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浙江省樣本村歷史文化遺存及經濟社會狀況

為了弄清楚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社會經濟基本情況,本課題組在組織大規模實地調查的過程中,在全省11個地市進行抽樣(每地市1個縣市區)問卷調查,涉及124個村。問卷調查主要是統計樣本村不同類別(民宅、祠堂、戲臺、牌坊、古橋、古道、古井、寺廟、其他)古建筑的數量,應該修復的數量,已經修復的數量,資金投入及來源,以及村域經濟社會基本情況。

核實問卷124村形成村落的年代,有2村(占問卷村總數1.6%)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5000)就有人類居住,至今仍為村落,村落文化綿延5000多年。形成于東晉、唐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村落12村,占9.7%。形成于宋、元、明、清至民國初年的村落占88.8%,其中,宋、元時期的39村,占31.5%;明、清至民國初年的71村,占57.3%。

歷史悠久的代表性村落,如舟山市定海區馬岙村(注釋專欄1-1)被譽為“海上河姆渡”(公元前5000—前3300)、“千島第一村”;嘉興平湖市曹橋街辦馬廄村,至遲在春秋齊景公時期(公元前547—前489)便有村落(注釋專欄1-1);嵊州市華堂村金庭王氏始遷祖王羲之,東晉永和十一年(355)三月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無錫徙居金庭”[4];龍游縣石角村、雙戴村,嵊州市東王村,建德市烏石村、溪口村、李村村,泰順縣東洋村、庫村,德清市山民村,都形成于唐代(618—907);泰順縣仙居村、龍泉市金村,五代十國時期(907—960)便有村落。

注釋專欄1-1 馬岙村、馬廄村原始村落文化簡史

遠古的馬岙是舟山本島北部的一個海灣,因海平面變遷、泥沙淤積漸成陸地。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起,馬岙先民從大陸遷來,在臥佛山南、離海岸3千米的岙中,選擇干燥土墩居住(相傳有99個土墩,馬岙村內遺址20余處)。馬岙村是舟山群島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原始村落遺址,村域內現存新石器時代遺址5處,東周遺址15處,其文化內涵最早與河姆渡一期文化、良渚文化村文化類同。若從良渚文化晚期算起,村落歷史綿延5000多年。據定海縣志記載,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林氏由福建遷入馬岙定居,現馬岙村林氏為第一大姓。即使從林氏定居馬岙算起,也有790余年的村落史。

馬廄村一帶,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1980年發現的馬廄古文化遺址,采集有良渚文化[5](距今4500—5300)的陶器、石器,青銅時代的印紋硬陶,東周的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等。據史志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景公(公元前547—前489)曾受命代周天子巡狩吳地,其時,馬廄村為齊景公駐軍馬之所,村名由此而來。現馬廄村內有齊景公拴馬樁遺址,馬廄大王廟(當地百姓為紀念齊景公而建)、馬廄廟大橋等遺跡。明天啟《平湖縣志》有“廄馬橋”的記載,光緒《平湖縣志》載有“馬廄廟橋光緒年間重修”,現橋是民國18年重建。若從齊景公巡狩馬廄算起,村落歷史超過2500年。

——資料源于馬岙博物館、馬廄村的圖片資料以及兩村老人和干部口述。

歷史文化村落物質遺存豐富。問卷顯示,124村共有古建筑8730處,建筑面積1123006.9平方米,問卷村平均每村古建筑70.4處、9056.5平方米。其中:古民居3494處,建筑面積561263平方米,村均28.2處、4526.3平方米;古祠堂161處、79683.9平方米,村均1.3處、642.6平方米;其他古建筑(室內戲臺、寺廟、紀念祠等)5075處、482060平方米,村均40.9處、3887.6平方米(表1-2)。

表1-2 問卷村物質文化遺存數量

歷史文化村落文物保護單位眾多,問卷村共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719處,其中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84處、162處、173處和300處。在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建筑群形式的39處,占問卷村文物保護單位總數的5.4%。問卷村均擁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5.8處。

經過新中國近70年的農村建設,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第一,傳統的自然村落布局、宗族組織與鄉紳治理結構,被現代行政村社區、村級的政社和自治組織所替代。所有問卷村的基層組織健全,村級治理有序,社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有保障,農戶經濟、村組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經濟等新經濟體和諧發展,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第二,歷史文化村落人口增長、社會結構已經由血緣關系主導,演變成業緣關系主導。村域經濟規模擴大,據此次統計,村域(行政村)面積平均7.6平方千米,其中最大村域面積(德清縣山民村)23.77平方千米,最小村域面積(玉環縣東山社區)0.22平方千米,村均耕地面積1427.05畝、林地面積6507.14畝、水面積852.61畝、戶籍人口1864人、常住人口1826.5人。

第三,村域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極大改善。課題組所到市縣農村,都實現了公路、電力、飲用水、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村村通”;村級組織辦公場所、村民綜合服務場所(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與體育鍛煉場所等一應俱全,村容村貌整潔。

第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成為支撐村域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財源。2014年,問卷村村均集體收入43.08萬元,其中:超過100萬元的16村[6],占問卷村總數的12.9%;無“當年經營收益”的9村;有經營收益但低于5萬元(不含5萬元)的34村,占27.4%;5—10萬元的13村,占10.5%。

第五,農民收入增長,農民生活質量提升。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的15村[7],占問卷村總數的12.1%。人均純收入8000—20000元的84村,占67.7%。農民人均純收入尚未達到8000元的25村,占20.2%,其中,農民純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6村,占4.8%(另有2村未填寫,占1.6%)。


[1] 《關于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若干意見》浙委辦〔2012〕38號。

[2] 該篇來自“千村故事”“一套叢書”之《風水人居》的前言,編入此處經過部分刪選。

[3]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的人文思考》,《文明》2003年第10期。

[4] 參見華堂村《金庭王氏族譜》。

[5] 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是余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其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6] 集體收入超過100萬元的16村:平湖魚圻塘村、姚浜村,嵊州崇仁二村、華堂村、浦口社區,玉環上青塘村,建德新源村、里黃村,德清山民村、白彪村、燎原村、蠡山村、南路村,定海金山村,慈溪山下村、雙湖村。

[7] 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的15村:平湖馬廄村、金家村、龍萌村、姚浜村、魚圻塘村,嵊州樓家村,德清山民村、白彪村、張陸灣村、燎原村、蠡山村,定海金山村、柳行村,慈溪山下村、雙湖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掖市| 永宁县| 安平县| 崇信县| 阿拉善左旗| 宁德市| 修文县| 辽中县| 绥化市| 慈溪市| 瑞安市| 维西| 千阳县| 汉川市| 固安县| 绩溪县| 延寿县| 巴楚县| 巧家县| 湟中县| 常州市| 普兰县| 上高县| 佛冈县| 双鸭山市| 双牌县| 北碚区| 庄浪县| 腾冲县| 重庆市| 淄博市| 神木县| 通榆县| 深水埗区| 仪征市| 西吉县| 合水县| 开封县| 曲水县| 且末县| 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