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江發展:錢塘江歷史文化散紀
- 丁賢勇等
- 33998字
- 2025-04-25 19:10:59
錢塘江:浙江的母親河(緒論)
丁賢勇
流域是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集水區,是一個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過的整個地區。錢塘江流域分水線包圍的山脈,主要有天目山、黃山、懷玉山、仙霞嶺、大盤山、天臺山、四明山,流域內部有白際山、千里崗、龍門山、會稽山等,穿插其間,海拔均在1500—1800米。錢塘江流域面積55558平方公里,其中浙江省境內面積48080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陸域面積的47%;干流總長668公里。以河口流量排名,錢塘江位居全國第24位(年平均1280立方米/秒)。[1]
流域是以山脊(坡地)線為界的一個獨立的自然區域。因山水相隔,流域往往成為人類活動的基本范圍,在區域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獨特作用,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交通圈、經濟圈、貿易區,甚至是婚姻圈、文化圈、信仰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錢塘江就形成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區域。
錢塘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浙江省第一大河,是浙江的母親河。它位于安徽省、浙江省,古稱“浙江”,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地理篇載“錢塘江總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自古以來,錢塘江是浙江的交通要道,自然條件和航運條件最為優越。歷史上,錢塘江水運之價值不僅在于下游地區與大運河相連接,還在于上游與皖、贛、閩的聯通。據1934年《第二次申報年鑒》載:“帆船通行線路尤多,通外省者,除與江蘇交通極便外,并由徽江以達安徽屯溪,由衢江以達江西(和福建)邊界。”(第968頁)從而成為中國東部地區溝通華北、華東與華中、華南、西南的最為重要的內陸通道。
錢塘江,是越文化的發源地,江南文化的核心區域。是宋明理學產生發展及至頂峰的區域,明清以來中國十大商幫中有新安、龍游、寧波三大商幫產生于此,也是今天中國新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錢塘江,流經明清時期的徽州(今黃山)、衢州、處州(今麗水)、金華、嚴州(今并入杭州市)、杭州、紹興七府,還可加上進入杭州灣的寧波、嘉興、松江(今并入上海市)三府及今天的舟山市。
錢塘江分為上游新安江與蘭江,中游富春江,下游錢塘江,自杭州灣注入東海。錢塘江,每一段有每一段的精彩,每一段有每一段的驚喜。一山一水,一城一鎮,以水系城,蜿蜒向東。
一 新安如畫境
錢塘江有南、北兩源,均發源于安徽省休寧縣。
北源新安江,又稱徽港、青溪、歙港,發源于休寧縣西南馮村鄉東南,與江西省婺源縣交界懷玉山脈主峰六股尖的東坡,海拔1629.8米。另說為休寧縣馮村鄉南部與婺源縣交界處的五股尖山,海拔1618.4米。徽州(今黃山市)境內江道長242公里,流域面積6500平方公里,占新安江流域面積一半以上,占錢塘江流域面積的11.9%。新安江干流全長373公里,流域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經淳安縣至建德市梅城鎮——原嚴州府治所在。
徽州,在安徽省的南部,長江南側。其地理格局,中間徽州盆地,四面群山環繞。東為天目山,主峰清涼峰,海拔1787米;南為白際山脈即歙縣的發祥地,主峰擱船尖,海拔達1481米;西邊是牯牛絳(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最高峰牯牛大崗海拔1728米;北為黟山即黃山,綿亙于歙縣、黃山區、休寧、黟縣之間,最高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中間有黟縣盆地(長20公里、寬8公里)與屯溪盆地(長60公里、寬10—20公里)。

徽州水系、物產與水上交通示意圖
徽州,古稱歙州、新安。先秦為古越所在地,秦時設黟、歙二縣。魏晉時期,北方戰亂,“中原衣冠”世家大族紛紛南遷,有部分來到徽州山間,“依阻山險,不納王租”,后被孫權稱為山越。隋開皇九年(589)設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方臘起義被鎮壓后,朝廷為炫示武功并警戒嚴管“首惡之地”,改歙州為徽州(另改睦州為嚴州),取“繩索、捆縛”之意。有趣的是,南宋紹興五年(1135)趙佶客死金地,廟號徽宗。明清時期為徽州府,府治在今歙縣徽城鎮。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今前四縣屬黃山市,績溪屬宣城市,婺源屬江西省上饒市。1988年4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下轄上述四縣,另加屯溪、黃山、徽州三區。傳承800多年的府地市級名稱不復存在。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稱徽幫。明代《徽州府志》載:“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徽商開始活躍約在宋代,明代后期到清代中期達到全盛,太平天國運動以后開始衰落。徽州人雖“寄命于商”,卻“賈而好儒”,可稱儒商,稱雄中國商界500年。徽商對儒學的尊崇,祖訓門風,可謂先天素養。特別是南宋新安理學興盛后,崇儒重學的風氣日熾,仁、義、禮、智、信也作為徽商的基本準則,“不取不義之財”“達則兼濟天下”。衣錦還鄉后,除求田問舍,定會輸金捐銀,進行公益建設,修橋、鋪路、立祠、興學,并置橋田、亭田、祠田、學田等,以保證公共建筑永續不斷。于是,徽州有了“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重文風氣,“一村之中不染他姓”的村落鏡像,“千年之冢,不動一抔;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之譜,絲毫不紊”的宗族秩序。“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徽商的崛起不僅涵養了徽州這一方水土,而且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樸學、新安畫派、新安篆刻以及吃(徽菜)、穿、住(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雕)行、娛(徽劇)等生活方式,亦隨著徽商的經營活動順流而下,傳播江南,并走向大江南北。在江南地區,到處可見的傳統建筑中的粉壁黛瓦馬頭墻,就是傳承徽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今天,博大精深的徽學,與敦煌學和藏學一起被譽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顯學。古徽州文化旅游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包括徽州古城、牌坊群·鮑家花園、潛口民宅、呈坎、唐模五大景區。

黃山秀色(2005年,丁镠音攝)
因為群山四圍,在傳統時代里,水路是走出徽州的最好選擇。新安江,橫貫徽州,山環水繞,吸納徽州大部分的地表水系,將一府六縣緊緊攬入懷中。當地自古流傳著一句話“不慌不忙,三日到余杭”,憑一葉扁舟,從僅及腰深的山溪出發,順流而下,一路到達錢塘,然后滲入富庶江南的角角落落。“一灘復一灘,一灘高十丈。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如果是逆水行舟,有所謂“十日上徽州”之說。當然,也有從陸路走出大山的。徽州府城,就有九條驛道通往四方,俗稱九龍出海。全徽州主要有府城—績溪—安徽寧國(今慈張公路)、績溪—涇縣、府城—青陽、黟縣—太平甘棠、府城—安慶,府城—江西浮梁、府城—休寧—饒州(鄱陽),府城—浙江開化、休寧—遂安龍山街、休寧—淳安、府城—昱嶺關—昌化(今杭徽公路)、績溪—昌化(今杭徽古道),杭州—徽州間翻山越嶺陸行,少不了要近10日的旅程。
新安江干流為率水(南港),主要支流有橫江(東港)、練江等。
北源從六股尖而下,至鳧溪口,始稱率水(因上游有古率山得名),又稱南港、漸江,至屯溪橋與橫江匯合進入新安江,長159公里,流域面積1512平方公里,占新安江(徽境)流域面積的23.4%。
休寧,是黃山市下轄縣,三國時設縣治在鵂山(又名靈鳥山,今鳳凰山)之南,取名休陽縣;因避吳景帝孫休名諱,改名海陽縣,晉又改海寧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取休陽、海寧各一字,改名休寧縣。縣城海陽,距屯溪18公里。民國四年(1915),胡開文墨店生產的藥墨,萬安“方秀水元記”“吳魯衡”“胡茹易”羅盤店生產的日規,汪聲潮監制的紅茶,均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牌獎。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緒六年(1880),休寧出19名文武狀元,稱中國第一狀元縣。也是“鄉村旅游福地”“中國有機茶之鄉”。
休寧溪口是率水上游與中下游的分界線,也是率水最重要的水陸碼頭、第一重鎮。在傳統時代,新安江木帆船可達溪口,溪口水埠作為率水往來杭州的起點和終點,故有“杭埠”美稱。東距縣城近25公里,南過龍灣可達浙江開化,西經板橋可到江西婺源,北達黟縣、祁門,故有皖、蘇、浙、閩、贛、湘、鄂“七省通衢”之稱。
橫江,發源于黟縣漳嶺的白頂山(在洪星鄉聯光村東部邊緣,與際聯鄉交界,海拔1130米),又稱東港、吉陽水、白鶴溪,是新安江較大的支流,過去一直將橫江作為新安江之正源。從源頭漳水開始,到漁亭折向東南始稱橫江,至屯溪老橋下,匯入新安江。全長65公里,流域面積997平方公里,占新安江流域(徽境)面積的15.4%。
漁亭,《太平寰宇記》載,商旅至此,“舍舟登陸止此東水”,是新安江水運中最西的碼頭,也為陸路寧國府至池州府的寧池古道(官路)所經,為商家必經之地,是華中與華東貨運的中轉站之一,也有“七省通衢”之稱。漁亭距屯溪41公里,黟縣縣城碧陽鎮12公里,黃山風景區49公里,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11公里、宏村24公里。

