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作家傳記史料述要
- 祝鼎民編著
- 27165字
- 2025-04-25 19:15:01
第二節 二十六史中的作家傳記
我們這里首先介紹二十六史,就是指乾隆欽定的二十四史,再加上柯劭忞的《新元史》和民國年間修撰的《清史稿》,凡二十六種。它們標舉的時代,自上古至清末,也就是說,我們研究的古代作家,都包括在這一時期中了。這也就是研究古代作家傳記的基本史料,所以首先在這里介紹。
這些史書,有合印在一起的,現存最早的為宋人井度輯印的《七史》,包括了《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和《周書》,以后又有《二十一史》《十七史》,等等。比較常用的有《二十四史》,有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等,較好的有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張元濟輯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另有《二十五史》,有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它加入了《新元史》。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聯合出版的《二十五史》,則加入了《清史稿》。最稱方便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校點本《二十四史》,同時也出版了校點本《清史稿》。今把這二十六種史籍及所收作家略作介紹如下。
《史記》一百三十卷,漢·司馬遷撰。原名《太史公書》,是一部開創性的紀傳體通史。司馬遷(前145—前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著名文史學家。他繼承父職,當了太史令,著手搜集史料,編寫《史記》。
司馬遷編寫《史記》不僅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包括了漢興以來的“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自序》);同時,他又得讀皇家所藏的“石室金匱之書”。還加上他到處游歷,實地采訪,用來考察印證,這都為他寫作《史記》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史記》所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記載了我國三千年的歷史。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全書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基本上完成。但今本有后人補入或者竄入的文字,如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就補寫過一些傳記,今本中標明“褚先生曰”的就是他的補作。又如《司馬相如列傳》中引有揚雄的話,《平津侯主父列傳》后附有平帝時太皇太后的詔書和班固《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贊語等,這些都非司馬遷所及見,都是竄入的文字。
《史記》一書,在中國史學和文學上都有崇高的地位,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贊》中稱贊它“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使它成為史學寫作的標的。
《史記》對先秦至漢武帝時的重要作家,差不多都寫了傳記,或提到過,先秦如屈原、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商鞅、韓非等,秦代如李斯,漢代初期如賈誼、司馬相如、東方朔、陸賈、晁錯、鄒陽、董仲舒等。他們為我們了解這一時期的作家,提供了珍貴的傳記資料。
但《史記》是一部通史,不僅記漢代的歷史,而且記錄了從黃帝開始的人物傳記,由于年代久遠,史料缺乏,故有些作家的傳記不可能翔實,甚至有些撲朔迷離,如《老子傳》說: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由于對老子其人的傳說不一,故司馬遷兼記老萊子、太史儋就是老子的或說。所以老子這一人物,真有些神龍見首不見尾,這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在記載史料充實,特別是在漢代的人物傳記中,就不再出現這種情況了。
在作家傳記中,兼記著作名稱,是傳中應有之義,但《史記》除了記錄著作名稱外,還兼收了不少作品入傳。這是因為那時作品書之竹帛,往往單篇流行,容易散失,也不易見到,為了說明問題,也為了保存史料,所以《史記》中把一些重要作品收錄在人物傳記中,這就使《史記》兼有總集的性質了。這一辦法,為后代史書所采用。這在印刷術尚未發明,書寫困難,作品不易流傳的古代,還是需要的,它也因此為我們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作品。
《史記》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在序中談及了自己的家世和編寫《史記》的原因,也概述了各篇的內容,是研究司馬遷的第一手資料。
《史記》通行的是“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和張守節《正義》的合印本。今最通行的有中華書局校點本。另外,日人瀧川資言有《史記會注考證》,水澤利忠有《史記會注考證校補》,搜羅資料宏富,足資參考。
《漢書》一百二十卷,亦稱《前漢書》,東漢班固撰。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市)人。其父班彪專心史籍,有志于續《史記》,作成《后傳》六十五篇。彪死,班固有志完成父業。后有人上書明帝,告發他私改國史,被捕下獄。其弟班超上書辯白,明帝見到班固的書稿后,賞識他的才能,讓他當了蘭臺令史,繼續修史。和帝永元初,班固以中護軍從竇憲出擊匈奴,為竇憲刻石勒功于燕然山。后竇憲失勢自殺,班固為仇家下獄,死于獄中,時年六十一。班固死時,《漢書》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完成,和帝命班固妹班昭補作,又命同郡馬續助班昭完成《天文志》。所以《漢書》是經過班彪、班固、班昭、馬續四人之手完成的。其中紀傳部分,當為班彪和班固的手筆。
《漢書》師法司馬遷《史記》的體例,不過《史記》是通史,《漢書》則是一部只記西漢的斷代史。也就是說,紀傳體的斷代史,就是由《漢書》開創的。
《漢書》記事上起漢高帝劉邦元年(前206),下至王莽地黃四年(23)。全書分為紀十二篇,表八篇,志(相當于《史記》的“書”)十篇,傳七十篇,凡一百篇。后因有的篇太長,被人分為上下或上中下卷,就成了一百十五卷。唐顏師古注時又析出五卷,成了現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卷本。
《漢書》的紀傳,在漢武帝太初以前的西漢歷史,大致本之于《史記》,但也有所增補,如增立《惠帝紀》、重寫《武帝紀》,其他傳記中也有新增的材料,如《賈誼傳》,前部分在拜賈誼為梁懷王太傅前,基本上用《史記》的文字而整飭之,在拜梁懷王太傅后,增入了《上疏陳政事》(《治安策》)、《上疏請封建子弟》及其故事,豐富了《史記·賈誼傳》的內容。又如《晁錯傳》補入了《上書言皇太子宜知術數》《上書言兵事》《言守邊備塞務農力本為當世急務二事》《復言募民徙塞下》《賢良文學對策》等文及其上疏言事的原因、背景等情況,對了解晁錯的生平思想甚有幫助。這些文章,在《史記·晁錯傳》中是一篇也沒有收錄的。《漢書》這種在人物傳記中大量收入作品,比起《史記》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有人批評說:“孟堅所掇拾以成一代之書者,不過歷朝之詔令,諸名臣之奏疏爾。”(凌稚隆《漢書評林·漢書總評》引虞舜治語)不過這些作品,對了解人物的政治思想主張是很有用的第一手資料,幸賴《漢書》的入錄,我們今天才能見到。從以上比較中,我們可以說,要了解漢武帝太初以前的西漢人物事跡,應該兼談《史記》《漢書》的記載,這樣才比較全面些。
漢武帝太初以后的人物傳記,是班彪、班固父子所撰述,是我們今天要了解這一時期人物事跡的最有權威性的原始史料,是無可替代的。
《漢書》雖像《史記》一樣有類傳,包括了《儒林傳》《循吏傳》《酷吏傳》《貨殖傳》《游俠傳》《佞幸傳》《外戚傳》七篇,但還沒有《文學傳》,要查文學家事跡,還得從各自的傳記中去尋找。西漢常提的作家如劉向、劉歆、賈誼、晁錯、賈山、鄒陽、枚乘、枚皋、路溫舒、董仲舒、司馬相如、司馬遷、嚴助、王褒、東方朔、揚雄等,都有傳記可以查閱。
《漢書》的最后一篇是《敘傳》,在《敘傳》中班固敘述了自己的家世及概述了各篇內容,實際為班固的家傳和《漢書》的目錄。
《漢書》善用古字古詞,在當時就號稱難讀,因此很早就有人為它作注,如漢靈帝時就有服虔、應劭等人的音義,魏晉南北朝時為它作音注的人更多,到唐·顏師古為它作注時,就征引了二十三家。今存的《漢書》,就是顏師古注本。最為通行的有中華書局校點本。清代王先謙的《漢書補注》,可說是當時集大成的注本,被征引的專注和參訂者就有六十七家之多。
《后漢書》一百二十卷。南朝宋·范曄撰。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人。他曾做宋武帝兒子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累遷至尚書吏部郎。但因一度得罪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開始撰述《后漢書》。后又幾次升遷,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在劉義康和宋文帝劉義隆爭權中,范曄以謀反罪牽連入獄,于元嘉二十二年被殺。
