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余論

關(guān)于汪古之名,有意見認(rèn)為出自蒙古人對金界壕的稱呼Ongou,或蒙古語神之意的Ongon“翁袞”。[77]不過,距離黑水汪古相當(dāng)遙遠(yuǎn)的隴右的鞏昌汪古,亦被稱為汪古。顯然,鞏昌汪古之汪古,難以用上述蒙古語Ongou或Ongon來解釋。而且,馬可波羅記錄天德州的人們自稱Ung,敘利亞語文獻(xiàn)記錄汪古人為'wyngy'=?ngāyē,其中的-āyē為復(fù)數(shù)詞綴。[78]

筆者認(rèn)為,汪古統(tǒng)治階層可視作留居在東方的、出自包括西州回鶻在內(nèi)的西域景教貴族。而且,如周清澍先生所考證,汪古部中當(dāng)包括時(shí)屬東部突厥語族的沙陀突厥與回鶻之后裔。尤其是相對西州回鶻等西面的突厥語族集團(tuán)而言,陰山地區(qū)與隴右同屬于東方。筆者推測,汪古名稱或源自回鶻語?ng“東方、前方”,鞏昌汪古“因官氏汪”的“汪”,或出自此?ng。如此,則籠罩在鞏昌汪古與黑水汪古之間的地理空間上的齟齬,也便迎刃而解。

關(guān)于五代宋遼金時(shí)期絲路沿線內(nèi)亞不同地域間的宗教文字文化的交流本相,因史料欠缺,難言得到了充分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謹(jǐn)望學(xué)界同人不吝賜教,推陳出新。

(作者為蘭州大學(xué)教授)


[1] 本文是日本學(xué)術(shù)振興會(huì)外籍研究員獎(jiǎng)勵(lì)金項(xiàng)目“絲路視野下的高昌回鶻史研究:以人員的移動(dòng)與文化的傳播為核心”(A2503305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調(diào)查日期為2014年4月27日,2015年4月5—6日、8月19日、12月5—6日。白塔文管所杜建中所長對筆者調(diào)查給予大力關(guān)照,特此致謝。

[2] 李逸友:《呼和浩特市萬部華嚴(yán)經(jīng)塔的金元明各代題記》,《文物》1977年第5期;李逸友:《呼和浩特市萬部華嚴(yán)經(jīng)塔的金代碑銘》,《考古》1979年第4期;曹永年:《從白塔題記看明初豐州地區(qū)的行政建置——呼和浩特市萬部華嚴(yán)經(jīng)塔明代題記探討之三》,《內(nèi)蒙古師大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huì)科學(xué)版)1992年第3期;曹永年:《呼和浩特萬部華嚴(yán)經(jīng)塔明代題記探討》,《內(nèi)蒙古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huì)科學(xué)版)1981年增刊。

[3] 牛汝極:“Nestorian Inscriptions from China(13th—14th Centuries)”,《文化的綠洲——絲路語言與西域文明》,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323頁。

[4] P.G.Borbone,“Syroturcica 2:The Priest s?rgis in the White Pagoda”,Monumenta Serica,Vol.56,2008,pp.487—503.

[5] P.G.Borbone,“More on the Priest S?rgis in the White Pagoda:The Syro-Turkic Inscriptions of the White Pagoda,Hohhot”,in Li Tang & D.W.Winkler(eds.),From the Oxus River to the Chinese Shores:Studies on East Syriac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Berlin:LitVerlag,2013,pp.51-65.

[6] P.Zieme,AltuigurischeTexte der Kirche des OstensausZentralasienOld Uigur Texts of the Church of the East from Central Asia,Gorgias Eastern Christian Studies,Vol.41,2015,pp.175-176.

[7] 白玉冬、[日]松井太:《フフホト白塔のウイグル語題記銘文》,《內(nèi)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31輯,2016年,第29—77頁。

[8] [日]松井太著,白玉冬譯:《蒙元時(shí)代回鶻佛教徒和景教徒的網(wǎng)絡(luò)》,載徐忠文、榮新江主編《馬可·波羅 揚(yáng)州絲綢之路》,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283—293頁。

[9] 白玉冬、[日]松井太:《フフホト白塔のウイグル語題記銘文》,第42—44頁。有關(guān)該題記的詳細(xì)詞注,另請參見上述筆者與松井太的研究成果。

[10] N.Sims-Williams,The Christian Sogdian Manuscript C 2(Berliner Turfantexte,12),1985,p.105.