世界遺產宏村(2017年,丁镠音攝)
黟縣,是黃山市下轄縣,因黟山(黃山)而得名,居黟縣盆地中。縣城碧陽鎮,距屯溪54公里。繭絲綢產業為皖省第一,素稱“竹木之鄉村”,為全國重點產茶縣,有塔川國家森林公園。歷史上名人薈萃,有張小泉(明崇禎年間)、俞正燮(1775—1840)、賽金花(1870—1936)、黃士陵(1849—1908)、汪大燮(1859—1929)、舒繡文(1915—1969)等。徽州“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倚莊園”,青山綠水,粉墻黛瓦,云霧低蕩,桃源景象,躍然眼前。黟縣又被稱為“中國畫里鄉村”。有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古村落。西遞,距縣城8公里,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124幢、祠堂4幢、牌樓1座,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館”“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譽。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評曰:“中國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徽文化和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具體體現,中國民間建筑藝術的寶庫。”宏村,位于黃山南麓,以其田園風光、古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教科文組織專家評曰:“像宏村這樣美麗的鄉村水街景觀可以說是舉世無雙。”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因峰巖青黑,遙望蒼黛,得名黟山。后因傳說遠古黃帝曾在此煉丹,故名黃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共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1860米)、天都峰(1810米)并稱三大黃山主峰。其代表性景觀有“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及黃山松。徐霞客贊嘆:“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后人將其概括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世界遺產黃山(2005年,丁镠音攝)
橫水上最重要的水埠碼頭就數萬安鎮了。萬安,西距休寧縣城4公里,萬安老街依江而建,綿長2.5公里,舊時為休寧九大街市之首,也是古徽州最長的一條街,為徽州四大名鎮之一,有所謂“小小休寧縣,大大萬安街”之說。
橫江主河道上游流經齊云山,它距休寧縣城海陽鎮15公里,因“一石插天,直入云霄”而得名,是有“黃山白岳”連稱的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有36奇峰、72怪巖,乾隆題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而且,齊云山還是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
練江,發源于黃山東麓黃花尖(海拔974米)西麓,又名徽溪、西溪、練溪,是新安江上游較大的支流之一。以揚之水為正源,為一扇形水系。揚之水、豐樂水、富資水、布射水四條河于歙縣匯合后始稱練江,至浦口入新安江。全長65公里,流域面積1576平方公里,占新安江流域(徽境)面積的24.4%。
其中,揚之水(又名揚之河、練水、練河、東河)有三源。正源出績溪龍聳山,績溪境內長42公里,中經績溪縣城華陽鎮。華陽鎮,為皖南腹地的南北通衢,自古就有“左接金陵右拉杭”之譽。西源大源,古稱蘆水,源于上金山南麓,長46公里。東源登源,源出古杭徽古道“江南第一關”大鄣山逍遙巖,長55公里。三源于臨溪匯合,經江村環入歙縣境,歙縣境內18公里。臨溪,西臨登源河,北倚揚之河,距績溪縣城11公里,為黃山與浙贛要沖,歷史上是著名的水陸碼頭、商品的集散轉銷口岸,今有京福高鐵、皖浙鐵路和215省道貫穿南北。有“蠶鄉”之美譽。
績溪,現為宣城市下轄縣。位于黃山與天目山連接部,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40多座,重巒疊嶂,稱“宣歙之脊”。山谷相間,呈“多”字形延展。唐永泰二年(766),平息旌德縣王萬敵起義,刺史長孫全緒奏置績溪縣。胡開文墨莊所制“地球墨”,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由績溪民間鄉土菜肴演變形成的徽菜,躋身于中華八大菜系,因此績溪有“徽廚之鄉”“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之稱。績溪森林覆蓋率達到76.5%,為聯合國綠色產業示范區、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主要名人有胡舜陟(1083—1143)、胡宗憲(1512—1565)、胡雪巖(1823—1885)、胡適(1891—1962)等。
豐樂水(西河),源于黃山興嶺,長64公里,流域面積392平方公里,沿河有巖寺、潛口、呈坎、唐模、篁墩、棠樾等著名村鎮,是徽墨的主產地。
巖寺,東距歙縣縣城11公里、西距屯溪15公里,位于徽州區東部,處皖南山區最大的盆地,歷為皖南重鎮,今為區委、區政府所在地,是徽州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皖南主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里交通四通八達,有徽杭高速、合銅黃高速、蕪屯公路、205國道和皖贛鐵路過境。向北54公里,為世界旅游勝地黃山,有“黃山南大門”之稱。過去商品運輸以豐樂水運為主,人們便在水上做鹽商木客。當地有“養七不養八,養八就要殺”,指孩子長到8歲,就要幫助分擔家務,或外出學藝謀生,這也推動了徽商發展。明代汪道昆《太函副墨》說“巖鎮什七賈而什三儒”,重商重文,蔚然成風。流傳著“書聲喧兩市,一鎮四狀元”的佳話,南唐及宋明清各有一人狀元及第。唐末以來,這里還是徽墨主產地,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說。今天這里依然有曹素功墨廠,曹墨遠銷各地。這里還是新四軍軍部所在,有“北有延安,南有巖寺”“江南小延安”之稱。
潛口,古稱阮溪、潛川。地據黃岳、天馬之間,為黃山南面萬山之出口,距屯溪21公里、巖寺5公里。“潛”有兩義,一為紀念陶淵明(名潛)在此隱居,二指當地為眾山之口,萬峰潛伏于后。交通便捷,205國道、黃千旅游公路、呈歙旅游公路、合銅黃高速公路對接口于潛口;京福、杭黃、皖贛高速鐵路途經。當地遷建形成的潛口民宅(紫霞山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呈坎,原名龍溪,已有1800多年歷史,朱熹稱之為“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現有國家重點保護文物21處,被譽為“國寶之鄉”,稱“錦繡江南第一村”。村落按《易經》的“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八卦風水理論布局,依山傍水,有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龍溪河猶如玉帶,呈S形由北向南穿村而過,形成陰陽魚的分界線;村四周有八山矗立,構成天然八卦圖。人文八卦與天然八卦巧妙融合,稱為“中華八卦村”,是中國古村落建設的奇跡,也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之一。當地還有傳承千年的“游呈坎一生無坎”的過坎文化。劉海粟曾說“登黃山不可不去呈坎”。
唐模,距徽州區巖寺鎮10公里,距屯溪26公里,為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創建,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后唐時,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的恩榮,決定依盛時規模建立村莊,取名“唐模”(一說以唐時的模式、標準建立)。迎村驛道穿檀干園(取《詩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過,水口以橋堰為關鎖,以亭廟坊為鎮物,以古樹山巒為背景,將山水、田疇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園林風格,有“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之譽。并模擬西湖景致,修筑亭臺樓閣、水榭長橋,湖堤植檀花和紫荊,園內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等勝景,故又稱“小西湖”。汪華(586—649),績溪登源里汪村人,隋末割據一方,“鎮靜地方,保境安民”,促進山越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唐武德五年(622)歸唐為臣,受高祖封上柱國、越國公、總管六州諸軍事兼歙州刺史,貞觀二年(628)入朝為臣(左衛白渠府),以使徽民得以休養生息,文教隨之發展,死后謚“忠烈王”。百姓奉其為神,有“汪公大帝”“太陽菩薩”“太平之主”之稱,成為當地的汪王信仰。徽州廟會“以祭祀汪華為最”,在其生日正月十八舉辦的“花朝廟會”,成為當地最久遠、最重要的一項民俗活動。汪氏宗族在唐開元(713—741)間成為名門望族世家。其后裔人丁興旺,有“四門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說,自唐至清有807人中進士,其中8人中狀元。
棠樾,為中國“牌坊之鄉”,歙縣城西5公里,諧音“棠”為“唐”,“樾”為“越”,為紀念唐代越國公汪華,也寓意甘棠樹枝葉繁茂、利及后人。為鮑氏村落,歷代以經商為生。以牌坊群而聞名于世,七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三清四,勾勒出傳統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體現“以商入仕,以仕保商”的基本信念。牌坊群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堅實挺拔、高大恢宏、華麗軒昂。其中有兩座為貞潔坊。歙縣現存82座牌坊中,貞節牌坊占到37座。新南街有座建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的孝貞烈坊,上刻:徽州府屬孝貞烈節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訴說著“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語出《二程遺書》卷二十二)的殘忍與悲涼。
富資水,源出黃山黑門尖、上揚尖等山峰南麓,有豐、防二源。豐源出績溪縣南界之上揚尖金坑,至小石門納白蛇溪,再經巖源、上豐,到豐口與防源匯合;防源出黑門尖,至許村納前溪,經跳石,至下蒲田納塔山水,到豐口與豐源匯合。流經富堨至沙溪,納白沙河,流至歙縣縣城附近。長38公里,寬30余米,流域面積212平方公里,河床多積砂卵石。
許村,位于歙縣縣城西北20公里,源于漢唐。南宋徽商興起后,依托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徽安古道(箬嶺官道,徽北要沖)走向繁榮。明清時期,村落因徽商發達而迅速發展。許村有“三代不讀書,不如一窩豬”之諺,是歷史上有名的“進士村”,曾出1名狀元、27名進士;現在仍有“一村四院士”“一門四博士”的佳話。至今保存有元明清和近代徽派建筑100余座,保持“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風水態勢。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布射水,源出績溪南界黃山上揚尖東南麓,流經大谷運至雙河納跳嶺河水,再經歙縣雙河、黃村、宋村、岑山至縣城附近,與揚之、富資、豐樂等水匯合而注入練江。河道長35公里,寬25—40米,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河床多砂卵石。
歙縣,是黃山市下轄縣,舊徽州府治所在地,治所今徽城鎮,是徽州府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有中國歙硯之鄉、徽墨之鄉(曹素功)、徽劇(徽班)之鄉、徽文化之鄉、牌坊之鄉,及“徽商故里”“東南鄒魯”“程朱故里”等美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徽州國家森林公園。明清兩代有542個進士,1531個舉人,并因“父子尚書”“同胞翰林”流譽鄉里,“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為美談。歙縣有畢昇(約971—1051)、方臘(約1076—1121,一說睦州青溪人)、陶行知(1891—1946)等歷史名人。
漁梁,出歙縣南門,從西干山下沿練江走新安古道,下行3里處,曾是徽商出入徽州府的咽喉要道,最盛時碼頭上時常停靠著300余艘大小船只,是徽州最繁華的水運商埠和商業街區之一。因其形態似魚稱魚(漁),梁即為水壩。漁梁壩是隋末地方首領汪華所建,以徽式風格榫頭,將塊塊重達數噸的花崗巖巨石牢牢鎖住,有“江南都江堰”之譽。
練江,沿歙縣東南下行15里,至浦口,匯入西來之新安江。
屯溪,處白際山—天目山、黃山之間的休屯盆地,“兩江交匯,三省通衢”,扼橫江、率水與新安江匯合處,是皖浙贛結合部及古徽州最重要的商埠,為休寧縣首鎮。歷史上,屯溪以其水運優勢而成為皖南物資集散中心和經濟中心,孕育產生了明清中國十大商幫之首的徽州商幫(新安商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已是中國著名茶市之一。抗戰期間,大批商賈和難民涌入,人口驟增,經濟繁榮,有“小上海”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為省轄市建制,數撤數設。1988年,省轄黃山市成立,屯溪改為市轄區。是徽(新安)文化的中心,孕育了享譽中外的徽商、徽菜、徽劇、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醫學、新安畫派等,影響了江南人們的生活、文化;產生于屯溪的程朱理學,更是成為宋明時期中國主流思想的核心內容。屯溪老街,北依華山,南傍新安江,坐落在屯溪中心地段,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全長1272米,寬5—8米,由1條直街、3條橫街和18條小巷組成,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構成的整個街巷,呈魚骨架形分布,西部狹窄、東部較寬,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有宋、明、清時代建筑風格的步行商業街,又被稱為流動的“清明上河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另有戴震紀念館、程大位故居、程氏三宅、老大橋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屯溪而下,沿江有篁墩、雄村、深渡、街口等鄉鎮。
篁墩,位于屯溪東北郊4公里處,在新安江畔慈張公路與王小公路的交會處,為屯溪東大門,現為屯光鎮駐地,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村中民宅多徽派建筑。理學奠基者洛陽程顥、程頤是篁墩人,理學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也在篁墩,朱熹母親為歙縣縣城人,父親朱松曾在城南紫陽山老子祠讀書,故稱“程朱闕里”。最值得關注的是,類似洪洞的大槐樹,篁墩是遷居全國的新安程氏的始祖居住地。1000多年來,歷經戰亂,通過程氏宗譜把篁墩與各地程氏后裔聯系在一起。篁墩程氏祠堂為統宗祠,約1940年統宗祠下共有108派,每年均在篁墩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進行尋祖活動。由各派安排人員參加,每年確定幾派別負責從聯絡到祭祀的全程活動,十年一輪流,分工細致,安排周密,令人驚嘆。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遷,取《曹全碑》中“枝分葉布,所在為雄”,而改稱。距歙縣縣城7公里,依新安江傍,被譽為“新安第一島,徽州最雄村”。有桃花古壩、竹山書院及大中丞功名牌坊。小南海是新安江中的第一個島嶼,又稱岑山,與普陀山“大南海”遙相呼應。春天桃花盛開,形成十里紅云的盛景。
深渡,《讀史方輿紀要》稱:“浦口東南四十里,亦曰深渡。蓋自嚴州界溯流而上,穹山峻流,峰巒掩映,縈紆旋繞,清深若一,故皆以深渡為名。”是歙縣南部的商業中心,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有“九省通衢”之稱,現在是黃山市最大的水陸碼頭。
從深渡順江下行20公里,即為街口。街口因街源之口得名。因地處皖浙兩省交界之口子,又叫界口。依山傍水,風景秀美,“水因山青,山以水秀,深潭淺灘,萬轉新安”。它是歙縣的南大門,也是歙縣南鄉街源地區的物資集散地。
1930年歙縣民船概況表