范曄被殺時,《后漢書》只完成了本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還有十志沒有完成。今傳《后漢書》中的志,是后人取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篇志析為三十卷補入,所以《后漢書》的志是司馬彪所作,由南朝梁·劉昭作注。
在范曄以前,有不少人編著紀傳體的后漢書,其中《東觀漢記》帶有官修的性質,私人修撰的據《隋書·經籍志》載,就有三國吳·謝承撰《后漢書》一百三十卷,晉·薛瑩撰《后漢記》一百卷,晉·司馬彪撰《續漢書》八十三卷,晉·華嶠撰《后漢書》九十七卷,晉·謝沈撰《后漢書》一百二十二卷,晉·張瑩撰《后漢南記》五十五卷,晉·袁山松撰《后漢書》一百卷。范曄編寫《后漢書》時,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兼采諸家《后漢書》,刪繁補略,融各家《后漢書》的長處于一編,所以其他各家《后漢書》逐漸散亡,范書獨存,并被列入“正史”,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范曄的《后漢書》不僅保存了東漢一代詳細的史料,而且寫得“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劉知幾《史通·補注》),且能“貴德義,抑勢利,進處士,黜奸雄。論儒學則深美康成(鄭玄),褒黨錮則推崇李(李膺)杜(杜密)。宰相多無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見采,而惟尊獨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一“范蔚宗以謀反誅”),這是大致不錯的。
范曄編寫《后漢書》,師法班固《漢書》的體例,專寫東漢一代的歷史。同時,他也像《漢書》一樣,大量采用奏疏和文章入傳,如《崔寔傳》載其《政論》,《桓譚傳》載其《陳時政疏》和《抑讖重賞疏》,《王符傳》收其《潛夫論》中的五篇,《仲長統傳》收其《樂志論》《述志詩》二篇及《昌言》中的《理亂篇》《損益篇》《法誡篇》等。
《后漢書》的人物傳記,偏重在以類相從,不受時間先后的限制。除類傳有《黨錮》《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女》等外,還有人物專傳也是以類相從的,如王充、王符、仲長統三人,時間先后不同,但因他們擅長著述,不重功名利祿,故合為一卷,這正如司馬遷把屈原、賈誼合為一卷一樣。類傳中的《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女》等傳,又是范曄根據當時情況新增設的,有的類傳名稱也為后代史書所沿用,如《文苑》《列女》等傳。特別是《文苑列傳》,是為那些不夠獨立成專傳,而又擅長詩賦文章的人物設立的專欄。《后漢書·文苑列傳》收錄了杜篤等文苑人物二十二人,還不包括附及的人物。在文學史上經常提到的如傅毅、王逸、趙壹、酈炎、禰衡等,都在《文苑列傳》中。其他類傳中,也不乏文藝人物,如作《五噫歌》的梁鴻,收入《逸民列傳》中;助成班固《漢書》的班昭(即曹世叔妻),以《悲憤詩》名世的蔡文姬(董祀妻),都收入《列女傳》中。而那些著名的文學家或文史學家,也往往有專傳,如桓譚、馮衍、班彪、班固、王充、王符、仲長統、張衡、馬融、蔡邕、荀悅、孔融等,有的人也有附傳,如王延壽附于《文苑列傳》中的《王逸傳》等。
《后漢書》中收錄作家專著以外的作品以篇計,因那時不像后代那樣結集成書,如《傅毅傳》說:“著詩、賦、誄、頌、祝文、《七激》、連珠凡二十八篇。”又如《趙壹傳》中除錄其《窮鳥賦》《刺世疾邪賦》《報皇甫規書》及提及的《解擯》外,又在傳末說:“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十六篇。”這對我們了解作家的作品是有幫助的。
最先為《后漢書》作注的,是南朝梁·劉昭。《梁書·劉昭傳》說他“集《后漢》同異,以注范書”,大概是像裴松之注《三國志》那樣,偏重于史實的補充,可惜其中紀、傳部分已經散失了。今傳《后漢書》的注,是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的,參與其事的,有張大安、劉納言等。他們的注,重在文字訓詁。今通行的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清代有王先謙的《后漢書集解》,以惠棟的《后漢書補注》為基礎,廣泛征引諸家之說,在《后漢書》注本中最稱詳博。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了《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晉·陳壽撰。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市)人。生于蜀,在蜀漢曾任觀閣令史,受到當時專權的宦官黃皓的排斥。入晉,經張華推薦,舉孝廉,任佐著作郎,出為平陽侯相,后升為著作郎。《三國志》大約作于此時。官至治書侍御史。
陳壽寫《三國志》,魏、吳兩國,有現成的史書可供參考,如魏有王沈的《魏書》四十八卷,魚豢的《魏略》八十九卷;吳有韋昭的《吳書》二十五卷等。唯蜀沒有現成的史書可供參考。而陳壽剛好生于蜀,長于蜀,又在蜀漢當官,比較熟悉蜀國。他又是著名史學家譙周的學生,受譙周的教育和熏陶,對歷史研究很有興趣,這為他撰寫《蜀書》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究竟因為《三國志》是陳壽私人撰述,受到史料缺乏的影響,寫得比較簡略。雖然陳壽“有良史之才”,但也不能改變這一現實。
陳壽的《三國志》雖較簡略,但因他善于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所以張華把他比作司馬遷、班固,并且對他說:“當以《晉書》相付耳。”夏侯湛著《魏書》時,見到陳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見《晉書·陳壽傳》)。
《三國志》只有紀、傳,沒有志、表。原來三國各自成書,后歸并為一書。由于陳壽由蜀入晉,而晉又代魏稱帝,故即以魏為正統,《魏書》有紀,蜀、吳無紀,蜀主、吳主都稱傳。不過在記事上,還是采用紀的編年體寫法。也正因這樣,《三國志》中對晉代統治者不得不回護,這也是時勢使然。
由于《三國志》比較簡略,到劉宋時,宋文帝劉義隆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東晉時歷官司州主簿、治中從事史等職。劉宋代晉,深得宋武帝劉裕寵信,認為有“廊廟之才”。歷任國子博士、中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從宋文帝元嘉三年(426)開始注《三國志》,約三年注成。
裴注《三國志》,針對《三國志》的簡略,就大量增補史料,而且比較完整地抄錄全文。裴松之注《三國志》的特點,在他的《上三國志注表》中已詳述了,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補闕:“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二是備異聞:“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內以備異聞。”三是糾紕繆:“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四是評得失:“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可見,他主要精力用在增補材料上,故所引極豐富,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十五中,列舉了一百四十多種,并說“與史家無涉者,不在數內”,而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六中,則列出了一百五十余種。但據近人統計,裴注引書當在二百種以上。這樣一來,裴注的字數,就大大地超過了《三國志》本文。故《三國志》和裴注,都為我們研究三國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史料,當然也為我們查閱作家生平事跡提供了最重要的傳記資料。
三國時期的作家,集中在曹魏,從魏武帝曹操開始,到曹丕、曹植、曹叡等,都有詳細的傳記資料,其他如王粲、仲長統等都有專傳。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阮瑀、應玚、劉楨和名文學家阮籍、嵇康等,都附在《王粲傳》中,不過較為簡略,幸賴裴注引了《先賢行狀》以補徐幹;引《文士傳》《典略》《文章志》以辨阮瑀事跡;引《典略》以補陳琳;引華嶠《漢書》《續漢書》以補應玚家世;引《文士傳》《典略》以補劉楨事跡等。對阮籍,《王粲傳》僅云:“瑀子籍,才藻艷逸,而倜儻放蕩,行己寡欲,以莊周為模則。官至步兵校尉。”裴注引了《魏氏春秋》以補足。對嵇康,也只說“時又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至景元中,坐事誅”。裴注引了《嵇氏譜》、嵇喜的《嵇康傳》、虞預的《晉書》、《魏氏春秋》、《康別傳》、《晉陽秋》、《康集目錄》、《世語》等以補充或辨析嵇康事跡。由此可見,對三國時的作家事跡,裴注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史料,不可因注而忽視。
后代刊印《三國志》,即用裴松之注本,它與《三國志》成了不可分離的整體。今通行的有中華書局標點本。此外,近人盧弼的《三國志集解》,是《三國志》注中的集大成者,資料更為豐富。
