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彝族服飾

第一節 彝族服飾概述

彝族服飾就是彝民族文明體系中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的體現及標志之一,有其產生、發展、變革、傳播和傳承的過程。它的款式、質地、色彩、圖案、工藝、著裝習俗等各種元素,與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歷史變遷、經濟發展水平、生活生產習慣、民族交往與融合和人們的精神需要密切相連,并一代代延續至今,成為當今世界上各民族服飾中與眾不同的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民族服飾。

一 彝族服飾的起源和演變

彝族人很早就學會使用樹皮、草葉、皮革、棉、麻、毛、絲等制作服飾,并用金、銀、瑪瑙、蜜蠟、珊瑚等制作裝飾品。

在彝文典籍《萬物的起源》中記載:“紡線織布是濮嫫妮依發明的,彈毛搟氈是阿約阿先發明的,裁布縫衣是覺覺伍支發明的,金銀首飾是工匠阿爾發明的……”

在春秋至秦漢時期,生活在西南的彝族先民,以“椎髻”“編發”“衣皆著尾”為基本特征的彝族服飾開始形成。1963年發現的云南昭通后海子東晉“霍承嗣墓壁畫”中“夷人部曲”人物衣著與近現代涼山各地彝族男子衣著相同,足以說明,披著“加什”披氈,留著彝族稱為“茲爾、茲體”的椎髻為特征的彝人服飾已有悠久歷史。

彝族服飾的產生伴隨著彝族人從原始社會走來,歷經蓬發,赤腳,用樹葉、樹皮遮身,到梳發,穿草鞋、布鞋,用火草、樹皮、獸皮、畜皮制衣穿身避寒,再到梳辮盤頭,鑲嵌各種圖案的頭飾,懸掛佩戴各類首飾、耳飾、手飾,穿繡花鞋、布鞋、皮鞋,用色彩各異的麻布、綢布、棉布、皮革縫制款式多樣、色彩多姿、工藝繁雜、花紋圖案絢麗的服飾穿在身上避寒亮美的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從現在能查閱到的彝漢文獻資料來看,彝族服飾早在西漢以前就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各種服飾文化了。

云南晉寧等地的考古資料記載,彝族祖先已經是編發、繞發髻、戴耳環、手鐲、佩刀劍、穿大衽襟衣的人了。在云南昭通后海子挖掘出土的東晉霍承嗣墓的壁畫中“夷”部曲的形象就是椎髻、披氈、赤足。彝族社會發展到唐宋時期,彝族服飾的材質、款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南詔野史》中記載:“黑倮倮……男挽發貫耳,披氈佩刀,婦人貴者衣套頭衣,方領如井字,無襟帶,自頭罩下,長曳地盡許,披黑羊皮。”在《新唐書·南蠻傳》中記載:“烏蠻……男子椎髻,女子披發,皆牛羊皮。”在《蠻書》中記載:“烏蠻婦女以黑繒為衣,其長曳地。”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彝族服飾已經是用牛羊皮制作,崇尚黑色,穿貫頭衣,扎“英雄結”,戴耳環,佩帶刀劍等樣式特征。

到了元、明、清時期,隨著改土歸流、常年征戰等社會變革,彝族人四處遷徙,支系倍增,山川阻隔,經濟發展不均,彝族服飾發展、變化十分明顯,逐步形成各支系各地方的彝族服飾特點。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記載彝族的服飾:“羅羅……男子椎髻,摘去須髯,或髡其發……婦女披發,衣布衣,貴者錦衣,賤者披羊皮。……婦女耳穿大環,裙不過膝。男子無貴賤皆披氈跣足。”在明景泰《云南圖經志》中記載云南彝族婦女的服飾為“婦人蟠頭,或披衣,衣黑,貴者以錦緣飾,賤者披羊皮”。在范寧的《九夷考》中記載四川西昌地區的彝族服飾:“倮倮……男女插發,著長衣,腰系皮帶,裹帕,赤足……婦人紐發盤頭上,身著繡花長衣,無袴,赤足,外披細氈衫。”在清康熙的《楚雄府志》中記載,云南楚雄彝族女性服飾穿著是“女不褲,系統裙,衣不開胸襟,從首領罩之”。在清康熙的《彌勒州志》中記載,云南彌勒彝族服飾為“魯兀(羅武)倮羅……男子也有戴帕著靴鞋者,穿有青大布,佩刀;婦人穿袍人黑倮,但首報請綾帕”。