歷史上,黟縣漁亭、休寧屯溪,一葦直達杭州。到了近代,在中水位以上,小型輪船也可行至屯溪。新安江水庫建成后,航線中斷,航運停頓。
淳安,是杭州市下轄縣,位于浙江省西部,距杭州151公里,面積4417.48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面積最大的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擊敗當地山越,設始新縣、新定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新定為遂安縣。唐開元二十年(732)改新安縣為還淳縣,永貞元年(805),避憲宗李純名諱,改稱青溪縣。1958年10月,因新安江水庫建設撤銷遂安縣并入淳安縣。是今天千島湖所在地,也是革命老區。歷史上有進士308名,其中狀元3名,榜眼、探花各1名,武進士9名。名人有陳碩貞(620—653),唐高宗永徽四年(653)聚眾起義,稱“文佳皇帝”,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帝的農民起義女領袖”(翦伯贊語);方干(836—903),晚唐著名詩人,每見人設三拜,曰禮數有三,時稱“方三拜”,后人贊其“身無一寸祿,名揚千萬里”;明朝狀元商輅(1414—1486),在鄉試、會試、殿試中皆第一,稱“三元及第”,歷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稱“三元宰相”。為中國最佳自然生態魅力名鎮、國際花園城市、中國旅游強縣等。

原淳安賀城,今沒入湖中(淳安縣檔案館提供)
新安江在浙江境內主要有新安江水庫和壽昌江。新安江水庫,位于新安江主流上,淳安境內。當水庫在正常水位108米時(黃海),面積在3畝以上的島嶼有1078個,故又稱千島湖。新安江水庫大壩,位于從屯溪下行200公里的銅官峽,設計高度105米(海拔115米),于1957年破土動工,1959年9月建成蓄水。千島湖集水面積約10442平方公里,水面積580平方公里,總庫容216.26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02.66億立方米。在水位108米時,平均水深34米,庫容178.4億立方米。大壩即為新安江水電站,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自制設備的大型水力發電站,于1960年建成投產。千島湖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十大魅力休閑旅游湖泊。
新安江下游最主要的支流為壽昌江。壽昌江,又名艾溪,因流經舊壽昌縣(1958年11月并入建德縣)境得名。源于建德、淳安、衢州交界處之三井尖,海拔1283米。由西南向東北,在羅桐埠匯入新安江。主流長64公里,平均河寬55米,流域總面積689平方公里。在上游李家鎮烏龜洞,發現10萬年前的“建德人”,是浙江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繁衍生息的遺址。

千年古府嚴州——大南門新城墻(2019年,馬鵬攝)
古嚴州,位于浙江省西部,為中山丘陵區。唐武德四年(621),改遂安郡為睦州,府治最初在今桐廬舊縣街道,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遷往建德縣梅城。下轄淳安、建德、桐廬、分水、壽昌、遂安六縣。經合并成今天杭州下屬的桐廬縣、淳安縣和建德市。宋宣和三年(1121)因方臘起義改睦州為嚴州,明清均為嚴州府。在明清以來的府州地市中,嚴州是浙江省唯一不再保留地市級建置的。
建德,杭州市下轄縣級市。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分富春始置建德縣、新昌縣,縣城在今梅城、大同。晉太康元年(280),新昌縣更名壽昌縣。1958年,撤銷壽昌縣,并入建德縣。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最具影響力旅游名城、最佳休閑旅游勝地、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和諧城市綠色環保示范城市、碳酸鈣產業基地、五金工具產業基地、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十大世外桃源、生態文明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草莓之鄉、有機茶之鄉、優質柑橘之鄉、高山蔬菜之鄉,有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歷史名人有宋興(三國時人,生卒年未詳)、李頻(818—876)、戴不凡(1922—1980)等。新安江鎮(街道),位于新安江水庫大壩下游6公里處,原為江邊小村——白沙村,因建設新安江水庫而興起的山水旅游城市。1960年8月,縣城由梅城鎮移此。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因大壩下游10公里為冷水恒溫區,水溫常年保持在14℃—17℃,水質清澈,是飲用水、飲料和啤酒行業絕佳的原料,也是理想的避暑勝地,有“清涼世界”的美譽。也因壩底下泄水溫底,特別是在早晨,與空氣溫差大,凝成了水汽,產生平流霧,形成了從大壩到白沙大橋一帶迷人的“白沙奇霧”景觀。
二 蘭江蘊芬芳
衢江,是錢塘江的南源,古稱瀫水,又稱信安溪、信安江、衢港。自休寧縣發源至蘭溪市婺江(金華江)匯流處止,衢江主河道流程233公里,流域面積11138平方公里。源頭為休寧縣龍田鄉板倉村附近的青芝埭尖北坡(一說開化縣之蓮花尖),海拔1441米。上源稱馬金溪,下接常山港,與江山港匯合后稱衢江,沿途接納烏溪江、芝溪、靈山港等溪流。

壽昌江注入新安江之羅桐埠(2015年夏攝)
常山港,是衢江兩大干流之一,為衢江北源,是錢塘江的南源,因主要流經常山縣而得名,主河道流程176公里,流域面積3210平方公里,屬山溪性溪流。上游馬金溪,又名金溪,是開化縣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南源,發源于安徽省休寧縣龍田鄉青芝棣尖,干流長104公里,流域面積1068平方公里。經嶺坑、龍田、桃林到西坑鎮進入開化縣,過齊溪水庫,經霞山、馬金,在徐塘匯入何田水,再經底本、音坑、城關鎮、青山底,在華埠鎮納入北來的池淮溪和西來的龍山溪,稱常山港,在溪口進入常山縣。又經文圖、何家、輝埠、湖東(上埠),納龍繞溪水,經常山縣城天馬鎮,在三里灘有南門溪水匯入,流經青石、閣底,匯虹橋溪、芳村溪,經招賢鎮,在官莊村下游進入柯城區溝溪。經航埠、萬川,在雙港口匯入衢江。

馬金溪流經開化縣城(2016年夏攝)
開化,是衢州市下轄縣級市。北宋乾德四年(966),吳越王錢弘俶分常山縣西境的開源、崇化等七鄉設開化場,各取開源、崇化一字而得。太平興國六年(981)升場為縣。地處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是連接浙西皖南和贛東北的交通要沖,有浙江“西大門”之稱。是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主要有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古田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因深山中有田,有古森林,林中有古田廟,故名)等,出產名茶開化龍頂。因處浙西中山丘陵,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6.4℃,年均降雨量1814毫米,無霜期252天,有“中國的亞馬孫雨林”之稱。位于何田鄉的福田山,地勢險要,景色秀麗,是土地革命時期浙皖特委所在地。根宮佛國文化旅游區為國家5A級景區。歷史名人有程宿(971—1000,18歲狀元及第,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之一)、張瑞榮(1852—1930,孝廉方正)等。
華埠,位于縣城西南15公里,為開化南大門,馬金溪、池淮溪、龍山港三溪匯流之地,始建于唐朝末年,清代曾在此設華埠營。是開化南部的經濟重鎮和交通樞紐,歷來是浙皖贛邊境木材及林特產品的集散地,是衢屯(205國道)、衢婺、衢淳公路的中轉站,水路終年可通航。是浙江通往皖南、贛西的水陸交通要道,乃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錢江源頭第一埠”,自古商業發達,素有“浙西小上海”之美稱。

“東南鎖鑰”仙霞關(2016年夏攝)
常山,是衢州市下轄縣,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建縣,稱定陽縣,設治于原定陽鄉三岡(今何家鄉錢塘村)。唐咸亨五年(674),另置常山縣,因治所南有常山(又名長山,即今湖山,招賢鎮之古縣、古縣畈)。位于金衢盆地西部邊緣,以丘陵為主,耕地23.3萬畝,稱“八山半水分半田”。與江西省玉山縣接壤,有“四省通衢,兩浙首站”之稱。據《常山縣志》載,“常山兩浙上游,水陸之會,贛閩、楚粵、滇黔、川蜀之運,上達京師,與夫自上而下者,無不到經于此”,故有“八省通衢”之稱。白石鎮曾有乾隆親筆所書的“八省通衢要隘”坊,為由浙赴贛的主要通道。常山,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到75%,空氣質量常年在II級以上,出境水質為II類水標準,有“千里錢塘江,最美在常山”之美譽。是全球低碳生態景區、國際慢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國胡柚之鄉、油茶之鄉(浙西綠色油庫,有30萬畝油茶)、食用菌之鄉和觀賞石之鄉,浙江省重要生態屏障。三衢山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
江山港,古名須江,為衢江南源,發源于雙溪口鄉,浙閩交界處仙霞嶺北麓之蘇州嶺與龍門崗(龍井坑),由西南向東北貫穿江山市中部,上游眾小溪匯入峽口溪峽口水庫(1973年建成),流經峽口、鳳林、淤頭、賀村、清湖,過市城、大溪灘、后溪、前河等,在雙港口與常山港匯合而成衢江。全長134公里,流域面積1970平方公里。
江山市,是衢州市下轄縣級市,居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是浙江省的西南門戶。唐武德四年(621),始建須江縣,因城南有須江得名。吳越寶正六年(931),錢镠因縣南有江郎山,改稱江山縣。1987年撤縣設市。浙贛鐵路復線和京臺(黃衢南)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先后被命名中國獼猴桃之鄉、白鵝之鄉、白菇之鄉、蜜蜂之鄉、水泥之鄉、村歌之鄉、幸福鄉村、木門之都,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江南毛氏發祥地等。歷史上有9位尚書、240多名進士。曾有著名的“三毛一戴”(毛人鳳、毛森、毛萬里、戴笠),現有院士5名。有仙霞國家森林公園。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俗稱三爿石,稱“神州丹霞第一峰”,為國家5A級景區,有“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美譽。有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黃巢起義遺址仙霞關。唐乾符五年(878)義軍經仙霞嶺(海拔1413米)直趨福建建甌,開辟仙霞古道,設仙霞關,雄關險峽,為浙、閩、贛要沖,有“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之稱。古道所經廿八都,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歷史上是邊區的重要集鎮,素有“楓溪鎖鑰”之稱,專家譽之為“文化飛地”“方言王國”“一個遺落在大山里的夢”。

