂業,官吏清廉奉公,心中對劉備的治理能力暗暗贊賞。而劉備也時常與郭嘉交談,虛心請教治國理政與軍事謀略之道,郭嘉的見解總是獨到而深刻,令劉備大為折服。
一日,在官邸后花園中,劉備與郭嘉對坐飲茶。劉備長嘆一聲,說道:“如今漢室衰微,天下大亂,備雖有心匡扶漢室,卻深感力不從心,還望先生能指點一二。”郭嘉放下茶杯,神色認真地說:“劉公心懷天下,仁義為先,此乃成就大業之基。以嘉之見,如今當繼續鞏固渤海根基,廣納賢才,擴充軍備。同時,密切關注天下局勢,待時機成熟,再圖大業。”
劉備目光灼灼,看著郭嘉問道:“先生如此大才,可否留在備身邊,助我一臂之力?”郭嘉沉思片刻,起身向劉備深施一禮,說道:“嘉早聞劉公之志,愿效犬馬之勞。”劉備大喜過望,連忙扶起郭嘉,激動地說:“得先生相助,如魚得水也!”
自此,郭嘉正式投靠劉備。他與張良一同為劉備出謀劃策,在政務上,郭嘉提出設立專門機構,鼓勵商業發展,促進渤海與周邊地區的貿易往來,增加財政收入;軍事方面,他協助關羽、張飛改良練兵之法,根據士兵特點進行分類訓練,提升軍隊的整體戰斗力。
隨著郭嘉的加入,劉備陣營如虎添翼。不久后,周邊郡縣的一些有志之士聽聞劉備廣納賢才,且在渤海治理有方,紛紛前來投奔。劉備的勢力逐漸壯大,在這亂世之中嶄露頭角,而他們也在為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一步步堅實邁進,
郭嘉與張良的建議,讓劉備陣營的發展思路愈發清晰。在二人的推動下,劉備命人精心撰寫招賢令,詳細闡述自己匡扶漢室的志向、渤海如今的發展態勢以及對賢才的殷切期盼。招賢令一經發布,便通過快馬和信使,迅速傳遍周邊郡縣乃至更遠的地方。
沒過多久,一位身材修長、氣質儒雅的男子來到渤海。此人正是簡雍,他自幼與劉備相識,聽聞劉備在渤海廣納賢才、勵精圖治,便毫不猶豫地趕來相助。城門口的守衛將簡雍帶到劉備面前,劉備一眼便認出了他,欣喜地起身相迎:“簡雍賢弟,多年不見,你我終又相聚!”簡雍拱手行禮,笑道:“自聽聞兄長在此成就一番事業,簡雍便日夜兼程趕來,愿為兄長效力,共圖大業。”
劉備連忙請簡雍入座,向他介紹了目前渤海的情況以及未來的規劃。簡雍聽后,頻頻點頭,主動請纓負責渤海與周邊郡縣的外交事務。他表示,憑借自己善于言辭的能力,可以與周邊勢力建立良好關系,為渤海的發展爭取更有利的外部環境。劉備欣然應允,對簡雍委以重任。
幾乎在同一時間,另一位猛將陳到也抵達渤海。陳到以忠勇聞名,他一直渴望追隨一位明主,為亂世帶來安寧。看到劉備的招賢令后,陳到認定劉備便是他苦苦尋覓之人。當陳到站在劉備面前時,其挺拔的身姿和堅毅的眼神便給眾人留下深刻印象。
郭嘉上下打量陳到,眼中露出欣賞之色,問道:“久聞將軍忠勇,不知將軍對當前軍事局勢有何見解?”陳到抱拳道:“如今亂世,各方勢力紛爭不斷。依我之見,軍事力量是立足之本,不僅要加強士兵訓練,還需注重軍隊紀律和協同作戰能力。同時,要善于利用地形,靈活制定戰略戰術。”這番言論得到了關羽、張飛的認可,他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劉備對陳到的回答十分滿意,當即任命他為軍中校尉,負責協助關羽、張飛訓練新兵。陳到領命后,迅速投入工作,他憑借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嚴格的訓練方法,使得新兵們的戰斗力在短時間內得到顯著提升。
隨著簡雍和陳到的加入,劉備陣營人才濟濟。張良和郭嘉在政務和軍事戰略上統籌規劃,簡雍負責外交,為渤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陳到與關羽、張飛一同整軍練武,提升軍隊實力。劉備看著日益壯大的團隊,心中充滿希望,他深知,距離匡扶漢室的目標又近了一步,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滿艱難險阻,他們必須繼續砥礪前行,
在渤海府邸內,燭火搖曳,氣氛凝重而熱烈。劉備端坐在主位之上,眉頭微蹙,目光在張良和郭嘉二人臉上來回掃視。
張良微微欠身,神情篤定地說道:“主公,如今我們在渤海已初步站穩腳跟,人才匯聚,實力漸長。而冀州乃天下要地,沃野千里,人口眾多,若能將其納入麾下,進可逐鹿中原,退可保境安民,實乃成就大業的關鍵一步。”
郭嘉輕搖手中羽扇,點頭附和:“子訪先生所言極是。冀州韓復雖勢力強大,但內部矛盾重重,政令不一。此乃天賜良機,我們不可錯失。”
劉備長嘆一聲,神色憂慮:“二位先生的見解,備深以為然。只是冀州兵強馬壯,城高池深,韓復又坐擁眾多謀士良將,我們如何能輕易攻打?稍有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
張良目光炯炯,望向劉備,緩緩說道:“主公勿憂。正所謂‘善戰者,求之于勢’,我們雖一己之力難以抗衡韓復,但可聯合其他勢力,形成強大的攻勢。幽州公孫瓚,為人豪爽,且與韓復素有嫌隙。他麾下白馬義從更是精銳之師,戰斗力不容小覷。若能與他結盟,共討韓復,大事可成。”
劉備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希望的光芒,但仍有些猶豫:“公孫瓚會愿意與我們聯手嗎?畢竟我們目前的實力,在他眼中或許不值一提。”
郭嘉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說:“主公,此事交給簡雍即可。他善于言辭,長于外交。只需向公孫瓚陳明利害,告知他聯手攻打冀州,不僅能報往日之仇,還能擴充領地,共享勝利果實,公孫瓚必定心動。”
劉備沉思片刻,重重地點了點頭:“好,就依二位先生所言。即刻傳簡雍前來。”
不多時,簡雍匆匆步入大廳,向劉備等人行禮。劉備將來意說明后,簡雍自信滿滿地說道:“主公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我定當不辱使命,說服公孫瓚與我們結盟。”
簡雍領命而去,日夜兼程趕往幽州。見到公孫瓚后,簡雍憑借著出色的口才和對局勢的精準分析,成功打動了公孫瓚。公孫瓚權衡利弊后,最終決定與劉備聯手,共同攻打冀州。
得到公孫瓚的答復后,劉備、張良和郭嘉等人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戰事。他們一方面制定詳細的戰略計劃,根據雙方軍隊的特點,合理安排進攻路線和作戰任務;另一方面,積極籌備糧草、兵器等物資,確保后勤供應充足。
關羽、張飛、陳到等武將也紛紛摩拳擦掌,加緊訓練士兵,提升軍隊的戰斗力。整個渤海城都沉浸在一種緊張而又興奮的氛圍之中,所有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冀州之戰做著最后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