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魏晉隋唐史研究
  • 喬鳳岐 馮金忠主編
  • 2字
  • 2025-04-29 19:04:43

上編

唐后期的禮書修訂與格敕代禮

——從呂溫《代鄭相公請刪定施行〈六典〉〈開元禮〉狀》說起

吳麗娛

唐代禮書的制作和行用是一個至今仍不甚明確的問題。關于這一點,開元中有兩部大制作引人注目:《唐六典》《開元禮》。眾所周知,二書是玄宗粉飾太平之作,但是唐后期這樣的制作不見了。那么,唐后期是否還有由朝廷組織的禮儀修訂或者禮書制作呢?關于這一點,《文苑英華》卷六四四所載元和初呂溫《代鄭相公請刪定施行〈六典〉〈開元禮〉狀》很有啟發。

人們最初注意到這件狀文,乃因為它說二書“草奏三復,只令宣示中外,星周六紀,未有明詔施行”,就是都沒有真正實行,接著就有下面的要求:“臣請于常參官內,選學藝優深,理識通遠(《集》作‘敏’)者三五人,就集賢院各盡異同,量加刪定。然后敢塵睿覽,特降德音,明下有司,著為恒式。使公私共守,貴賤遵行,茍有愆違,必正刑憲。”于是引起學者的疑問和討論。

首先是二書究竟有沒有行用,呂溫狀中所說與其他文獻記載不甚一致。

《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卷二一《禮儀志一》(《唐會要》卷三七《五禮篇目》略同),關于《開元禮》的撰成都有“制所司行用之”或者“頒所司行用焉”的說法。《冊府元龜》卷五六四《掌禮部·制禮》二更將《開元禮》的“頒所司行用”換成了“頒示天下”。“頒示天下”顯然就是“宣示內外”,比頒所司行用范圍更廣。

但《唐六典》似乎記載不同:《新唐書·藝文志》只說奏上,百僚稱賀。《直齋書錄解題》卷六引韋述《集賢記》說“(開元)二十六年奏草上。至今在書院,亦不行”。但劉肅《大唐新語》卷九卻說《唐六典》“開元二十六年始奏上,百寮陳賀,迄今行之”。

所以關于《唐六典》記載是矛盾的,這一點在宋人程大昌已提出疑問。他以白樂天詩《新樂府·道州民》言“陽城不進矮奴”,有“城云臣按六典書,任土供有不供無”為依據,認為“豈是成而不用”[1]。近人胡玉縉提到這一點,說劉肅是元和人,那么是不是在鄭相公狀之后就用了呢?[2]這導致對《唐六典》行用的看法一直有所不同。

今人關于《唐六典》的研究也有不少,如內藤乾吉《唐六典の行用について》(《東方學報》7,京都,1936年,收入氏著《中國法制史考證》,有斐閣,1963年),嚴耕望《略論唐六典之性質與施行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1953年),韓長耕《關于〈大唐六典〉的行用問題》(《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1期),劉逖《試說〈唐六典〉的施行問題》(《北京師院學報》1983年第2期),錢大群、李玉生《〈唐六典〉性質論》《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6期,收入錢大群《唐律與唐代法律體系研究》),錢大群《〈唐六典〉不是行政法典——答寧志新先生》(《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韓國磐《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戴何都《〈唐六典〉正確描述了唐朝制度嗎?》(《中國史研究動態》1992年第10期),寧志新《〈唐六典〉僅僅是一般的官修典籍嗎?》(《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唐六典〉性質芻議》(《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1期),以及吳宗國主編、撰寫《盛唐政治制度研究》緒論第二節“《唐六典》與唐前期政治制度”(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汪超《〈唐六典〉研究》(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等等。

諸多文章的一個共同目標,仍在討論《唐六典》是否行用。而討論說明,《唐六典》究竟實用與否,牽涉它的性質問題,即《唐六典》是不是真正的法典。其中寧志新和錢大群兩位先生的辯論也集中于此。針對錢大群先生所認為的《唐六典》不具有法律的屬性,從未作為行政法典行用,只是一部普通的官修典籍或供人閱讀的官方圖書的觀點,寧志新先生則提出《唐六典》“應是一部存在嚴重缺陷的行政法典,或更準確地稱之為準行政法則”,他在文中還指出德宗、憲宗以降援引《唐六典》以規范行政活動的史實有35例,用以證明《唐六典》與律、令、格、式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一部行政法典。

但是對《唐六典》,陳寅恪曾說它是童牛角馬不今不古之書[3],多數人的看法也認為《唐六典》并不是一部有法律效力的法典。這一點嚴耕望關于《唐六典》“蓋欲全部摹仿周禮”已經說明。其實如果將它與《開元禮》一樣當作禮書,問題就迎刃而解。因為《開元禮》的目標是“改撰”《禮記》,而《唐六典》根本就是取法《周禮》,所以不管記載是怎樣,作為中古唐代的禮書,它們是有共性的。

以往筆者對《開元禮》是否行用做過一些討論,也兼及《唐六典》,認為兩者作為禮書,對它們的行用問題不能簡單地認定。因為現實中的禮是不斷修改的,而元和狀中提到開元兩部禮典的落實,也表明并不是簡單地恢復與照搬,而是從損益、弛張之間“量加刪定”,這正是考慮到已經變化了的因素,是唐后期對待《開元禮》《唐六典》的原則。因此二者之作,雖然是粉飾太平,但具體實施與否也關系到法令。這一點通過下面的討論就更清楚了。

