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 賈小軍 武鑫
- 2459字
- 2025-04-28 13:14:22
二 學術史回顧
有關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晉十六國鎮墓文、墓券資料,主要集中在相關考古報告及其他考古文獻中。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甘肅省文物隊等編《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3]、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酒泉十六國墓壁畫》[4]、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壹)[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敦煌祁家灣西晉十六國墓葬發掘報告》[6]、王素、李方《魏晉南北朝敦煌文獻編年》[7]、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佛爺廟灣西晉畫像磚墓》[8]、[日]關尾史郎編《中國西北地域出土鎮墓文集成(稿)》[9]、夏鼐《敦煌考古漫記(一)》[10]、張勛燎、白彬《中國道教考古》(第一卷)[1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簡報》[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州哈拉和卓古墓群發掘簡報》[13]、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組《敦煌晉墓》[14]、鐘長發、寧篤學《武威金沙公社出土前秦建元十二年墓表》[15]、嘉峪關市文物管理所《嘉峪關新城十二、十三號畫像磚墓發掘簡報》[16]、甘肅省敦煌縣博物館《敦煌佛爺廟灣五涼時期墓葬發掘簡報》[17]、張小舟《北方地區魏晉十六國墓葬的分區與分期》[18]、吐魯番地區文物保管所《吐魯番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夫人彭氏墓》[19]、連劭名《建興廿八年“松人”解除簡考述》[20]、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酒泉西溝村魏晉墓發掘報告》[21]、張掖地區文物管理辦公室、高臺縣博物館《甘肅高臺駱駝城畫像磚墓調查》[22]、曹國新《駱駝城遺址出土珍貴文物》[23]、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臺縣博物館《甘肅高臺縣駱駝城墓葬的發掘》[2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臺縣博物館《甘肅高臺地埂坡晉墓發掘簡報》[25]、趙雪野、趙萬鈞《甘肅高臺魏晉墓墓券及所涉及的神祇和卜宅圖》[26]、劉衛鵬《甘肅高臺十六國墓券的再釋讀》[27]、寇克紅《高臺駱駝城前秦墓出土墓券考釋》[28]、張俊民《甘肅玉門畢家灘出土的衣物疏初探》[29]、寇克紅《高臺駱駝城前涼墓葬出土衣物疏考釋》[30]、楊國譽《“田產爭訟爰書”所展示的漢晉經濟研究新視角——甘肅臨澤縣新出西晉簡冊釋讀與初探》[31]、竇磊《畢家灘出土衣物疏補釋》[32]、魯家亮《甘肅臨澤田西晉〈田產爭訟爰書〉芻議》[33]、張榮強《甘肅臨澤新出西晉簡冊考釋》[3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庫車友誼路魏晉十六國時期墓葬2007年發掘簡報》[3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庫車友誼路魏晉十六國墓葬2010年發掘報告》[36]等。
在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學者們對這些鎮墓文、墓券進行了整理、考釋與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李壽岡《也談“地券”的鑒別》[37]、黃烈《略論吐魯番出土的“道教符箓”》[38]、吳天穎《漢代買地券考》[39]、譚蟬雪《三教融合的敦煌喪俗》[40]、劉昭瑞《談考古發現的道教解注文》[41]、張傳璽主編《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42]、黨壽山《武威文物考述》[43]、[日]池田溫著、龔澤銑譯《中國古代籍帳研究》[44]、黃景春《早期買地券、鎮墓文整理與研究》[45]、張傳璽《契約史買地券研究》[46]、魯西奇《中國古代買地券研究》[47],羅操《東漢至南北朝墓券研究》[48]、劉瑞明《吐魯番出土“隨葬衣物疏”雜釋》[49]、呂志峰《東漢買地券著錄與研究概述》[50]、黃景春《地下神仙張堅固、李定度考述》[51]、黃景春《王當買地券的文字考釋及道教內涵解讀》[52]、王育成《考古所見道教簡牘考述》[53]、魯西奇《漢代買地券的實質、淵源與意義》[54]、呂志峰《東漢鎮墓文考述》[55]、張全民《曹魏景元元年朱書鎮墓文讀解》[56]、儲曉軍《敦煌魏晉鎮墓文研究》[57]、劉宵《新疆庫車友誼路墓葬M3的年代問題》[58]、韋正《試談庫車友誼路古墓群的年代和墓主身份》[59]、田河、秦鳳鶴《甘肅高臺駱駝城前涼胡運于墓隨葬衣物疏考釋》[60]、何穎《試析漢晉時期朱書陶文的鎮墓功能》[61]、吳浩軍《河西鎮墓文叢考——敦煌墓葬文獻研究系列之五》[62]、李建平《關于〈高臺駱駝城前涼墓葬出土衣物疏〉的幾個問題》[63]等。
此外,相關魏晉南北朝河西史研究專著也涉及了鎮墓文、墓券以及該時期河西社會生活史的內容。代表性的成果有:齊陳駿《五涼史略》[64]、齊陳駿《河西史研究》[65]、武守志《一字軒談學錄》[66]、吳廷楨、郭厚安主編《河西開發研究》[67]、趙向群《五涼史探》[68]、岳邦湖等《巖畫及墓葬壁畫》[69]、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70]、齊陳駿主編《西北通史》(第二卷)[71]、田澍主編《西北開發史研究》[72]、趙向群《甘肅通史(魏晉南北朝卷)》[73]、田澍、何玉紅主編《西北邊疆社會研究》[74]、賈小軍《魏晉十六國河西史稿》[75]、張曉東《嘉峪關魏晉民俗研究》[76]、高榮主編《河西通史》[77]、孫彥《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研究》[78]、賈小軍《魏晉十六國河西社會生活史》[79]、郭永利《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80]等。此外,陳垣《跋西涼戶籍殘卷》[81]、楊際平《敦煌吐魯番出土經濟文書雜考》[82]、劉漢東《從西涼戶籍殘卷談五涼時期的人口》[83]、郭永利、楊惠福《敦煌翟宗盈墓及其年代》[84]、孫彥《考古所見魏晉十六國時期的宗教信仰——以河西走廊為例》[85]、何雙全、狄曉霞《甘肅省近年來新出土三國兩晉簡帛綜述》[86]、郭永利《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宴飲、出行圖的類型及其演變》[87]等論文也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考述與研究。
綜上所述,學界關于相關問題的關注,涉及鎮墓文、墓券、衣物疏等墓葬文獻的整理、考釋和研究,從形式上基本上涵蓋了這一研究的主要內容,并且在部分研究領域內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就研究的深度而言,仍然處于初始階段,如許多研究僅執著于鎮墓文、墓券等的字、詞、句的釋讀及文本探究,將這些墓葬文獻與所出土墓葬作宏觀研究的較少;部分研究考古學、歷史學及其他之間的學科結合不夠理想,甚至出現各說各話的現象;重復研究較多而創新較少;等等。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相關研究并未開拓出更廣闊的學術空間,而是繼續在先賢開拓的研究領域內徘徊。又由于近年來發現的許多鎮墓文、墓券資料尚沒有進行較全面的整理,深層次的研究很難展開,因此也就很難了解其中所反映的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社會歷史信息。當然上述問題的存在與鎮墓文、墓券等墓葬文獻的性質有關,但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的研究顯然并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仍有可以取得進步的空間。就此而言,本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