[11] N.Sims-Williams,Biblical and other Christian Sogdian Texts from the Turfan Collection(Berliner Turfantexte,32),2014,pp.92-93,105.

[12] 主要參見牛汝極《十字蓮花——中國元代敘利亞文景教碑銘文獻(xiàn)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頁第5行、第135頁第5行、140頁第4行、第148—149頁第4行;S.N.C.Lieu,L.Eccles,M.Franzmann,I.Gardner&K.Parry(eds.),Medieval Christian and Manichaean Remains from QuanzhouZayton),Corpus Fontium Manichaeorum Series Archaeologica et Iconographica,Turnhout:Brepols,2012,p.162,l .6,p.164,l.1,p.168,l.2,p.196,l.5,p.205,l.4,p.211,l.6.

[13] O.F.Sertkaya,“Zu den Name Türkischer Christen in VerlorengegAngenen altuigurischen Urkunden”,in T.Pang,Simone-Christiane Raschmann&G.Winkelhane(eds.),Unknown Treasures of the Altaic World in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5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Altaistic Conference,Institute of Oriental Manuscripts,Berlin:Klaus Schwarz,2013,pp.385,388-389.

[14] P.Zieme,Altuigurische Texte der Kirche des Ostens aus Zentralasien,pp.188-189.

[15] 張佳佳:《元濟(jì)寧路景教世家考論——以按檀不花家族碑刻材料為中心》,《歷史研究》2010年第5期;馬曉林:《元代景教人名學(xué)初探——以遷居濟(jì)寧的阿力麻里景教家族為中心》,《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huì)科學(xué)版)2016年第1期。

[16] 馬曉林:《元代景教人名學(xué)初探——以遷居濟(jì)寧的阿力麻里景教家族為中心》,《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huì)科學(xué)版)2016年第1期。

[17] [日]松井太著、白玉冬譯:《蒙元時(shí)代回鶻佛教徒和景教徒的網(wǎng)絡(luò)》,第289頁。

[18] [日]松井太、[日]荒川慎太郎編:《敦煌石窟多言語資料集成》,東京外國語大學(xué)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2017年,第100—101頁。

[19] 如Text E與Text J為哈密人所寫,Text K與Text L出自托克遜人之手,Text T為彰八里人所留。詳見白玉冬、[日]松井太《フフホト白塔のウイグル語題記銘文》,第37、39、40、45頁。

[20] [日]松井太:《蒙元時(shí)代回鶻佛教徒和景教徒的網(wǎng)絡(luò)》,第287—290頁。

[21] 主要參見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jì)》,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165頁;A.C.Moule和 P.Pelliot,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New York:Ams Press,1976,Vol.1,pp.181-183.

[22] 主要參見[日]佐伯好郎《內(nèi)蒙百靈廟付近に於ける景教徒の墓石》,[日]佐伯好郎《支那基督教の研究》第2卷,東京:春秋社,1943年,第414—473頁;[日]江上波夫《オロン·スム遺跡調(diào)査日記》,東京:山川出版社,2005年;蓋山林《陰山汪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199、270—288頁;牛汝極《十字蓮花——中國元代敘利亞文景教碑銘文獻(xiàn)研究》,第21、67—102頁;Halbertsma,Tjalling H.F,“Nestorian Grave Sites and Grave Material from Inner Mongolia”,“Characteristics of Nestorian Grave Material from Inner Mongolia”,in Early Christian Remains of Inner MongoliaDiscovery,Reconstructionand Appropriation,Leiden;Boston:Brill,2008,pp.159-213,pp.219-345;Li Tang,“NestorianRelics in Inner Mongolia”,in East Syriac Christianity in Mongol-Yuan China,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 Verlag,2011,pp.76-80。對唐莉論著的書評,見馬曉林《評〈蒙元時(shí)代中國的東方敘利亞基督教〉》,《國際漢學(xué)研究通訊》2014年第9期,第466—477頁。

