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作家傳記史料述要
- 祝鼎民編著
- 10772字
- 2025-04-25 19:15:01
第三節(jié) 其他紀傳體史書中的作家傳記
二十六史以外的紀傳體史書,見于歷代書目著錄的也不在少數(shù),但其中許多書籍已經(jīng)散佚了。散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來說,它們競爭不過官修的正史。一方面,官修的正史受到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重視,因而不斷刊印,其他的史書就沒有這方面的優(yōu)越條件了。另一方面,其他紀傳體史書在質量上一般比不上正史,自正史一定,其他的也會紛紛被淘汰了。當然,也不是說這些散佚的史書一無是處,其中不少書還是正史的母胎,正史從中取材,并以之為藍本,故有其自身的價值,這也就是后人還不斷為之輯佚的原因。不過因為它散失了,今天也就無從給予全面的評價,只好存而不論。
另外,還有不少紀傳體史書流傳了下來。這些書中,有的編成于正史以前,本來也是官修史書,其史料價值較高,我們今天仍可參考,如《東觀漢記》《明史稿》《清史列傳》等,我們將在下面單作介紹。有的編成于正史以后,這種史書,大致可以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正史的錯誤有所修正,如《宋史新編》等,或有所補充,如《宋史翼》等,這些書也是我們要介紹的。另一種雖對某種正史有所改編,但只是編排上的改變,對傳記史料沒有多少增加。如宋代鄭樵的《通志》,它的精華在《二十略》,而其本紀、世家、列傳,大抵是“刪錄諸史”,史料價值不大。又如宋·蕭常的《續(xù)后漢書》四十七卷,元·郝經(jīng)的《續(xù)漢書》九十卷,兩書都是改編《三國志》中的材料,改蜀漢為正統(tǒng),“大旨在書法不在事實”(《四庫全書總目》),史料價值不大。又如明·王洙的《宋史質》一百卷,是根據(jù)《宋史》重修的,它不承認元代的存在,用明來直接繼承宋朝,將遼、金列為外國,削去有元一代的年號,把明太祖的高祖追稱德祖元皇帝來繼承宋統(tǒng),這是違背史實的。又如明·錢士升的《南宋書》六十卷,也是因《宋史》繁冗,取南宋事跡刪節(jié)而成,“所刪削者不過奏疏及所歷官階而已,別無事增文省之處”,“所增鄭思肖數(shù)人列傳,亦疏略不詳”(《四庫全書總目》)。這一類書,下面就不再分別介紹了。
還有一些紀傳體史書,是為地方割據(jù)政權撰寫的。這些割據(jù)政權,正史中記載較少,而這些史書記載較詳,我們這里也將作有選擇的介紹,如馬令和陸游的《南唐書》,吳任臣的《十國春秋》等。宋代路振的《九國表》因涉及作家不多,不作介紹了。
還有一些紀傳體史書,雖然在史書研究中很有價值,但因涉及作家不多,也不作介紹,如《大金國志》《契丹國志》,及王夫之的《永歷實錄》等。
總之,我們這一節(jié)選介的其他紀傳體史書,著眼的標準是文學家傳記的史料價值。所選取的是:在時間上,編寫于正史以前的;編于正史以后的,要對史料有所補充、修正的史書。而那些正史所無或很少記載的地方割據(jù)政權史書中的作家傳記,也是我們本書所要介紹的。
這些紀傳體史書,在過去目錄的分類上,有的入正史,如《東觀漢記》在《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書目中都歸入正史類;有的書收入別史,如《隆平集》《通志》《東都事略》《宋史新編》等;也有書編入載記,如《南唐書》《十國春秋》等割據(jù)政權的史書。因為它們都是紀傳體,這里就統(tǒng)一把它們放在二十六史以外的其他紀傳體史書來一并介紹。