世界遺產江郎山(2016年夏攝)
衢州,浙江省地級市,距省會杭州250公里,居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金衢盆地西端,福建、江西、安徽、浙江四省交界處,史稱“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古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載,“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東漢初平三年(192),設新安縣,為建縣之始。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以州內有三衢山而得名,州名始于此。明清為衢州府,1979年復稱衢州市。有圍棋仙境、“青霞第八洞天”爛柯山,有鄒魯流韻的南孔氏家廟。2017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為71.5%,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100%、全市區空氣質量(AQI)優良天數比例86.8%,PM2.5濃度平均值為每立方米42微克。有紫微山國家森林公園、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特產之鄉、特色魅力城市、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
衢江,上源由常山港、江山港至衢州雙港口匯合而成。干流東南經衢江區、龍游縣境,至蘭溪市匯入金華江(又稱婺江)后稱蘭江。河段干流長83公里。流域面積11138平方公里。衢江在衢州市區繞城而過,在北地藏寺附近有大頭源(柘溪)匯入,在航頭街有廟源匯入,南岸有烏溪江(東溪)水匯入。烏溪江,又稱東溪、周公源,為衢江一級支流,發源于仙霞嶺山地,主源為浙江省龍泉市龍鎮住溪村與寶溪鄉高山村青井自然村的披云山(海拔1680米,浙江省第三高峰,又名天獅山),曾為粟裕將軍辦公地、中共處屬特委駐地。經遂昌縣,流入衢州。主流長161.5公里,流域面積2632平方公里。所經崇山峻嶺之間,山清水秀,局部高山還保存了較大面積的原始森林,有湖南鎮水庫(仙霞湖)、黃壇口水庫(九龍湖)等大小景點30多處,有“烏溪江風景甲富春”之譽。烏溪江匯入后,衢江再分南北兩道,北有邵源、銅山源匯入;南有上山溪、下山溪匯入。合流后,經安仁、篁墩,北有芝溪匯入,東折入龍游縣,經馬葉、團石、詹家,流經縣城,在虎頭山有塔石溪匯入,在驛前有靈山港水穿龍游縣城匯入衢江。經七都、士元,北納模環溪南收社陽港,流2公里后進入蘭溪市境內。
龍游,是衢州市下轄縣,居金衢盆地中部,有“四省通衢匯龍游”之稱。商周時為姑蔑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設太末縣,為建縣之始。唐貞觀八年(634),更名龍丘縣。吳越寶正六年(931),吳越王錢镠以“丘”與“墓”近義不吉,又據縣邑丘陵起伏如游龍狀,遂改龍丘為龍游。龍游英才輩出,素有“儒風甲于一郡”之譽。主要歷史名人有徐伯珍(414—497)、傳燈(1553—1627)、余紹宋(1883—1949)、華崗(1903—1972)等。龍游商幫是中國明清十大商幫之一,是唯一以縣域命名的商幫。明人徐復初說:“邑當孔道,舟車所至,商貨所通,紛總填溢。”主要經營珠寶業、墾拓業、造紙業和印書業等,發軔于南宋,活躍于明中葉,乾隆年間達到鼎盛。明萬歷時,“龍丘之民,往往糊口于四方,誦讀之外,農賈相半”;天啟間,“遠行商賈,幾空縣之半”。萬歷《龍游縣志》稱,商人們“挾資以出守為恒業,即秦晉滇蜀,萬里視若比舍,俗有遍地龍游之諺”,自古即有“東游西游不如龍游”的說法。今有大竹海國家森林公園。龍游石窟被稱為“千古之謎”。竹林面積近40萬畝,為中國竹子之鄉、黃花梨之鄉、烏桕之鄉。
衢江在洋埠進入蘭溪市境,經羅埠、游埠、張坑,在上華(馬公灘)納金華江,至蘭溪城區。
金華江,又名婺江、東陽江,是金華市的主要河流,由義烏江、武義江匯合而成。全長195公里,流域面積6782平方公里。主源北江發源于磐安縣尚湖鎮嶺干村(婺江源頭第一村)的龍烏尖,自東向西流至史姆(今雙溪)稱西溪,經橫錦水庫,在東陽境內通稱北江,流入義烏后稱義烏江。東陽江在義烏佛堂鎮北納入南江。南江,又稱畫溪、南馬江,發源于磐安縣大盤山西南仰槽尖附近山谷。流經磐安縣城安文鎮、南江水庫、湖溪、橫店、南馬、黃田畈、畫溪,入義烏市境。長72公里,集雨面積952平方公里。東陽江在金華城東接納最大支流武義江。
磐安,是金華市下轄縣,處浙江省中部大盤山區,是浙江地理中心所在地,有“浙江之心”之稱。大盤山主峰海拔1245米,有“群山之祖,諸水之源”“萬山之國”之稱,是錢塘江、甌江、靈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發源地,為國家自然保護區。1939年在抗戰烽火中設縣,縣名出自《荀子·富國》“國安于盤石”,1983年復置。被譽為“浙中盆景,天然氧吧”,全縣森林覆蓋率75.4%。是中國藥材之鄉、香菇之鄉、生態龍井之鄉、名茶之鄉、茶文化之鄉、香榧之鄉,中國舞龍發源地、國家生態縣。是江南最大的孔氏聚居地,櫸溪孔氏家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歷史名人王霆(1180—1245)、周師銳(1182—1231)等。
東陽,是金華市下轄縣級市,東漢興平二年(195)建縣吳寧,取“吳地安寧”義。唐垂拱二年(686)建東陽縣,因“在金華山之陽水之東”義。有“三山夾兩盆、兩盆涵兩江”的獨特地貌,文化悠遠,有“婺之望縣”“歌山畫水”之美稱,被譽為著名的教育之鄉、建筑之鄉、工藝美術之鄉、文化影視名城(三鄉一城)。自古就有勤耕苦讀之風,英才輩出,歷史上累計進士有305人,其中武狀元6人,曾任正、副宰相的5人。據統計現有東陽籍博士和博士后300多名,具有教授、研究員等高級職稱的東陽籍人士2100余人。歷史名人有喬行簡(1156—1241)、蔣雪舫(1841—1926)、邵飄萍(1886—1926)、金佛莊(1897—1926)、嚴濟慈(1900—1996)等。橫店影視城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國家5A級景區,有“中國好萊塢”之稱。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恐龍之鄉、香榧之鄉、國家衛生城市、世界木雕之都。東陽火腿有1200多年的歷史,有“金華火腿出東陽”之稱。“雪舫蔣腿”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獲一等金質獎。
義烏,是金華市下轄縣級市,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建縣烏傷,傳說秦人顏烏,事親至孝,父死后負土筑墳,一群烏鴉銜土相助,結果烏鴉嘴喙皆傷,故稱。唐武德七年(624),改名義烏縣,其義與烏傷同。地處金衢盆地東部,物產豐饒,紅糖、火腿、南棗被稱為義烏三大寶。為國家衛生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有歷史名人黃初平(約328—約386)、駱賓王(約626或627—684后)、宗澤(1060—1128)、朱丹溪(1281—1358)、陳望道(1891—1977)、馮雪峰(1903—1976)、吳晗(1909—1969)等。

磐安高姥山(2017年初夏攝)
武義江,是婺江最大的支流,干流長129公里,流域面積2520平方公里。發源于武義縣項店鄉千丈巖,源頭董源坑(新建溪),經縉云縣新川(谷川)、新建,至東川稱南溪。北流經永康縣前倉、新店至石柱納楊溪,至永康縣城納華溪后稱永康江。西折至武義縣城壺山鎮東北,匯入熟溪后稱武義江。在臨江納白沙溪。西北至范村,進入金華市區,經江東、雅畈、東湄(汀村),與東陽江匯合,始稱金華江。再經板橋進入蘭溪市境,在上華(馬公灘)匯入蘭江。
武義,是金華市下轄縣,唐天授二年(691),始置武義縣。傳武則天執政時新設縣須冠“武”字,又以縣東有百義山,故名。螢石儲量居全國之首,溫泉資源“華東第一、全國一流”,有“螢石之鄉,溫泉之城”的美譽。所產宣蓮為國內三大名蓮之一。有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有機茶產量居全國之冠,是中國有機茶之鄉、中國天然氧吧。歷史名人有徐邦憲(1157—1233)、湯恩伯(1898—1954)、千家駒(1909—2002)等。
永康,是金華市下轄縣級市,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孫權母親因病到此進香,祈求“永保安康”,病愈賜名。每年農歷八月初至九月重陽節前后,方巖廟會俗稱胡公廟會,聲勢之大,持續時間之長,為浙中之最。永康是國家衛生城市。歷史名人有胡則(963—1039)、陳亮(1143—1194)、胡長孺(1240—1314)、王崇(1496—1571)、呂公望(1879—1954)等。
金華,浙江省地級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建長山縣,梁武帝天監元年(502)至普通五年(524)間,改名金華郡,明清為金華府所在。因《玉臺新詠》中“地處金星與婺女(即織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古稱婺州。地形為“三面環山夾一川,盆地錯落涵三江”。入圍大陸創新能力最強25個城市之一,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金華火腿為最著名的土特產,北山雙龍洞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國家森林公園,八詠樓史稱江南第一名樓。有歷史名人辯機(619—649)、呂祖謙(1137—1181),現代金華“何氏三杰”之何炳松(1890—1946)、何德奎(1896—1983)、何炳棣(1917—2012),施復亮(1899—1970)、施光南(1940—1990)父子及艾青(1910—1996)等。
蘭溪,是金華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錢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側,距杭州132公里。唐咸亨五年(674)建蘭溪縣。自古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稱。光緒《蘭溪縣志》載:“邑雖褊小而實當四沖。踞杭嚴之上游,職衢婺之門鑰,南蔽甌括,北捍徽歙。定職方者,謂為浙東之要區。”婺衢兩江在蘭陰山麓匯成蘭江。自古有“三江之匯”“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稱,蘭溪港是浙江五大內河港之一。明清時期有“小小金華府,大大蘭溪縣”“小小蘭溪賽蘇杭”之譽,民國時期人稱“小上海”。為中國楊梅之鄉、蘭花之鄉、毛竹之鄉、烏桕之鄉、蜜蜂之鄉,中國織造名城、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游埠,為龍游縣下游的商埠,故名,商業繁榮,自古以來就是金蘭龍三地毗鄰地區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集散地,有“瀫西重鎮”“錢江上游第一埠”之譽。諸葛八卦村,城西18公里,是中國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村落按九宮八卦圖式而建,以村中鐘池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條弄堂,將全村分為八塊,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歷史名人貫休(832—912)、舒元輿(791—835)、金履祥(1232—1303)、趙志皋(1524—1601)、李漁(1611—1680)、諸葛韻笙(1871—1942)、郎靜山(1892—1995)、曹聚仁(1900—1972)、趙一荻(1912—2000)等。
蘭溪至梅城稱蘭江,自南向北流,至建德三河鄉入杭州市境,經麻車、大洋、洋尾、南峰,在梅城與新安江匯合。全長45公里。蘭江流域面積19350平方公里,主流長300公里。其中在建德境內的流域面積419平方公里,河段長23.5公里。
20世紀30年代,浙贛鐵路開通,一改以水路為中心的運輸格局。1930年3月9日,浙贛鐵路在蕭山舉行開工典禮,1933年11月30日全線竣工,1934年1月1日蕭山江邊至江西玉山全線正式通車營業。這對錢塘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城鎮分布等影響極大。
三 富春美如許
南朝梁文學家吳均(469—520),在《與朱元思書》中,用144字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這就是富春江。
富春江,從梅城三江口至東江嘴三江口河段。在梅城三江口,南源、北源匯合。桐廬境內長39公里、富陽境內長63公里,全長102公里。
梅城,處建德市東部,富春江、新安江、蘭江三江匯合處。北枕烏龍山,南臨三江口。因古城墻臨江一段筑成梅花形而得名。三國吳黃武四年(225)置建德縣,即為縣治。唐神功元年(697),睦州州治由雉山(今淳安)遷至梅城,直至1959年一直為州、府、路、專署駐地。嚴州人有俗話說:梅城人一天不見烏龍山就會哭,表達出濃郁的戀鄉之情。在傳統時代它是錢塘江上最重要的水陸碼頭之一,因近代鐵路公路興起,受到交通運輸條件改變的沖擊,日漸衰落,今天僅為建德市下轄鎮。

