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嶗山史話
- 周遠斌
- 743字
- 2025-04-25 18:03:32
前言
嶗山,是國務院首批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不但風景怡人,山光海色讓人流連忘返,而且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是文化名山。成書于十六國時期的《齊記》載曰:“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元代著名道士丘處機七次來嶗山,寫詩百余首頌贊,《上清宮》其十詩中感慨:“五岳曾經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儔。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貫九州。”明代山東巡撫趙賢游遍全國名山,高評嶗山乃“海上名山第一”。
一沙一世界,一山一史話。嶗山的地貌形勝,有其獨特的魅力,“神窟仙宅”“洞天福地”等美譽是對大自然這一杰作的盛贊。天地之輝光,有人文方臻妙境。“洞天福地”的嶗山,留下了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宗教人士等的足跡。秦始皇、漢武帝登山尋仙,唐玄宗遣人煉丹,逄萌、鄭玄、明僧紹書院授徒,李白、吳筠論道賦詩,蘇軾三訪嶗山。元代禮部尚書王思誠、侍御史張起巖、文人戴良,明代監察御使藍田、大學士高弘圖、御使黃宗昌、山東提學鄒善和陳沂,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王士禎、翰林尹琳基等,或登臨題字,或賦詩記游。“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詩歌詠嶗山海市,小說寫嶗山傳奇。近代改良思想家康有為,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現代著名學者蔡元培、聞一多、沈從文、梁實秋、郁達夫、郭沫若、臧克家、賀敬之等,也先后登游,無不高覽遠眺,慨當以慷。
山之雄奇,海之廣闊,與歷代的建置金石,以及歷代賢達的足跡詩文等,合寫了這一天地間美妙的自然人文史話。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財富和資源,同樣,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是一著名景點的財富和資源。對嶗山自然景觀及其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整理,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相協調,既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推動,也是對宣傳嶗山、展示嶗山,提高嶗山知名度和影響力之工作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