還要說明一點的是,這里介紹的紀傳體史書中,有的只有列傳而無本紀,如《隆平集》《清史列傳》等,但因為它們本身是國史的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的傳記集,所以就放在這里了。
下面,我們把有關的史書按照時代略作介紹。
《東觀漢記》一百四十三卷,今輯本重編為二十四卷。它是東漢幾代史學家相繼修成的東漢官修史書。書創(chuàng)始于漢明帝時班固、陳宗等,中經(jīng)安帝時的劉珍、李尤,桓帝時的邊韶、崔寔等,完成于靈帝、獻帝時的馬日、蔡邕、楊彪等。《東觀漢記》當時只稱《漢記》,以后改稱今名。《東觀漢記》成書后,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得到當時人的重視。以后有關記載東漢一朝的紀傳體史書,無不從《東觀漢記》取材,故劉勰《文心雕龍·史傳》中說:“后漢紀傳,發(fā)源《東觀》。”這是確實的。
《東觀漢記》至唐開元時,已散失了十六卷;至兩宋,散失更多;至元時已無一完篇了。清康熙時,姚之骃輯佚成書八卷。乾隆時修《四庫全書》,館臣又重加輯集,增加了近十分之六的內容,成書二十四卷。今人吳樹平又重加輯錄,并加校注,成《東觀漢記校注》一書,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是目前最為完善的輯注本。
今存輯本中,有些文史學家也有傳記的片段,如馬融、桓譚、馮衍、班彪、班固、應劭、崔骃、崔寔、蔡邕、孔融、杜篤、梁鴻等。其所記事跡也頗可補《后漢書》的有關傳記,如《梁鴻傳》的“梁鴻少孤,以童幼詣太學受業(yè),治《禮》《詩》《春秋》,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釡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此即成語“不因人熱”所本。又如:“梁鴻初與京邑蕭友善約不為陪臣,及友為郡吏,鴻以書責之而去。”這兩件事中都可見到梁鴻的個性,而范書均不載。
此外,比較易見的已散佚的各家《后漢書》輯本還有清·汪文臺的《七家后漢書》,它包括了謝承《后漢書》、薛瑩《后漢書》、司馬彪《續(xù)漢書》、華嶠《后漢書》、謝沈《后漢書》、袁山松《后漢書》和張璠《漢紀》,并附失名的《后漢書》一卷,有清刊本。今有河北人民出版社版周天游校本。
《南唐書》兩種,一為北宋·馬令撰,三十卷;一為南宋·陸游撰,十八卷。馬令,陽羨(今江蘇宜興)人。據(jù)《直齋書錄解題》說:“序言其祖太傅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未及撰次,今纂先志而成之。時崇寧乙酉。”崇寧乙酉是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
馬令《南唐書》為紀傳體史書,首為先主李昪、嗣主李璟、后主李煜書五卷,其次為列傳二十四卷,最后為建國譜(實為地理志)、世系譜合一卷。《四庫全書總目》說它所記“于詩話小說,不能割愛,亦不免蕪雜瑣碎”,雖不及陸游重修之本,“然椎輪之始,令亦有功,且書法亦謹嚴不茍”。
陸游(1125—1209),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代著名詩人。官至寶章閣待制致仕。晚年隱居家鄉(xiāng)。其重修的《南唐書》有本紀三卷,記李昪、李璟、李煜事。列傳十五卷,記宋齊丘等一百十八人。陸書對馬書有所增刪,文字簡潔,所記不少內容為馬書所無,而且還增加了一些列傳,對馬書雜蕪荒誕處多所刪除,較馬書為勝。
南唐的一些著名詞人,如李璟、李煜、馮延巳等,在兩種《南唐書》中都有傳記。次要一些的作家如李建勛、史虛白、孫晟、鐘謨、陳貺、韓熙載、徐鍇、伍喬、潘佑、劉洞、蒯鼇等,也都有傳記可利用。但有些作家,馬令《南唐書》收了,而不見于陸書,如孟賓于、徐鉉、邵拙、夏寶松、邱旭等。不過這些人除徐鉉為著名文字學家,《宋史》有傳外,其他人的作品基本上散佚了,或者殘存很少。