富春江七里揚帆烏石灘至子胥渡段(2016年,馬鵬攝)
七里瀧,是富春江起始段,全長23公里,分為“一關三峽”即“烏石關、烏龍峽、子胥峽、葫蘆峽”,沿途有梅城鎮、雙塔凌云、子胥野度、葫蘆飛瀑、七里揚帆、子陵釣臺等名勝古跡。“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是富春江上風光最美的一段,有浙西唐詩之路、小三峽之譽,是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
桐廬,是杭州市下轄縣,地處錢塘江中游。《嚴州府志》:“上古桐君,不知何許人,亦莫詳其姓字。嘗采藥求道,止于桐廬縣東隈桐樹下。其桐,枝柯偃蓋,蔭蔽數畝,遠望如廬舍。或有問其姓者,則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為桐君。”相傳桐君老人為黃帝大臣,古代最早的藥學家,后世尊其為中藥鼻祖,稱其地為藥祖圣地。山名桐君山,縣稱桐廬。始建于吳孫權黃武四年(225),1958年分水縣并入。有“鐘靈毓秀之地、瀟灑文明之邦”之美譽。北宋名臣范仲淹感慨于這片土地的奇山異水,贊之為“瀟灑桐廬”,并寫下了《瀟灑桐廬郡·十詠》的傳世名篇,其后裔生活在今瑤琳鎮范村,是浙西地區經濟實力第一強縣,全國第一個實現“農村淘寶”全覆蓋的縣域。有中國民營快遞之鄉、詩歌之鄉、優秀旅游名縣,國際花園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長壽之鄉、民間藝術之鄉(剪紙)、制筆之鄉(分水鎮)、針織名鎮(橫村鎮)等。有大奇山、瑤琳兩處國家森林公園。歷史名人主要有章八元(743—829)、喻蘭(1742—1809)、濮振聲(1844—1907)、袁昶(1846—1900)、葉淺予(1907—1995)等。

從江南遠眺桐君山(2015年,邵亦樂攝)

《風正一帆懸》(伯洲攝)
錢塘江中游“桐廬附近之江景。白云、春樹、水光、山嵐,畫境不如也”。(上海《中華圖畫雜志》第33期,1935年4月)
分水江,因流經舊分水縣得名。又稱天目溪、紫溪、桐溪、學溪、橫港,是富春江的最大支流。從臨安紫溪村上溯有昌化溪、天目溪兩支源流。西源昌化溪,發源于安徽省績溪縣荊洲嶺飯蒸尖(海拔1349米),在新橋鄉西舍塢之西流入臨安境內,經龍崗、昌化、河橋等。主流長72公里,流域面積1430平方公里,其中在臨安境內面積1376平方公里。東源天目溪,發源于臨安與安吉交界的桐坑崗(海拔1506米)東關溪,流經於潛、堰口、塔山等鄉鎮,主流長57公里,流域面積788平方公里。昌化溪、天目溪在紫水鄉紫溪村匯合后稱分水江。在印渚鄉賀州村進入桐廬境內,經過分水、畢浦、元川、浪石、橫村、舊縣等地,沿途接納后溪、琴溪、前溪等支流來水,至桐君山腳、浮橋埠匯入富春江。分水江干流長165公里,流域面積3430平方公里。河道曲折、灘多流急、暴漲暴落,是較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水力資源豐富。分水江曾為舊時桐廬、分水、於潛、昌化四縣水路運輸要道,溪流雖小卻串連起四個縣城。近代以來,因水土流失嚴重,特別是1969年“7·5”特大洪水后,河床抬高,今天除桐廬至橫村尚通舟楫之外,其余已不能通航。2001—2005年間,在分水江五里亭(分水鎮上游2.5公里)峽谷處建起一座以防洪為主,輔以發電、灌溉、供水等綜合性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五里亭水庫,分水江水患得以根治,水景資源也得到開發利用。

莪山畬鄉野山一景(2006年春攝)
臨安,是杭州市轄區,位于杭州市西部。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丹陽郡,領縣有於潛,東漢更名於潛縣。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分余杭設臨水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更名臨安縣。唐垂拱二年(686)析於潛置紫溪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紫溪改名昌化縣。1958年、1960年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并成臨安縣。1996年設市,2017年撤市設區。境內東苕溪,屬太湖水系;分水江主源昌化溪,主要支流天目溪,屬錢塘江水系。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綠色發展百強區,中國竹子之鄉、山核桃之都、竹筍美食之都,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山地戶外運動基地,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衛生城市、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等。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美譽的天目山,主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是韋陀菩薩的道場。有“世界活化石”之稱的銀杏樹200多株,最大的樹齡在千年以上;有胸徑2米以上,高40多米的林柳杉群;在開山老殿前有浙江最高的古樹,高58米的金錢松王(樹齡660年,胸圍3.22米)。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國家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MAB)網絡。境內另有清涼峰國家自然保護區、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等。歷史名人有錢镠(852—932)、方克猷(1870—1907)、駱耕漠(1908—2008)等。

富陽區萬市浮云嶺(2019年,江城攝)
富陽,是杭州市下轄區,位于杭州市的西南角,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設縣富春,東晉太元十九年(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宣太后鄭阿春諱更名富陽。地處丘陵,兩山夾江,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半山區。富春江橫貫全境,達52公里。有三國吳帝孫權(182—252)、許敬宗(592—672)、晚唐詩人羅隱(833—910)、清代書畫家董邦達(1696—1769),現代大文豪郁達夫(1896—1945)、繆鳳林(1899—1959)、孫曉梅(1914—1943)等一批名人。富陽有黃公望結廬和創作《富春山居圖》的隱居地,周雄孝道文化發祥地等。它也是中國造紙之鄉、書法之鄉、白板紙基地、球拍之鄉、賽艇之鄉,為中國工業百強縣區,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投資潛力百強區、科技創新百強區、綠色發展百強區。龍門古鎮,為孫權后裔聚居地,因東漢名士嚴子陵暢游龍門山時留下“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而得名,是江南地區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山地古鎮。
浦陽江,發源于浦江縣花橋(盛田畈)鄉天嶺巖南麓嶺腳,由花橋東流經安頭(今通濟橋水庫),經浦江縣城浦陽鎮、黃宅、鄭宅、白馬(傅宅),入諸暨境內,經安華、牌頭,經諸暨城關的茅渚埠,分東西兩江。主流西江北流至祝橋,經姚公埠至三江口與東江匯合。從三江口,經蕭山尖山、臨浦、義橋,流至聞堰鎮南側小礫山注入錢塘江河口段。干流長150公里,流域面積3452平方公里。在浙贛鐵路及公路修筑之前,浦陽江水道是浙江中部金華、永康、義烏、諸暨通往東部、北部蕭山、杭州的主要運輸線之一。
浦江,是金華市下轄縣,處浙江中部、金華市北部,東漢興平二年(195)建豐安縣,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因境內浦陽江得名。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浦江名人輩出,有元代文學家柳貫(1270—1342)、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1310—1381)、中國花鳥畫大師吳茀之(1900—1977)等。傳統工藝品中花邊、竹編、草編、麥稈貼畫和絨繡,稱為“五朵金花”;絎縫制品、自行車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水晶、掛鎖占有全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且是原材料的最大集散地之一,是中國水晶玻璃之都、掛鎖星火特色產業基地、絎縫家紡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之稱。鄭宅鄭義門,為鄭氏后裔生活起居之地,歷經宋、元、明三代,十五代人,同財共食,人數最多時達3000余人,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明太祖賜名“江南第一家”,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是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縮影。境內有浦陽江國家濕地公園。
諸暨,是紹興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境內四周群山環抱,浦陽江縱貫其中。是西施故里,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設諸暨縣。慶隆《諸暨縣志》載,“禹會計而諸侯畢及也”,諸為眾,暨者及也,故名。是中國襪業之都、珍珠之都、香榧之都,中國無公害茶葉之鄉、名品襯衫之鄉、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百強縣市、福布斯中國最富有的10個縣級市排名第2位、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是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綠色發展百強縣市、科技創新百強縣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有歷史名人良價(807—869)、王冕(1287—1359)、陳洪綬(1598—1652)、楊維楨(1296—1370)、戴思恭(1324—1405)、蔣尊簋(1882—1931)、何燮侯(1878—1961)、蔣鼎文(1895—1974)、金岳霖(1895—1984)、金海觀(1897—1971)、宣中華(1898—1927)、俞秀松(1899—1939)、姚文元(1931—2005)等。諸暨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浣江—五洩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白塔湖國家濕地公園、五泄國家森林公園和香榧國家森林公園。在趙家鎮榧王村西坑自然村馬觀音山有中國香榧樹王,樹齡1360多年,胸圍9.26米,平均冠幅26米,樹高18米,2米左右處分為12條粗壯的樹枝,覆蓋面積近1畝。生長旺盛,年產鮮蒲600公斤。楓橋,距縣城東北19公里,唐代大將尉遲恭在楓溪渡口架橋設驛,稱楓橋和楓橋驛,故名。地處“婺越驛道”隘口,橋埠為楓溪江航運起點,婺越山貨土產的集散地,有“婺越通衢”之稱。楓橋香榧,以殼薄、肉滿、松脆、香酥而名聞大江南北,楓橋是中國香榧之鄉。諸暨還是全國重點鎮、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中心鎮。也是毛澤東批示的“楓橋經驗”誕生地,陳洪綬、王冕、楊維楨被稱為“楓橋三賢”,周恩來曾在楓橋大廟進行抗日演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陽盧宅(2012年春攝)
四 錢塘道古今
富春江流至東江嘴,攬入浦陽江后稱錢塘江。經濱江區、江干區,至蕭山區新灣鎮(北岸入海口為鹽官東十里亭),向東匯入東海(杭州灣)。三江口至新灣鎮,長81公里。聞家堰河寬500—600米,至杭州閘口河寬約1000米,鹽官河寬約2500米,低潮水深僅1—2米。富春江水電站壩下至入海口全長282公里的河段是感潮河段。

