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中國邊疆的戰略地位和中國邊疆研究的任務

(一)中國邊疆的戰略地位包括歷史發展的角度和現實的角度兩個方面

從歷史發展的高度認識。當代中國人繼承了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兩項舉世矚目、無與倫比的歷史遺產。一是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二是人口眾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這是中國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特殊國情。簡單地說,即統一的多民族中國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

統一的多民族中國,是在經過了一個漫長和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定型的。從先秦時期開始,在現代中國領土內開始形成了一個核心區域,這個區域在黃河中下游至長江中下游一帶。在這個中心區域建立政權的既有華夏也有“夷狄”,既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在國家的發展進程中,邊疆地區的發展是它的有機組成部分,全國范圍的發展狀況決定了邊疆地區的發展水平,邊疆地區的發展狀況對全國范圍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既是一個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又是一個國族的概念。多元是指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各民族所具有的個性和特色,也就是各民族在語言、地域、經濟、文化、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樣性和表現形式上的特殊性。一體是指各民族在共同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同化所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共同特征和一體化趨勢,這種由多元到一體的特點,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是存在的。

兩大歷史遺產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兩大歷史遺產有一個共同的關鍵點,或者可稱為聯系的平臺,那就是邊疆地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邊疆在中國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有了邊疆這個因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就不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有中國邊疆地區存在,那么生活在邊疆地區的中華民族的各民族,也不可能進入統一多民族的范圍。

從現實的角度來認識,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看。第一個方面,邊疆地區仍然是中國國防的前線。盡管現在高科技的信息戰發展了,戰爭的形態也變了,但是中國的邊疆地區仍然具有國防前線的特殊功能,是保衛中國安全的第一線。第二個方面,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我們走向世界的前沿舞臺,也是展示中國實力的前沿舞臺。第三個方面,是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家可以設想,如果邊疆地區的發展長期滯后,何談中國的全面發展?如果邊疆地區不發展,我們怎么能夠使中國進入小康社會?而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我國可以主張的管轄海域面積可達300萬平方公里,接近陸地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1978年的時候,我國海洋經濟只有三個傳統的產業:漁業、交通、曬鹽。現在,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看,已經從原來的三個產業發展到七八個主要的大產業,例如新興的石油、濱海旅游、造船、濱海砂礦等,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所以,邊疆地區的發展關系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全局。

(二)中國邊疆研究的兩大任務

1.中國邊疆研究的對象

中國邊疆研究的對象包括陸疆和海疆的歷史和現狀,可謂是上下五千年,東西南北中。中國邊疆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與統一多民族中國內地緊密相關,是相互補充、密不可分的,中國邊疆的歷史必須要和全國歷史的發展,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治邊政策,和中國疆域形成和發展進程結合起來。

2.中國邊疆研究的兩大任務

第一,通過研究弄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以及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規律。中國的邊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邊疆居民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規律搞清楚,而且還要把這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搞清楚。因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既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物質力量,又是一種精神力量,它能使人產生一種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要搞清楚中國疆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在不同時期所處的地位及原因,中國邊界形成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國境線形成、變遷的過程等問題。在這個范圍內,具體的事件、具體的人以及生活在邊疆的少數民族的歷史及發展,都是我們的研究范圍。中國邊疆研究的內容既有宏觀的又有微觀的,既有熱點問題也有諸多所謂的“絕學”,它有很多熱點、疑點及難點問題等待我們去研究,它有著廣闊的研究領域。

3.中國邊疆研究的優良傳統

在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邊疆研究形成了優良的傳統,而優良傳統的形成,又進一步促進了中國邊疆研究的持續發展。中國邊疆研究的優良傳統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總結,如從中國邊疆研究發展的全過程觀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良好學風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則可稱中國邊疆研究優良傳統的兩條主線。

第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良好學風。讀萬卷書,就是指中國邊疆研究者大量地閱讀掌握有關文獻材料,以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和解決新問題;行萬里路,則是指中國邊疆研究的發展也依賴于邊疆研究者深入遼闊的邊疆地區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進步。就每一個有成就的邊疆研究者來說,其“讀書”與“行路”的經歷可能有很大的差異,而就邊疆研究發展的整體而言,“讀書”和“行路”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數千年中國邊疆研究發展史中,有許多身體力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典范。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祖上世代常做史官,他從十歲起即開始讀古史書,一生博覽群書;他二十歲以后,又多次游覽全國,其足跡遍布四方,不但去過中原大部分地區,還去過許多中原的邊緣(如甘肅東部等)和西南邊疆地區(巴蜀以南,即今川、貴、滇等地)。司馬遷的“讀書”和“行路”經歷為他撰寫不朽名著《史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許多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知識分子(其可能還有官員、軍人、僧侶等身份),當他們有機會涉足遼闊的邊疆地區時,往往都為中國邊疆研究的進步作出貢獻。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讀書”和“行路”既是邊疆研究新知之源,又構成邊疆研究成果之流?!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良好學風與我們現在提倡的讀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是一致的。

第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涉及國家興亡的大事方面,喚起每個國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是我國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從宏觀理論角度分析,每個國民要愛的國家應是不斷發展中的中華多民族統一國家;而如從具體的歷史的角度分析,情況就要復雜得多,因為這里有對具體的國家、國家政權的辨析問題。如何辨析與匹夫有責的國家興亡事,這在我國有著良好的傳統標準,顧炎武講:“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3]從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史角度觀察,一般地講又有地區性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全國性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之分,而后者又是在前者發展與前后兩者交替矛盾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邊疆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邊疆的安危盛衰是與國家興亡緊密相關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關心研討邊疆的安危盛衰就是關心研討國家興亡事。

在20世紀以前的漫長歲月里,絕大多數從事中國邊疆研究的知識分子盡管在社會地位、政治傾向、學術淵源、個人經歷等方面各不相同,他們對國家也可能有各自的理解,但對國家負有責任心和使命感卻在他們當中形成了傳統。在那個時代,邊疆研究與經世致用思想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治學”和“治世”在不同程度上合而為一了。在近代,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經高度發展,邊疆研究事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邊疆研究者對國家興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表現得尤為強烈,不管是有參政經歷的姚瑩、何秋濤,還是學者張穆;不管是官宦徐松,還是他的門客沈垚,他們都是典型的范例?!皣遗d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是邊疆研究學者們對社會活動參與和對社會發展奉獻精神的體現,是我國傳統愛國主義思想的一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安市| 襄垣县| 贺兰县| 漠河县| 会宁县| 新干县| 武夷山市| 弋阳县| 桐柏县| 临猗县| 新田县| 定远县| 呼伦贝尔市| 吴江市| 田林县| 迁西县| 文昌市| 荆州市| 靖远县| 石城县| 湟中县| 河东区| 宝兴县| 晋州市| 利川市| 亚东县| 闻喜县| 抚远县| 年辖:市辖区| 溧阳市| 罗田县| 霍邱县| 响水县| 白沙| 衡阳市| 兰西县| 田阳县| 谢通门县| 绩溪县| 广昌县| 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