兩種《南唐書》都有《四部叢刊續(xù)編》本等。又《嘉業(yè)堂叢書》中收有清·周在浚撰《南唐書注》八卷,劉承幹撰《南唐書補注》十八卷。
《十國春秋》一百十四卷,清·吳任臣撰。吳任臣(?—1689),字志伊,號托園,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應博學鴻詞試,授檢討,參與修《明史》。
《十國春秋》成書于康熙八年(1669),包括了吳十四卷,南唐二十卷,前蜀十三卷,后蜀十卷,南漢九卷,楚十卷,吳越十三卷,閩十卷,荊南四卷,北漢五卷,還有十國紀元、十國世系、十國地理、十國藩鎮(zhèn)、十國百官五表六卷。末附拾遺、備考各一卷。
《十國春秋》的取材,充分利用了馬令、陸游二家的《南唐書》,但馬、陸二家僅記南唐,《十國春秋》則廣泛地記述了十國的史事,遠超過南唐一國。從內容看,大致寫十國君主事跡及一些大的歷史事件,主要依據(jù)了《資治通鑒》和新舊《五代史》。寫人物列傳,則采自五代、兩宋時期的各種雜史、野史、地志、筆記、類書、文集等。作者在“凡例”中說:“是編所采古今書籍,無慮數(shù)百余種。”并一一列舉了一百五十七部重要的引用書目,其中包括了《說郛》《津逮秘書》等大型書。
《十國春秋》收集史料的廣博,得到一些著名學者的稱贊。它除了正文外,還用小注引用了不少史料,或作為正文的補充,或備異聞,或駁舊史之誤等。這種把眾書史料熔鑄于一書,頗便于查閱。當然,它也難免有疏誤。其中有誤入的,如與李白同時的趙蕤誤入前蜀;有一人二傳的,如卷五十二的《歐陽迥傳》與卷五十六的《歐陽炯傳》實為一人等。
《十國春秋》對十國時期的作家大都有傳記載,包括那些著名的和不著名的,或者作品到今天已經(jīng)亡佚殆盡的。今按原書次序略作摘錄。吳如杜荀鶴、殷文圭、沈顏;南唐如李璟、李煜、李建勛、張泌(另有《張佖傳》,當為一人)、馮延巳、鐘謨、潘佑、孫晟、韓熙載、徐鉉、徐鍇、蒯鼇、邵拙、史虛白、陳貺、伍喬、劉洞、夏寶松、邱旭、吳淑;前蜀如王衍、花蕊夫人、韋莊、毛文錫、盧延讓、王仁裕、李珣、尹鶚、牛嶠、牛希濟、貫休、杜光庭;后蜀如孟昶、歐陽炯、歐陽彬、顧夐、鹿虔扆、閻選、何光遠、可朋;南漢如陳用拙、王定保、張瀛、鐘允章;楚如廖匡圖、劉昭禹、孟賓于、翁宏、廖融、王元;吳越如羅隱;閩如王延彬、韓偓;荊南如孫光憲、齊己等。
《十國春秋》今有中華書局版徐敏霞、周瑩點校本。末附人名索引以供檢索。
《隆平集》二十卷,宋·曾鞏撰。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二年進士,歷任越州、齊州、福州等地地方官,后任史館修撰,官至中書舍人。
對《隆平集》,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認為:“其間記事多誤,如以《太平御覽》與《總類》為兩書之類,或疑非鞏書。”《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出于依托。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則認為是曾鞏作,他說:“此集純就《五朝國史》加以刪修,故其事不大增于前,其文則極省于舊。……有宋一代正史別史,筆力之高,莫過于此。”
本書卷一至卷三記宋太祖至英宗五朝事,體例似會要,分圣緒、符應、都城、官名等二十六目。卷四起為人物傳記,也以官為類,凡收錄二百八十四人。其類為宰臣、參知政事、樞密、宣徽使、王后、偽國、侍從、儒學行義、武臣、夷狄、妖寇十一類。有關文學家的傳記也分散在各類中,如宰臣類收錄文學家趙普、李昉、寇準、丁謂、晏殊、宋庠、宋祁等。又如儒學行義類中收錄了尹洙、江休復、孫復、石延年、石介、王回、林逋等。