杭州歷史城址變遷圖
(新編《杭州市志(第一卷)》,中華書局1999年版)
杭州市,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截至2018年,杭州下轄10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6853.57平方公里(包含錢塘江水域面積,錢塘江河海分界線采用海鹽澉浦—余姚西三閘連線)。秦統一六國后,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隋開皇九年(589)設杭州。大業六年(610),楊素鑿通江南運河,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杭州一躍為“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確立起了它在整個錢塘江下游地區的交通樞紐地位。后為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明清以來為省城及府城(市)所在。得益于京杭大運河和錢塘江交通條件,加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近代以降,又因滬杭鐵路等及上海的帶動,現代工業迅速發展。今天,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居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第7位。2017年,常住人口946.8萬人,城鎮化率76.8%。

20世紀30年代從吳山俯瞰杭城,一片白墻黛瓦馬頭墻景象
杭州歷史上名人輩出。有寫下“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的南齊歌伎蘇小小,初唐四大書法家、唐朝宰相褚遂良(596—658),唐代大詩人賀知章(659—744),北宋政治家、科學家、《夢溪筆談》作者沈括(1031—1095,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南宋四大家之一、山水畫家夏珪(生卒年不詳),南宋四大家之一繪畫大師馬遠(1140—1225或1227),寫下《詠石灰》(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民族英雄于謙(1398—1457),明代高僧蓮池(1535—1615),明代科學家李之藻(1565—1630),明末遼東抗擊后金總兵毛文龍(1576—1629),清初經學家、文學家毛奇齡(1623—1716),清代戲曲家、詩人、《長生殿》作者洪昇(1645—1704),“揚州八怪”之一金農(1687—1763),清代著名詩人、學者厲鶚(1692—1752),清代詩人、文學家和美食家“隨園先生”袁枚(1716—1797),近代民族英雄葛云飛(1789—1841),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龔自珍(1792—1841),晚清重臣王文韶(1830—1908),著名畫家任伯年(1840—1895),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舉人楊乃武(1841—1914),衙前農民協會領袖李成虎(1854—1922),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湯壽潛(1856—1917),晚清著名篆刻家、書畫家、西泠印社創設者之一厲良玉(1865—1940),晚清外交家、北洋政府總理孫寶琦(1867—1931),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1936),政治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陳叔通(1876—1966),歷史演義作家蔡東藩(1877—1945),中國民進創辦者馬敘倫(1885—1970),杰出電影藝術家夏衍(1900—1995),著名文學家梁實秋(1903—1987),詩人、翻譯家戴望舒(1905—1950),古建筑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1918—2000),歷史小說家許晏駢(1922—1992,筆名高陽),等等。
濱江區,杭州市下轄區,位于錢塘江南岸,濱臨錢塘江而得名,距杭州市中心約7公里,原屬蕭山市,1996年12月12日由原蕭山市西興、長河、浦沿三鎮設立而成。2017年工業百強縣區、2018年列中國百強區第84位。是杭州實施“沿江開發、跨江發展”戰略的中心腹地。2016年,浙江省首次發布的縣域經濟30強,杭州濱江區成為三冠王,經濟競爭力全省第一,發展潛力全省第一,創新力全省第一。有西興古鎮、長河古鎮。西興,初名固陵,因其位于會稽郡西端,遂易名西陵,后梁乾化二年(912),以“陵”非古語,更名為西興。民國《蕭山縣志稿》稱“據錢塘要沖,兩浙往來一都會”,為錢塘江渡口,隔岸與杭州相對,又為浙東運河起點,水陸交通便利,浙東唐詩之路的入口。古代在此設渡置驛,元代蕭山學官趙子漸描述道,“西陵通南北之商,古驛候往來之使;亭灶課煮海之程,鄉民羨湘湖之利,或蠶絲以資生,或力田以輸賦”(《蕭山賦》),為商旅聚集之地,稱為蕭山最古老的集市。長河,為蕭然文化的發源地,鄉諺有“三石六斗芝”之稱。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這里稱夏孝鄉,以三國時吳孝子夏方命名。清末民初,因境內有一條長河(又叫槐河),遂以河名鎮,沿用迄今。方言口語“蕭山長河頭”被說書人寫進了“蓮花落”,因此長河頭在浙江乃至全國,也曾是小有名氣的。

因錢塘江與浙東運河水位差,過往需人力翻壩(20世紀20年代)
蕭山區,杭州市下轄區,與杭州主城區一江之隔,北瀕杭州灣。唐天寶元年(742),以蕭然山為名,改永興縣為蕭山縣。《漢書·地理志》載,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率剩下兵卒曾在此停留,四顧蕭然,故稱蕭然山,亦名蕭山。為中國城市投資環境第一名、大陸極具投資地第一名、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強,全國十強縣、農村綜合實力十強縣(市、區)、明星縣(市)、百強縣(市、區)第七名、十大財神縣(市)、百強區前三、工業百強縣區、科技創新百強區、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投資潛力百強區,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園林綠化產業基地、紡織生產基地、羽絨之都、鋼結構之鄉、中國傘鄉、中國鏡鄉,中國化纖名城、中國制造業十佳投資城市、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中國淋浴房之鄉、衛浴配件基地、花邊之都、花木之鄉、紙業之鄉、民間文藝藝術之鄉等。湘湖位于蕭山城西,被譽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是浙江文明的發祥地。錢江潮是天下第一奇觀。錢江觀潮城,位于南陽街道錢塘江畔、美女山下,離市區10公里,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錢江國際觀潮節在這里隆重開幕。“奔競不息、勇立潮頭”是蕭山精神的集中體現。
西湖區,杭州市下轄區,位于杭州市區西部,平原、山地約各占半,有“五地四山一分水”之稱。1927年為杭州市第四區,1949年5月30日建立西湖區人民政府。是杭州市區五個老城區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城區,也是著名的風景旅游區。轄區內西湖為世界遺產,有西湖、西溪濕地兩個國家5A級景區,還有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午潮山國家森林公園、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宋城等知名景區景點;是著名的文教區,擁有浙江大學等名校和小和山高教園區等眾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投資潛力百強區、科技創新百強區、綠色發展百強區。
上城區,杭州市下轄區,位于杭州市中心偏南,東臨錢塘江,西貼西湖,南枕玉皇山。南有吳山,傳為春秋時吳國界山,海拔98米,為區內制高點。其是杭州中心城區之一,南宋皇城所在地(因南宋時建皇城于城南,杭州一些地名習慣稱南上北下,故名),隋唐至民國時期州治所在地,是杭州商貿旅游中心、文創中心。上城區也是浙江省面積最小、單位GDP最高的城區。國家智慧城市、中國工業百強縣區、中國城區發展100強。
下城區,杭州市下轄區,位于杭州城區中部。因地處南宋皇城北,習慣上以北為下,故稱。唐宋以來,一直是杭州絲綢業和文化教育中心;元明清時期為仁和縣所在。現在成為杭城新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新聞中心、文體中心。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中國現代服務業十強區、中國商業名區、中國最具競爭力中央商務區、中國最具投資價值CBD,中國總部經濟發展實踐研究基地等。
江干區,杭州市下轄區,位于杭州城東部。江即錢塘江,干即岸,故名。清宣統二年(1910),設錢塘縣江干鄉和仁和縣江干鄉、會堡鄉。民國16年(1927)10月江干區建區。是杭州的交通樞紐中心,上海進入杭州、連接浙東、浙西交通網絡的Y型支點,擁有鐵路、公路、水路、空運、地鐵等各項便捷的交通,城站火車站、火車東站、汽車客運中心、舊筧橋機場均在區內。是全國唯一集工業園區、高教園區、出口加工區于一體的國家級開發區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園區下沙高教園、杭州CBD(錢江新城)的所在地。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衛生先進城區、社區建設示范區等。
拱墅區,大運河的最南端,是運河杭州段運河古跡保存最完整、文化底蘊最深厚、旅游資源最豐富的一段。因境內有最古老的拱橋——拱宸橋和最繁華的湖墅地區,而各取一字得區名,1949年5月杭州解放,設立拱墅區。有半山國家森林公園。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區)、全國“幸福百縣榜”。
余杭區,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西依天目山,南瀕錢塘江,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處杭州市區西、北部,從東、北、西三面成弧形拱衛杭州中心城區。公元前21世紀,大禹南巡,大會諸侯于會稽(今紹興),乘舟航行經此,并舍其杭(即舟)于此,故名禹杭,訛禹為余,得名。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錢唐(含杭州城區)、余杭兩縣,錢唐幾經變更,至民國為杭縣,余杭區系由原余杭縣和杭縣大部地域合并而成。2001年,撤市設區。是“中華文明曙光”——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的發祥地,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等美稱。為中國百強區、工業百強縣區,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綜合實力百強區、綠色發展百強區、科技創新百強區、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農村社區建設示范單位等。境內徑山,位于杭城西北50公里處,主峰凌霄峰海拔769.2米,為杭州市內海拔最高點,有徑山(山溝溝)國家森林公園。有唐代古剎徑山寺,宋時盛時有3000余僧眾,居江南“五山十剎”之首,被譽為“東南第一禪寺”。徑山是日本臨濟宗的祖庭,日本“茶道”源于徑山“茶宴”。
五 大灣迎海潮
錢塘江離開杭州,就進入杭州灣。杭州灣,西起海鹽縣澉浦和上虞區間的曹娥江口收閘處,東至揚子角到鎮海角連線,是中國最著名的海灣之一。南岸為寧紹平原上的紹興市、寧波市,北岸為長江三角洲南緣的嘉興市、上海市,東為舟山群島。南岸有曹娥江注入。
杭州灣為喇叭形海灣。灣口寬近100公里,自外向內逐漸收狹,至澉浦為20公里,至海寧寬僅3公里。而且灣底形態獨特,從灣口至乍浦地勢較為平坦,金山衛與乍浦間沿岸海底有一巨大的沖刷槽,最深處達40米;但從乍浦起,以0.1‰—2‰的坡度向西抬升,在乍浦至倉前、七堡至聞家堰江底形成巨型沙坎,長、寬、厚約為130(公里)×27(公里)×20(米)。盡管錢塘江是浙江通航里程最長、最主要的天然河流航道,但受泥沙沉積影響,船只無法出海,航運價值受到極大影響。目前,杭州灣已有嘉紹大橋(全長10.1公里)、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連通南北。
錢江潮。因灣面收窄的喇叭形態及灣底逐漸抬升的沙坎,外寬內窄、外深內淺,加上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杭州灣常常出現涌潮或暴漲潮,形成著名的錢江潮。海潮來臨,遠遠出現細小白點,轉眼即成銀線,伴隨陣陣悶雷般潮聲,白線翻滾而至。瞬息間,潮水呼嘯而至,宛如銀帶,后浪趕前浪,層層相疊,排山倒海。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涌潮最大,潮頭可達三四米,歷史上最大潮差近達9米。蘇東坡有詩:“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錢江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自古以來被譽為“天下奇觀”,以其“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壯觀景象,吸引無數人前往觀潮。因捍潮防浪之需,在錢塘江下游及杭州灣兩岸形成獨特的海塘景觀,高6—7米,全長300多公里,猶如海上長城,是中國古代最為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杭州灣南岸寧紹平原有曹娥江與蕭紹運河水系等河流。

