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誦集
- 馬東瑤主編
- 374字
- 2025-04-28 10:54:28
“九齡風度”與張九齡的經典化
馬東瑤[1]
經典的出現,總是與接受者的參與有著莫大關系,文學作品也好,文人典范也罷,大體如此。宋代以后,在文人作品中作為熟典而常常出現的“九齡風度”一詞,正體現著接受與典范化的問題。張九齡,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被稱為唐代玄宗朝最后一位賢相。《御覽經史講義》稱:“唐之賢臣,姚宋房杜。開元之際,九齡風度。建中克復,渾瑊馬燧……”[2]開元時期,政治清明,群英薈萃,而張九齡為何獨能以“風度”稱譽當朝與后世,以致成為開元的符號?所謂“九齡風度”,到底所指何意?
事實上,“九齡風度”的內涵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有著頗具意味的演變過程,其中又以宋人與力最多,可以說,正是在宋人的接受、闡發和體認中,其內涵才得以真正確立。本文以宋代歐陽修、宋祁所著《新唐書》對后晉劉昫《舊唐書》的改寫為考察中心,試圖對這一接受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加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