[23] 牛汝極:《十字蓮花——中國元代敘利亞文景教碑銘文獻(xiàn)研究》,第67—72頁,“Nestorian Inscription sfrom China(13th—14th Centueies)”,pp.311-316.蓋山林、唐莉、魏堅(jiān)與張曉瑋認(rèn)為該墓碑使用文字除漢文、敘利亞文外,第三種文字為蒙古文。見蓋山林《元代汪古部地區(qū)的景教遺跡與景教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國蒙古史學(xué)會(huì)論文選集》,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6頁;Li Tang,“Nestorian Relics in Inner Mongolia”,p.77;魏堅(jiān)、張曉瑋:《陰山汪古與景教遺存的考古學(xué)觀察》,《邊疆考古研究》第14輯,2013年,第193—194頁。筆者確認(rèn)牛汝極給出的圖版,當(dāng)以牛先生之觀點(diǎn)為正。

[24] 主要參見佐伯好郎《元主忽必烈が歐洲に派遣したる景教僧の旅行誌》,東京:春秋社,1943年,第216—219頁;羅香林《唐元二代之景教》,香港:中國學(xué)社,1966年,第232—233頁;P.G.Borbone,“Some Aspects of Turco-Mongol Christianity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and Epigraphic Syriac Sources”,Journal of Assyrain Academic Studies,Vol.19,No.2,2005,pp.12-14。

[25] P.G.Borbone,“I Vangeli per la Principessa Sara,Un Manoscrit to Siriaco Crisografato,Gli?ngutCristani e Il Principe Giorgio”,Egitto e Vicino Oriente,Vol.26,2003,pp.63-82;“Some Aspects of Turco-Mongol Christia-nity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and Epigraphic Syriac Sources”,p.18.

[26] 泉州地區(qū)的景教墓碑等,主要參見S.N.C.Lieu,L.Eccles,M.Franzmann,I.Gardner& K.Parry(eds.),Medieval Christian and Manichaean Remains from QuanzhouZayton);牛汝極《福建泉州景教碑銘的發(fā)現(xiàn)及其研究》,《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7] 不否認(rèn)部分回鶻人或汪古人還具備漢語、契丹語、女真語、蒙古語等其他語言文字的能力。如白塔Text N回鶻文題記在正文taq?γu y?l t?rtün? ay n?ng bi? y[a]ng?qa tonga ars[la]n bitidim“我同娥阿薩蘭寫于雞兒年四月五日”后,寫有漢字“戲筆”。見白玉冬、[日]松井太《フフホト白塔のウイグル語題記銘文》,第9頁。

[28] 相關(guān)歸納與介紹,主要參見周清澍《汪古的族源——汪古部事輯之二》,《文史》第10輯,1980年,第101、116頁注釋2—5;蓋山林《陰山汪古》,第3—5頁;魏堅(jiān)、張曉瑋《陰山汪古與景教遺存的考古學(xué)觀察》,第193—194頁。茲不贅述。

[29] 周清澍:《汪古的族源——汪古部事輯之二》,第108—116頁。

[30] 蓋山林:《元代汪古部地區(qū)的景教遺跡與景教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87—89頁。

[31] 蓋山林:《陰山汪古》,第4—20頁。

[32] Li Tang,“The Turkic-Speaking Ongut Area”,in East Syriac Christianity in Mongol-Yuan China,pp.98-105;M.Paolillo,“White Tatars:The Problem of the Origin of the ?ngüt Conversion to Jingjiao and the Uighur Conhection,”in From the Oxus River to the Chinese ShoresStudies on East Syriac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pp.240-249;魏堅(jiān)、張曉瑋:《陰山汪古與景教遺存的考古學(xué)觀察》,第194—196頁。

[33] 關(guān)于汪古部政治中心變遷之研究,參見石堅(jiān)軍、張曉非《元初汪古部政治中心變遷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4年第3期。

[34] 《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2卷,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46—547頁。又見《元史》卷118《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923頁。