《晉書》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齡等撰,或題唐太宗御撰。它是一部官修書,集體編著,參加者前后有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三人為監修,其余令狐德棻、敬播、來濟等十八人為修撰。又因為《晉書》為唐太宗詔撰,他也為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兩紀和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故亦題唐太宗御撰。
在唐代以前,修成的《晉書》有二十多種,除沈約、鄭忠、庾統三家的《晉書》在唐初已經亡佚外,其余的均保存著。唐太宗對這些《晉書》都不甚滿意,他批評說:“但十有八家(指諸家《晉書》),雖存記注,而才非良史,事虧實錄。”(《修晉書詔》)因而在貞觀二十年(646)閏三月下詔重修,二十二年(648)成書,歷時不到三年。
《晉書》記事,從司馬懿開始,到劉裕取代東晉為止,包括了西晉和東晉。并記載了與晉并存的“十六國”割據政權。全書分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帝紀記載了自宣帝司馬懿至恭帝司馬德文十八人。志有天文、地理、律歷、禮、樂、職官、輿服、食貨、五行、刑法十志。列傳首列《后妃》,類傳以《孝友》為首,次列《忠義》《良吏》《儒林》《文苑》《外戚》《隱逸》《藝術》《列女》。載記專記“十六國”政權的人物。
《晉書》是唐代的官修史書,自然要為統治者回護與避忌,也貫徹了唐代提倡的宣揚孝道和宿命論思想。同時,也因成于眾手,出現前后矛盾、互不照應等毛病。再有,《晉書》的修撰,以臧榮緒的《晉書》為主要依據,未能充分吸收諸家《晉書》的長處,反而采用了《搜神記》等許多志怪小說中的無稽之談,使傳記中摻入了許多不可信的神怪部分,這也是一個大缺點。
就人物傳記而言,兩晉的文學家大致都收錄了。有的人有專傳或附傳,如文學史上常提到的石崇、歐陽建、羊祜、杜預、張華、王沈、山濤、傅玄、傅咸、阮籍、嵇康、向秀、劉伶、皇甫謐、摯虞、束皙、陸機、陸云、夏侯湛、潘岳、潘尼、張載、張協、張亢、孫楚、孫綽、劉琨、楊方、郭璞、葛洪、庾亮、祖臺之、謝混、王羲之、許詢、陳壽、干寶、殷仲文等。有的人入類傳,如左芬入《后妃列傳》;李密入《孝友列傳》;應貞、成公綏、左思、趙至、棗據、張翰、庾闡、曹毗、袁宏、顧愷之、郭澄之等十七人入《文苑列傳》;魯褒、陶潛入《隱逸列傳》;謝道韞、蘇蕙入《列女列傳》等。
《晉書》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文學家傳記,但有的傳記中同樣收入了不少傳聞及無稽之談,如《郭璞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某些傳記,也有刪削不當處,如《阮籍傳》說:“籍能屬文,初不留思。作《詠懷詩》八十余篇,為世所重。”就今存《詠懷詩》來看,除八十二篇五言的外,還有四言的十三篇,合為九十五篇。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在《晉書》的主要依據,即臧榮緒的《晉書》中,原文是“作五言詩《詠懷》八十余篇,為世所重”(見《文選·五君詠》注)。由此可知,為世所重的乃指五言《詠懷》八十余篇,唐修《晉書》刪去了“五言”字樣,就會引起誤解。所以有時我們也可參考已經散佚的其他《晉書》的輯本。
現通行的《晉書》是中華書局版校點本。另有清末吳士鑒、劉承幹的《晉書斠注》一書,廣列異說,補充遺漏,訂正錯誤,廣泛地吸收了各家的研究成果,是《晉書》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注本。
《宋書》一百卷,南朝梁·沈約撰。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著名的文史學家。他生活在宋、齊、梁三朝。宋時初為奉朝請,累遷至尚書度支郎。入南齊,初為征虜記室,累遷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中書郎,黃門侍郎,吏部郎,出為寧朔將軍、東陽太守,征為五兵尚書,遷國子祭酒,南清河太守等職,后與范云等人助梁武帝蕭衍成帝業,任尚書仆射,封建昌縣侯,歷任尚書左仆射,侍中、尚書令等顯職。所著除《宋書》外,史學著作還有《晉書》一百十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等,但都已散佚。
《宋書》撰于齊。沈約于南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奉敕撰《宋書》,于六年二月成紀傳七十卷,但諸志尚未成,從“志”中避梁武帝蕭衍的諱看,當在蕭衍即位建梁以后才最后完成的。沈約在如此短促的時間中完成七十卷紀傳,乃是有所依傍的。他在《上〈宋書〉表》中已說明了。就是原在宋文帝時,何承天就已開始修撰,中經山謙之、蘇寶生等參預編撰,至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徐爰領著作郎,在前人的基礎上,編成了《宋書》六十五卷,起自晉義熙之初,到宋孝武帝大明之末,只有廢帝永光(465)以來至宋末的十余年內沒有記載,所以沈約能很快完成。據后人考證,《宋書》的紀傳部分,主要是抄了徐爰等的舊本,清·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九中有專論“宋書多徐爰舊本”條。又在“宋書書晉宋革易之際”條中,列舉沈約書中有關晉、宋之際的不少史事多為宋諱,顯然是用了徐爰的舊書,“沈約急于成書,遂全抄舊文而不暇訂正耳”。不過,徐爰等的《宋書》早已亡佚,其他與沈約同時或稍后的有關記載劉宋歷史的如南齊時孫嚴的《宋書》六十五卷,王智深的《宋紀》三十卷,梁代裴子野的《宋略》二十卷,王琰的《宋春秋》二十卷,鮑衡卿的《宋春秋》二十卷,也都散失了。我們今天就只有沈約的這部《宋書》。不過,劉宋王朝先后統治南中國不過六十年,沈約卻寫成了一部一百卷的大書,可見其保存史料的豐富了。所以劉知幾說:“宋氏年唯五紀,地止江淮,書滿百篇,號為繁復。”(《史通·書志》)
《宋書》有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列傳的最后一篇是《自序》,歷敘自己的祖先,最后略及自己的生平,并殿以《上〈宋書〉表》。
《宋書》雖無《文苑傳》,但劉宋時期一般提到的文學家,也大致收錄了,如劉駿(孝武帝)、傅亮、劉義慶、鮑照、謝惠連、王微、謝靈運、范曄、袁淑、劉鑠、顏延之、王僧達、謝莊等。陶潛因由晉入宋,故《隱逸傳》中亦為他立了傳。
沈約是當時的高門士族,所以在《宋書》中對那些屬于高門士族的人物盡力贊揚,而像在詩中表現了不滿門閥士族,并出身寒微的著名詩人鮑照,只能附見于臨川王劉義慶的傳記中,這是時代與階級的偏見使然。
《宋書》在人物傳記中,還收錄了許多奏議、書札和文章,為我們保存了不少文史資料。特別是它的《宋志》,記錄了漢魏以來的許多詩歌,為文學史研究提供了可貴的材料。
《宋書》在流傳過程中,有不少散失,到北宋時,有漏脫幾頁或全卷的。后有人采用《南史》中的傳記補入。
今通行本是中華書局版校點本,對殘缺與補入處都作了說明,便于使用。
《南齊書》六十卷。南朝梁·蕭子顯撰。蕭子顯(489—537),字景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人。他是齊高武帝蕭道成之孫,豫章王蕭嶷之子。七歲即封寧都縣侯,后以王子例拜給事中。入梁,降爵為子。因長于文采,為蕭衍父子所器重。歷任太子中舍人、建康令、國子祭酒、侍中、吏部尚書等職,終于吳興太守。其著作有《后漢書》一百卷,《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十卷,文集二十卷。今僅存《齊書》。
《南齊書》原名《齊書》,見《梁書》本傳及《隋志》、兩《唐志》。后為了與唐·李百藥的《北齊書》相區別,故稱《南齊書》。原有六十卷,末卷為《序錄》,后亡佚,故傳世僅五十九卷。
南齊從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元年(479)建國,到和帝蕭寶融中興二年(502)亡國,只統治了二十四個年頭,實際上僅二十三年,是一個壽命極為短促的王朝。蕭子顯親歷這一時代,又是皇族,熟悉這段史事,加上還有現成的齊史資料供他采用,見于記載的,齊高武帝建元二年(480),蕭道成即命檀超、江淹任史官,編撰國史。檀超卒后,由江淹完成,但并不完備。這就是《隋書·經籍志》所載亡佚的江淹所撰《齊史》十三卷。從《梁書》《南史》的《江淹傳》所載看,這《齊史》當就是“十志”。另外,沈約也有《齊紀》二十卷,吳均有《齊春秋》三十卷等,均可供蕭子顯編撰時采用。所以,《南齊書》所收的史料還是比較豐富的。由于其他史書已經亡佚,今天要了解南齊的史事,就得靠這部《南齊書》了。
但蕭子顯是南齊的帝裔,不可避免地對他的家事要采取回護和粉飾。如為他的祖父所寫的《高帝本紀》,就回避了蕭道成逼宋順帝禪位的歷史事實。對他父親蕭嶷,“傳中極盡推崇,《論》至以周公比之,《贊》則云‘堂堂烈考,德邁前蹤’云云。嶷固無甚惡,然《南史》則謂其后房至千余人,荀丕極言其失”(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六二)。這是在使用時要注意的。
《南齊書》分本紀八卷,志八篇十一卷,列傳四十卷。查檢文學家傳記,有《文學列傳》,它收了丘靈鞠、檀超、卞彬、丘巨源、王智深、陸厥、崔慰祖、王逡之、祖沖之、賈淵等人。一些在南齊比較有名的作家,也立有專傳,如王儉、張融、王融、謝朓、孔稚珪、劉繪等。還有一位虞炎,只在《文學列傳》的《陸厥傳》后作了極為簡單的介紹。
《南齊書》現在最通行的是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梁書》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姚思廉(557—637)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在唐時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官至散騎常侍。《梁書》的修成,是在其父姚察的基礎上完成的。姚察(533—606),字伯審,在陳代曾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入隋,官秘書丞。姚察在陳時曾參與梁史的編撰,入隋,于開皇九年(589)又受命編撰梁、陳二朝歷史,但沒有完成就去世了。姚思廉在隋、唐也兩次受命繼承其父業,編寫梁、陳二朝的歷史,終于在唐太宗貞觀十年(636)編成了《梁書》和《陳書》,所以今傳《梁書》和《陳書》,實為姚察、姚思廉父子共同完成的。《梁書》中二十六篇有“陳吏部尚書姚察曰”的內容,顯然是姚察的稿子。
