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19)
- 李均明 劉國忠 劉光勝 鄔文玲
- 978字
- 2025-04-28 10:49:03
十五 湖北江陵張家山漢簡
1983年,湖北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竹簡1787枚,簡長30—33厘米,寬0.6—0.7厘米,編繩三道,竹黃面寫正文,竹青面寫篇題,各簡字數不一,最多者40余字,內容包括漢律、《奏讞書》、《蓋廬》、《脈書》、《引書》、《算數書》、《日書》、歷譜、遣冊等,內涵十分豐富,墓葬年代是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2001年11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的全部圖版與釋文。[115]
《蓋廬》共有竹簡55支,簡長30—30.5厘米,篇題寫于末簡背面,以墨點作為分章號,全書共九章,各章采用蓋廬提問、伍子胥回答的形式,蓋廬即吳國君主闔閭,實際上闡發的是伍子胥的軍事思想。《蓋廬》在講述治國用兵之道時,強調天時、陰陽、刑德、五行之道,具有濃厚的兵陰陽家色彩,屬于《漢書·藝文志》兵陰陽家。[116]在《漢志》所記“兵陰陽”類著述亡佚的情況下,《蓋廬》對于重新審視早期兵陰陽家的軍事思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算數書》190支簡,分69章,篇題寫于首簡背面,有的簡末端寫有“王已讎”“楊已讎”字樣。與《九章算術》相似,《算數書》把算題分門別類歸于每章之中,并說明其求解方法,但比《九章算術》至少要早一個半世紀。《算數書》不僅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數學著作,而且很多章節與社會經濟生活緊密相關,包含了物價、關稅、地租、信貸等諸方面的內容,反映了漢初至秦代甚至是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脈書》是一部醫學著作,66支簡,簡長34.2—34.6厘米,篇題寫于簡背,全書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按人體從上至下的順序,敘述各種疾病名稱60余種;二是人體經脈走向及所主的病癥等。馬王堆帛書《脈書》內容有缺失,而張家山漢簡《脈書》與之內容相近,張家山漢簡《脈書》的發現使帛書《脈書》內容得以補足。《引書》簡112支,簡長30—30.5厘米,篇題寫于第一簡簡背。《引書》是對導引術的文字解說,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闡述四季的養生之道;二是記載導引術名稱、動作要領及治療疾病的方法;三是導引術對疾病的預防,從理論上說明導引養生的意義。馬王堆帛書《導引圖》,正是這種導引術的圖解。
《盜跖》出土于張家山一三六號墓,年代約在漢文帝前元七年至十三年,44支簡,簡長30厘米,寬0.5厘米,以簡文與傳世本《莊子·盜跖》相比較,僅為傳世本《盜跖》篇的第一章。今本《盜跖》篇雖非《盜跖》篇原貌,但至少說明《莊子》“雜篇”的成書時代也是相當早的。[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