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
- 歐陽友權主編
- 2698字
- 2025-04-28 11:18:10
5.網絡文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挑戰
劉俐俐 李玉平
網絡文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挑戰涉及了許多重要問題。
第一,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的關系及民族文化認同問題。從我們前面的考察可見,無論是海外華文文學,還是國內諸如榕樹下之類的文學網站,確實存在文化認同和吸收后現代文化因素的事實。那么,在評價網絡文學中抒發的情緒和感受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思考網絡文學在全球化過程中與民族文化認同、與現代性的關系問題。民族文化所培植的文化認同能力在網絡書寫中以種種微妙、細膩的方式滲透在網絡文學的文本中,認識到這一點,可以進一步確定我們建立網絡文學批評原則與批評角度的必要性。
第二,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系與批評原則確定的問題。正如物理空間中存在的民族國家與網絡的虛擬空間相關一樣,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系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具有血肉相連的關系是客觀事實。
首先,從網絡作為傳播媒介來看,網絡所載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此前用傳統方式書寫的文學,并且已經歷久而成為經典文學。這表明人們看到了網絡具有的巨大的傳播力量,從而將這些經典文學輸入網絡,使之在網絡這個巨大而迅速的載體上被更多的讀者閱讀。
其次既然在同一種媒體中,網絡原創文學就勢必會在傳統經典文學方面汲取資源。在網上進行文學書寫的網民,必須具備初步的文學修養,所寫的東西才能夠讓其他網絡文學閱讀者體驗到文學趣味。任何一位網絡文學寫作者都不是白紙一張,而是在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學閱讀經歷之后參與到網絡原創文學中來的。
再次,從網絡文學的創作、發表、接受的全過程來看,雖然沒有傳統刊物的審稿關卡、沒有發表的限制,但是,傳統文學的評獎征文大賽等運作方式也被網絡文學所吸收。如前所述,榕樹下網站已經有了《每周精選》,這意味著網絡文學已經有了篩選、競爭的因素,而且近似于傳統文學的選刊。而文學評獎更是傳統文學的獎勵、篩選機制。
最后,從網絡文學的文本來看,傳統文學的因素是怎樣滲透和發生影響的呢?在對榕樹下網站的考察中,可以做出如下概括:首先,是在詞語和典故的運用方面。詞語包括比喻的方式、句式的繼承等,典故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其中滲透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其次,是在情緒抒發和表達方式上,海外華文文學中的“懷舊”情緒就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種傳統的情感,表達方式也有傳統文化的痕跡;再次,傳統文學的運作方式也滲透在網絡文學中,在情緒的表達和情緒的意象方面,傳統文學作為優秀的資源,往往是在互動中,以互文性的方式發生作用。已經有學者指出,網絡華文文學的前景取決于以下幾方面的關系:一是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關系;二是大陸漢語網絡文學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漢語網絡文學之間的關系;三是全球范圍內漢語和其他語種的網絡文學之間的關系。當然,它不可避免地要受網絡技術及其社會應用的影響。
第三,網絡文學的批評標準與傳統文學批評標準的同構問題。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還有一個理論上的支持。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一書提出了“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的問題。他們先后排除了所謂的詩作為一種“人工制品”(artefact)具有像一件雕刻或一幅畫一樣的性質、文學作品的本質存在于講述者或者詩歌讀者發出的聲音序列中、詩是作者的經驗等觀點,最后他們得出結論:文學作品是一個由幾個層面構成的體系,每一個層面隱含了它自己所屬的組合。當這樣確定文學作品存在方式和本質的時候,那么,某部文學作品即便被燒毀,只要還有人能夠背誦下來,它就依然存在著。
第四,超文本網絡文學對既有文學理論和傳統批評原則的挑戰問題。
首先體現在非線性文本結構方面。傳統文學文本(包括某些網絡文學)呈現出一種線性結構,并以字、詞、句、段、篇章、標題的形式固定下來,而且每一頁都編了頁碼,其情節通常完整連貫。超文本文學超越了個別文本的局限,將眾多文本通過關鍵詞的鏈接互聯為一個樹狀的網絡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不同的路徑縱橫交錯,讀者可自由選擇路徑進入文本。超文本文學將傳統文學靜態、封閉的線性結構轉化為富有彈性的開放的網狀非線性結構。非線性的書寫系統代替傳統的線性敘事,情節的原因和結果不再是嚴密的對應關系,文本內部結構松散,語意斷裂,但又呈現相互關聯和貫通的特征。對于超文本網絡文學的批評必須由傳統文學批評的邏輯學范式向現象學范式轉變,充分凸顯超文本網絡文學的多元性、不確定性和未完成性。
其次,消弭了閱讀(包括批評)與寫作的界限。傳統文學中的作者和讀者(包括批評者)角色受到了挑戰。在超文本文學中,讀者成為集閱讀(批評)與寫作于一身的作者—讀者(Author-reader)。羅森伯格(Martin.E.Rosenberg)甚至將讀者(reader)與作者(writer)兩詞斬頭去尾后,合在一起生造了一個單詞“wreader”來表示這種特殊的角色。首先,讀者(包括批評者)可以直接參與超文本文學的創作活動,有限度地決定文本的結構和發展方向。作者只是為超文本文學的路徑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具體選擇何種路徑,這完全取決于讀者。因此,超文本所強調的是迥異于傳統的文本觀,即不存在本體意義上的原作,一切文本都依讀者的活動而轉移。同一超文本文學,在不同的讀者那里會呈現出不同的結構和面貌。而且,讀者還隨時可以通過增添新文本(包括情節、人物、個人感想、文本評論、相關參考資料等)來創造新的路徑,使之成為整個文本的一部分。再有,超文本文學真正實現了讀者與作者的互動交流。傳統文學讀者和作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分離,無法實現互動交流,超文本文學卻可以通過網絡實現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多等多種形式的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共時交流。另外,作者還可以通過文本的點擊率、讀者在該文本所停留的時間等統計資料和讀者對于其作品的評論,更全面地了解讀者的反饋信息,更有效地實現與讀者的互動交流。
最后是超媒體方面。超文本網絡文學真正實現了不同藝術門類、傳播媒體之間的跨媒體互文性。超文本文學打破了傳統文學的體裁分類以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它將文學與圖像、音樂、動畫等進行連接,從而形成了諸種藝術門類的眾聲喧嘩,產生了既是文學又不是文學的藝術形式。超文本文學的互文性不僅表現為文字文本與文字文本的互文,而且還表現為圖文互文、視聽互文。所謂“圖”不僅包括二維的圖像、圖表,而且包括三維的視頻和動畫。超文本文學以視為主,但完全可以加入各種聽覺成分。各種媒體的交叉互文使超文本文學營造出一個由三維圖像構成的、具有高度沉浸感的虛擬現實。超文本文學的超媒體特性要求對其批評不能再局限于純粹的文學批評,必須打破不同藝術門類間的壁壘,將文學批評與繪畫、音樂、廣播、影視、動畫,甚至廣告、時尚等藝術批評和大眾文化研究有機地聯系起來。
(原載《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9期,此處選自該文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