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19)
- 李均明 劉國忠 劉光勝 鄔文玲
- 1482字
- 2025-04-28 10:49:02
十二 河北定縣八角廊漢簡
1973年,河北省文管處和定縣博物館在河北定縣八角廊四十號漢墓發掘出大批簡牘,該墓早年被盜,竹簡炭化成塊,殘損嚴重,字體為漢隸。竹書經過整理,內容有《論語》《儒家者言》《哀公問五義》《保傅傳》《太公》《文子》《六韜》《六安王朝五鳳二年正月起居記》《日書·占卜》等。墓主為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史載其卒年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可以推測,墓中寫本的年代當在此之前。《論語》《儒家者言》《文子》《六韜》釋文已經公布。[88]
《論語》共有620多支簡,簡長16.2厘米,寬0.7厘米,兩端及中間用素絲連綴,共7576字,約占今本《論語》的二分之一,《學而》篇最少,僅20字;《衛靈公》篇最多,存694字,是時代最早、保存文字最多的古本《論語》。簡本與今本之語句、章次有一定差別,是研究漢代《魯論》《齊論》《古論》流變的寶貴資料。《儒家者言》分《明主者有三懼》《孔子之周》《湯見祝網者》等二十七章,內容為上述商湯和周文的仁德,下記樂正子春的言行,以孔子及孔門弟子的言行為多,多為對忠、孝、禮、信等儒家道德觀念的闡發,絕大部分內容散見于先秦和西漢的著作中[89],使《孔子家語》“王肅偽作說”得以顛覆,是校勘《孔子家語》《說苑》的重要參考資料,對于早期儒家學術思想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文子》簡文有277枚簡,約存2790字,未發現篇題,據今本《文子》可知,其中屬于《道德》篇的竹簡有87枚,1000余字,另有少量文字與《道原》《精誠》《微明》《自然》中的內容相似,還有一些為傳世本所無的佚文。經與傳世本相比較,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一是簡本與傳世本內容存在此有彼無的現象。二是簡本中無“老子曰”,而是平王和文子之間(即君臣之間)的問答,傳世本《文子》中除極少處保留有平王問文子外,基本上改為“文子問”“老子答”(即師生之間)的問答形式。[90]《漢志》注《文子》說:“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后世學者多懷疑《文子》為偽書,簡本《文子》簡的出土,使《文子》得以部分恢復其本來面目,證明今本《文子》原非偽本[91],有助于重新審視《文子》與《淮南子》之間的關系。
《六韜》共144支簡,計1402字,篇題13個,最多的一簡有20個字(簡號2263),最少的僅保留有1個字(簡號1634)。這些竹簡上有許多“文王、武王問,太公曰”字樣,與今《六韜》內容相同或近似。竹簡《六韜》的成書要早于秦漢之際,其內容比今本《六韜》豐富,竹簡《六韜》的面世,不僅糾正了《六韜》偽書說,同時也為我們研究太公的思想,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材料。[92]《太公》發現篇題13個,有的見于傳本,但多數為佚文,簡文內容比有關太公書的內容要豐富得多。《哀公問五義》部分內容見于《荀子》《大戴禮記》,《保傅傳》內容與《大戴禮記》《新書》有關,《六安王朝五鳳二年正月起居記》記述六安國繆王劉定到長安入朝所見所聞,詳于沿途地名及路程里數。《日書·占卜》因殘損過多難以通讀。這些竹簡的釋文均尚未發表。
學者圍繞簡本《論語》的性質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齊論》說[93]、《魯論》說[94]、《古論》說[95]或早于《古論》《齊論》《魯論》的另一種《論語》[96]等不同的說法。《儒家者言》和《孔子家語》的關系分歧較多,李學勤先生認為《儒家者言》應是《孔子家語》的原型[97],楊朝明先生進而認為《孔子家語》的偽書案可以終結。[98]寧鎮疆先生持反對意見,他說《儒家者言》不能完全解決《孔子家語》的真偽懸案,反而更能說明《說苑》的價值所在,簡文的性質應該是介于《說苑》和《孔子家語》之間。[99]簡本《儒家者言》的出土,證明今本《孔子家語》并非偽書,但《孔子家語》有竄改本、合編本、增補本等不同說法,其成書過程仍然需要進一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