在唐代編修成《梁書》以前,已有一些梁史存在,如梁武帝時,沈約與周興嗣、鮑行卿、謝吳(新舊《唐書》作謝炅,《史通》作謝昊)等相承撰錄,已有百篇,到唐初編《隋書·經籍志》時,尚存四十九卷,陳時許亨撰有《梁史》五十三卷,等等,都為姚思廉編寫《梁書》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所以《舊唐書·姚思廉傳》說:“思廉又采謝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
《梁書》只有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志。梁代自武帝蕭衍建國到敬帝蕭方智被陳滅亡,歷時不過五十六年(502—557)。本紀所記梁代諸帝——武帝蕭衍、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都愛好文學;而昭明太子蕭統,又以編《文選》著稱。由于最高統治者的提倡,出現了不少有名的文學家,《梁書》都為他們寫了傳記,如范云、沈約、江淹、任昉、柳惲、徐悱、裴子野、徐摛、王僧孺、劉孝綽、王筠、蕭子顯、蕭子云、劉潛(劉孝儀)、劉孝威、殷蕓、丘遲、庾肩吾、何遜、鐘嶸、吳均、劉峻、劉勰、王籍、陶弘景,等等。當然,還有許多人都能文,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其中的《文學列傳》,連上面我們提到的從丘遲到王籍八人在內,就收了二十六人。
應該說,就《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四史來看,《梁書》的內容也較豐富,文筆也較清爽簡練。要了解梁代文學家的事跡,在諸家梁史已失傳的情況下,這部書的記載是早的了。今通行的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陳書》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和《梁書》一樣,《陳書》也是在他父親姚察的基礎上編成的。隋開皇九年(589)姚察受詔撰梁、陳二代史,未及完成,臨死前托其子思廉繼續編撰。思廉又于隋大業初受詔繼續完成。于唐貞觀時又承擔了完成梁、陳二書的責任。今存《陳書》中的《高祖本紀》《世祖本紀》后的“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便可說明《陳書》中有姚察寫的部分。
陳代自武帝陳霸先代梁稱帝到陳后主陳叔寶被隋所滅,歷時不過三十三年(557—589)。在姚思廉前編陳史的,有顧野王,《陳書·顧野王傳》說他有“《國史紀傳》二百卷,未就而卒”。另有陸瓊也奉命撰《陳書》四十二卷,紀事編到陳宣帝時止。這些書稿,姚思廉在撰《陳史》的當時也應該參考過,不過現在也早已見不到了。現存陳代史書,最早的也就是姚思廉的這一部《陳書》了。
《陳書》包括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陳代享國不永,文學家也每況愈下,除較有名的陰鏗外,其他文學史上提到的如周弘正、徐陵、江總、張正見、陳叔寶(陳后主)等均有傳。《陳書》也有《文學列傳》,所收人物有杜之偉、顏晃、江德藻、庾持、許亨、褚玠、岑之敬、陸琰(附陸瑜、陸玠、陸琛)、何之元、徐伯陽、張正見、蔡凝、阮卓、陰鏗。
《陳書》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魏書》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魏收(506—572),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歷經北魏、東魏和北齊三朝。北魏時,歷任太學博士、散騎常侍、中書舍人等職。入東魏,任中書侍郎、轉秘書監,兼著作郎。入北齊,任中書令兼著作郎,官至尚書右仆射,加位特進。魏收與溫子昇、邢卲齊名,人稱“北地三才”。魏收在北魏末年,就主持撰寫起居注并修國史的工作,到東魏時,繼續擔任史官。及高洋滅東魏,建立北齊,次年(551),即詔魏收撰寫魏史,并派平原王高隆之為總監,房延祐等六人參與其事。高隆之只是掛名,其他六人也不長于史才,所以《魏書》主要成于魏收之手。天保五年(554)三月,完成了本紀、列傳一百一十卷,十一月,又完成十志二十卷。
《魏書》以北魏、東魏這一條線為正統。故列東魏孝靜帝元善見于本紀,而對西魏,采取不承認政策,而魏文帝元寶炬只附見在列傳中,且記載極簡略,因而西魏的歷史,基本上缺載。書中又顯然袒護北魏、北齊統治者,因而《魏書》雖為世家大族立傳,但也被某些世家大族所怨恨,加上魏收還以修史來報恩怨,對有宿怨的,不寫他們的好處,并放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北史·魏收傳》)又如他因為太長少卿修國史時得陽休之之助,因對陽休之說:“無以謝德,當為卿作佳傳。”(同上)所以,連陽休之的父親陽固,在任北平太守時,因貪虐為中尉李平所彈劾而獲罪,但魏收在書中說:“固為北平,甚有惠政,坐公事免官。”又說:“李平深相敬重。”這樣是非不公的寫史,引起公憤,先后投訴的有一百多人,被稱為“穢史”。
雖然如此,魏收曾歷經北魏、東魏,以當時人寫當時史,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又因其他人寫的魏史都散亡,故《魏書》也就成為研究北魏最重要的史書了。
北魏的文學并不發達,文學史上提到的一些作家,如高允、鄭道昭、酈道元、常景、溫子昇等,在《魏書》中都有傳。《魏書》也有《文苑列傳》,收入了袁躍、裴敬憲、盧觀、封肅、邢臧、裴伯茂、邢昕、溫子昇等人。
《魏書》在宋初已有殘缺,也有后人補入的。全書全缺的有二十六卷,不全的有三卷,今本皆一一注明。最流行的是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北齊書》五十卷,唐·李百藥撰。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博陵安平(今河北深州)人。隋時曾任太子舍人、禮部員外郎、東宮學士等職。由于得罪隋煬帝,受到排斥。一度參加李子通、杜伏威的農民起義軍,后投唐,因才學得到重用,歷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宗正卿等職。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李百藥受詔撰《齊書》,至貞觀十年成書。李百藥的《北齊書》,有他父親李德林所撰《齊史》為基礎。李德林在北齊時就參加北齊史的編寫,成紀傳二十七卷,至隋時增至三十八篇。李百藥在此基礎上,參考一些其他的北齊史撰寫而成。
《北齊書》原名《齊書》,后人為了與南朝的《南齊書》相區別就稱為《北齊書》。《北齊書》記載了從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西魏開始,中經550年高洋滅東魏建立齊國,又到577年北周滅北齊為止,實際包括了東魏的歷史。
《北齊書》包括帝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但在唐代中葉以后,就逐漸殘缺,也不斷有人取《北史》和其他材料補缺。據清·錢大昕考證,現行的《北齊書》中,只有十八卷是李百藥的原本,其余都是取《北史》等補入的。中華書局校點本又認為,這十八卷中,又有《恩幸列傳》也是后人補入的。這樣,李百藥所撰的五十卷《北齊書》中,今存者僅十七卷。不過好在《北史》的北齊部分就是取《北齊書》中的文字,雖有所增刪改削,但當保存了基本面貌,故我們今天仍可把《北齊書》當作研究東魏、北齊的基本史料。
《北齊書》中收入的文學家傳記,包括了人稱“北地三才”中的邢卲和魏收(另一溫子昇入《魏書》),各有專傳。但這兩人的原傳已散失,今本是據《北史》補入的,但《邢卲傳》刪節較多,字句也有異同。《魏收傳》則較詳細。《北齊書》中另有《文苑列傳》,收錄了祖鴻勛、李廣、樊遜、劉逖、荀士遜、顏之推、袁奭、韋道遜、江旰、睦豫、朱才、荀仲舉、蕭愨、古道子等人。其中,顏之推以《顏氏家訓》著名于世,劉逖、蕭愨則以詩名。
《北齊書》今通行的本子為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周書》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令狐德棻(583—666),宜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出身門閥大族。隋末,曾為藥城長,因戰亂未到任。隋末唐初,參加反隋軍。入唐,歷官起居舍人、禮部侍郎、秘書少監、弘文館學士、國子監祭酒等職。
令狐德棻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就向李淵建議編修周、隋等史。當時李淵分派中書令蕭瑀等分撰,但未修成。至太宗貞觀三年(629),又命房玄齡等監修梁、陳、齊、周、隋等史,令狐德棻承擔了《周書》的編寫任務,并由岑文本、崔仁師等協助。至貞觀十年,《周書》編成。
令狐德棻撰寫《周書》,主要依據隋文帝時牛弘所撰而沒有完成的《周史》,沒有很好地參用與周史有關的其他史籍,所以劉知幾《史通》記《周書》只憑牛史“重加潤色”,“不能別求他述,用廣異聞”(《史通·雜說中》)。中華書局版校點本“出版說明”還指出它“考核修訂的工作也是很草率的”。他們曾將庾信為當時官僚貴族所作的碑志和本書有關的列傳比對,發現“年月歷官常有出入,其中有些可以確定是本傳錯了的。還有不少記事記年自相矛盾的地方”。趙翼則肯定它“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陔馀叢考》卷七)。
