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19)
- 李均明 劉國忠 劉光勝 鄔文玲
- 1935字
- 2025-04-28 10:49:02
十三 安徽阜陽雙古堆簡牘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出土簡牘6000余枚,字體為古隸,書寫風格各異。阜陽漢墓曾被盜擾,上部塌陷,竹簡經受擠壓與水解,扭曲散斷,互相疊壓,粘連成片,殘損嚴重,經整理,有《詩經》《倉頡篇》《刑德》《萬物》《日書》《年表》《周易》《行氣》《辭賦》《相狗經》《大事記》《作務員程》《雜方》等十余種古籍。墓主為漢汝陰侯夏侯灶,死于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因此阜陽漢簡的下限不會晚于這一年,竹簡古籍的成書年代當更早。其中《詩經》《周易》《倉頡》《萬物》等釋文已經公布。[100]
《詩經》簡殘存170余支,長短不一,殘簡的文字大小不一,疏密也有很大的不同。整理者認為是抄寫者為滿足一簡寫完一章的書寫格式,而章與章之間的字數多少不同所致。[101]和今本《詩經》對照,存有《國風》《小雅》兩種?!秶L》65首,有《周南》《召南》《鄴》《庸乃》《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曹》《幽》等,未見《檜風》,有的僅存篇名?!缎⊙拧穬H存《鹿鳴之什》中四首詩的殘句。每首詩后有篇題“此右某詩若干字”,某一國風后題“右方某國”[102]。阜陽《詩經》有大量的異文,簡序與《毛詩》及三家《詩》也有不同,整理者認為它不屬于漢代四家《詩》中的任何一家,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詩經》寫本。[103]《詩經》殘簡“后妃獻”“風(諷)君”等語,與《毛詩序》較為接近,對于梳理《毛詩序》寫作年代有重要價值。
《周易》752支簡,簡寬0.5厘米,長15.5厘米,存23字。它收有今本《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四十多卦,其書寫格式為,每卦的卦畫寫在簡的上端,下空一個字的位置再寫卦名,然后寫卦辭、爻辭、卜辭。卜辭寫完后用圓墨點隔開,在卜問事項前加一個“卜”字,以區別卜辭和卦辭、爻辭,有時也不加。與今本《易經》相比,存有不少異文,大多為通假字。
《倉頡》現存最長的一條簡尚有18.6厘米,原簡當在25厘米左右,三道編繩,內容包括《倉頡》《爰歷》《博學》三篇,四字為句,每章一韻到底?,F存文字約541個,是《倉頡》亡佚近千年后一次重要的發現。
阜陽漢墓中出土三塊木牘,一塊較完整,兩塊已殘損,所記皆為書籍篇題。1號木牘較為完整,正反兩面各分三行書寫,存篇題46個,內容多與孔子及其門人有關,如“子曰北方有獸”“孔子臨河而嘆”“衛人醢子路”,等等,是單獨的一種書,澄清了《孔子家語》為王肅偽作的說法,對于研究西漢初年的學術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04]2號木牘兩面書寫,保存篇題20多個,如“晉平公使叔鄉聘于吳”“吳人入郢”“趙襄子飲酒五日”,多為春秋故事,見于《說苑》《新序》。3號木牘單面書寫,篇題較短,如“樂論”“智(知)遇”“頌學”等,整理者推測與《荀子》等儒家學派有關。
《莊子·雜篇》原無書名、篇名,8支簡,其中1支見傳世本《莊子·則陽》,1支見《讓王》,其余6支見于《外物》。簡文與傳世本文字出入較大,而簡本較傳世本精練簡潔,簡文的出土對研究《莊子》的成書年代有較大的意義。[105]阜陽漢簡還存有兩枚《楚辭》殘簡,一枚是《離騷》第四句“惟庚寅吾以降”中的“寅吾以降”四字,一枚是《九章·涉江》“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中“不進旖奄回水”六字,是今天能夠看到的2100多年前屈原作品的最早寫本。[106]
《萬物》涉及礦物、動物及植物類藥物70余種,內容較雜,大體可歸為兩類:一類是醫藥衛生方面,如關于各種藥物的效用,各種疾病的成因及與神仙家相關的內容;一類是物理、物性方面的內容,《萬物》成書時間可能是戰國或更早的春秋時期,它對于每一味藥物的記載還不是藥名、性味、主治、產地均齊全[107],它比《神農本草經》早400多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本草性質著作。此外,簡文中還提到一些可能與金、銀類藥物有關的內容,或與煉丹術有關。阜陽漢簡《行氣》出土時嚴重殘損,所存殘簡數量也不多。從殘存文字來看,其內容主要是講行氣的功能與方法等。
《年表》出現了今王、今公的稱號,敘事上起西周共和行政前后,下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包括兩種性質不同的簡冊,是汲冢竹書以后較為重要的紀年材料,可惜斷殘嚴重。《作務員程》殘簡200多支,句與句之間用圓點、鉤號或空白間隔。《天文歷占》包括《日書》《刑德》《五星》《天歷》《星占》《楚月》《干支》《朔閏表》等,《算術書》殘片可與《九章算術》卷四《少廣》、卷六《均輸》相合。它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基礎,系統地總結了秦和秦以前的數學成就,對另一部數學巨著《九章算術》的產生有著直接的影響。它開創了以計算為中心的問題集的編撰體例,并成為中國古代數學著作的傳統。[108]
阜陽漢簡中亦保存有《呂氏春秋》的部分內容,《相狗經》殘簡雖多,但較短,詞義不易讀懂,《大事記》則多集中在秦始皇即位之后到漢初的幾十年間。由于釋文尚未發表,相關介紹可參看胡平生、李天虹的《長江流域出土簡牘及研究》[10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