[35] (光緒)《代州志》卷6,第19頁。感謝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曹金成博士專為查找核對。又(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3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頁內(nèi)容大同小異。錄文又見周清澍《汪古的族源——汪古部事輯之二》,第101—102頁。引文中,□表示能夠確定個(gè)數(shù)的缺損文字。

[36] 白玉冬:《契丹祖源傳說的產(chǎn)生及其與回鶻之關(guān)系考辨》,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Vol.5,2013,pp.28-30。

[37] 蓋山林:《元“耶律公神道之碑”考》,《內(nèi)蒙古社會(huì)科學(xué)》1981年第1期。

[38] 迭屑指基督教徒,主要參見[法]伯希和著《唐元時(shí)代中亞及東亞之基督教徒》,載馮承鈞編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一編》,商務(wù)印書館1962年版,第62頁;Li Tang,“The Term ‘Diexie’(Persian:Tarsā;迭屑)”,in East Syriac Christianity in Mongol-Yuan China,pp.52-53。

[39] 關(guān)于中亞地區(qū)景教墓碑的介紹,主要參見牛汝極《中亞七河地區(qū)突厥語部族的景教信仰》,《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2012年第7期;[俄]科科夫措夫《阿力麻里出土的敘利亞基督教徒墓碑碑文考釋》,陳開科譯,《西域文史》第2輯,2007年,第245—254頁;牛汝極《新疆阿力麻里古城發(fā)現(xiàn)的敘利亞文景教碑銘研究》,《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第74—80頁,牛汝極《十字蓮花——中國元代敘利亞文景教碑銘文獻(xiàn)研究》,第57—66頁;劉迎勝《蒙元時(shí)代中亞的聶思脫里教分布》,《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3年第7期,第67頁。

[40] [法]伯希和:《唐元時(shí)代中亞及東亞之基督教徒》,馮承鈞譯,第55—56頁;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3頁。

[41] 《遺山先生文集》第27卷,《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65年版,第272—273頁。相關(guān)描述亦見于《金史》卷124《馬慶祥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695頁。

[42] 殷小平:《元代也里可溫考述》,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頁。

[43] 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元刻本)》卷43《世譜》,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65年版,第1—2頁。

[44] [日]佐伯好郎:《支那基督教の研究》第2卷,第150頁;殷小平:《元代也里可溫考述》,第182—185頁。

[45] 《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3649頁。

[46] 《元文類》下冊,第62卷,商務(wù)印書館1958版,第898頁。

[47] (民國)《隴右金石錄(十卷附校補(bǔ)一卷)》卷5,甘肅省文獻(xiàn)征集委員會(huì),1943年,第601、603頁。

[48] 有學(xué)者認(rèn)為汪氏非汪古族。相關(guān)介紹及批判見汪楷《元朝鞏昌汪氏的族屬探秘》,《內(nèi)蒙古社會(huì)科學(xué)》2000年第5期,第47—52頁;汪受寬、汪小紅《可信與不可信——對漳縣〈汪氏族譜〉的剖析》,《天水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8年第6期,第42—48頁;汪受寬《鞏昌汪氏的族屬及其與徽州汪氏的通譜》,《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第72—77頁。

[49] [法]伯希和:《唐元時(shí)代中亞和東亞之基督教徒》,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一編》,第49—70頁(原載T'oung Pao,Vol.28,1914,pp.623-644.)。

[50] A.Mingana,“The Early Spread of Christianity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Far East:A New Document”,reprinted from The 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Vol.9,No.2,1925,pp.297-371.中譯文見牛汝極、王紅梅、王菲合譯《基督教在中亞和遠(yuǎn)東的早期傳播》,收入牛汝極著《十字蓮花——中國元代敘利亞文景教碑銘文獻(xiàn)研究》,第163—211頁。

[51] Erica C.D.Hunter,“The Church of the East in Central Asia”,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University,pp.138-140;Maria Adelaide,Lala Comneno,“Nestorianism in Central Asia during the First Millennium:Archaeological Evidence”,Journal of the Assyrian Academic Society,2011,pp.20-53.