其次,《開元禮》《唐六典》元和以后行用與否也牽涉狀所說“刪定施行”是否做了,或者說是不是本著這一原則落實《開元禮》《唐六典》,以及重修禮書?所以這里還要針對鄭相公狀的第二個問題進行討論,即通過元和禮儀活動以及元和格敕與格后敕的增修對“刪定施行”的具體內涵加以解讀,證明禮、法同修及現實中禮的實行對法的依賴。

這個考察分為兩點。第一,筆者發現元和初年確實有許多修訂禮儀的活動及內容,其中確實有對《開元禮》《唐六典》刪定施行的問題。其中有參考、肯定,但也不是照搬,都是結合現實進行的,寧先生提到元和以后關于《唐六典》的數十例也大都在這一范圍內。

第二,從德宗建中、貞元到元和,有刪定或者詳定禮儀使的派設,而且刪定和詳定都是結合司法進行的,有時候刑部官員參與。最典型的是元和十三年(818)鄭余慶領導的“詳定”禮儀。參加者禮官、法官各占一半,而更重要的是其成果不稱禮書而是所謂“詳定格后敕”[4],也就是記載皇帝敕令的法書。可見元和時代對禮的刪修成果不是禮書,而是現實中具體的法令格敕。

那么為何修禮最終又變成修格敕了呢?這一點還應結合唐初以來禮法同修的格局和慣例來理解。貞觀律令、永徽律令和禮都是同修的。到《顯慶禮》修成“其文雜以式令”。禮法的結合更密切了。而《開元禮》快成書的開元十九年(731)有主持人蕭嵩“奏令所司刪撰《格后長行敕》六卷,頒于天下”,《唐六典》快成書的開元二十五年(737)有主持者李林甫等人對舊格式律令及敕“共加刪輯”的《格式律令事類》四十卷,“頒于天下”。說明修禮之先須對以往所行法令制敕加以整備,禮有現行法作為支撐,而這些法令制敕實際上又是被吸收進《唐六典》和《開元禮》的。

既然禮書變成格后敕,說明所謂“刪定施行”就是對格敕加以整理。因此從實用的角度講,格敕修撰的意義越來越大于禮書,甚至取代了禮書。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唐后期綜合性的官修禮書見不到了,格敕的修撰卻甚多。《唐會要》記載了唐后期格敕的修撰,其中元和修制敕甚多。而對照元和十三年鄭余慶修禮實際修成格敕的情況,我們也發現元和初許孟容等六人“刪定《開元格后敕》”,開始于元和二年(807),結束于元和五年(810),與呂溫狀的時間和提到的選常參官進行完全對得上,所以無論是從一些實際的禮儀活動還是從人員,都證明元和確實是進行了修訂禮儀的活動。只不過,這時已經不再修那些大而不實用的豪華禮書,而只剩下實用的禮法制敕了。事實上寧志新先生所總結的唐后期以后關于《唐六典》的吸收,也是經過制敕認定的,這樣就使《唐六典》本身看起來具有了行政意義,像是一部行政法典。但它們所表現的作用其實是制敕的,而不是禮典本身原來就具有的。相關禮制的實行內容完全通過制敕規定,所以唐后期即使是由一些禮官個人所修的禮書,也都吸收了大量制敕。王彥威的《曲臺禮》就是“或后敕已更裁成,或當寺別稟詔命”的“開元以后至元和十三年奏定儀制”[5]也就是由制敕集成。當然就像各種制度納入《唐六典》一樣,這些制敕也包括其他制度(戴建國說過,支持組成的格式當代法,不同于律令這樣的前朝法令,現實意義很大),并不完全是禮了。

所以唐后期的修禮是將禮、法更密切地結合了。或者有人會問,為何《貞觀禮》《顯慶禮》都明確談到頒行的問題,《開元禮》卻頒而不行呢?筆者認為,這只能說明,唐前期的禮尚有相對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禮、法可以分離,禮尚可以獨立頒行,且有相對引用的意義。但從《開元禮》開始,禮的實行更依賴于法,禮的獨立性減弱了。了解了這一點,《開元禮》《唐六典》有沒有實行過就不成問題或者可以說是偽問題了。因為凡條文被現行制敕法令規定者、納入者便是實行的,否則即是不實行的。禮書中的具體儀注與現實結合才是實行的,而今古、新舊混合的禮典整體性施行則是不可能的。明確了這一問題,《開元禮》《唐六典》實行與否的公案是不是就此可以了結了呢?

(附記:這是我在上海政法大學2013年舉辦的學術會議上的發言,是介紹我提交的《唐后期的禮書修訂與格敕代禮》一文的內容觀點,此文后經修改,以《從唐代禮書的修訂方式看禮的型制變遷》為名發表于《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8輯(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由于寧志新先生很早便在《歷史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了《唐六典》的相關文章,故雖觀點不同但仍將此發言稿修改后寄贈寧先生,表明對朋友學術的褒揚關注以及祝賀華誕之禮,以共同促進學術的進步與昌盛)

(吳麗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 《考古編》卷九《六典》。

[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卷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版。

[3]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職官》,中華書局1963年版。

[4] 《唐會要·定格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 《唐會要·五禮篇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石门县| 吉林省| 土默特右旗| 江津市| 白沙| 商都县| 铁岭县| 肥西县| 敦煌市| 呼和浩特市| 克什克腾旗| 舒兰市| 郯城县| 洛阳市| 于都县| 桓台县| 绩溪县| 山阴县| 乌拉特中旗| 连江县| 哈密市| 蕲春县| 曲周县| 汉源县| 枝江市| 新绛县| 通山县| 永新县| 隆回县| 习水县| 襄垣县| 翁源县| 普安县| 静宁县| 依安县| 天柱县| 保山市| 牟定县| 九龙县|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