本書不管是否出自曾鞏之手,當為北宋人為當朝人寫傳,本之國史,所載有《宋史》所不備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隆平集》有清康熙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四庫全書》本等。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宋·王稱撰。《四庫全書總目》誤作王偁,今從《四庫提要辨證》考訂作王稱。王稱,字季平,眉州(今屬四川)人。淳熙間以承議郎知龍州,特受直秘閣。
本書為宋人修撰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自宋太祖至欽宗。因北宋都城開封舊稱東都而得名。書于淳熙十四年(1187)進呈朝廷。全書分本紀十二卷,世家五卷,列傳一百零五卷,附錄八卷。其中“世家”收皇后及諸皇子;“附錄”所收為遼、金、西夏、西蕃。
本書取材于國史實錄,旁及野史雜記,成書早于宋《四朝國史》,為元修《宋史》所取資。北宋時期的重要文學家,大都有傳記可查,如李煜、李昉、徐鉉、柳開、王禹偁、寇準、張詠、楊億、劉筠、丁謂、晏殊、宋綬、范仲淹、尹洙、宋庠、宋祁、文彥博、富弼、歐陽修、劉敞、鄭獬、祖無擇、王安石、沈括、司馬光、蘇頌、孫覺、蘇洵、蘇軾、蘇轍、張舜民、舒亶、孫復、石介、李覯、王回、鄭文寶、樂史、石延年、劉潛、蘇舜欽、梅堯臣、江休復、王令、文同、郭祥正、黃庭堅、李觀、李廌、張耒、晁補之、晁詠之、陳師道、李之儀、李格非、李公麟、賀鑄、周邦彥、唐庚、鄭俠、魏野、林逋、邵雍等。
本書由眉山程舍人初刻于南宋,現(xiàn)有五峰閣、揚州書局等本。《四庫全書》收入《別史》類。
《宋史新編》二百卷,明·柯維騏撰。柯維騏(1497—1574),字奇純,莆田(今屬福建)人。嘉靖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未任事而歸。家居二十多年而編成《宋史新編》。
《宋史新編》本于《宋史》,黃佐序稱其“刪其繁猥,厘其錯亂,復參諸家紀載可傳信者,補其闕遺”。全書分本紀十四卷,志四十卷,表四卷,列傳一百四十二卷,其中《文苑列傳》收錄了八十二人(不包括附傳)。書中對《宋史》的謬誤,頗有考正,但在史料上增補不大,且對原書刪節(jié)過多。書又以宋為正統(tǒng),把遼、金作為附庸,也是一偏之見。
《宋史新編》今有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1936年大光書局鉛印本等。
《宋史翼》四十卷,清·陸心源撰。陸心源(1834—1894),字剛甫,號存齋,晚稱潛園老人,浙江歸安(今湖州市)人,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曾任廣東南韶兵備道,后調赴閩,總辦稅厘通商善后諸局及海防事宜,置糧鹽道,乞養(yǎng)歸里。編有《全唐文補遺》八十卷,續(xù)拾十六卷,《宋詩紀事補遺》一百卷,《小傳補正》四卷等。
陸氏家富藏書,又愛從事文獻的輯遺,他鑒于《宋史》不僅有繁蕪之病,而且也多疏漏,就從補遺入手,根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雜史、文集、雜著、年譜、氏族譜、地方志等書中所載的宋人傳記資料,增補成《宋史翼》一書,增補列傳七百八十一人,附傳六十四人。全書分為諸臣、循吏、儒林、文苑、忠義、孝義、遺獻、隱逸、方技、宦者、奸臣十一類。其中《諸臣列傳》增補了一百二十八人,《循吏列傳》增補了一百二十八人,《儒林列傳》增補了六十八人,《文苑列傳》增補了一百零二人,等等。
