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陰陽學說的思維模式及其對《毛傳》解《詩》的影響

李澤厚說:“文化人類學的材料證明,在任何原始社會的神話里,都可以分析出其中主要結構是以正負兩種因素、力量作為基本動力、方面或面貌。中國遠古關于晝夜、日月、男女等原始對立觀念,大概是在最后階段才概括為陰陽范疇的。”[16]這種二元對立結構在中國古代幾乎被闡發到極致,人們用它解釋宇宙、人世間事物的關系及變化,形成一種獨特的思維模式,具體表現為陰陽學說。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該模式的形成特點及其對《毛傳》解《詩》的影響。

陰陽,本作侌昜。[17]徐復觀曾從文字學的角度考察陰陽的原始意義,結論為:“侌昜二字,與‘日’有密切的關系,原意是有無日光的兩種天氣?!?a id="w18">[18]后來的陰陽二字從阜,分別指山水背陰和向陽的方面,即從侌昜滋乳而來。無論是有無日光,還是背陰向陽,都應該包含了人類感官對外部世界的兩種基本體驗——冷熱,后世陰陽學說正是立足于此,進而將自然與人事聯系起來的。學者們都注意到了《國語·周語上》中的這則材料: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待何?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笔菤q也,三川竭。十一年幽亡乃滅,周乃東遷。

指出伯陽父用陰陽之氣的運動解釋地震的原因,是陰陽學說的一個重要起源。[19]伯陽父以陰陽為天地之氣,賦予了這對概念抽象的意味,并強調它們之間的對立關系,這些都是陰陽學說的應有之義。其中陰陽之氣有其次序的觀念,應該是自然界寒暑更替的投影,與陰陽冷熱的含義相關。另《左傳》昭公元年記載了秦國醫和的一段話: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

這里的陰陽之氣仍與冷熱有關,雖然它們還沒有從六氣中獨立出來,但已被看作降生四時、五節的兩種元素,抽象性進一步加強。另外,陰陽與寒疾、熱疾對應,女子與陽物、晦時對應,不僅強調陰陽之間的對立,而且分別將它們同其他二元對立概念中的同類事物聯系起來,陰陽學說的思維模式已初步顯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醫和以女性為陽,與后世陰陽學說不同。和說洵非孤例,如《周語上》載周宣王時虢文公語:“陽癉憤盈,土氣震發?!枤饩阏?,土膏其動?!薄吨苷Z下》載周靈王時太子晉語“天無伏陰,地無散陽”,都以地為陽,天為陰?!蹲髠鳌氛压拍犟愿^曰:“火,水妃也。”十七年梓慎曰:“水,火之牡也。”則以水為男性,火為女性。可見,在西周、春秋時期,人們以土地、女性為陽,這大概是因為她們孕育生命,與陽氣的溫熱有相通之處。杜預注:“女常隨男,故言陽物?!憋@然是將后人的觀點強加給前人了。

一個成熟的陰陽二元對立結構大約是在戰國時才正式形成,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一個較早的典型例子出自《黃帝四經》之一——《稱》:

凡論必以陰陽明大義。天陽地陰。春陽秋陰。夏陽冬陰。晝陽夜陰。大國陽,小國陰。重國陽,輕國陰。有事陽而無事陰。信者陽而屈者陰。主陽臣陰。上陽下陰。男陽女陰。父陽子陰。兄陽弟陰。長陽少陰。貴陽賤陰。達陽窮陰。娶婦生子陽,有喪陰。制人者陽,制于人者陰。客陽主人陰。師陽役陰。言陽默陰。予陽受陰。諸陽者法天,天貴正,過正曰詭□□□□祭乃反。諸陰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善予不爭。此地之度而雌之節也。[20]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發達的二元對立的鏈條:

陽天春夏晝大國重國有事信者主上男父兄長貴達……

陰地秋冬夜小國輕國無事屈者臣下女子弟少賤窮……

它表現出這樣一種思維模式:把所有事物分成對立的兩面,然后將它們分別歸屬于陰陽兩系,陽尊陰卑,反映了中國古人認識和處理世界的方式?!饵S帝四經》學者多認為成書于戰國中期,[21]可知,最晚在戰國中期陰陽學說已經基本確立了?!睹珎鳌芬恍Α对姟返慕忉專@然是陰陽學說這一思維模式下的產物,如《齊風·東方之日》:“東方之日兮?!薄秱鳌罚骸芭d也。日出東方,人君明盛,無不照察也?!薄皷|方之月兮?!薄秱鳌罚骸霸率⒂跂|方。君明于上,若日也;臣察于下,若月也。”《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薄秱鳌罚骸霸拢嫉?。日,君道?!薄缎≯汀罚骸懊艺胺烁福乙婪四浮2粚儆诿?,不離于里。”《傳》:“毛在外,陽以言父;里在內,陰以言母?!薄渡焉颜呷A》:“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傳》:“左,陽道,朝祀之事;右,陰道,喪戎之事。”其中的:

陽日君父外毛左朝祀

陰月臣母內里右喪戎

不正是上述鏈條中的一節嗎?

上述陰陽二元對立結構并非靜態的羅列,而是在對立、同類事物間分別存在著互動關系,以此解釋事物的消長及其關聯,這是陰陽學說思維模式的另一重要特點。這些動態關系的核心是“天人感應”說,即把自然界中的某些特殊現象歸因于人事政治。它在西周末伯陽父那里已初見端倪,到漢代陰陽學說盛行時更是達到頂峰。如《毛傳》雖然沒有正面解釋“訛言”,卻解釋了它所依托的災異——“謂山蓋卑,為岡為陵”,云:“在位非君子,乃小人也?!痹娋渑c《毛傳》之間,不僅形成了兩組分別隸屬于陰陽二系的二元對立結構:

(陽)高山君子

(陰)岡陵小人

而且高山、岡陵的變遷與君子、小人的易位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這堪稱上述陰陽學說思維特點的一個生動的例子。同樣,《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毛傳》:“言易位也?!币膊皇侵负唵蔚牡乩硪孜唬侨纭多嵐{》所云:“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處上之謂也?!钡谌齻€例子是,《正月》:“燎之方揚,寧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滅之?!薄睹珎鳌罚骸皽缰运??!痹娙苏f褒姒滅周就像熊熊的烈火被撲滅了一樣,而《毛傳》特別強調滅之以水,仍是受陰陽學說這一思維模式的影響,即褒姒和水同屬陰,宗周、火燎同屬陽,以水滅火象征褒姒滅周。以上幾個例子,《毛傳》并沒有直接提到“陰陽”,如果我們不了解陰陽學說的這一思維模式,就很難準確把握《毛傳》的意思。

明確了陰陽學說思維模式的兩個基本特點及其在《毛傳》中的體現,下面我們討論一下《毛傳》用陰陽學說解《詩》的得失。首先,由于《詩經》寫成的時代,陰陽學說還沒有正式形成,《毛傳》用陰陽學說解《詩》是一種后人的附會。其中一些解釋不符合詩本義,如《齊風·東方之日》:

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兮。在我闥兮,履我發兮。

這應該是一首情詩,“東方之日”“東方之月”形容女子的美艷,[22]《毛傳》“君明于上”“臣察于下”的說法,不免牽強附會。同樣,《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應當就是客觀地記敘月食、日食,《毛傳》從中引發出“臣道”“君道”,也是將陰陽學說強加于詩。但如前所述,陰陽學說雖在戰國時才正式形成,有關陰陽的意識卻早就存在了,它們未必不在《詩經》中留下痕跡?!睹珎鳌芬躁庩枌W說解之,因此與古人思想有暗合之處,對揭示詩義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訛言將災異與政治聯系起來的思想,就是“天人感應”說的早期形式?!睹珎鳌酚镁?、小人易位解釋地震,雖然不一定是《詩經》時代這則訛言的確切內容,但對我們尋繹“訛言”的意義,還是頗具啟發性的。再如《裳裳者華》:“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薄睹珎鳌罚骸白?,陽道,朝祀之事;右,陰道,喪戎之事。”認為左指朝祀之事,右指喪戎之事。朝祀屬于吉禮,喪戎屬于兇禮。據彭美玲考察,在古禮中確實存在吉禮尚左、兇禮尚右的現象,這“與人類的生理機制有關”。[23]《裳》詩主旨是歌頌前來朝見周王的諸侯,左宜右有,可能正是贊美諸侯善禮。至于“陰道”“陽道”之說,“古人習慣的建物方位既是‘坐北朝南、左東右西’,自然形成‘左陽右陰’的態勢”。[24]我們不能確定這一說法正式形成于何時,很可能是在《裳》詩寫成之后,《毛傳》的說法又屬附會,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它以朝祀、喪戎之事解釋左、右的合理性。

