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運河口古今圖說》圖注
- (清)麟慶撰 王耀編著
- 628字
- 2025-04-28 12:17:31
明萬曆六年河口圖說

圖三:明萬曆六年河口圖(新圖二)
圖影來自於(清)吳棠修、魯一同纂《清河縣志》首一卷,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藏咸豐四年刻本(同治元年補刻、1919年再補刻)。轉(zhuǎn)錄自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大運河淮安段遺產(chǎn)本體調(diào)查方法研究課題組《大運河清口樞紐工程遺產(chǎn)調(diào)查與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195頁。
明萬曆六年(1578)河口圖選自清咸豐刻本《清河縣志》,圖中詳細繪製明初至萬曆初年清口地區(qū)的河道變遷等狀況,歷史時期的河道使用雙虛線標繪并書以文字,一目了然,所繪內(nèi)容可與《前明嘉靖年河口圖說》對照,可補圖二之缺。
比對圖二、圖三可見,嘉靖朝至萬曆初年,運口、河道等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如圖二中“大清河”為黃河故道,嘉靖前中期尚可通行,至萬曆六年時,僅存“大清河形”,并標註“嘉靖年間此河淤塞”(如圖三)。再如圖三“新運口”及“通濟閘”的位置,可與圖三“嘉靖年間舊運口”“通濟舊閘”及圖二“運口”“通濟閘”相比對。“新運口”是萬曆六年潘季馴改移運口與通濟閘而成,該圖的繪製主題正與此有關(guān),故以此年份名之。
圖三中有一段題記,記錄運口狀況,可與圖幅對照,亦與《前明嘉靖年河口圖說》中文字相近,可以參看。茲謄錄於下:
明萬歷六年河口圖 永樂中陳瑄所建新莊閘原在惠濟祠後,至嘉靖三十年濁流淤墊,都御史應(yīng)禎請閉新莊口,開三里溝至通濟橋,道近費少,尋建通濟閘。隆慶中復(fù)開新莊閘,萬歷六年,潘季馴以天妃閘直接黃河,不免內(nèi)灌,因棄閘為壩,移通濟閘於甘羅城南,去舊閘一里,改運口斜對西南,以避黃趨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