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 賈小軍 武鑫
- 622字
- 2025-04-28 13:14:22
導論
一 研究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
“鎮墓文”又稱“解注文”“解謫文”“劾鬼文”等,是指東漢中后期出現的用朱砂書寫在鎮墓陶器上的解殃文辭,主要目的是為地下死者解謫祛過,為世上生人除殃祈福,免再受罰作之苦,祈求保佑生人家宅安寧,使死者的冢墓穩定;同時也是為了隔絕死者與其在世親人的關系,使之不得侵擾牽連生人[1]。“墓券”亦稱“買地券”,亦為同一性質的墓葬文書,即借其向地下鬼神通告亡人之歿亡,并祈求得到地下鬼神的接納與保佑。鎮墓文以鉛人、金玉奉獻給地下鬼神以解除喪葬動土對地下神祇的冒犯,墓券(買地券)則通過向地下鬼神購買葬地以得到地下鬼神的保佑[2]。

敦煌博物館藏鎮墓瓶(賈小軍攝)
河西走廊出土過較多魏晉十六國時期的鎮墓文與墓券,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點,對研究古代河西歷史文化,了解古代河西民眾社會生活狀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學界以此為對象的研究尚不多見。整理研究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晉十六國時期鎮墓文與墓券,對我們深入了解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河西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將是今后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歷史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此外,本課題的研究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晉十六國時期鎮墓文、墓券進行整理研究,揭示該時期河西民眾社會生活狀況及喪葬習俗,對合理、有效利用河西豐富的民俗旅游資源,提升河西旅游業的文化品位,打造河西旅游文化精品,帶動本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敦煌博物館藏鎮墓瓶(賈小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