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八家”到“8+” 牽手走過18年(代前言)

趙笑潔 張勇

在北京的博物館系統中,活躍著一支被稱為“烏蘭牧騎”的“紅色文化工作隊”,它就是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這支文化宣傳的“輕騎軍”組建于2000年,以宋慶齡故居、北京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茅盾故居、老舍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和梅蘭芳紀念館等為代表的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紀念館,從此開始聯合舉辦活動,承辦展覽,嘗試著每年用一個時代主題,借助八位中國近現代歷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跡和所取得的成就,多方位、多角度地宣傳中國近現代史上優秀代表人物的精神風貌,宣傳中國近現代文化名人的民族精神,凸顯他們在中國社會變革時期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從而展現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

經過近18年的風雨歷程,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紀念館(下文簡稱“八家”)的合作已經初具規模,雖然期間有過成員的更迭交替,雖然各成員的隸屬關系不同,但“八家”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隨著李四光紀念館、詹天佑紀念館的先后加盟,以及與京津冀、外省市名人故居紀念館的廣泛合作,目前已成功轉型為“8+”,由此形成了更加靈活、開放共存的地域博物館聯合體。

一 面向青少年觀眾,開展特色活動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關系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18年來,為了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積極開展契合青少年特征的公益活動。

時間追溯到2000年,正值世紀之交。當人們都在討論把什么樣的精神帶入新世紀的時候,由宋慶齡故居、北京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茅盾故居、老舍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七家名人故居紀念館發起成立了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旨在整合資源,優勢互補,搭建平臺,共同發展。聯盟成立后,第一個聯展“世紀名人萬里行”就是面向中小學生。2000年5月17日,在宋慶齡故居舉行了隆重的展覽出發儀式。名人后代周海嬰、沈韋韜、梅葆玖、舒濟、郭平英與200余名青少年齊聚現場,參加了展覽出發式。梅葆玖先生動情地說,今天為展覽“送行”,日后還要為展覽“接風”。可是展覽一站接一站,每年一個主題,一走就是18年,所以至今未能“接風”。

在展覽走進中小學活動中,最難忘的應該是在河北定州市廉臺小學舉辦的文化扶貧活動。2005年4月12日,“世紀名人萬里行”展覽捐贈儀式在此舉行。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學校,學校是一排排的紅磚平房,整潔但卻顯得有些簡陋。此時正是上課時間,朗朗的讀書聲從破舊的窗戶中傳出。當我們走進了一間正在上課的教室。同學們看到我們雖然有些好奇,但還是繼續埋頭看書。教室里的一些窗戶已經沒有玻璃,用磚頭砌了起來,歪歪扭扭掛著幾個看不出顏色的窗簾,課桌椅參差不齊,顯得非常破舊。校長又領著我們看了所謂的圖書室,一排靠墻的書架上零散地擺放了幾摞書,與其說是書,其實更像一些看不清名字的小冊子,此情此景實在令人心酸。

下課鈴響了,學生們一下子就沖到展覽前,把我們的講解人員團團圍住,有的同學擠不進來還拼命地往里擠。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孩子們第一次見到展覽,所以感覺非常新鮮。每當活動的一個環節完畢,老師就喊一句“鼓掌”,同學們就整齊地鼓起掌來。捐贈儀式一結束,孩子們又把我們的講解人員團團圍住,生怕聽不到講解。回到北京沒幾天,我們就收到了校長寄來的感謝信和捐贈目錄。學校沒有復印機,捐贈目錄據說是校長找人用曬圖機洗印出來的。

主題展覽在中小學,包括打工子弟小學、少年管教所中進行巡展,這已成為18年來的“保留項目”,盡管期間各館領導、人員均有變更,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莊主”更替,去學校展覽卻從未間斷過。

二 整合博物館教育資源,加強館際之間合作

“8+”名人故居紀念館牽手走到今天,工作人員充分感受到了博物館大家庭的溫暖。這中間有“8+”之間的情誼,更有來自博物館同行的支持。從“八家”到“8+”,從北京的“八家”到泰州梅蘭芳紀念館、樂山郭沫若紀念館、重慶郭沫若紀念館、桐鄉烏鎮茅盾故居;從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寧波博物館、慈溪博物館、北侖博物館、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潘天壽書畫館、溪口博物館,到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北京京郊的平谷上宅博物館、延慶博物館、門頭溝博物館、周口店猿人遺址博物館;從京津冀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的成立,到與“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的合作以及與青島梁啟超故居、廣東紅線女藝術中心的廣泛而深入的合作,“8+”名人故居紀念館充分借助了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優勢,把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持續開展了下去。