所補作家,主要集中在《文苑列傳》中,他們有張先、王令、洪朋、洪炎、毛滂、康與之、周紫芝、姚寬、蕭德藻、姜夔、趙師秀、徐照、翁卷、徐璣、劉過、敖陶孫、戴復古、劉克莊、趙孟堅等。他如《諸臣列傳》中有王庭珪、張元幹、韓元吉;《儒林列傳》中有王炎;《忠義列傳》中有林景熙、張炎;《遺獻列傳》中有周密、王炎午、鄭思肖、鄧光薦、謝翱、劉辰翁、汪元量、龔開;《隱逸列傳》中有楊無咎、胡仔、汪莘等。其所補之傳,都在傳中注明出處,如韓元吉的傳記,即根據(jù)《直齋書錄解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江西通志》、周必大《玉堂類稿》、《雙蓮塘記》、《送連必達序》、《福建通志》《甲乙藁》、《金史交聘表》、《書朔行日記后》、《貢院記》、《通志》、《極目亭詩序》、《西吳里語》、《花庵詞選》、《朱子語類》、《宋史·藝文志》等記載編寫而成,可見其用力之勤。當然,一般的傳記出處也沒有像韓元吉的那么復雜,也只在傳末注明出處及參用的書篇名。
《宋史翼》有光緒年間歸安陸氏十萬卷樓刊本。
《元史類編》四十二卷,清·邵遠平撰。邵遠平,字呂璜,號戒山,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康熙進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本書為續(xù)其祖明代邵經(jīng)邦的《宏簡錄》(該書為刪取唐宋諸史而成),故又名《續(xù)宏簡錄》。成書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
全書分世紀、天王、宰輔、功臣、侍從、臺諫、直諫、庶官、皇后公主、系屬、儒學、文翰、旌德、雜行、附載等類。其中世紀、天王為本紀,“世紀”收太祖至憲宗,“天王”收世祖以下諸帝。
本書取材本《元史》,參用了《經(jīng)世大典》《元典章》《元文類》及諸家文集、說部等書。所補列傳人物頗多,若有異同,則加小注考訂史實。文學家比較集中在《文翰傳》中,收錄了一百九十人的傳記,另有附傳八十多人。所收作家有楊果、陸文圭、姚燧、趙孟頫、戴表元、貫云石、楊載、虞集、張雨、范梈、揭傒斯、黃溍、柳貫、吳萊、歐陽元(玄)、李孝光、盧摯、蘇天爵、張翥、劉辰翁、袁易、仇遠、薩都剌、王炎午、迺賢、丁鶴年、楊維楨、王冕、陶宗儀、鮮于樞、柯九思、倪瓚、關漢卿等。其傳記較為簡略,甚至有簡到不能再簡的,如所記關漢卿,僅云:“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本。”雖然如此,能把戲曲家入史,也是大膽的創(chuàng)舉。
除文翰外,其他類中也有不少作家,這里就不再列舉了。
《元史類編》有乾隆六十年(1795)南沙席氏掃葉山房刊本。
《元史新編》九十五卷,清·魏源撰。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在考中進士前,曾參與鹽政改革,抗英斗爭。中進士后,曾先后任東臺、興化知縣,高郵州知州等。晚年皈依佛教。
《元史新編》依據(jù)《元史》,“采《四庫全書》中元代各家著述百余種,并旁搜《元秘史》《元典章》《元文類》各書”(《擬進呈元史自序》)作了增補。本紀自世祖以下全襲用邵遠平《元史類編》,而氏族表、藝文志則多本錢大昕《氏族表》和《藝文志》。
《元史新編》記載了元太祖元年至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206—1368)間史事,分為本紀十四卷,列傳四十二卷,表七卷,志三十二卷。列傳將大臣分為開國、世祖、中葉、元末四朝。類傳分儒林、文苑、良吏、忠義、孝義、遺逸(有目無傳)、列女、藝術、奸臣、群盜(有目無傳)等。它比《元史》有所增補,并對舊史矛盾、避諱的地方有所補正。
