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韻流芳:《世說新語》的審美精神
- 楊星映 江南 管才君
- 4838字
- 2025-04-28 12:42:52
第一節 劇烈動蕩的社會現實
東漢后期,皇帝縱情享樂,宦官、權貴競修第宅,奪人宅田。如宦官侯覽“貪侈奢縱,前后請奪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頃。起立第宅十有六區,皆有高樓池苑,堂閣相望,飾以綺畫丹漆之屬,制度重深,僭類宮省。又豫作壽冢,石槨雙闕,高廡百尺,破人居室,發掘墳墓。”[2]宦官外戚爭權奪利,迭起專政擅權,互相殘殺。而朝廷不修水利,逢連年災荒,民陷饑饉,餓殍遍野,全國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從此,中國歷史上最動蕩、最苦痛的時代開始了。
一 農民起義與軍閥混戰
公元184年,張角等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后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記載:“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向應,京師震動。”[3]起義軍遭到東漢統治階級殘酷鎮壓,派盧植、皇甫嵩、朱儁率軍瘋狂反攻,僅皇甫嵩一支便屠殺農民二十余萬,其中下曲陽(河北晉縣)一役便殺死農民軍十余萬,尸首堆積如山。雖然起義軍慘遭殺戮者不計其數,黃巾起義當年就被鎮壓下去了,但東漢王朝大廈卻已搖搖欲墜。而此后復有黑山、黃龍、白波等大大小小農民起義幾十起層出不窮,雖遭殘酷鎮壓,陳尸無數,仍此伏彼起,不斷發難。
在漢末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地方勢力風起,董卓、曹操、袁紹、公孫瓚、劉表、孫策、劉備等各路軍閥混戰數十年,于公元219年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混戰中百姓被大量屠殺,“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如董卓破朱儁于中牟(今河南中牟),屠殺陳留、潁川(均在今河南)二郡的人民幾盡。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行前燒洛陽周圍二百里內城市村落,又燒城內宮殿宗廟府庫民家,后以步騎驅迫數百萬人西遷關中,人民饑餓困頓,積尸滿路,繁華的東都,變成一片焦土。其后董卓被王允、呂布殺死,卓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縱兵擄掠,殺人略盡,長安城空四十余天。二三年間關中沒有人煙(李傕、郭汜后為曹操所滅)。曹操破陶謙,屠徐州五縣,殺男女數十萬,尸投泗水,水塞不流。”[4]
公元220年,曹丕廢漢自立為帝,國號魏,都洛陽,自此開始了三國鼎立(公元220—280年)。三國時期,眼見民亡田荒,軍隊缺乏糧草,無力支持爭戰,統治階級不得不休養生息。魏、吳、蜀先后采取軍士屯田之策,以圖恢復國力。但是,三國之間長期頻繁的攻城略地,仍然造成大量兵士和百姓的死傷,如“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5]“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饑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6]陸遜于白帝城馬鞍山攻打劉備,“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劉備“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尸骸漂流,塞江而下”。“江”者,長江也,兵尸“塞江”,何其多也!又如許靖與曹操書所陳:“經歷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里……絕糧茹草,饑殍薦臻,死者大半。”到達交州,此郡“計為兵害及病亡者,十遺一二”[7]。陳群諫少修宮室疏也言:“況今喪亂之后,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8]種種慘象,當時詩歌中也多有描繪,典型的如曹操的《蒿里行》:“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植的《送應氏》:“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長期的戰亂導致尸橫遍野,白骨委積,臭穢滿路,不斷引發大大小小的瘟疫,又造成更多的死亡。即以漢末與三國時期而論,史籍便記載有諸多大疫: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春正月,大疫。”[9]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與劉備戰于赤壁,“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10](《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關于赤壁之戰的記載也說:“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派司馬朗等征吳,“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藥。”結果自己也染上癘疫,“遇疾卒,時年四十七。”