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讓承載祖先智慧和情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永久存續(代序)

涼山不僅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境內居住著彝、漢、藏、蒙古、納西、傈僳、苗、布依、回、滿等14個世居民族。一直以來,是“藏彝民族走廊”的核心區域。

特殊的地理環境使涼山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獨特區域整體,不僅為千百年來繁衍生息于其間的各個民族提供了生存空間與活動舞臺,而且使各兄弟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創造的多元共生文明完好地存續下來。諸如充滿神性的彝族畢摩與蘇尼文化、色彩亮麗的彝族漆器文化、矜持內斂的彝族服飾文化、飄逸婉轉的彝族民歌文化、激情昂揚的彝族火把節慶文化、洋溢陰柔之美的摩梭人母系文化、深深鐫刻山地特質的傈僳族文化、神秘莫測的藏族爾蘇人圖畫文字等地域性特色文化都綻放著獨特的文化光芒,并因其內涵底蘊厚重,表現形式豐富多樣,風情濃郁古樸,在國內外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涼山各族兒女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也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它完整地凝聚著涼山各族人民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學、美學、藝術、宗教、政治、哲學、習俗及傳統知識等方面的傳統觀念和思維方式,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力和較高的認同度。

近年來,在中共涼山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努力下,涼山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始終保持引領四川省非遺保護的第一方陣。早在2010年就頒布了《涼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首個專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立法保護的地區;率先創辦了“涼山非遺”網站和《涼山非遺》內部性資料,啟動了《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的編纂工作和“中國首張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專輯”編錄工作;以整體性保護的思路率先評審公布了州本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創新性提出非遺保護“四個一”工作思路,即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試點,每項非遺項目出版一本圖書、一部畫冊,拍攝一部搶救式人文電視紀錄片,創建一個傳承傳習基地。

目前,涼山州擁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18項,省級代表性項目名錄105項,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個,省級非遺傳習基地2個,州級代表性項目名錄222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彝族火把節被國家文化部遴選推薦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國家文化部從1517項國家級非遺名錄中唯一遴選推薦申報的項目,不僅在全球視野下廣泛提升了彝族火把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且為地區和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起到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當前,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傳心授,并高度融入人們生產生活才能得以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丟失。各地區農村外出務工青年人數與日俱增,人口流動性增強。加之各地文化生態環境急劇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理論和實踐研究滯后,不能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繼承與發展的需要。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非遺保護工作的開拓性和持續性,因此,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任重道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只有在相對系統的文化空間里,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為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永久留存人類的共同記憶,使民族的血脈和精神的家園得以永久延續并充滿活力,涼山州搶先謀劃分期編寫出版《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這是非遺保護又一實實在在的基礎性工作。它無疑將成為涼山州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及一批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的重要成果。借此我向為此而付出辛勤勞作和提供智力支撐的所有涼山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遺產傳承人表示感謝,希望這一創舉性的工作能為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增添原動力,庶幾不辜負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和職責!

澤波(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

2015年3月16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新市| 泰安市| 六安市| 桂林市| 安陆市| 岢岚县| 九江市| 措美县| 青阳县| 麟游县| 四子王旗| 长葛市| 定襄县| 鸡西市| 隆安县| 栾城县| 平利县| 新巴尔虎右旗| 米泉市| 密云县| 凤山县| 内乡县| 瑞昌市| 涟水县| 霍山县| 黔东| 花莲县| 五大连池市| 九江县| 海兴县| 拜城县| 杭锦后旗| 原平市| 贵州省| 华坪县| 巴东县| 巨野县| 太谷县| 灵台县| 罗甸县|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