《元史新編》立有專傳的文學家有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郝經(jīng)、王惲、王磐、胡祗遹、虞集、馬祖常、郝天挺、張養(yǎng)浩、許有壬、蘇天爵等。《文苑列傳》收錄了二十人,附傳十六人,包括了作家姚燧、趙孟頫、黃溍、柳貫、貫云石、戴表元、揭傒斯、歐陽玄、范梈、楊載、張翥、楊維楨、丁鶴年等。《儒林列傳》中有文學家金履祥、吳澄、劉因、袁桷、吳師道等。另有方回、謝翱、鄭所南等作家有目無傳,可知本書沒有最后完成。
《元史新編》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邵陽魏氏慎微堂刻本。
《元書》一百零二卷,清·曾廉撰。曾廉(1857—?),字伯隅,湖南邵陽人。光緒舉人,反對變法維新,曾參與修《大清會典》。
曾廉鑒于《元史》蕪雜,廣泛搜集《元朝秘史》《續(xù)資治通鑒》《遼史》《金史》等史書,以及元人文集、碑傳等重編元史。記述了元太祖元年至順帝至正二十八年間的史事。
《元書》有本紀十五卷,志十卷,列傳七十七卷。其中列傳較舊史有所增益,儒林、隱逸、權幸諸傳增補尤詳。志書除取錢大昕《元史藝文志》外,皆就《元史》刪改而成。其中有專傳的作家有耶律楚材、劉秉忠、郝經(jīng)、許衡、楊果、王磐、趙孟頫、王惲、胡祗遹、郝天挺、劉敏中、張養(yǎng)灝(浩)、虞集、歐陽元(玄)、許有壬、蘇天爵、余闕等。《文苑列傳》中收錄了劉祁、戴表元、仇遠、方回、鮮于樞、姚燧、袁桷、黃溍、楊載、揭傒斯、迺賢、柯九思、李孝光、張翥等作家的傳記。其他還有麻革、盧摯、柳貫、吳萊、范梈、王沂等作家為附傳入收。其他類傳中收錄的作家有儒林中的金履祥、劉因、吳澄、吳師道等;隱逸傳中收錄了李俊民、段克己、段成己、謝翱、林景熙、鄧牧、趙孟堅、周密、張炎、鄭思肖、王炎午、劉辰翁、鄧光薦、汪元量、貫云石、薩都剌、杜本、楊維楨、張雨、張昱、顧瑛、倪瓚、王冕、丁鶴年等。
《元書》有宣統(tǒng)三年(1911)邵陽曾氏層漪堂刊本。
《罪惟錄》九十卷,若以一卷分有上下或上中下計,則全書有一百零二卷。清·査繼佐撰。查繼佐(1601—1676),字伊璜,一字敬修,號與齋、山東釣史,浙江海寧人。崇禎舉人,于鄉(xiāng)里授徒。曾參加抗清斗爭,晚年講學杭州,因莊廷“明史案”牽連入獄,后得釋。
《罪惟錄》成書于康熙十一年(1672)。書取名于《孟子》“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原名《明書》,紀明代史事,分為帝紀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傳三十六卷。書中把南明諸王都列入本紀,仍用弘光等年號。
本書在萬歷以前多取材于莊廷《明史輯略》,萬歷以后得自搜訪,所謂“手草易數(shù)十次,耳采經(jīng)數(shù)千人”(《自敘》),歷二十九年,方成此巨著。雖不及后出的官修《明史》,但自有其特色。所載晚明史事,較他書詳核。劉承幹《跋》說:“《明史》一書,全據(jù)橫云舊稿,懲國初文字諸獄,趨避無可諱言。是編遺文逸事,足以補正《明史》者實多。”可見其史料價值。但書中間多空格,顯然是待補的未定稿。也間有重出的傳記,如楊循吉、邵寶都二見。
本書列傳部分作了較大歸并,屬于類傳的性質。它分皇祖禰、皇后、皇太子、諸王、翼運王國、衡運諸國、逸運外臣、啟運諸臣、抗運諸臣、理學諸臣、經(jīng)濟諸臣、致命諸臣、諫議諸臣、諷喻諸臣、清介諸臣、乘時諸臣、循謹諸臣、文史諸臣、武略諸臣、荒節(jié)諸臣、播匿諸臣、隱逸、俠烈、獨行、庸誤諸臣、方外、藝術、閨懿、宦寺、奸壬、叛逆、列朝諸臣逸傳、外藩、蠻苗、勝國、外國三十六類。