規模較大的合作展覽活動,除了2009年北京“八家”對寧波“八館”的“文化名人與新中國”巡展、講座和讀者見面會之外,還有201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物局、泰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北京八家名人故居、泰州市鳳城河風景區管委會、泰州市文廣新局承辦,在泰州市望海樓景區舉行的“2012年北京8大名人故居聯合展覽泰州巡展”開幕式。這次泰州巡展集中展示了八位文化名人的珍貴史料、文物及實物展品70余件,展板65塊,還有500多幅珍貴文獻圖片,另外還有名人真跡展品30余件。展品包括毛澤東、周恩來致宋慶齡北上參加建國的邀請信,李大釗講授“唯物史觀”課程所編寫的講義,老舍、魯迅的寫作手稿,郭沫若、徐悲鴻、梅蘭芳的書畫作品,茅盾的中國作協會員證、用過的銅制墨盒等。巡展開幕當天就吸引了近千名觀眾前來參觀。有的參觀者表示,這次北京八大名人故居到泰州集體聯展,能夠讓觀眾看到內容豐富的展覽,給當地市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很受教育。當時,泰州市電視臺、報社等多家新聞媒體都進行了翔實的宣傳報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三 中華名人的世界,世界的中華名人

“8+”所涉及的名人有革命家、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和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匠,盡管他們的職業不同,領域不同,個性不同,但他們都融中外,通古今,并且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特殊貢獻,是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他們中有的為世界和平奔波在世界舞臺,有的把外國的先進思想、技術和優秀作品引入中國;他們的成就和作品也同樣成為世界人民所關注和熱愛,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18年來,“中華名人展”先后應邀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澳洲的十余個國家展出,并且通過開展講座、學術研討、文化交流等活動,加強了與國外大學、博物館以及文化機構的深度合作和教育宣傳,促進了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也擴大了名人故居紀念館在海外的影響力,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

從歷史文化名人入手了解一個民族是最快捷的方式之一。近幾年,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8+”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抓住機遇,把展覽內容融入“一帶一路”,陸續在巴基斯坦、土耳其、肯尼亞、埃及等國舉辦展覽。

當地時間2013年11月12日下午,位于伊斯蘭堡的巴基斯坦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辦隆重的“中華名人展”開幕式。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巴基斯坦科學技術部部長扎哈德·哈馬德、巴基斯坦信息廣播及自然遺產部常務秘書拉茲爾·薩義德等政府代表以及當地的華人華商、留學生以及巴基斯坦各界人士200余人出席了開幕式。為了確保開幕式的順利進行,巴方派出了數十名警察,荷槍實彈,把露天會場團團包圍。除了這次展覽有這么多警察護衛之外,巴基斯坦之行還創造了八館海外巡展的兩個第一次。講解第一次由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親自擔任,孫大使儒雅的氣質、淵博的學識、流利的英語,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八館代表團無論走到哪兒,都被熱情的巴基斯坦人民包圍、拍照,受到了國賓級待遇,這種兩國人民之間真正友誼的深切感受,對每一位代表團成員來講都是第一次。

總之,通過展覽,傳遞了文明古國和現當代文化進程的信息;通過展覽,打造互利共贏、和平發展的理念;通過展覽,加強了中外博物館的相互交流和學習,開闊了視野,增加了創新的理念。

四 文化名人進高校,弘揚民族精神

大學是培養高級人才的搖籃,融知識傳授和學術研究為一體。在大學生的課程學習和日常認知中,對中國現代社會的歷史轉變和社會變革的關注程度較之其他人群更高,并投入較多的思考。大學生群體不同于社會上一般的觀眾,他們接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對于歷史和社會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認知,因此,簡單泛泛的宣傳展示肯定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8+”名人故居紀念館展覽所展示的主體,是對中國現代社會歷史進程產生深刻影響的一批偉人。以宋慶齡、李大釗、魯迅、郭沫若、老舍、茅盾、徐悲鴻和梅蘭芳為代表的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身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底蘊,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在他們身上永遠散發著激勵國民前進的“正能量”。他們的生活軌跡不但記錄下近現代中國民族奮斗的歷史,同時也展現出銘刻于內心的傳統美德。他們就像一部巨著,無言地書寫著我們這個東方古國走過的漫長的文化歷程;他們也是一座燈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詮釋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從這一點來講,“8+”名人故居紀念館展覽所展示的內在主題,與大學生們的關注點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因此,“8+”名人故居將黨中央的宣傳與8個名人的文化內涵相融合,用旗幟鮮明的主題展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和情感寓意。比如2005年“傳承先進文化,追尋世紀名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暨文化名人進校園”展覽,2009年“穿越時空——‘五四’文化名人事跡展”等系列展覽,無不刻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將抽象的時代宣傳口號具體為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通過這種近距離的展示,給大學生們以身臨其境的感受,使他們接受起來更加主動。

