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天七夜的“格”竹子事件

大約是在1489年秋天,十八歲的王陽明回鄉途中經過廣信府上饒縣(今江西上饒)時,拜訪了居住在此的大理學家婁諒,向他請教朱熹理學。此時的王陽明雖然也讀了朱熹的很多書,但跟大多數人一樣不過是順應潮流罷了,并未深入鉆研,所以他想向婁諒尋求如何成為圣人的答案。

王陽明問:“先生,怎么樣才能成為圣人?”

婁諒信誓旦旦地回答:“圣人是可以靠后天學習習成的。”

聽到這話,王陽明可高興壞了,這不正是他一直以來的認識嗎?他又問:“那‘為萬世開太平’是不是通往圣賢之路的捷徑?”

婁諒聽聞,使勁搖頭:“不是,絕對不是。你說的‘為萬世開太平’只是‘外王’(能夠治理好國家和百姓的政治才能),但只有先‘內圣’(具有圣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等素質),才能‘外王’(‘內圣外王’一詞源自先秦莊周《莊子·天下》)。所以,要成為圣人,必須先鍛造自己,然后才能去做圣人做的事。”

王陽明再問:“那怎樣才能成為內圣的人呢?”

婁諒一字一字地說道:“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正是朱熹理學的治學方法,意思就是人在面對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時,要通過書本知識和實踐把它徹底搞明白。

回到家中后,王陽明苦讀朱熹經典和理學大師們的各種著作,還謹遵婁諒的教誨,決定“格”出全天下每一棵草木中所蘊含的道理。

1492年的一天,王陽明邀請一位同樣鉆研朱熹理學的學友一起“格”竹子。

這位學友疑惑地問道:“竹子能有什么道理?”

王陽明回答:“朱熹說過,一草一木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你不‘格’怎么知道它有什么道理。”

學友覺得王陽明說得似乎有點道理,于是兩人便走到一根挺拔的竹子面前。

學友問:該怎么“格”呢?

王陽明也不知道,只好胡亂說道:盯著它看,道理自會閃現。

就這樣,兩人每天隨便吃幾口飯、胡亂睡一會兒覺,然后就一直死死地盯著竹子。

三天后,那位學友什么道理都沒“格”出來,反而出現了幻覺,他感覺竹子飄了起來,而且在繞著他轉。他頭昏腦漲,實在無法堅持,就對身邊的王陽明說:哎呀,我不行了,看來朱熹老先生的“格物”真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做到的。說完這位學友就撤了。

學友的離開并沒有使王陽明灰心,他依然瞪著那雙布滿血絲的眼睛,堅持盯著竹子看。終于到第七天時,他也出現了幻覺,還出現了幻聽。

他聽到竹子在說話,好像在埋怨他:我的道理如此簡單,你怎么就“格”不出來呢?

王陽明懊喪不已,正要回答他的難處,突然又聽到所有的竹子在嘲笑他。

王陽明怒了,使盡渾身力氣喊道:你們就沒有道理,我怎么“格”!

其實他根本就沒有喊出任何話來,因為他體力嚴重透支,最后扶著竹子倒了下去……

幾天后,王陽明恢復了體力,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朱熹的“格物致知”有問題!別說沒“格”出竹子的道理,就算真“格”出來了又能怎樣?天下萬物那么多,一草一木都要去“格”,怕是“格”到死那天,連圣人的影兒都看不到呢。

那位一起“格竹子”的學友得知他這么想被嚇壞了,要知道,當時誰敢質疑朱熹理學呀。學友說:“你不能因為‘格’不出來竹子的道理就說人家的理論是錯的,這只能說明你沒有天分。”

此時的王陽明感到深深的沮喪和絕望,對朱熹理學的狂熱也消散了。通過朱熹理學這條路成為圣人行不通了,那他該何去何從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城市| 旌德县| 石家庄市| 丹江口市| 西充县| 保靖县| 上饶县| 邵阳县| 泗洪县| 白山市| 涞源县| 乌恰县| 建水县| 曲松县| 越西县| 丹寨县| 漳州市| 疏附县| 明溪县| 呼伦贝尔市| 昭通市| 准格尔旗| 清远市| 呼和浩特市| 共和县| 杭州市| 江山市| 宣武区| 句容市| 隆昌县| 红桥区| 昌平区| 察隅县| 景洪市| 江门市| 铜山县| 政和县| 建德市| 保亭| 彭水| 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