到了近現代,彝族的服飾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由于遷徙到邊遠山區、高寒山巒、林間溝壑里的彝族各支系相對居無定所,四處遷移,民族融合或民族之間的交流很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思想意識比較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單一樸素,這樣傳統服飾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在川滇大小涼山彝族地區、滇東、滇東北、滇西、滇南、黔西、黔西北和桂西的高寒山區或半高寒山區的彝族聚居地方,彝族服飾保留著古老的傳統,留“天菩薩”、青布包頭、戴耳環、頸飾、首飾、披羊皮、獸皮、穿火草衣、羊皮褂、麻布衣、百褶裙、佩刀、赤腳、綁腿或穿草鞋等傳統彝族服飾的款式結構、材料質地、色彩裝飾等,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傳承和傳播并一代代延續下來。

如今以居住在大小涼山地區的彝族為主體的涼山型彝族服飾,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相反,沒有遷徙或遷徙以后依然居住在濕潤溫和的田壩、丘陵、高原的平原地區的彝族各支系能夠穩定定居,與漢族、白族等各民族相鄰居住或交叉散雜居,民族融合或民族之間的交流比較頻繁,經濟發展較好,思想開放,生產生活方式多樣化,這樣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基本元素的同時,大量吸收、仿照和引入漢族等其他民族服飾文化的元素,逐步形成了各地方各支系彝族特有的服飾。除涼山型彝族服飾以外的烏蒙山型、楚雄型、紅河型、滇西型和滇東南型五種類型的彝族服飾中的彝族女性服飾,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服飾代表。這些類型的彝族女性服飾的款式色彩、質地樣式、花紋圖案、刺繡工藝、穿著習慣等都深受漢族服飾文化和審美情趣的影響,而男性服飾則受到漢族服飾的深刻影響,或與漢族服飾沒有兩樣了。如楚雄、紅河等一些彝、漢等民族雜居區的彝族女性服飾,吸收或引入了一些漢族服飾文化的元素,用五彩繽紛、色彩鮮艷的棉布制作上衣、褲子、圍裙等服裝,女子辮發,穿襯衫、背心、長袍,系圍腰,穿長褲,穿鞋襪。男性戴帽,穿長袍、馬甲、長褲、靴鞋等,與當地的漢族男性服飾相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當代社會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交通便利、思想解放,各地的彝族人在安居樂業的同時,不斷受到漢族等其他民族的思想意識和文化風格的沖擊,不少年輕人不斷跨民族、跨地域移動發展,婚戀成家,民族交流頻繁,民族融合不斷,各民族人之間相互學習、彼此借鑒、相互影響、共同成長。即便是最傳統的涼山型彝族服飾,在制作上、工藝上、穿著上等各個方面,都已經滲透或吸收漢族等其他民族服飾文化很多元素,有的年輕人已不再那么注重穿戴本民族自己的服飾了,很多生活在山里的彝族小孩和生存奔波在城市里的彝族人,除了節假日偶爾穿戴彝族服裝外,平時所穿戴的服飾與漢族服飾或現當代流行的服裝沒有區別了。

二 彝族服飾的分布區域

彝族多居住在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脈峽谷區,以及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海拔在2000米左右的山區或半山區,北部昭通、鎮雄和大小涼山彝族山區,海拔有的在3000米以上,而滇南元江、西雙版納等彝族居住的山區,有的海拔在千米左右。彝族世代繁衍生息的云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群峰聳立,氣勢磅礴。有巍峨的大雪山、大涼山、小涼山、烏蒙山、哀牢山、無量山等山脈。其間有洶涌奔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礱江以及安寧河、沅江、瀾滄江、紅河、牛欄江、南盤江等河流,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適宜人類居住和繁衍的壩子和湖泊:有清澈宜人的滇池、洱海、草海、邛海、馬湖……神奇秀美而廣袤豐饒的土地、江川養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遠的歷史和樸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中國,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重慶四省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此外,陜西、甘肅、西藏等省區也有零星的彝族人世居,人口大約800萬。而在國外,彝族人主要居住在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度、日本和阿富汗,人口大約80萬。

彝族人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老撾國,東自烏江、西抵瀾滄江的廣闊地區。主要聚居區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其中云南彝族占彝族總人口的60%以上,云南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彝族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區、滇西北小涼山一帶比較集中。