[11]魏文帝黃初三年派夏侯尚圍江陵,“城未拔,會大疫,詔敕尚引諸軍還。”[12]黃初四年(公元223年)“丁未,大司馬曹仁薨。是月大疫”。[13]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夏四月,大疫”[14]。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吳地“是歲大疫”[15]。頻繁發生的疫情不僅導致兵卒、百姓大批死亡,也造成皇室貴胄的短壽。《三國志》中時有記載達官貴人或統帥將領“病篤”而歿,例如著名的建安七子王粲、徐幹、陳琳、阮瑀、應玚、劉楨、孔融,其中王粲“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16]。“瑀以十七年卒。幹、琳、玚、楨二十二年卒。”[17]以至于“文帝書與元城令吳質曰:‘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18]而曹丕自己,也因病只活了四十歲。[19]
二 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曹奐,以晉代魏。公元279年,吳亡。公元280年,改年號為太康,西晉統一中國。但是好景不長,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引發的戰火,又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其子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為了掌權,召都督荊州諸軍事的楚王司馬瑋入京殺掉輔政的外祖楊駿。這便是“八王之亂”的開端。楊駿死后朝廷推舉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輔政,賈后未能掌權,又讓惠帝密令楚王司馬瑋殺掉汝南王司馬亮和衛瓘,然后以“擅殺”之名除掉司馬瑋,從而奪得大權。之后趙王司馬倫捕殺賈后,廢惠帝而自立。而齊王司馬冏在許昌、成都王司馬穎在鄴(今河北臨漳)、河間王司馬颙在關中相繼起兵討伐司馬倫,戰火從洛陽燃遍黃河南北和關中地區。戰爭中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先后被殺。東海王司馬越于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毒死惠帝,立皇太弟司馬熾為帝,即晉懷帝。至此,前后混戰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終于結束。“八王之亂”雖然是皇室內部的爭斗,但不僅統治階級內部征戰殺伐,而且由于波及地域廣大,導致百姓也在戰火中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并引發瘟疫流行,更如雪上加霜。
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至黃河中下游,四川、甘肅的少數民族也在川、甘、陜間流移。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鮮卑,史稱“五胡”。內遷的少數民族飽受漢官、地主的剝削壓迫,在“八王之亂”時,又多被利用,死傷很多,因而不斷發動武力反抗,并與晉朝官兵長期拉鋸爭戰。
惠帝元康四年至六年(公元294—296年),匈奴人在谷遠(今山西沁源)、氐和羌族在關中先后起義,聚眾至數十萬人。永康二年(公元301年),人(古代巴人)在李特的領導下起義,大敗晉軍,攻占廣漢,進圍成都。“太安元年,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大將軍、大都督”,“寇成都”[20]。太安二年,李特戰死,其弟李流率部繼續戰斗。李流病死,諸將立李特之子李雄為首領,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攻下成都,自稱成都王。永興三年(公元306年),稱皇帝,改元晏平,國號大成。李氏政權延續了43年,后為東晉所滅。
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稱漢王。晉懷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劉淵稱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國號漢。永嘉四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立。次年,派其族弟劉曜攻破洛陽,俘晉懷帝。晉在關中的官僚又擁立秦王司馬鄴為帝,是為愍帝,都于長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劉曜攻入長安,俘愍帝,西晉滅亡。
西晉時少數民族的這種不斷反抗和進攻,史稱“五胡亂華”。在這種頻繁的征戰中,受其禍害、災難深重的,不外乎漢族和少數民族廣大人民,如劉曜攻破洛陽,殺人三萬余,洛陽成瓦礫;羯人石勒在東郡擊敗晉軍后殺王公以下十萬余人。
三 南北朝的分裂與斗爭
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公元307—313年)期間,內遷少數民族匈奴、羯、氐、羌、鮮卑等不斷起兵,匈奴貴族劉淵、劉聰相繼稱帝并攻破洛陽、長安,滅亡西晉。殘酷的民族仇殺迫使漢族官民紛紛南逃,史稱“永嘉南渡”。不僅貴族、官僚、大地主攜家帶口南逃,其宗族、部曲、賓客、同鄉同里居民也隨之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京口(今江蘇鎮江)等地,《晉書·王導傳》曰:“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21]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西晉滅亡,次年南方官僚和南逃的北方士族首領們擁立瑯琊王司馬睿為晉王,又次年改立為帝,是為元帝,建都建康(今南京市),史稱東晉,從此形成南北分治、不斷南侵與不斷北伐的局面。