書中有關文學家分在各類中,如啟運諸臣中收了劉基、宋濂;抗運諸臣中有方孝孺、瞿式耜、張煌言;理學諸臣中收了薛瑄、陳獻章、楊廉、王守仁、邵寶、呂柟、顧憲成、鄒元標、高攀龍、趙南星;經(jīng)濟諸臣中收了于謙、王鏊、楊一清、何喬新、李東陽、徐中行;致命諸臣中收了王祎、祁彪佳;諫議諸臣中收了丘濬、吳寬、楊循吉、何景明、李夢陽、沈鍊、申時行;諷喻諸臣中收了康海、沈自征;文史諸臣中收了孫蕡、高啟、危素、聶大年、楊循吉、徐禎卿、邊貢、王廷陳、唐順之、李攀龍、徐中行、宗臣、梁有譽、吳國倫、謝榛、汪道昆、徐渭、胡應麟、湯顯祖、李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焦竑、王思任、鐘惺、譚元春等,不備列。
書中原為抄本流傳,近人張宗祥加以校訂,有《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本,今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校點本。
《明書》一百七十一卷,目錄二卷,清·傅維麟撰。傅維麟(?—1666),原名維楨,字掌雷,號歉齋,靈壽(今屬湖北)人。明崇禎舉人,清順治進士,官至工部尚書。他供職于清翰林弘文院編修時,分撰明史。據(jù)明代遺書、家乘、文集、碑志等三百多種書籍,凡九千多卷,參以明朝實錄,考訂同異,撰成本書,為清修第一部明史。
全書包括本紀十九卷,宮闈紀二卷,表十六卷,志四十八卷,記五卷,世家三卷,列傳七十六卷,敘傳二卷。本書于萬歷以前記事較《明史》為詳,但天啟以來三朝史實多闕略,其原因在于“故牒散失,國無藏書。事近人存,野史未出”。作者抱著“真聞真見,乃始濡毫,而恍惚疑似,寧俟來者”(《敘傳》)的寫作態(tài)度,寧缺毋濫。
人物以類相從,計分勛臣、忠節(jié)、儒林、名臣、孝義、循良、武臣、隱逸、雜傳、文學、權臣、藝術、列女、外戚、佞幸、殘酷、奸回、宦官、異教、亂賊、四國二十一類,并在最后附有“補元臣傳”。其中文學傳收錄了四十七人,包括常見的文學家楊維楨、張羽、徐賁、孫蕡、楊基、高啟、高棅、李夢陽、何景明、康海、楊慎、王慎中、李攀龍、王世貞、胡應麟、宗臣、梁有譽、徐渭等。其他各類中也有不少文學家,如勛臣中的王守仁,忠節(jié)中的方孝孺,儒林中的薛瑄、丘濬、邵寶、唐順之、高攀龍,名臣中的楊士奇、楊榮、楊溥、何喬新、于謙、李東陽、楊廷和、王鏊、吳寬、楊一清、申時行、趙南星,隱逸中的陶宗儀、倪瓚,雜傳中的劉基、宋濂,權臣中的嚴嵩,藝術中的祝允明、文璧、唐寅、沈周,等等。
《明書》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畿輔叢書》本。
《明史稿》三百一十卷,清·王鴻緒撰,實主要出自萬斯同之手。王鴻緒(1645—1723),字季友,號儼齋、橫云山人,江南婁縣(今上海松江)人。康熙進士,曾任《明史》總裁,內閣學士、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書等。萬斯同(1638—1702),字季野,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清代史學家,堅不仕清。康熙十七年(1678),萬斯同力辭博學鴻詞科的舉薦。次年,赴北京以明史館館外人身份參加《明史》的修撰,不受俸,不署名。《明史稿》實際是由博學鴻詞科五十余人共同討論、分類撰寫的,最后由萬斯同手訂成書。王鴻緒則是明史館總裁之一。萬斯同死,王鴻緒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罷官,把稿子帶回家中,作了加工,以為己作,進呈清廷。書的版心題“橫云山人集·史稿”。《明史》就是在這部《明史稿》的基礎上修訂而成。
《明史稿》包括本紀十九卷,志七十七卷,表九卷,列傳二百零五卷,共三百一十卷。《明史稿》中有些傳記,被以后的《明史》刪去了。如《三王列傳》記載南明的福王、唐王、桂王,在《明史》中把三王分別附見于各始封王之后。又如《明史稿》中有抗清志士、文學家夏完淳的事跡,雖不敢明言夏完淳抗清就義事,只含糊地說“以子龍(陳子龍)獄詞連及”,就連這一點,在后來的《明史》中也刪去了。