[52] “Christianity iii.In Central Asia And Chinese Turkestan”,Encyclop? diaIranica,pp.531-534.劉迎勝:《蒙元時(shí)代中亞的聶思脫里教分布》,第66—73頁;蓋山林:《元代汪古部地區(qū)的景教遺跡與景教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689—698頁;陳瑋:《公元7—14世紀(jì)景教在寧夏區(qū)域發(fā)展史研究》,《敦煌研究》2014年第1期;李榮輝、袁剛:《9—14世紀(jì)北方草原地區(qū)基督教初探》,《宗教學(xué)研究》2016年第3期。

[53] 陳懷宇:《高昌回鶻景教研究》,載氏著《景風(fēng)梵聲——中古宗教之諸相》,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58—103頁;初刊《敦煌吐魯番研究》第4卷,1999年。

[54] 榮新江:《9、10世紀(jì)西域北道的粟特人》,載氏著《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139—142頁;初刊吐魯番學(xué)研究院編《第三屆吐魯番學(xué)暨歐亞游牧民族的起源與遷徙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huì)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55] [英]西姆斯·威廉姆斯著:《從敦煌吐魯番出土寫本看操粟特語和突厥語的基督教徒》,陳懷宇譯,《敦煌學(xué)輯刊》1997年第2期;王菲譯:《敦煌吐魯番文獻(xiàn)所記突厥和粟特基督徒》,載牛汝極著《十字蓮花:中國元代敘利亞文景教碑銘文獻(xiàn)研究》,第212—220頁。

[56] 張廣達(dá):《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地區(qū)的般次和使次》,載張廣達(dá)著《西域史地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340頁;初刊《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jì)念論文集》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7] 《宋會(huì)要輯稿》蕃夷4《龜茲》,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7720頁;郭聲波點(diǎn)校:《宋會(huì)要輯稿·蕃夷道釋》,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頁。部分學(xué)者認(rèn)為龜茲回鶻有別于西州回鶻。如錢伯權(quán)《龜茲回鶻國始末》,《新疆社會(huì)科學(xué)》1987年第2期。然引文之前,《宋會(huì)要輯稿》言“或稱西州回鶻,或稱西州龜茲,又稱龜茲回鶻,其實(shí)一也”,這是時(shí)人的理解。關(guān)于龜茲回鶻隸屬西州回鶻的考證,主要參見田衛(wèi)疆《北宋時(shí)期西州回鶻相關(guān)史實(shí)考述》,《西域研究》2003年第1期。

[58] 《宋史》卷4《太宗紀(jì)四》,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2頁。

[59] 陳懷宇:《高昌回鶻景教研究》,第89頁;王媛媛:《五代宋初西州回鶻“波斯外道”辨釋》,《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2期。

[60] J.Hamilton,Manuscrits Ou?gours du IXe-Xe siècle de Touen-Houang,Textes établis,Traduits,Paris:Peeters,1986,pp.109-110.

[61] O.F.Sertkaya,“Zu den Namen türkischer Christen in verlorengegangenenaltuigurischenUrkunden”,pp.385,392-392;P.Zieme,Altuigurische Texte der Kirche des OstensausZentralasien,p.187.

[62] [日]森安孝夫:《シルクロードのウイグル商人——ソグド商人とオルトク商人の間——》,載樺山紘一等編《中央ユーラシアの統(tǒng)合》(巖波講座世界歴史11),東京:巖波書店,1997年版,第110—111頁;榮新江:《9、10世紀(jì)西域北道的粟特人》,第132—135頁。

[63] [日]森安孝夫:《ウイグル語文獻(xiàn)》,載山口瑞鳳編《講座敦煌6》(敦煌胡語文獻(xiàn)),東京:大東出版,1985年,第1—98頁;吉田豊:《ソグド語文獻(xiàn)》,載山口瑞鳳編《講座敦煌6》(敦煌胡語文獻(xiàn)),第187—204頁。

[64] J.Hamilton,Manuscrits Ou?gours du IXe-Xe siècle de Touen-Houang;N.Sims-Williams &J.Hamilton,Doc-uments Turco-Sogdiens du IXe-Xesiècle de Touen-Houang,London: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1990.