浙東運河蕭山錢清段
曹娥江源于磐安縣境的城塘坪長塢,上游稱澄潭江,向北流與支流長樂江、新昌江、黃澤江等呈扇形狀,匯集于嵊州縣城附近,均屬山溪性溪流。從嵊州縣城關附近向北流經三界、上虞,入杭州灣。全長182公里,流域面積5931平方公里。三界以上,黃沙淤塞嚴重,流水含沙量每平方公里約400噸,為全省之冠。三界至上浦,枯水期仍會出現徒涉之處。上浦至入海口,寬90—200米,常水位與枯水位水深2.2—2.8米、0.5—1.8米。入海口受涌潮沖積,淤塞嚴重。曹娥江下游,將寧紹平原割裂成東、西兩個部分。
蕭紹運河從錢塘江南岸西興鎮開始,經蕭山城區,到衙前鎮后進入紹興縣錢清鎮與西小江匯合,經紹興過上虞縣,到達曹娥江,長78.5公里。由于它橫貫蕭紹平原,蕭山、紹興一帶的人們習慣稱其為蕭紹運河。再與曹娥江以東運河、姚江等連接,直達寧波,成為著名的浙東運河,全長200多公里。歷史上運河的渡、河、塘、站四項工程均納入官辦范疇,呼名為官渡(浙江渡)、官河(運河)、官塘(纖道)、官站(驛站)。河寬約30米,并與紹興的鑒湖水系連貫,西與湘湖、白馬湖、小礫山輸水河相連,南與南門江、西小江相通,進而形成了一個以運河為東西主干、溝通大小湖泊與眾多河渠為南北網絡的運河水系。近代鑒湖被逐漸墾廢后,其蓄水除殘留部分形成新河湖網外,大部分通過運河逐步轉入北部平原水網,促進運河為主干之水系發育。浙東運河被錢塘江、曹娥江、姚江、甬江等幾條大河切割,各段水位高低不等,只能分段翻壩,也影響到了其通航能力。
杭州灣南岸紹興市、寧波市,北岸嘉興市、上海市,東側舟山群島簡介如下。
紹興市,浙江省轄地級市,浙江第四大城市,處杭州灣南岸,是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是越文化的中心地,唐以前一直是浙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史載,大禹治水成功,在境內茅山會集諸侯,死后葬于此山,故改茅山為會稽山;春秋時期,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吳越地置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改今錢塘江以南為會稽郡,治山陰;唐武德四年(621)改會稽郡為越州。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以“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下詔次年正月起改元紹興,并升越州為紹興府。明清均為紹興府。下轄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新昌縣、嵊州市、諸暨市。地貌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六山一水三分田”,以“水鄉澤國”享譽海內外。紹興是越劇的發源地,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文明城市、衛生城市,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有蘭亭、五泄、南山湖、香榧國家級森林公園4處,紹興紡織業、小電機、節能照明、生物釀造業極發達,紡織業出口產品占世界紡織面料交易額的60%。另外,紹興出產的黃酒更是聞名遐邇,成為國宴專用酒。有蘭亭國家森林公園、嵊州南山湖國家森林公園和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含寧波市海曙區、奉化區、余姚市,紹興市上虞區、嵊州市),新昌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紹興不僅風景秀麗并且人才輩出,有“臥薪嘗膽”越王勾踐(前520—前465),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鑄劍的鼻祖、漢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充(27—約97),水利專家馬臻(88—141),晉代“竹林七賢”之一嵇康(224—263),大書法家王羲之(303—361)、王獻之(344—386),名士軍事家謝安(320—385),晉代山水詩人謝靈運(385—433),才女謝道韞(約349—409),宋代愛國詩人陸游(1125—1210),元代畫家王冕(1287—1359),明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1472—1529),明代文學家徐渭(1521—1593),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1875—1907),民主革命家陶成章(1878—1912),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魯迅(1881—1936),當代經濟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1882—1982),近代地理學奠基人竺可楨(1890—1974),中國函數論研究的開拓者陳建功(1893—1971),歷史學家范文瀾(1893—1969),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周恩來(1898—1976),著名電影導演謝晉(1923—2008),等等。

1911年的余姚縣城
寧波市,簡稱甬,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地處東南沿海,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七千年前這里有先民創造了河姆渡文化,夏代這里為“鄞”,唐開元二十六年(738)設明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為避國號諱,取“海定則波寧”義,改明州為寧波。以后一直為寧波府州,近代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寧波商幫所在地。是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起始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城市。下轄海曙區、江東區、江北區、北侖區、鎮海區、鄞州區、奉化區、余姚市、慈溪市、象山縣、寧海縣。是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環保模范城市、園林城市、衛生城市、森林城市、最佳旅游休閑城市、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中國文明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特色魅力城市、公眾首選宜居城市、最具安全感城市、品牌之都、文具之都、緊固件之都、十大最佳會展城市、創業先進城市、物流節點城市、十大智慧城市、電子商務最具創新活力城市、再就業先進城市、最具投資潛力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大陸創新能力最強城市、國際形象最佳城市、外貿百強城市,等等。有天童國家森林公園、溪口國家森林公園、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
寧波歷史上人才輩出。南宋時“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五尚書,七十二進士”的鄞縣史氏家族。被譽為“天下讀書種子”的明代名臣方孝孺(1357—1402),還有四位內閣首輔沈一貫(1531—1615)、張煌言(1620—1664)、熊汝霖(1597—1648)和沈宸荃(1615—1652)以及多位尚書等。寧波商幫興起于明代中晚期,以創辦同仁堂的樂顯揚(1630—1688)為代表。近代開埠以后,寧波商人登陸上海,有李也亭(1807—1867)、鎮海方氏家族、嚴信厚(1828—1906)、葉澄衷(1840—1899)、虞洽卿(1867—1945)等。二戰以后,寧波商幫轉移到中國香港、北美等地,其代表為王寬誠(1907—1986)、包玉剛(1918—1991)、邵逸夫(1907—2014)等。文化名人有黃宗羲(1610—1695)、萬斯大(1633—1683)、萬斯同(1638—1702)、全祖望(1705—1755),文學家姚燮(1805—1864),戲曲家周信芳(1895—1975),書法家梅調鼎(1839—1906),學者陳布雷(1890—1948),作家柔石(1902—1931)、殷夫(1910—1931)、唐弢(1913—1992),書法家沙孟海(1900—1992),國畫大師潘天壽(1897—1971),近現代教育家蔣夢麟(1886—1964)、地質學家翁文灝(1889—1971)、生物學家童第周(1902—1979)、遺傳學家談家楨(1909—2008),等等。出生寧波和祖籍寧波的兩院院士總數超過百名,是著名的院士之鄉。

河中舟楫往來,岸上牛拉水車(20世紀30年代)
嘉興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浙江省東北部、錢塘江北岸,是浙江省地級市,上海都市圈重要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杭州灣灣區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下轄南湖區、秀洲區、海寧市、平湖市、桐鄉市、嘉善縣、海鹽縣。春秋時,名長水,為“吳根越角”“吳頭越尾”之地。秦設由拳縣、海鹽縣。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后晉天福五年(940),在嘉興置秀州。明清為嘉興府。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西北境為秀水縣、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稱一府七縣。自古為繁華富庶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譽。弘治《嘉興府志》載“嘉興為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成為江南地區的核心發展區。西塘與烏鎮成為江南水鄉古鎮的代表。有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嘉興塊狀經濟發達,形成海寧皮革、桐鄉羊毛衫、嘉善木業、平湖服裝、海鹽標準件、秀洲絲織、南湖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同時,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能源等的臨港產業集群、標準件等的裝備制造業集群發展迅速。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風情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園林城市、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綠化模范城市、科技進步先進縣(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特色魅力城市、皮衣之都、最安全城市外貿百強城市、童車生產基地,西瓜之鄉、瓜燈之城、紐扣之鄉、服裝名城等。
嘉興名人輩出,涌現出顧歡(南朝齊)、褚無量(646—720)、顧況(唐,生卒年不詳)、朱淑真(約1135—約1180)、吳鎮(1280—1354)、倪瓚(1301—1374)、姚綬(1422—1495)、錢士升(1574—1652)、柳如是(1618—1664)、呂留良(1629—1683)、朱彝尊(1629—1709)、李善蘭(1811—1882)、沈曾植(1850—1922)、張元濟(1867—1959)、王國維(1877—1927)、李叔同(1880—1942)、蔣百里(1882—1938)、張宗祥(1882—1965)、陸費逵(1886—1941)、沈鈞儒(1875—1963)、豐子愷(1898—1975)、徐志摩(1897—1931)、張樂平(1910—1992)、茅盾(1896—1981)、譚其驤(1911—1992)、陳省身(1911—2004)、朱生豪(1912—1944)、程開甲(1918—2018)、孫道臨(1921—2007)、金庸(1924—2018)等名家大師。
嘉興自然風光潮湖河海并存,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有南湖、烏鎮、西塘三個5A級景區。有中共一大勝利閉幕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嘉興南湖、錢江潮觀潮第一勝地海寧鹽官。烏鎮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永久會址。杭州灣兩座跨海大橋均在境內。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起海鹽鄭家埭,南至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是世界第四長橋梁;嘉紹大橋北起市海寧,南接上虞,全長1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多塔斜拉橋。
上海市,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岸、長三角東角、杭州灣北側,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為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下轄黃浦、徐匯、靜安、長寧、普陀、虹口、楊浦、浦東新區、閔行、嘉定、寶山、金山、松江、黃浦、奉賢、崇明16個市轄區。其中金山區、奉賢區、浦東新區,瀕臨杭州灣。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中心和交通樞紐,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晉時,因漁民創造“扈”作為捕魚工具,又稱江流入海處為“瀆”,因此這里被稱為“扈瀆”,后改“扈”為“滬”,成為上海簡稱。唐置華亭縣,宋設上海鎮,元至元十四年(1277),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松江府;至元二十九年(1292)始設上海縣,明清均屬松江府。1843年,上海開埠后,迅速發展成為遠東最繁華的港口和經濟、金融、文化中心,并將江南吳越文化與西方的工業文化融合形成獨特的海派文化。有崇明長江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佘山、東平、海灣、共青四家國家森林公園。上海GDP居中國城市首位、居位亞洲第二。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六位,位列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一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
上海市主要歷史名人有陸遜(183—245)、黃道婆(1245—1330)、徐階(1503—1583)、董其昌(1555—1636)、徐光啟(1562—1633)、孫元化(1581—1632)、陳子龍(1608—1647)、夏完淳(1631—1647)、錢大昕(1728—1804)、黃炎培(1878—1965)、杜月笙(1888—1951)、顧維鈞(1888—1985)、“宋氏三姐妹”[宋靄齡(1889—1973)、宋慶齡(1893—1981)、宋美齡(1898—2003)]、宋子文(1894—1971)、張聞天(1900—1976)、陳云(1905—1995)、傅雷(1908—1966)、胡蝶(1908—1989)、阮玲玉(1910—1935)、錢學森(1911—2009)、顧準(1915—1974)、張愛玲(1920—1995)、程十發(1921—2007)、高錕(1933—2018)等。
舟山市,為浙江省的地級市,也是中國第一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位于浙江省東北部,居杭州灣東側東海海域。四面環海,為舟山群島所在。春秋時稱“甬東”,唐開元二十六年(738)設翁山(今定海)縣。宋熙寧六年(1073),應原鄞縣令王安石奏請,析鄞縣富都、安期、蓬萊三鄉,置昌國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海禁,建舟山鎮。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山名為舟,則動而不靜”,詔改“舟山”為“定海山”。次年建定海縣(原定海縣改為鎮海縣)。1953年設舟山專區,改稱舟山地區,1987年撤地建市,下轄定海、普陀兩區和岱山、嵊泗兩縣。