東晉前期多次出兵北伐,其中最重要的是祖逖和桓溫的北伐。元帝初年,祖逖上書請求北伐。由于司馬睿不愿分兵北伐,不僅讓祖逖自行募兵,自己打造兵器,而且當祖逖出兵河南,大破羯人石虎(石勒之侄)軍五萬余人,又連破石勒軍,使“黃河以南盡為晉土”,并準備“推鋒越河”北上,“掃清冀朔”[22]之時,司馬睿卻派戴淵任都督兗豫幽冀雍并六州諸軍事、征西將軍,掣肘祖逖,使祖逖憂憤成疾,病死于雍丘(今河南杞縣),北伐中止。原本可以收復北方的希望破滅了,甚至祖逖收復的土地后來又先后失去。
祖逖之后,桓溫北伐。明帝時桓溫任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曾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率軍入蜀滅了人李氏的漢國,后來又三次北伐。第一次在永和十年(公元354年),連敗氐族前秦,直抵壩上(今西安東),卻因軍糧不繼,退返襄陽,未能攻克長安。第二次在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擊敗羌族貴族姚襄,收復洛陽。桓溫向晉穆帝建議還都洛陽,并建議南遷士庶返回故鄉,可是皇帝與達官貴人寧可偏安江南,不愿北還。待桓溫返回江南,收復的失地又相繼失去。第三次在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溫率步騎五萬人大破鮮卑前燕軍,但前燕得到氐族前秦的支援,截斷晉軍糧道,桓溫只好退兵。在祖逖和桓溫的北伐中,晉軍與北方少數民族均大量傷亡,僅第三次北伐桓溫退兵途中,晉軍被前燕騎兵追殺便死了三萬多人。而旱災與戰亂引發的瘟疫則導致更大的災難,如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冬十月,大疫,死者十二三”[23]。
從公元300年前后開始,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先后建立了成(漢)、前趙、后趙、前燕、后燕、前秦、后秦等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一百多年間他們在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互相攻擊爭奪并不斷南下侵犯,而其統治階級內部的爭奪也極其慘烈,王朝更迭時間十分短暫。鮮卑族拓跋部曾建代國,后為前秦所滅,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拓跋珪于公元386年乘機復國。
前秦于公元382年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第二年前秦皇帝苻堅決定調士卒九十萬滅東晉。《晉書·苻堅載記》:“堅發長安,戎卒六十余萬,騎二十七萬,前后千里,旗鼓相望。”[24]前秦派苻堅之弟苻融率二十五萬兵卒為前鋒,一舉攻下壽陽(今安徽壽縣)。東晉以謝石為征討大都督,以謝玄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謝玄招募的來自徐、兗二州并經過長期訓練的兵卒)八萬人迎擊前秦軍。謝玄軍屯淝水東岸,與淝水西岸的苻融軍對峙。謝玄與苻融相約決戰于淝水西岸,苻融企圖趁晉軍半渡之時全殲其于淝水中,下令前秦軍稍退。前秦軍士卒中氐人很少,十有八九是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他們是被迫前來,漢人且心向南方,不愿作戰。一旦叫退卻,便以為前方被擊敗,于是奔逃潰散,自相踐踏,死傷遍地皆是。晉軍趁機猛攻,前秦軍大敗,苻融被殺,苻堅中流矢,單騎北逃。苻堅逃回洛陽,收集殘兵敗將,僅剩十余萬人。后來各族首領趁機反秦自立,兩年后(公元385年),苻堅為羌族首領姚萇所殺。淝水之戰后東晉收復了徐、兗、青、司、豫、梁六州,進一步穩定了東晉在南方的統治,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東晉北府兵將領劉裕于義熙五年(公元409年)率軍北伐,次年二月滅南燕。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劉裕又兵出兩路北進,于次年八月攻破長安,滅掉后秦。劉裕以功高封宋公,任相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晉恭帝禪位,劉裕稱帝,改國號宋,建立了劉宋王朝。之后由于統治階級內部不斷爭斗,南方王朝不斷更替,至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中國,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
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北方南方各個王朝不斷爭斗與混戰,北方民族的南侵與南方王朝的北伐時有發生,戰爭不斷。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互相交織,尖銳復雜,爭斗慘烈,百姓生活如蹈水火,生離死別乃家常便飯,是中國歷史上最苦痛最悲慘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