雖然作為史料,《周書》并不完備,且有不少錯誤,但在今天,還是我們研究這段歷史必不可少的基本史料。
《周書》包括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記事從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起,中經宇文覺滅西魏,建立周(557),直到隋滅周(581)為止,共四十七年的歷史。它包括了西魏的歷史,因為西魏和北周,都是宇文氏一手建立起來的,故《周書》中連及西魏。
《周書》沒有《文苑列傳》,北周著名文學家庾信和詩人王褒等都有專傳。
《周書》在宋初已有殘缺,后人用《北史》及其他書給予補缺。經歷代學者考證,其中卷十八、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二共五卷全缺,另外還有部分殘缺的。今通行本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壽撰。李延壽,字遐齡,相州(今河南安陽市)人。先世為隴西著姓,大約生活于唐高祖、太宗、高宗時期。歷任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御史臺主簿、符璽郎兼修國史等。在太宗貞觀年間,他曾參與纂修《晉書》《隋書》和《五代史志》,在“編輯之暇,晝夜抄錄”,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為他編纂《南史》《北史》奠定了基礎。
李延壽編寫《南史》《北史》還受到他父親李大師的影響,繼承其父親遺志。李大師見南北諸史因南北分隔,互相攻擊,“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因而想統編南北史,使成一編年的通史。書未成而卒。李延壽繼承父志,改編年體為紀傳體。根據宋、齊(南齊)、梁、陳、魏、齊(北齊)、周、隋八代史書,“更勘雜史于正史所無者一千余卷,皆以編入”(以上引文均見《北史·序傳》),統編成《南史》與《北史》兩書。
《南史》起自劉宋武帝永初元年(420),終于陳后主禎明三年(589),記述了南朝宋、齊、梁、陳四朝凡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編成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
《南史》主要是根據南朝《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及其他雜史刪削、增補、統編而成。刪削主要刪去許多詔、表、奏疏及其他文章,或只用幾句話作概括介紹,這就大大壓縮了篇幅。所刪以《宋書》為最多。增補則主要依據雜史,對南朝四史中未錄的史料作了補充,所補以《梁書》為最多。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十中有關《南史》諸條都作了一一對照,可參讀。經過刪削后,人物傳記事跡比較集中,刪去了許多無用的詔奏,文字緊湊了。又經過增補,包括補入了原南朝四史中無傳的人物傳記,或雖有傳而增加了一些史實。《南史》的這一增補,有得有失,故讀《南史》時可以和南朝有關史傳參讀。宋代司馬光在《貽劉道原書》中說:“乃知李延壽之書,亦近世之佳史也。雖于譏祥詼嘲小事,無所不載,然敘事簡徑,比于南北正史,無煩冗蕪穢之辭,竊謂陳壽之后,惟延壽可以亞言之也。”
《南史》對南朝四史的統編,大致按朝代先后序列。如本紀按宋、齊、梁、陳諸帝排列;列傳也大致按朝代先后,自宗室諸王及將相名臣,一朝一個段落;類傳則按同類歸并,同一類的人物按照朝代先后排列,編在一個傳內,如《后妃》《孝義》等傳。但若四史中不都有的類傳,也就有了移易。今以《文學列傳》來說,它集中了《南齊書》《梁書》《陳書》中《文學列傳》的人物于一傳,但也有移動的,如梁代文學家丘遲,因與《齊書》中的文學家丘靈鞠為子父關系,故把丘遲提前,附在丘靈鞠名下。又如《陳書·文學列傳》中的陰鏗,因與梁代陰子春是子父關系,故把陰鏗附在陰子春名下,而移出了《文學列傳》。也有增加的,如《檀超傳》后所附吳邁遠和檀道鸞,這兩人在《南齊書》和《宋書》中僅提及而在《南史·文學列傳》中有了附見的小傳。特別是所記宋明帝說吳邁遠“連絕之外,無所復有”,常為后人研究近體詩起源時所引用;而吳邁遠的“曹子建何足數哉”的大言,更為士林的口實。但因《宋書》沒有《文學列傳》,在《南史·文學列傳》中沒有把劉宋時的文學家適當移入,作為統攝南朝的《文學列傳》來說,就顯得不完整了。
總的來說,南朝四史中的有關文學家,大致在《南史》中都有傳記,如我們在前面四史中所舉的文學家,就全部能在《南史》中查到,不過文字有互異,或有一些增刪。我們在閱讀時,可以對照來看。
《南史》現在通行的版本是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壽撰。延壽事跡及編寫情況參見《南史》。
《北史》起自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終于隋恭帝義寧二年(618),記述了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和隋的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編成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
《北史》主要是根據北朝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四史及其他雜史刪削、增補、統編而成。其刪削、增補、統編情況大致和《南史》相同。所刪以《魏書》為最多,增補也主要依據雜史等,如魏收的《魏書》沒有為西魏立本紀,《北史》則根據魏澹的《魏書》增補了西魏的三個帝紀,也增補了一些專傳。在人物傳記中,也增加了一些史料。其移易情況,也同《南史》。如《文苑列傳》收錄了溫子昇、荀濟、祖鴻勛、李廣、樊遜(附茹瞻)、荀士遜、王褒、庾信、顏之推、顏之儀、虞世基(附虞熙)、柳、許善心、李文博(附侯白)、明克讓(附明少遐)、劉臻、諸葛潁、王貞、虞綽(附辛大德)、王胄(附王眘)、虞自直、潘徽(附常得志、尹式、劉善經、孔德紹、劉斌)等人,是從《魏書·文苑列傳》《北齊書·文苑列傳》《隋書·文學列傳》及《周書》專傳(《周書》無《文苑列傳》)和其他史專傳中挑選集錄而成。其所收人物事跡,也互有異同,可參用。
《四庫全書總目》說李延壽“世居北土,見聞較近。參核同異,于《北史》用力獨深,故敘事詳密,首尾典贍。……視《南史》之多仍舊本者,迥如兩手”。
《北史》今通行本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隋書》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入唐后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擢為諫議大夫。貞觀三年(629)任秘書監,參與朝政,校訂秘府書籍。后任侍中,封鄭國公。
《隋書》的編寫,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時期,書亦成于眾手。先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令狐德棻建議修梁、陳、齊、周、隋等五代史,其中《隋書》由封德彝、顏師古擔任,未能成書。太宗貞觀三年(629)開設史館,又命繼續修撰這五朝的歷史,參加修撰《隋書》的有魏徵、孔穎達、許敬宗、顏師古等。魏徵與房玄齡并任總監諸史的修撰。其中《隋書》的序論和《梁書》《陳書》《北齊書》的總論,都由魏徵撰寫。到貞觀十年(636)各史的紀、傳部分修撰完畢,其中《隋書》有本紀五卷,列傳五十卷。
這五代史都沒有志,故在貞觀十五年(641),又命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令狐德棻等修《五代史志》。到高宗顯慶元年(656),修成《五代史志》三十卷,凡十志。當時曾單行。編入《隋書》后,就成為今天具有三十卷志在內的八十五卷的《隋書》了。
隋朝從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建國,到開皇九年(589)統一全國,至隋煬帝大業十四年(618)被唐滅亡,凡三十八年,而其中統一全國的時間僅三十年。《隋書》記載了這一時期的歷史。書中對隋朝統治者貪婪殘暴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的史實,頗多記載。其中的志,更是研究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再加上敘事簡潔,在初唐編的幾部官修史書中,是較好的一部。
隋代統治時間極短,文學上也沒有什么突出的成就,更沒有出現重要的作家,但一般常提到的文學家如盧思道、薛道衡、楊素、楊廣、李諤等,《隋書》中都有傳記。《隋書》中還有《文學列傳》,所收劉臻、王頍等十九人,則很少有作品流傳下來。
《隋書》通行的本子是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舊唐書》二百卷,后晉·劉昫等撰。劉昫(887—946),字耀遠,涿州歸義(今河北容城)人。后唐時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判三司。后晉時封為譙國公。早在后唐時,就已對《舊唐書》的修撰做了不少準備,到后晉高祖天福六年(941),才開始正式編修,詔戶部侍郎張昭遠、起居郎賈緯、秘書少監趙熙、吏部郎中鄭受益、左司員外郎李為先等同修,以宰相趙瑩監修。趙瑩在組織人員、收集史料和確定工作計劃等方面出了不少力。書到出帝開運二年(945)修成。這時已由劉昫繼任宰相,遂領銜奏上,后世乃題劉昫撰,其實他沒有參加編寫工作。
《舊唐書》本名《唐書》,后為與歐陽修等所修《唐書》相區別,就稱劉昫所修為《舊唐書》,歐陽修等所修為《新唐書》。《舊唐書》包括本紀二十卷,志十一篇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共二百卷。因本紀、列傳中有篇幅較長的,后人刻印時就分成上下卷或上中下卷,這樣就有二百一十四卷。