總之,陰陽學說將宇宙、人世間的各種現象都歸入陰陽兩系的對立,使自然與政治的聯系成為可能。我們注意到,《毛傳》中凡以陰陽學說附會詩句之處,無非利用陰陽學說的這一思維模式,將詩中的客觀描寫與政治對應起來,以便將詩歌納入政教的軌道。可見,《毛傳》用陰陽學說解《詩》,固然是一時風氣所致,但究其深層的原因應與《毛詩》的政教觀有關,即把每首詩都放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解讀,借機闡發儒家的政治、人倫思想,從而達到《詩序》中所說的“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目的。

陰陽學說還有一個重要內涵,即以陰陽言造化,將其看作宇宙創生萬物的兩個基本元素,陰陽和諧,萬物才能生長。這在《毛傳》中也多有體現,如它解釋《大雅·旱麓》:“言陰陽和,山藪殖,君子得以干祿樂易?!薄缎⊙拧o羊》:“陰陽和則魚眾多矣?!币约啊读隆ば颉罚骸啊队筛窂U,則陰陽失其道理矣?!庇捎谶@點比較容易理解,且不在本文重點討論的思維模式的范圍之內,這里就不贅言了。


[1] 王振華,女,北京大學中文系2010屆博士畢業生,現在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工作。

[2] 參見趙茂林《兩漢三家〈詩〉研究》(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三章第二節之“四家《詩》與陰陽五行、讖緯的關系”及第三節之“《齊詩》以地理、風俗說《詩》的特點”。

[3] 三家《詩》派的學者以陰陽災異說《詩》固然是漢朝一代風氣所致,但韓嬰文帝時為博士,今存《韓詩外傳》成書于董仲舒倡導陰陽五行說之前,趙茂林指出其中“不乏以陰陽災異來說《詩》者”,這應當也是受戰國后期以來陰陽說的影響,由此也可見當時其說之盛行。

[4]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頁。

[5]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570頁。

[6] (清)胡承珙:《毛詩后箋》,黃山書社1999年版,第955頁。

[7] 晁福林:《談先秦的“民”與“俗”》,《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8] 據現代學者研究,“地生毛”是地震前后靜電作用在特殊條件下所引起的現象,參見陳智勇《電磁輻射與地震》,地震出版社1998年版,第5頁。

[9]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20頁。

[10] 參見高亨《詩經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8頁。

[11] 《漢書》卷27《五行志》,中華書局1962年標點本,第1476頁。

[12]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卷32,齊魯書社1987年影印本,第914頁。

[13] (宋)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1958年標點本,第233頁。

[14] 《漢書》卷56《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年標點本,第2498頁。

[15] 呂宗力:《漢代的流言與訛言》,《歷史研究》2003年第2期。

[16] 參見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第152頁。

[17]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昜”字:“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廢矣?!鄙虾9偶霭嫔?988年版,第454頁。

[18]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452頁。

[19] 如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第459頁;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0頁;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第151頁。

[20] 《經法》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94—95頁。

[21] 詳參金春峰《漢代思想史》第一章第七節“帛書產生的時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1頁。

[22] 《文選》李善《注》引《韓詩》薛君《章句》曰:“詩人所說者,顏色盛也。言美如東方之日出也?!瘪R瑞辰同意此說。朱熹也認為這是一首寫男女之情的詩。

[23] 參見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大學文史叢刊,1997年,第97—99頁。

[24] 參見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大學文史叢刊,1997年,第23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川市| 文成县| 彰化市| 阳东县| 汉川市| 霍城县| 松阳县| 阳谷县| 湖口县| 广丰县| 惠来县| 和平区| 新密市| 沙坪坝区| 东丽区| 阳朔县| 孟连| 乌什县| 潢川县| 江阴市| 丰镇市| 井冈山市| 唐山市| 东山县| 贡嘎县| 阳新县| 嘉鱼县| 柘荣县| 抚宁县| 天台县| 白城市| 新郑市| 新田县| 彭州市| 襄垣县| 泰安市| 龙门县| 定兴县| 勃利县| 宁安市|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