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先為寇,后為官
- 人在大宋:忽悠慕容復替我打工
- 文氓不穿長山
- 2159字
- 2025-07-09 13:34:38
……
殺人放火受招安,先為寇,后為官,這在本朝其實早就有先例可循!
比如太宗時期的“劇賊”焦四、焦八,只因聚集了數百人攻劫百姓,便被太宗懸賞招安,賜錦袍銀帶,并封他二人為龍猛軍使,納入禁軍編制。
這般荒唐的事,找誰說理去?
不過這番操作,倒是讓不少人發現了一條當官的新路子。
隴西郡開國侯彭孫,其人便是盜匪出身,仁宗朝皇祐年間受朝廷招安,這才被封了侯,授了從五品的萊州防御使一職。
還有后來被彭孫招安的廖恩,其人出身閩地南劍州大姓,經商致富,一身本領,能力挽六鈞勁弓。
此人曾率鄉人協助官府平定縣內吳筍叛亂而立功,但因福建路奏功不實,賞罰不均,未使其獲得應有賞賜,反遭地方官誣陷謀反。
于是他干脆在熙寧十年三月聚眾起事,瞬間吸引了眾多貧苦悍勇者的歸附,部眾發展至數千人。
之后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他率部屢敗官軍,斃殺南劍州都巡檢郝懷素、巡鹽左侍禁蘇用,勢力一度擴展到閩、浙、贛等地,攻陷郡縣數十,江浙為之騷然。
最終被宋神宗封為右班殿直、鄜延路指揮使。
此事發生距今還不到十年,屬于活生生的例子。
慕容復卻只挑了挑眉,不屑道:“我乃大燕皇族,帝室之胄,豈能屈身事賊?去做他宋國的臣子?”
這便是慕容家最軸的一點!
但凡他們不把這層不著邊際的血脈身份看得那么重,肯花心思往廟堂中去努力,都絕不至于六百年過去了還一事無成。
趙令甫是打心底里覺得荒誕可笑,甚至還有點可悲。
不過說出話來煽動意味更重了:“表兄素有大志,意在復興祖業光耀門楣,本朝的這一官半職,自然入不了表兄法眼,弟又豈能不知?”
慕容復用一副“算你小子懂我”的欣慰神情看向他,想聽聽他接下來還能說出個什么道道。
趙令甫繼續道:“但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表兄細想,那郭彪也好,宋廷也罷,其實都可以成為表兄建立功業的臂助!”
慕容復眸光微動,顯然是來了興趣,不過卻佯裝淡然,隨意問道:“哦?我慕容家復興大燕,與宋國利益相悖,他們豈能助我?”
趙令甫故意壓低聲音道:“表兄何不將事情拆開來看?表兄以為,慕容氏想要復國,首重為何?”
慕容復幾乎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道:“自然是天下大勢!只要重回亂世,我慕容家登高而招,振臂一呼,立時便有爭雄之機!”
“先祖昔日便是如此!若非最后關頭,棋差你趙氏祖一著,如今早就是我大燕天下,哪還有宋國的事?”
趙令甫猛然一噎,若非慕容復說得實在認真,他估計都以為是對方在逗自己玩呢!
一個祖祖輩輩都想著造反復國的家族,忙活了幾百年,居然連爭天下靠的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
世上還有比這更可笑的事嗎!
但慕容復的確是這樣以為的,其祖慕容龍城,當年惜敗于宋太祖,才未能完成復興大燕的使命,最終功虧一簣!
數百年來,那或許是慕容家離“復興大燕”最近的一次!
慕容博與慕容復父子更是從小便以其為榜樣!
可想要復刻先祖那條“半成功”的道路,首先就得讓天下倒退回“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所以這些年里,慕容博一直在江湖各方勢力間制造仇怨、挑撥離間。
又主導了雁門關之事,試圖破壞宋遼和平,煽動兩國大戰。
極是愚蠢!
不過趙令甫也沒有想過糾正對方的錯誤思想,他只是想把慕容家推到臺面上,好給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打掩護而已。
于是他繼續道:“表兄果然真知灼見!只是今時不同往日,當今之世,宋、遼、西夏三國鼎立,雖有大理、吐蕃、女真、交趾等藩屬小國雜糅,卻終究難以動搖全局,短期內或許難有大變!”
“表兄靜待時變的同時,難道就沒想過積蓄更多勢力?”
慕容復傲然道:“你當我慕容家這些年都在做些什么?散出麾下家將去江湖上鋤強扶弱,收攏各家各派,根基勢力早已盤布江南全境!”
“不然,你以為郭彪此次為何會找上我慕容家?他又為何相信我慕容家有能力造出江南皆反之勢?”
趙令甫抿了抿嘴,就慕容家收攏的那些雜魚,什么青城派、秦家寨,大到數百人,小到幾個人都有。
零零散散加在一塊兒,差不多也就數千。
當然,這些人多少都是會些功夫的,有家傳或師承,戰斗力肯定比普通的農夫、水匪要強上不少。
所以慕容復才會視郭彪兩萬混水幫水匪為一群烏合之眾。
但同樣的,慕容復麾下的這數千人,在真正的朝廷軍隊面前,其實又何嘗不是一群烏合之眾呢?
個人戰斗力高低且不說,只說打仗最需要的調度統一,朝廷軍隊便比這些臨時湊起來的江湖勢力高出不知多少檔次。
若是再算上軍陣,那差距就更大了!
而且大宋禁軍可不止區區數千,那是有好幾十萬!
慕容復是怎么有勇氣為自己麾下那大貓小貓兩三只而自鳴得意的?
趙令甫決定盡快結束這樣沒有營養的對話,更加直白地說道:“慕容家幾代人前仆后繼,韜光養晦,麾下自然是人才濟濟!”
“可表兄是否想過,有一層官面上的身份,也許更利于慕容家行事?”
慕容復眉頭一皺:“此話怎講?”
趙令甫方才言道:“若表兄有了武職官身,至少有三樣好處!”
“其一,便是可以名正言順地蓄養精銳!表兄如今麾下雖也有一些人馬,可終究見不得光,且規模受限。”
“而若成了朝廷命官,地方團練,則可光明正大地征召、訓練廂軍、鄉兵!”
“以‘保境安民’、‘防備匪寇’之名,行精練私兵之實,糧餉器械皆可假公濟私,由大宋朝廷供給!此乃借宋之糧,養我之兵!”
“其二,便是可以結交權貴,滲透朝堂!朝中有人,則消息靈通;地方有網,則根基牢固!”
“表兄以身入局,便可知曉更多時局動向,知曉宋廷各地兵力多寡、將帥虛實。何人可以拉攏,何人又需要剪除!”
“此舉,可為將來起事,埋下無數暗樁,打通關節!”
“其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