《舊唐書》的編寫,主要依據的是唐代的國史和實錄等,包括紀傳體、編年體寫的唐史,資料相當豐富。但自武宗以后,因戰亂頻仍,缺少實錄等的記載,可用的資料較少。這反映在《舊唐書》中,就是代宗以前記事比較具體,敘事也有條理;德宗至武帝時,敘事亦尚稱簡明;玄宗以后,疏漏謬誤就較多了。這是所據史料決定的。《郡齋讀書志》說它“因韋述舊史增損以成,繁略不均,校之實錄,多所漏闕”。
同時,《舊唐書》編寫得也較粗疏,除前詳后略外,還有互相脫節或重復處,如注《文選》的李善,既附于《曹憲傳》,又附述于其子《李邕傳》。又如散文家蕭穎士,在《文苑列傳下》有傳,但在《韋述傳》中又有附傳,雖內容可互補,但當立一傳為宜。
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期,也是古文的革新期,故文學家輩出。《全唐詩》中就收錄了唐代二千二百余人的作品,加上《全唐詩》失收,由《全唐詩逸》《全唐詩補編》所收,人數就更多了。當然,這中間可以稱得上是詩人的,人數就要大大縮小。《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就收了詩人一百零六人,就這一百零六人中,因為不少人地位不高或沒有地位,所以《舊唐書》中沒有他們的傳記(包括附傳),特別是晚唐詩人無傳的人更多。他們包括王梵志、劉眘虛、王灣、祖詠、褚光羲、崔國輔、常建、王之渙、岑參、李頎、劉長卿、沈千運、孟云卿、李嘉祐、張繼、元結、郎士元、戎昱、司空曙、韓翃、寒山、張謂、韋應物、皎然、劉言史、盧仝、劉叉、賈島、戴叔倫、王建、楊巨源、薛濤、張祜、許渾、趙嘏、馬戴、曹鄴、鄭嵎、李群玉、方干、陳陶、魚玄機、于、胡曾、曹唐、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羅隱、秦韜玉、鄭谷、齊己、吳融、韓偓、杜荀鶴、曹松五十六人。若不算《舊五代史》有傳的羅隱、杜荀鶴,則未入傳的詩人也占二分之一多。若連那些著名程度不高的詩人算在內,即可說《舊唐書》所收只是部分詩人。但話得說回來,那些著名詩人的傳記,《舊唐書》基本上有了。因為《舊唐書》不是專為文學家立傳的,這是可以理解的。
《舊唐書》有《文苑列傳》,析為上中下三卷,收孔紹安至司空圖等一百零五人,所收的文學家也不可謂不多,其中文學史上經常提到的如杜審言、盧照鄰、王勃、駱賓王、劉希夷、富嘉謨、吳少微、沈佺期、陳子昂、宋之問、賀知章、張若虛、李華、蕭穎士、崔顥、王昌齡、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李商隱、溫庭筠、司空圖等都收錄在內了。當然,有些人不在《文苑列傳》中,如魏徵、上官儀、蘇味道、李嶠、高適、顧況、李益、李賀、陸贄、杜牧、權德輿、韓愈、張籍、孟郊、李翱、劉禹錫、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白行簡、李紳等,均有專傳或附傳。
《舊唐書》通行的版本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宋·宋祁、歐陽修等撰。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陸(今屬湖北)人。天圣進士,曾任翰林學士,史官修撰,工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官。
北宋仁宗時,因對《舊唐書》不滿,仁宗慶歷年間,采納賈昌朝創議,開設修史局,調集一批文人重修,但無所成。唯宋祁于天圣晚年著手編修,堅持用二十年左右時間,寫成列傳一百五十卷。仁宗至和元年(1054),又以歐陽修為編修官,編寫紀、志、表。至嘉祐五年(1060)全書告成。其中帝紀為歐陽修所撰,志、表為范鎮、王疇、宋敏求、呂夏卿、劉羲叟分修(趙彥衛《云麓漫鈔》卷五)。
《新唐書》包括本紀十卷,志十三篇五十卷,表四篇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其中志、表、列傳部分篇幅較長的又分立子卷,合計則有二百四十八卷。
比之《舊唐書》,《新唐書》作了較大的增刪。《進新唐書表》概括說:“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更具體說:“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從今天保存史料來看,“事增于前”是它的優點,《新唐書》不僅增加了許多人的傳記,而且對原有的傳記也有史實的補充。“文省于舊”則有得有失,有刪去了不當刪的傳記,如玄奘、一行等。有的刪削過多,史事的眉目就不甚清楚了。所以,《新唐書》修成以后,《舊唐書》仍然不可廢棄,并被并列為正史,可以互相參用。
從文學家的傳記來說,《新唐書》也有所增益,如我們在上面《舊唐書》中所舉的未收入的詩人中,《新唐書》就增收了元結、韓翃、盧仝、劉叉、賈島、戴叔倫、陸龜蒙、吳融、韓偓等人,當然,也有極少數刪去的,如劉希夷、顧況。
《新唐書》文學家的類傳稱《文藝列傳》,收錄了七十九人的傳記。與《舊唐書·文苑列傳》比,有了較多的調整:有調出的,如員半千、賀知章等;有調入的,如李益、李賀等;有刪去的,如孟利貞、董思慕等;有新增的,如吳融、呂向、鄭虔等。至于不入《文藝列傳》的文學家還有許多,這里就不備列了。
《新唐書》中,有的是人增加了事跡,可與《舊唐書》互相補充,也可糾正記載之誤。如《舊唐書·姚崇傳》附詩人姚合傳僅說:“玄孫合,登進士第,授武功尉,遷監察御史,位終給事中。”《新唐書·姚崇傳》所附姚合傳則說:“曾孫合、勗。合,元和中進士及第,調武功尉,善詩,世號姚武功者。遷監察御史,累轉給事中。奉先、馮翊二縣民訴牛羊使奪其田,詔美原主簿朱儔覆按,猥以田歸使,合劾發其私,以地還民。歷陜虢觀察使,終秘書監。”這不僅增加了事跡,也糾正《舊唐書》“位終給事中”說之誤。
《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和《藝文志》頗多作家史料,也要注意利用。關于《藝文志》的傳記史料,將在第三章第三節“目錄中的作家史料”中再作介紹。
《新唐書》今通行的本子是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北宋·薛居正等撰。薛居正(912—981),字子平,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后唐進士,后周時官至刑部侍郎。宋乾德初,任參知政事。太平興國初,加左仆射、昭文館大學士。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又稱《梁唐晉漢周書》。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四月,詔參知政事薛居正監修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史。七年(974)閏十月修成,僅用了不足二十個月的時間。參加編修的,有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等。
《舊五代史》所以能如此迅速編成,是因為五代各朝均有實錄,并且又主要依據了范質的實錄簡編本《建隆五代通錄》。《通錄》把共三百六十卷的五代實錄簡編成一書,起自梁開平,至周顯德,共五十三年。趙翼《廿二史札記》有“薛史全采各朝實錄”之說。再加上作者們又都熟悉五代事,編寫起來就方便多了。
《舊五代史》記載了從后梁朱溫稱帝(907)中經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至北宋建國(960)這一段歷史。除中原地區的這些短命的王朝外,中原以外的還有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荊南)、北漢十個獨立的割據王朝。這就是“五代十國”戰亂時代,《舊五代史》就按代編錄了這段歷史。
今本《舊五代史》分為《梁書》二十四卷,《唐書》五十卷,《晉書》二十四卷,《漢書》十一卷,《周書》二十二卷,《世襲傳》二卷,《僭偽傳》三卷,《外國傳》二卷,《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其中,《世襲傳》和《僭偽傳》是收錄“十國”史事的。
在五代戰亂中,文壇落寞,作家寥寥。更沒有出現杰出的詩人,詩歌只是晚唐的余響。不過有些作家從晚唐入五代,《舊五代史》中有他們的傳記,比較有名的如羅隱、杜荀鶴等。還有像詞人和凝,《開元天寶遺事》的作者王仁裕等,都有他們的傳記。這時在較為安定的西蜀和南唐,曲子詞繁榮起來,那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詞人,除李景(璟)外,《舊五代史》中沒有他們的傳記。
《舊五代史》原書已經散佚,今傳世本是清代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此外,還從《冊府元龜》《資治通鑒考異》《太平御覽》《五代會要》等書中抄錄出《舊五代史》的材料作為補充,大致保存了原著的百分之七八十。今通行的本子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北宋·歐陽修撰。歐陽修事跡已見前《新唐書》部分。《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后世為了與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相區別,就改稱《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歐陽修私人撰寫的,有別于官修書。從他寫給尹師魯、梅圣俞等人的信來看,大概在景祐三年(1036)前已著手編寫,到皇祐五年(1053)基本完成,歷時約十八年。
《新五代史》記載了自后梁開平元年(907)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共五十三年的歷史。全書改變了《舊五代史》按朝代編排的辦法,而是統一編排,即把王朝的本紀、列傳綜合在一起,按時間先后排列。計有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共七十四卷。