舟山桃花島之懸鵓鴣島遠眺(2015年夏攝)
舟山背靠上海、杭州、寧波和“長三角”腹地,面向太平洋,地處中國東部黃金海岸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是長江流域和“長三角”對外開放的海上門戶。舟山是中國最大海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舟山漁場是中國最大漁場,有“東海魚倉”“海鮮之都”的美稱。2017年底,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大港,連續九年位居世界第一。另外,位于嵊泗縣,由大洋山、小洋山等眾多島嶼組成的洋山深水港,2005年開港,是中國最大的集裝箱深水港;在2017年,其貨物吞吐量是美國全國港口吞吐量總和,占世界總量的1/10。
舟山為國家森林城市、衛生城市、節水型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特色魅力城市。其普陀山、朱家尖、嵊泗列島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中,普陀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觀音道場、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舟山群島,是中國第一大群島,有1390個島嶼,占我國海島總數的1/5,海域面積2200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371平方公里。舟山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適宜開發建港的深水岸段有54處,長280公里,占浙江省的55.2%,全國的18.4%。
近代以來,舟山產生了黃式三(1789—1862)、黃以周(1828—1899)、朱葆三(1848—1926)、周祥生(1895—1974)、王啟宇(1883—1965)、葉友才(1888—1952)、劉鴻生(1888—1956)、金維映(1904—1941)、袁仰安(1905—1994)、董浩云(1912—1982)、安子介(1912—2000)、丁光訓(1915—2012)、喬石(1924—2015)、三毛(1943—1991)等名人。
六 擁江譜新篇
2017年7月,在杭州市委十二屆四次(擴大)會議上,杭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了杭州“六大行動”戰略,第一戰略即“擁江發展”戰略。2017年11月30日,正式出臺《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擁江發展”戰略的意見》《杭州市擁江發展四年行動計劃(2018—2021年)》,2018年1月24日《杭州市擁江發展戰略規劃(草案)》公示,《錢塘江文化保護與發展規劃》也在編制之中。與此同時,2018年6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之江文化產業帶建設規劃》、2018年7月《浙江省大花園建設行動計劃》出臺。
“擁江發展”的提出是為適應國家、浙江省、杭州市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比如杭州社會經濟的發展(如2017年杭州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其中濱江區達5.28萬美元、上城區為4.27萬美元,超過或接近香港的4.6萬美元)、生態文明建設、城市空間格局、城鄉統籌發展,以及國家省市戰略而產生的。包括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長三角”經濟帶、“長三角”城市群建設;浙江省杭州灣大灣區、大花園、大都市區建設,全域旅游推動;杭州都市圈建設,杭州市的世界名城、世界級濱水區域建設等。
“擁江發展”現有的基礎條件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錢塘江流域獨特的奇山異水的自然條件。流域內自然山水,“天下獨絕”,生態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多樣,生態水平達到最頂級的狀態,被贊譽為“天下第一秀水”的千島湖水質為Ⅰ類水標準,不用加工處理可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杭州市森林覆蓋率(66.83%),在省會城市中居首,與日本66%相近。二是詩情畫意的人文底蘊。流域內有世界頂級風景長卷:三江(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串三湖(西湖、湘湖、千島湖),大海(東海)大灣(杭州灣)連二山(黃山、江郎山),加上南北連延的大運河,它是華東地區最為秀美的山水畫廊。這里是十大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誕生地,也是最具江南神韻的詩畫長廊、文人創作的“人間天堂”,留傳下來千余位歷史名人的3000多首詩詞佳作。三是弄潮實干的精神活力。杭州,2017年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在六項國際性榜單中穩步上升,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組織(GaWC)排名由261位升至140位;是中國新一線城市的領軍者;杭州是“互聯網+”領域中的“領跑者”。2017年全國85%的網絡零售額、70%的跨境貿易額和60%的B2B交易額是在杭州的電子商務平臺上完成,全國1/3的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和專業網站落戶杭州,“電商之都”“數字經濟第一城”之稱可謂名副其實。杭州城區產業,以金融、創新為主;在外圍縣市,是新經濟的萌芽(大健康等生態休閑經濟、創客、生態+、文化+);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已建成一大批美麗鄉村、特色村,網紅村,如東梓關(以骨傷科名聞遐邇)、文村(“鄉村城市化”的社會實驗)、環溪村(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后裔聚集地)、蘆茨(方干故里,全國首個慢生活體驗區)、合嶺村(莪山畬族鄉《富春大嶺圖》實景地)、下姜村(受到四任省委書記重視而脫貧)、天坪村(淳安最偏遠、海拔最高的村落),等等。
“擁江發展”發展規劃(2018—2049)主要分為三階段。一是近期(到2021年,即2022年第19屆亞洲運動會前)。這一時期錢塘江中上游區段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下游城市中心區段兩岸地區功能品質顯著提升。以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為中心的城市新核心基本建成,奧體博覽城和亞運村全面建成,大江東新城核心區、下沙新城、錢塘江國際金融科技中心、蕭山科技城、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湘湖新城、望江金融科技城、之江新城、富陽江南新城、桐廬富春山健康城、建德高鐵新區、淳安高鐵新區等重點功能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流域地區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進一步完善,“擁江發展”展現新貌。二是中期(到2035年)。這一時期基本形成以錢塘江為中軸的市域“擁江發展”格局,基本建成錢塘江生態帶、文化帶、景觀帶、交通帶、產業帶、城市帶(六位一體),成為杭州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重要展示帶。三是遠期(到2049年)。這一時期是戰略深入推進階段,錢塘江世界級自然和人文生態魅力進一步彰顯,“世界級濱水區域和三個示范區”戰略定位全面實現。
錢塘江流域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首先,它是美好的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是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最發達地區。江南是一個面海的扇形區域,以山為分界線,以水為中心區,可劃分為四大流域(水域)。一是太湖—運河流域,包括明清時期的蘇、松、常、鎮、杭、嘉、湖七府,還包括松江所屬的上海,太湖流域及江南運河兩岸,具像形成一為“01”形態,這是江南的核心區,是吳文化區;二是狹義的長江下游沿江區域,從江西九江、安徽蕪湖開始,經南京、鎮江,到上海,這是個沿江的狹長地帶,構成為江南的北翼,是長江文化區;三是東部沿海及東海海域,從福建寧德,經浙江溫州、臺州、寧波、舟山,至崇明、上海,大致上這是江南的東翼,這是海洋文化區;四是錢塘江流域,從徽州、衢州兩個源頭開始,經金華、嚴州,到杭州、紹興等,這是江南的次核心區或南翼,是越文化區。歷史上的江南,就是一個由上述四大區域共構形成的山地、平原、河湖、大海相嵌的整體,錢塘江流域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次,錢塘江有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自然形成的,“老天爺”賜予我們的文化,主要是錢塘江流域秀美的山水文化。這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有無限的春江花月,出產農夫山泉,有千島湖,到處是天然氧吧。在這里大自然帶給人的是一種綠色、寧靜、祥和之美。在下游有“八月十八日,壯觀天下無”的海潮文化,并孕育出弄潮兒、勇闖天下、勇立潮頭的時代精神;有利用自然、戰勝自然的海塘文化等。中上游山地與下游平疇,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二是人文歷史的,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文化。如遠古時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在進入文明社會后,這里是越文化的發祥地,它充滿了奮發向上、臥薪嘗膽、入世情懷等精神內涵;明清時期則有博大精深的新安(徽)文化,涵養江南500年。越文化與徽文化是區域內最具有張力的兩大歷史文化。又如商儒文化。先秦以來,中國的文明中心長居于北方,所謂“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即為明證;及至唐宋,隨著大運河的開通,文明中心開始移至大運河兩岸;南宋至明清時期,文明中心移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江南地區。錢塘江即為其核心區之一,并長時間主導了中國的經濟與思想。如中國十大商幫中,有“無徽不成鎮”的新安商人(徽商)、“遍地龍游”的龍游商人和“無寧不成市”的寧波商幫。三大商幫均出自錢塘江流域,這是絕無僅有的。徽商自宋朝及至近代,主導了長三角地區及全國經濟命脈。在思想文化上,宋明理學之程朱三位大哲均生于斯(徽州)長于斯;余姚王陽明是心學之集大成者。理學與心學,主導中國思想約500年。另外,講求“經世致用”“實學”的浙東學派,源歷宋明,至黃宗羲發展至頂峰,它對浙江人精神世界的型塑,作用至巨。又如隱逸文化,如從黃帝時代的桐君、漢時嚴子陵、宋代林逋、元代黃公望等,一脈相承,縹緲于山水之間;它是一種與世無爭、回歸自然、放飛自我、出世自覺的精神境界,展示的是一種人的寧靜之美,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還有生動的民族文化,如華東地區的“高山族”畬族、九姓漁戶。有瑰麗的詩畫文化,詩的朗朗上口與畫的栩栩如生相結合,聲形兼備,一江春水一江詩,錢塘江就是一條“唐詩之路”。有國醫藥文化,如著名的醫碼頭蘭溪、諸葛八卦村、桐君老人、東梓關骨傷科、久負盛名的胡慶余堂等。有革命年代與建設年代的紅色文化及地靈人杰的名人文化等。
三是自然與人文交融文化。有特定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包括了吃、穿、住、行、勞作的方方面面,諸如這里有無與倫比的茶文化、絲綢文化,還有飲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耕讀文化等。
最后,認識錢塘江的歷史文化的當代價值。地方歷史文化是祖國燦爛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做好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將無形的歷史文化資源物化、固化、活化與轉化。梳理歷史文化與當下社會的傳承脈絡,探求地域文化之當代價值所在。比如隱逸文化與當下休閑文化,國醫藥文化與大健康產業、康養旅游,自然山水與生態文明,海潮文化的勇立潮頭、創新發展……錢塘江流過這一片神奇的土地,錢塘江文化魅力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愈加豐厚,愈加誘人。
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百年,中國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并將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社會將會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新時代的大學生將在第一個百年的后30年施展才華,成為建設國家的主力軍。經過30年的奮斗,偉大的“中國夢”必將實現!
[1] 相關數據,參見新編《錢塘江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安徽省志·自然環境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及各地方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