2015年11月27日,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研究員為三峽學院的師生做了題為《抗戰版畫與民族精神——從魯迅倡導新興木刻說起》的學術講座,他從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的魯迅木刻講起,闡述了木刻與魯迅的文學創作、抗戰情懷。講完后,學生紛紛向黃館長請教有關魯迅版畫收藏的各種問題,并且表示,以可見可感的實物作為學習魯迅的切入點,對他們來講還是第一次,這使他們對魯迅的認識擺脫了以往教材上的生硬形象,一個活生生的魯迅展現在他們面前。

借助于豐富多彩的展覽方式和手段,“8+”名人故居全國高校巡展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傳遞給大學學子,使他們砥礪前行,勵志圖強。

五 借力各級政府,普及大眾文化

從“八家”到“8+”,北京文化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在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館學會、首都博物館聯盟以及中共北京西城區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特別是每年結合黨中央和“5·18國際博物館日”的宣傳主題,旗幟鮮明地推出展覽和系列文化活動,因此被社會各界譽為“博物館界的烏蘭牧騎”。

服務地方政府,回饋社會各界,是“8+”文化名人故居文化活動的出發點。2016年6月22日,“文化名人與民族精神”展覽開幕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舉行。此次展覽突破了以往單純以展板展示的展覽形式,舉辦了“中國文化名人民族精神與賀州建設文化強市座談會”。在座談會上,文化名人故居代表團的各位代表以各自工作的實踐經驗為賀州市的文化發展獻言獻策,實現了黨和政府提出的文化服務地方的方針和策略。

文化普及性講座也是向地方觀眾傳播文化精神、提升當地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在賀州八家文化名人故居舉辦的巡展活動中,就與賀州市政協聯合舉辦了“抗戰時期郭沫若的文化情懷及啟示”的學術講座,賀州市各級干部和賀州學院的學生300余人參加了此次文化活動。在講座開始之前,到場的觀眾普遍不太清楚郭沫若是誰,他和賀州有什么關系。通過報告人的闡述,他們在講座結束后議論,原來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是賀州人,郭沫若原來是我們賀州的女婿,他與賀州竟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報告會后,賀州當地的媒體紛紛以“賀州女婿——郭沫若的民族情懷”為題做了相關報道。

從“八家”到“8+”,北京現代文化名人故居多年來與各級地方政府合作,通過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既豐富了地方的社會文化生活,又增強了各地文化的協同發展。

六 出版學術讀物,提升品牌實力

從“八家”到“8+”的轉型,除了在外在形式的變化外,強化內在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提升也是其重要的步驟和方法。借助學術讀物的編撰和出版,是“8+”名人故居紀念館進入學術領域的重要舉措。

在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牽手15年之際,各館通力合作,編撰出版了《大家風范 中國精神——北京八家名人故居聯合活動十五年》一書,該書既是八家名人故居出版的第一部正式公開發行的文化讀本,也是“八家”向“8+”轉型的重要文化坐標。此書出版之后,“八家”又陸續推出了《文化名人與民族精神——2015年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紀念館活動紀實》《文化讀本之一:時代之音——讀名家名言 聽文物故事》等4本書。書中既有博物館理論的前沿探析,也有社會各界對文化名人故居的親身感受,還有對歷史名人文化內涵的深入闡釋,通過豐富的欄目編排和多元的場景再現,真實地記錄著從“八家”到“8+”的成長足跡。

《文化名人與文化景觀——2016年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紀念館活動紀實》突破了傳統出版物編排的藩籬,將學術性與可讀性融為一體。特別是“漫說八館”欄目,首次以漫畫的形式,從全新的視角展示了八家文化名人故居在當下社會中的文化元素,通過卡通繪畫勾勒出八家文化名人故居的建筑形制、文物藏品、人文景觀等方方面面,使八家名人故居更加具有親和力和感召力,也實現了文化名人博物館受眾群體的多元化和綜合化。

文化讀物的出版發行,使更多的社會讀者和觀眾群體走進文化名人故居,參與到名人故居的文化建設中,打破了以往“八家”封閉的運轉模式,并且為向“8+”的轉變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撐和理論上的準備。

18年來,北京八家名人故居聯盟實現了從“八家”到“8+”的轉變,這并非只是名字的變更,我們要以更加翔實的歷史圖景展示,更加多樣的文化宣傳形式,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要求。

(作者趙笑潔為郭沫若紀念館館長,張勇為郭沫若紀念館研究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青县| 慈溪市| 洛扎县| 新源县| 同德县| 塘沽区| 威宁| 唐海县| 鞍山市| 开平市| 梧州市| 嘉禾县| 宜州市| 恩施市| 图木舒克市| 突泉县| 前郭尔| 应城市| 垦利县| 和田市| 从江县| 丰城市| 马公市| 诏安县| 洪洞县| 钦州市| 会理县| 无为县| 凤凰县| 沅陵县| 资兴市| 元朗区| 砀山县| 嘉鱼县| 平陆县| 卢湾区| 灵寿县| 舞钢市| 南召县| 临城县|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