《新五代史》出于一人之手,全書體例嚴謹,文筆簡潔,立意鮮明,有它明顯的特點,從史料的角度說,歐書由于過多地刪削了薛書,在史料上就不如《舊五代史》豐富。但《新五代史》也增補了不少史實,這正如清代趙翼所說:“蓋薛史第據各朝實錄,故成之易,而記載或有沿襲失實之處。歐史博采群言,旁參互證,則真偽見而是非得其真。故所書事實,所紀月日,多有與舊史不合者,卷帙雖不及薛史之半,而訂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稱良史也。”(《廿二史札記》卷二十一“歐史不專據薛史舊本”)所以新舊《五代史》可以用來互相補充。
對文學家的記載,《新五代史》比《舊五代史》也有所刪缺和增補,如羅隱、杜荀鶴主要生活在晚唐,故在《新五代史》中刪去了。和凝、王仁裕、李景(璟)等傳還保留,也增加了詞人李煜的傳記。
應該說,無論新舊《五代史》,對“十國”的記載都是比較簡單的,所以“十國”的不少文學家,在新舊《五代史》中都沒有傳記,我們需要查檢別的史書才能找到他們的一些傳記或片段的事跡記錄,如《南唐書》《十國春秋》等,這些書將在下一節中介紹。
《新五代史》通行的本子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脫脫等撰。脫脫(1314—1355),清乾隆時改譯托克托。元大臣,字大用。順帝至元六年(1340)發動政變,逐專權橫暴的伯顏,次年任丞相,主修宋、遼、金三史。后流放云南,被毒死。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下詔命丞相脫脫等分修遼、宋、金三史。《宋史》自順帝至正三年三月開局,到至正五年十月告成,僅用了二年半的時間。
在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之所以能用這么短的時間修撰成,是因為宋代的史料比較完備,包括日歷、實錄、國史等,在宋亡后,這些原在臨安的宋史館的資料盡歸元都,貯藏于元國史院。元初,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由于元王朝內對修撰宋史的體例主張不同:一派主張以宋為帝紀,遼、金為載記;一派主張以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宋史。兩派爭持不下。雖然書已修撰,但終于未能最后完成。脫脫等有了這個基礎,就較快地完成了。
由于《宋史》以宋代的國史等為基礎,故史料豐富,是它最大的好處。但因北宋的國史詳細,南宋以后缺略,故修成的《宋史》也就前詳后略。加上原國史多據各家事狀、碑銘等編綴成篇,故多回護。《宋史》又缺乏史料剪裁,疏于史實考訂,互相抵牾,因此,在二十四史中被稱蕪雜。
《宋史》記載了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建國,至宋帝昺祥興二年(1279)滅亡為止,包括北宋和南宋的歷史。全書分本紀四十七卷,志十五篇一百六十二卷,表二篇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
《宋史》有《文苑列傳》七卷,收各類作家九十六人。此外,還有許多文學家收在專傳或別的類傳中。我們以《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所收詩詞為例來看一下,《中國文學》卷中收宋代詩人八十六人,其中《宋史》有傳的(包括附傳)有五十四人,他們是徐鉉、王禹偁、柳開、楊億、錢惟演、寇準、石延年、晏殊、魏野、張詠、宋祁、林逋、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石介、李覯、王安石、文同、蘇軾、孔平仲、張舜民、張耒、郭祥正、黃庭堅、晁補之、陳師道、賀鑄、徐俯、韓駒、唐庚、鄭俠、秦觀、李綱、朱弁、劉子翚、陳與義、呂本中、曾幾、汪藻、李清照、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尤袤、周必大、朱熹、樓鑰、葉適、岳珂、洪咨夔、華岳、王邁、文天祥。在《宋史》中無傳的共三十二人,他們是惠崇、王令、恵洪、道潛、洪明、洪芻、洪炎、洪羽、晁沖之、吳可、王庭珪、周紫芝、蕭德藻、戴復古、裘萬頃、高翥、樂雷發、汪莘、方岳、趙汝、劉克莊、敖陶孫、葉紹翁、嚴羽、趙師秀、翁卷、徐照、徐璣、林景熙、鄭思肖、汪元量、龔開。
所收詞人共六十二人,其中有傳者僅二十五人,除晏殊、蘇軾、秦觀、賀鑄、李清照、陸游六人與詩中所收重見外,還收范仲淹、李之儀、舒亶、趙令畤、周邦彥、朱敦儒、葉夢得、蘇庠、趙鼎、王安中、趙佶、向子、岳飛、史浩、張孝祥、辛棄疾、陳亮、吳潛、李曾伯十九人。未收入《宋史》的詞人,有三十七人,包括張先、柳永、晏幾道、張元幹、朱淑貞、姜夔、劉過、王沂孫、吳文英、蔣捷、史達祖、張炎、周密、劉辰翁,等等。由此看來,《宋史》中收錄的詩詞作家,入收者除政治地位這個基本原因外,從詩詞看,詩人的傳記比詞人的收得多;從時間看,南宋中葉以后未收的人更多。這是與《宋史》的前詳后略有密切的關系。
由于《宋史》存在不少問題,故后人對它或作改寫,或作增補,出現了《宋史新編》《宋史翼》等書,說見下節。
《宋史》今通行的本子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遼史》一百十六卷,元·脫脫等修撰,朝廷議修《遼史》,早在《宋史》以前。元中統二年(1261)和至元元年(1264),曾二次議修遼、金二史。至1279年南宋滅亡,又議修遼、金、宋三史,但因“義例”不統一(說見《宋史》),長期不能成書。直到至正三年(1343),才決定遼、金、宋三史各自獨立成書,由丞相脫脫負總責,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陳繹曾分任《遼史》的修撰。
《遼史》修撰時間從至正三年四月到四年三月,僅用了十一個月就倉促修成,這是因為有耶律儼的《實錄》和陳大任的《遼史》為基礎,參考了《資治通鑒》《契丹國志》及各史的《契丹傳》等修訂編排而成。由于修撰匆忙,也缺少認真的搜集和考訂,因此史實錯誤、重復、缺漏、矛盾之處甚多,甚至把一件事當成二件事,一個人當成二個人或三個人的現象也存在。但因所據耶律儼《實錄》和陳大任《遼史》均已亡失,《遼史》就成了現存唯一的一部比較系統、完整地記載遼代的歷史書了。
《遼史》記載了遼政權二百多年(907—1125)的歷史,其中也兼及遼前契丹族和遼末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的歷史。全書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國語解一卷,共一百十六卷。
《遼史》的列傳約占全書的四分之一,除了較多地為宗室、外戚立傳外,也有《文學列傳》二卷,收錄了蕭韓家奴、李澣、王鼎、耶律昭、劉輝、耶律孟簡、耶律谷欲七人。遼代文學作者都為帝王、后妃及朝廷重臣,帝王中比較有名的有耶律倍、耶律隆先、耶律德光、耶律隆緒、耶律宗真、耶律洪基,后妃中有道宗宣懿皇后蕭觀音、天祚文妃蕭瑟瑟等,他們在《遼史》中當然有傳,但他們的作品絕大部分已經失傳了。
《遼史》今通行的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宋·葉隆禮的《契丹國志》今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賈敬顏、林榮貴點校本。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脫脫等修撰。《金史》的修撰情況,與《遼史》《宋史》情況相同,參見前二書的介紹。《金史》于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四月開始修撰,次年十一月成書,歷時僅二十個月。
元修《金史》,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的。金代各朝有實錄,保存在元朝史館中。中統間,王鶚撰有《金史》,有帝紀、列傳、志書等,是一部比較完整的著作。此外,又有元好問百萬余言的《野史》,劉祁的《歸潛志》等,都是修《金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中金實錄、王鶚《金史》、元好問《野史》等,均已散失,故今本《金史》是一部記載比較完整的金代歷史。
《金史》分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共一百三十五卷,末附《金國語解》。
《金史》有《文藝列傳》上下卷,收錄了韓昉、蔡松年、蔡珪、吳激、馬定國、任詢、趙可、郭長倩、蕭永祺、胡礪、王競、楊伯仁、鄭子聃、黨懷英、趙沨、周昂、王庭筠、劉昂、李經、劉從益、呂中孚、張建、李純甫、王欝、宋九嘉、龐鑄、李獻能、王若虛、王元節、王國綱、麻九疇、李汾、元德明、元好問等人的傳記。有些作家,不在《文藝列傳》中,有專傳可利用,如宇文虛中、趙秉文、辛愿、趙元、楊云翼、完顏璹等。不過也有些作家,在《金史》中無傳,如段克己、劉迎、王寂、李俊民、劉仲尹等。其中李俊民傳見《元史》。
《金史》的通行本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元史》二百一十卷,明·宋濂等撰。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
《元史》的修撰,分為兩個階段。朱元璋在滅亡元朝的當年,即洪武元年(1368),為了鞏固他的政權,表明自己是天命歸依,也為了史鑒,就下令編修《元史》。第二年,就以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祎為總裁,開局編寫。參與編修的有汪克寬、胡翰、趙壎等十六人。這次僅用了一百八十八天,就修成了除元順帝一朝以外的本紀、表、志、列傳共一百五十九卷。由李善長上表進呈,表稱“上自太祖,下迄寧宗,據十三朝實錄之文,成百余卷粗完之史”。可見他的主要依據是元朝各帝的實錄。此外,《經世大典》《功臣列傳》等官修典籍也為修撰《元史》所利用。但因自順帝元統(1333年始)以后,“載籍靡存”,所以派人四處搜集。至洪武三年(1370)重開史局,仍以宋濂、王祎為總裁,由趙壎、朱右等十五人參加編寫,又用了一百四十三天續修了本紀、志、表、列傳共五十三卷。然后把兩書合編成二百一十卷的《元史》。