據1990年統計,彝族人口達5萬—10萬的縣、市有云南鎮雄、石林、楚雄、南華、大姚、雙柏、武定、祿勸、峨山、新平、個舊、蒙自、開遠、建水、元陽、硯山、丘北、南澗、巍山、寧蒗、風慶、云縣等;彝族人口10萬人以上的縣有云南石屏、彌勒、景東;四川彝族人口達20萬以上的有10多個縣,攀枝花、樂山、雅安、宜賓、瀘州、甘孜等地的彝族也有1萬—5萬不等的人口居住。絕大部分彝族都是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僅在彝族人口有10萬左右的縣中,有幾萬人以上的彝族聚居區。

各省市彝族分布如下: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會理縣、會東縣、喜德縣、冕寧縣、布拖縣、昭覺縣、金陽縣、越西縣、雷波縣、普格縣、寧南縣、德昌縣、甘洛縣、鹽源縣、木里縣、美姑縣。此外還有樂山市的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攀枝花、雅安、宜賓、瀘州、甘孜等地也有分布。

云南省:A.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南華縣、姚安縣、雙柏縣、牟定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縣;B.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開遠市、蒙自縣、建水縣、彌勒縣、瀘西縣、石屏縣、屏邊縣、綠春縣、河口縣、金平縣、元陽縣、紅河縣;C.云南其他彝族聚居縣:石林、江城、寧蒗、巍山、南澗、尋甸、元江、新平、漾濞、祿勸、普洱、景東、景谷、鎮沅、峨山等縣。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那坡縣。

各具特色的彝族服飾主要分布在以上各個彝族地區。

三 彝族服飾傳承人的存續狀況

彝族服飾自創始以來,歷代都有工藝精湛的代表人物。涼山昭覺縣境內分布圣乍、義諾、所地三大方言區服飾,都為世代相傳或以作坊為依托的師徒傳承,學徒學成后又自立門戶,再師徒相傳。因此,這種形式的傳承形成了一個服飾傳承群體,這種形式的傳承遍及昭覺縣各個鄉鎮及其周邊各縣市。

由于社會的劇變、人們觀念的變化等因素影響了彝族服飾的存續,彝族服飾文化生態受到了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致使彝族服飾文化面臨變異和消失。彝族服飾不再是彝族人的唯一服飾,彝族服飾的生產不再是人們謀生的唯一手段。彝族民間服飾制作技藝人員越來越少,人亡藝絕,彝族服飾制作工藝絕活早已失傳,如漆器皮盔鎧甲、彝族“都塔”等工藝技藝不復存在。彝族服飾禮儀習俗越來越淡化,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處于瀕危狀態。

彝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曲比克西,女,彝族,1966年7月1日生,現居住于四川省昭覺縣慶恒鄉比子一里村色爾古社。自13歲起跟著母親學習捻線、回線、搓線、紡紗、測量、裁縫、針技、線技、剪花等彝族服飾制作技藝。16歲后能在衣服的衣領、衣襟、袖臂、項背、下擺、褲筒、褲腳、帽子、頭帕、掛包、圍腰、裙邊等部位裝飾各種花紋。17歲已掌握了貼花、挑花、穿花、鎖花、盤花、補花以及刺繡、滾繡等工藝技藝。18歲出師自立門戶,其作品豐富多彩,工藝精湛,在彝族社區影響很大。

曲比克西自從掌握了各種彝族服飾技藝后,愿意把該技藝傳授下去。先后收學徒10余人,已有海乃妞妞、的莫阿西等5人出師,可以單獨做服飾,其余5名在繼續學習。

該傳承人的作品手工精細、花樣豐富多彩,技藝精巧,技法巧妙獨特。其大量精美作品流傳于彝族民間,彝族傳統刺繡剪花工藝技藝得以傳承。

彝族服飾習俗代表性傳承人俄吉阿呷,女,彝族,1973年11月生,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唐且鄉布且村人,是省級傳承人,傳承譜系:曲比阿各—拉馬阿牛—文古日洛—俄吉阿呷。

該代表性傳承人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所地地區彝族男女老少服飾。上裝、下裝、頭巾、頭帕、腰帶、腰包、背帶等精美作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山市| 长汀县| 台中市| 竹溪县| 会宁县| 逊克县| 梅河口市| 高密市| 竹山县| 怀远县| 吴江市| 南和县| 玉门市| 米易县| 万年县| 如皋市| 永善县| 萍乡市| 长宁县| 平顶山市| 慈溪市| 山东| 澄江县| 新密市| 临夏县| 广东省| 城市| 社旗县| 加查县| 长岭县| 北碚区| 清苑县| 铜山县| 巧家县| 神池县| 峡江县| 竹北市| 德令哈市| 含山县| 呼玛县| 缙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