[65] 相關(guān)釋讀參見J.Hamilton,Manuscrits Ou?gours du IXe-Xe siècle de Touen-Houang,pp.109-110.牛汝極、楊富學(xué)《敦煌出土早期回鶻語世俗文獻(xiàn)譯釋》,《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筆者對上述釋讀,大體表示贊同。個(gè)別細(xì)微差異,容另文詳述,茲不贅述。

[66] [日]前田直典:《十世紀(jì)時(shí)代の九族達(dá)靼——蒙古人の蒙古地方の成立——》,載氏著《元朝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xué)出版會(huì),1973年,第239頁;初刊《東洋學(xué)報(bào)》第32卷第1號,1948;陳得芝:《十三世紀(jì)以前的克烈王國》,載氏著《蒙元史研究叢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218頁;初刊《元史論叢》1986年第3期。

[67] N.Sims-Williams & J.Hamilton,Documents Turco-Sogdiens du IXe-Xe Siècle de Touen-Houang,p.41.以下本稿所引粟特語文書的譯文中,…表示無法認(rèn)讀的殘存文字,【】為文書殘損部分,()與[]內(nèi)文字分別為原著者的補(bǔ)充說明與推測復(fù)原。

[68] N.Sims-Williams,J.Hamilton,Documents Turco-Sogdiens du IXee-Xe Siècle de Touen-Houang,p.45.

[69] 相關(guān)論述,參見白玉冬《于闐文P.2741文書所見韃靼駐地Buh?thum考》,《西域文史》第2輯,2007年,第235—238頁;白玉冬《十至十一世紀(jì)漠北游牧政權(quán)的出現(xiàn)——葉尼塞碑銘記錄的九姓韃靼王國》,《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70] N.Sims-Williams & J.Hamilton,Documents Turco-Sogdiens du IXe-Xe Siècle de Touen-Houang,pp.23-25.

[71] N.Sims-Williams & J.Hamilton,Documents Turco-Sogdiens du IXe-Xe Siècle de Touen-Houang,pp.23.

[72] 張廣達(dá):《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地區(qū)的般次和使次》,第335—340頁。

[73] [日]代田貴文:《カラハン朝の東方発展》,《中央大學(xué)大學(xué)院研究年報(bào)》第5輯,1976年,第257頁,第268—269頁尾注6。

[74] 有關(guān)改宗,主要參見D.M.Dunlop,“The Karaits of Eastern Asia”,BSOAS,Vol.11,No.2,1944,pp.277-278;羅香林:《唐元二代之景教》,第156—157頁。

[75] 洪皓:《松漠紀(jì)聞》卷1,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7冊,第696—697頁。

[76] 相關(guān)討論參見[日]長澤和俊《遼代吐蕃遣使考》,載氏著《シルクロード史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huì),1979年,第340—346頁。

[77] 相關(guān)介紹,見蓋山林《陰山汪古》,第1—2頁;魏堅(jiān)、張曉瑋《陰山汪古與景教遺存的考古學(xué)觀察》,第193—194頁。

[78] P.G.Borbone,“I Vangeli per la Principessa Sara.Un ManoscrittoSiriacoCrisografato,Gli?ngutCristani e Il Principe Giorgio”,p.75;“Some Aspects of Turco-Mongol Christianity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and Epigraphic Syriac Sources”,p.18;[法]伯希和:《唐元時(shí)代中亞和東亞之基督教徒》,第62—6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州市| 深泽县| 诏安县| 剑阁县| 当阳市| 抚州市| 贺州市| 陆河县| 渝北区| 夏邑县| 五华县| 阜宁县| 屏东市| 黄平县| 正阳县| 静安区| 白河县| 莱芜市| 隆尧县| 合江县| 临泉县| 成都市| 外汇| 长顺县| 申扎县| 安平县| 福建省| 塘沽区| 工布江达县| 遂平县| 铜川市| 同德县| 耿马| 平原县| 临澧县| 惠州市| 巴塘县| 宜宾市| 都兰县| 高青县| 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