由于《元史》倉促成書,又成于眾手,缺略、重出、乖誤,為后人所詬病。故也有人試圖重修《元史》,并修成好幾種(參見下節),但仍然不能取代宋濂《元史》的地位。因為它保存了許多元代的重要史料。
《元史》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比較系統地記載了自太祖至順帝的元代興亡史。其中列傳部分材料也比較豐富。
《元史》沒有文學傳,有關能文之士的傳記散見各處。所收文學家,也有嚴重的偏見。今以《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所收的元代作家來看,《中國文學》卷所收錄的二十二位詩人大都有傳,包括了耶律楚材、劉秉忠、王惲、戴表元、劉因、趙孟頫、袁桷、楊載、虞集、范梈、揭傒斯、許有壬、張翥十三人。無傳者為方回、仇遠、朱德潤、薩都剌、迺賢、顧瑛六人。其他楊維楨、倪瓚、王冕三人傳見《明史》。而所收散文家七人中,全部有傳。可見作為傳統文學的詩文作家,他們往往從政,也由于他們的政治地位被入錄。相反,有元一代勃起的戲曲作家,包括散曲和劇曲家,他們大都是一些下層人物,沒有政治地位,雖然其中出現了許多偉大的戲劇家,像關漢卿、王實甫等,也沒有在《元史》中片言述及。所以《中國文學》卷中所介紹的十七位散曲作家中,只介紹了曾從政的胡祗遹和張養浩,其他就一個也不介紹了。在胡、張二人的傳記中,也無片言只語提到他們的散曲。至于元代劇作家,《中國文學》卷介紹的二十四人,沒有一個在《元史》中有傳記的。其實,不僅在《元史》中沒有傳記,在其他書中也很少有記載,有也只有片言只語,或語焉不詳,給我們研究這些戲曲家造成了相當大的困難,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使然。
《元史》今最通行的本子是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柯劭忞編著。柯劭忞(1848—1933),字鳳蓀,山東膠縣(今山東膠州市)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貴州提學使、學部左丞、國史院纂修等職。入民國,任清史館總纂。柯氏編《新元史》,廣泛利用了中外史料及各家研究《元史》的新成果,熔中外史料于一爐,訂正錯誤,增補缺遺,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于1920年編成。時當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由柯氏友人大總統徐世昌作序推薦,以大總統令將《新元史》與《元史》并列,列入正史,于是就有了“二十五史”之稱。
《新元史》包括本紀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四卷,共二百五十七卷。它對《元史》多有補充,如增加《序紀》,追記成吉思汗先世的歷史傳說。列傳補充了博爾忽、赤老溫、哲別等重要將相,特別是增補了元初不肯降元朝的志士和元末農民大起義人物,如《隱逸列傳》的鄭思肖、謝翱、林景熙、龔開、汪元量等,他們是宋末的遺民,又是重要的文學家,《宋史》也沒有他們的傳記,《新元史》作了增補。另外,《新元史》對《元史》中重復立傳等大錯誤也作了糾正,不過仍有重復立傳等錯誤。
《新元史》改變了《元史》不列文苑傳,立有《文苑列傳》二卷,入收了文苑人物九十多人。其中包括了《宋史》未收的宋末元初作家劉辰翁、周密等;《元史》未收的元代作家盧摯、仇遠、朱德潤、薩都剌、迺賢等;以及元末明初人《明史》已收而《元史》未收的王冕、楊維楨、倪瓚等,在《新元史》中都有了他們的傳記或附傳,可補《元史》之缺。
《新元史》有開明書店版《二十五史》本。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張廷玉等撰。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一字硯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累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等。同時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領導修史。
清廷修《明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順治二年(1645),就設立明史館,命馮銓、洪承疇等主修。但當時江南還未統一,沒多久就停止了。到康熙四年(1665),又曾下詔再修,書亦未成。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再開明史館,重修《明史》,并特地舉行了一次博學鴻詞科的考試,錄取了彭孫遹、朱彝尊、吳任臣、毛奇齡、潘耒、李因篤等有名望的學者參加修撰,并以大學士徐文元為監修。以后又以陳廷敬、張玉書、王鴻緒等先后任總裁。至雍正元年(1723),由王鴻緒署名印行了《明史稿》三百一十卷。這部書,主要出于萬斯同之手。《明史稿》印行后,因還不盡善,就在次年又詔張廷玉等再加修訂,至雍正十三年(1735)定稿,乾隆四年(1739)始刊行。
《明史》在三千多卷《明實錄》的基礎上,廣泛參考了各家明史書、傳記、雜史,又經過了許多有名學者長時期的反復斟酌、修訂,因而體例比較嚴謹,文字精練,內容充實,在“二十四史”中是修訂得較好的一種。但在清代文字禁網的籠罩下,《明史》就不得不對清廷忌諱多所回避、歪曲。
《明史》記載了明洪武朱元璋建國至明亡近三百年的歷史,內分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共三百三十二卷。
作家的傳記,主要在列傳中。《明史》有《文苑列傳》四卷,收錄了文苑人物近二百人。與其他封建正統的正史一樣,所收以功名人物為主,所以所收以詩文作者的傳記較多。而明代文學主要成就在小說、戲曲,但這方面的作者能入《明史》的就很少了。今仍以《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為例,它所收的明代詩人三十五人中,除抗清志士張煌言、夏完淳例當為清修《明史》作排斥外,其他三十三人都有傳記或附傳。《中國文學》卷收明代散文家二十六人中,除王思任、徐霞客、劉侗、張岱四人無傳外,其他二十二人都有傳記或附傳。但在所收小說家十人中,只有李昌祺一人有傳。散曲家十三人中,也只有王九思、楊慎、趙南星有傳。戲曲家二十三人中,有傳的也僅是丘濬、康海、李開先、徐渭、李日華、汪道昆、王世貞、湯顯祖、屠隆、阮大鋮十人。
《明史》通行本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
《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趙爾巽等撰。趙爾巽(1844—1927),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同治進士,后任翰林院編修,湖南巡撫,戶部尚書,湖廣總督,四川總督,東三省總督。入民國,1914年北洋軍閥袁世凱成立清史館修清史,以趙爾巽為館長,以柯劭忞、王樹柟、吳廷燮等為總纂,先后參加編修的有一百多人。到民國九年(1920)編成初稿,進行排比整理,到民國十五年(1926)又一次進行修訂,次年大致完稿決定刊行。至1928年全書編印完成,歷時十五年。
《清史稿》所依據的史料是《清實錄》、清代國史列傳、《清會典》及一些檔案資料。全書分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
《清史稿》雖編于辛亥革命后,但修史的人多為清室遺老,全書充滿了反對民主革命的封建正統思想,同時又編印倉促,問題極多,印出后就受到當時輿論的抨擊,如故宮博物院曾指出其悖逆與舛誤十九項。雖然如此,“但編者把大量的資料匯集起來,初步作了整理,這就使讀者能夠得到比校詳細系統的有關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傳,并非取材于常見的史料,當另有所本。因此,這部書仍有它的參考價值”(中華書局版《清史稿》“出版說明”)。
所收清代文學作家,比較集中在《文苑列傳》三卷中。他們有魏禧、侯方域、吳嘉紀、錢謙益、吳偉業、宋琬、施閏章、朱彝尊、尤侗、陳維崧、姚鼐、林紓等三百五十多人。當然,文學家也有不入《文苑列傳》而單獨有傳的,如張煌言、宋犖、方苞、沈德潛、紀昀、洪亮吉、林則徐、陳恩澤、黃爵滋、祁雋藻、曾國藩、薛福成、黎庶昌、黃遵憲、譚嗣同、林旭、沈曾植、康有為等。也有收入《文苑列傳》以外的其他類傳的,如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毛奇齡、全祖望、汪中、張惠言、鄭珍、王闿運等入《儒林》;王國維入《忠義》;方以智、錢澄之、陸貞慧、杜濬入《遺逸》;鄭燮入《藝術》等。
應該說,《清史稿》編于民國,所收清代文學家的傳記還是比較多的。但它也是一部站在封建正統的立場上編的歷史,同樣輕視清代輝煌的小說戲曲創作,如著名的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吳敬梓、曹雪芹都沒有傳記。戲曲家如號稱“南洪北孔”的洪昇和孔尚任,也都沒能在《清史稿》中立傳。
《清史稿》不屬于“二十四史”,今通行本有中華書局版校點本。它所據的底本是關外二次印本,但同關外一次印本、關內印本作了校訂,凡三本篇目、內容不同的地方,都作了附記,并錄出異文,以資參考。關外二次印本刪去了《時憲制》中的《八線對數表》七卷,由于這是普通數學工具書,所以中華書局版也不再錄入。這樣,中華書局版《清史稿》就成了五百二十九卷了。另外,《清史稿》也收入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聯合出版的《二十五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