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19)
- 李均明 劉國忠 劉光勝 鄔文玲
- 2341字
- 2025-04-28 10:49:02
十 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
1972年4月,山東省博物館和臨沂市文物組發(fā)掘了銀雀山一號、二號漢墓,一號墓下葬年代為公元前140—前118年[83],出土竹簡4942枚、木牘2塊。竹簡性質(zhì)有兩種:長簡長27.5厘米,寬0.5—0.7厘米,厚0.1—0.2厘米,3道編繩;短簡長約18厘米,寬0.5厘米,2道編繩。字跡為隸書,似非出于一人之手,竹簡內(nèi)容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傳世典籍的古本,也有失傳已久的佚書。木牘為《孫子兵法》《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的篇題。二號墓下葬年代當在公元前134—前118年,出土竹簡32枚,為《元光元年歷譜》,是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竹簡篇題有三種形式:一是單獨寫在第一簡的簡首正面;二是寫在第一簡的簡首背面;三是寫在篇末。
文物出版社分三輯刊出《銀雀山漢墓竹簡》,第一輯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管子》《晏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第二輯為《佚書叢殘》;第三輯包括全部散碎竹簡、篇題木牘及《元光元年歷譜》[84]。目前第一、二輯均已出版[85]。《孫子兵法》竹簡300余枚,篇題為整理者根據(jù)內(nèi)容所加,除《地形》篇外,簡文與傳世本各篇皆有對應文字,篇次與今本有所不同,正文篇題僅存《作戰(zhàn)》《刑(形)》《執(zhí)(勢)》《虛實》《九地》《火攻》《用間》七個。《孫臏兵法》440余簡,共16篇,第一篇至第四篇及第十六篇為孫子與齊威王、田忌問答,第五篇至第十五篇皆稱“孫子曰”,內(nèi)容、書體與同時出土的《孫子兵法》頗不相同,從《擒龐涓》一篇看,其所記史實與《史記》《戰(zhàn)國策》記載的孫臏指揮桂陵之戰(zhàn)并取得勝利的經(jīng)過大體相同,因此學者質(zhì)疑簡文不是《孫臏兵法》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尉繚子》五篇,與傳世本《兵談》《攻權(quán)》《守權(quán)》《將理》《原官》五篇文字相合,但篇題有所不同,第一篇篇題為《治□》,傳世本中作《兵談》,第二篇篇題為《兵勸》,而傳世本中作《攻權(quán)》,其他篇題殘缺。《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與寫有篇題的木牘一起出土,木牘上篇題有《守法》《要言》《庫法》《王兵》《市法》《守令》《李法》《王法》《委法》《田法》《兵令》及《上篇》《下篇》十三個,整理者據(jù)此進行了整理,但僅存10篇。《守法》《守令》講守城防御之法,與《墨子》書《備城門》《號令》相近,《要言》篇為格言的匯編,《庫法》《市法》《田法》為土地賦稅、器物庫藏制度,《王兵》篇見于傳世文獻《管子》中的《參患》《七法》《地圖》《兵法》等篇。《上篇》《下篇》可能是簡本《六韜》。
《晏子》十六章,除首章外,其他章節(jié)以墨點“●”分章,內(nèi)容散見于傳世本八篇之中,但章次、語句與傳世本有所不同,如簡本第十章,今本屬于《內(nèi)篇問上》第二十、第二十一兩章,證明《晏子》在流傳過程中,篇章分合并不固定。《地典》以黃帝和地典問答的形式,論述了地形的陰陽、順逆、高下、死生,講地形的選擇在作戰(zhàn)中的重要性。《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是用五行講布陣的原理,以風向來占卜戰(zhàn)爭的宜忌,與《地典》同屬《漢志》兵陰陽家。《六韜》十四組簡文,整理者將其分為三類:第一至第七組見于傳世本《六韜》,第八組至第十三組見于《群書治要》《通典》《太平御覽》所引《六韜》佚文,第十四組為殘簡。簡文中議兵的內(nèi)容很少,就此點來說,與傳世本差異較大。
《銀雀山漢墓竹簡·貳》2010年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前半部分為竹簡圖版,后半部分為釋文注釋。根據(jù)內(nèi)容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論政論兵之類”,共收五十篇,一《將敗》、二《將失》、三《兵之恒失》、四《王道》、五《五議》、六《效賢》、七《為國之過》、八《務過》、九《觀庳》、一〇《持盈》、一一《分士》、一二《三亂三危》、一三《地典》、一四《客主人分》、一五《善者》、一六《五名五共》、一七《起師》、一八《奇正》、一九《將義》、二〇《觀法》、二一《程兵》、二二《將德》、二三《將過》、二四《曲將之法》、二五《雄牝城》、二六《五度九奪》、二七《積疏》、二八《選卒》、二九《有國務過》、三〇《十官》、三一《患之》、三二《六舉》、三三《四伐》、三四《亡地》、三五《五議》、三六《君臣問答》、三七《郭偃論士》、三八《民之情》、三九《有國之效》、四〇《有主以為任者》、四一《自危自忘》、四二《國法之荒》、四三《聽有五患》、四四《德在民利》、四五《十陣》、四六《十問》、四七《略甲》、四八《萬乘》、四九《富國》、五〇《三算》。
第一篇至十二篇,篇題見于一號墓所出的殘碎篇題木牘。十二篇之外各篇字體分為兩組。第四五篇至第五〇篇各篇字體帶有草意,第十三篇至第四四篇各篇都是正體。各組之中,論兵之篇列前,論政之篇列后。論兵之篇中,有不少篇過去曾編入《孫臏兵法》,篇名與“王道”等論政之篇同見于一塊標題木牘,其非孫臏書尤為明顯。四四篇《德在民利》的文字,與《周書·王佩》基本相合。
第二類為“陰陽、時令、占候之類”,共十二篇,《曹氏陰陽》《陰陽散》《禁》《三十時》《迎四時》《四時令》《五令》《不時之應》《為政不善之應》《人君不善之應》《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占書》。《曹氏陰陽》以陰陽劃分天地萬物,說“陽中有陽,陰中有陰”,又說“陽中有陰,陰中也有陽”,在陰陽包容、交感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三十時》把每年分為三十個時節(jié),每個時節(jié)十二天,多余五天為節(jié)日,與《管子·幼官》相近。第一輯的《王兵》篇與《管子》有密切關(guān)系。第二輯《四時令》篇的文字與《管子·五行》的后半篇相似。《三十時》篇的十二日為一時,一年為三十時,與《管子·幼官》相合。《禁》篇、五《迎四時》篇的內(nèi)容,也與《管子》的某些篇章存在相關(guān)之處,這些都是研究《管子》書源流的重要資料。
第三類為“其他”,文學類有《唐勒論御賦》一篇,雜技類有相狗方、做醬法等殘篇。《元光元年歷譜》為漢武帝元光元年全年日歷,是當時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見于第三輯,尚未出版。[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