《明史稿》有《文苑列傳》四卷,收文苑人物七十七人,包括了常提及的文學家楊維楨、王冕、陶宗儀、丁鶴年、袁凱、高啟、楊基、張羽、徐賁、孫蕡、高棅、聶大年、程敏政、楊循吉、祝允明、唐寅、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陳、楊慎、文徵明、王慎中、高叔嗣、田汝成、茅坤、謝榛、李攀龍、王世貞、歸有光、何良俊、徐渭、王穉登、屠隆、唐時升、焦竑、袁宏道、曹學佺、艾南英、張溥等。附見人物七十多人,包括了康海、王九思、李開先、梁有譽、宗臣、徐中行、吳國倫、汪道昆、胡應麟、李流芳、程嘉燧、鐘惺、譚元春等。其他類傳中也有些文學家。至于那些有地位的人物,如劉基、宋濂、方孝孺、楊士奇、楊榮、楊溥、于謙、丘濬、李東陽、王鏊、何喬新、吳寬、馬中錫、王廷相、王守仁、唐順之、于慎行、趙南星、鄒元標、高攀龍、祁彪佳、陳子龍等,都有專傳記載。
《明史稿》有雍正元年(1723)敬慎堂刻本,同治十年(1871)補敬慎堂本。
《小腆紀傳》六十五卷,補遺五卷,清·徐鼒撰。徐鼒(1810—1862),字彝舟,號亦才,江蘇六合人。道光進士,曾官翰林院檢討,福寧知府。
《小腆紀傳》是一部紀傳體的南明史。時間從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到1683年臺灣為清所并的這一時期。作者入清史館后,參考了前人作著六十二種南明史書,以及各省、府、縣志和各家詩文集等,著成《小腆紀年附考》一書,是一部編年體的南明史書。在作者晚年,更把這一時期的人物寫成《小腆紀傳》一書。書沒有最后完成,由他兒子承禮整理補訂而成,并作了五卷《補遺》。
全書本紀七卷,列傳五十八卷,《補遺》五卷都是列傳。書中收錄的文學家有祁彪佳、夏完淳、方以智、曹學佺、瞿式耜、王思任、陳子龍、張煌言、沈自征、黃淳耀、鄺露、顧炎武、黃宗羲、傅山、張奇逢、王夫之、朱鶴齡、艾南英、屈大均、陳恭尹、紀映鐘、歸莊、陸圻、阮大鋮等。補遺中收錄的文學家有張岱、魏禧、魏禮、申涵光、柴紹炳、毛先舒、顧景星、杜濬、董說、周筼等。
這是一部比較完整的紀傳體南明史,今通行的有中華書局1958年校點排印本。
《清史列傳》八十卷,清國史館館臣撰,上海中華書局編輯。
《清史列傳》實為清國史館所修的列傳部分,全書分為宗室王公、大臣、忠義、儒林、文苑、循吏、貳臣、逆臣八類。其中大臣傳又分正編、次編、續(xù)編、后編、新編、已纂未進六部分。全書列入正傳的有二千零十九人,附傳收錄了九百六十余人。(此據(jù)吳楓主編《簡明中國古籍辭典》說,《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則謂收了約一千七百余人的傳記。)所收人物,多半出自《國朝耆獻類征》,其他的人物,乾隆以前的依據(jù)《滿漢名臣傳》,乾嘉以來的移錄清國史館的《大臣列傳》。書中所記人物事跡較詳,年月具備,史料價值在《清史稿》的列傳之上。也有的文學家,《清史稿》中無傳,而在本書中見到他們的傳記,如著名戲曲家洪昇等。
清代的文學家,大致集中在《文苑》《儒林》二傳中。如《文苑列傳》中收列了二百四十八人的傳記,附傳更多,有四百人。因人多不具列。當然,也有文學家收在別的類中,如吳偉業(yè)、錢謙益、龔鼎孳就收入《貳臣列傳》中。但是,那些著名的戲曲小說家,如孔尚任、蒲松齡、曹雪芹、吳敬梓、李汝珍等,因為地位不高,就沒有他們的傳記了。
《清史列傳》有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鉛印本,并附“人名索引”,索引按姓名首字筆畫數(shù)排列,人名下注明本書的卷頁數(shù),使用較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