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俄華僑華人的歷史與現實
- 寧艷紅主編
- 2173字
- 2025-04-25 19:03:36
一 留學之基筑于歷史
對于處在時刻變化發展中的人類世界而言,每一歷史事件的產生、演化乃至結局都是與一定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因素緊密相連的,有特定孕育條件與深刻內在動因。恩格斯便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4]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歷史問題之時,必先對引致其發生、演進的內外部因素作以客觀深入的探求。誠如列寧所言,研究社會科學問題的最可靠方法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并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a id="w5">[5]
中國人留學俄(蘇)活動在清末民初時期的興起,若追根溯源而論則肇始于中俄國家關系的確立,并在兩國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領域交往不斷深入的基礎之上,伴隨著中俄教育交流活動的開啟而獲得了產生發展的歷史機遇。
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最早可追溯自公元9世紀至10世紀。發源于歐洲東部的俄羅斯,在公元9世紀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基輔羅斯。正是在此時期,羅斯與中國之間發生了商業貿易方面的間接聯系,中國的絲織品等各種制品開始傳入羅斯。[6]但這種間接性質的貿易活動并不能真正促進中俄兩大民族的溝通交流,至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之時,中國與俄羅斯方才產生直接接觸。1223年,蒙古大將速不臺奉命進軍俄羅斯南部,此后俄羅斯之名為中國人所知曉。在中國歷史典籍的記述中俄羅斯有多種稱謂:“其名作斡羅思部,又作阿羅斯,又作兀魯思,又作烏魯斯?!对厥贰纷魑郁斔?,蓋皆蒙語Oros者也。”[7]由蒙古人建立的欽察汗國控制絕大部分羅斯領土之后,即有部分俄羅斯人被送至中國北部,組建起“宣忠扈衛親軍”,為蒙古貴族服役。[8]而蒙古人則通過挾攜中國內地的工匠技師、歌伎藝人、書吏等專門人才,在羅斯傳播了中華文化。此外,蒙古人還將茶葉帶到了羅斯諸公國,俄羅斯上層人士由是喜歡飲用中國茶,而且他們對精美的中國器物和服飾也頗為喜愛,“不但爭相使用穿戴,還用東方語言來稱呼”,“甚至學會了使用算盤來記賬”。[9]蒙古人在羅斯的統治大約持續了兩個半世紀,直至15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初之時,由大公伊凡三世統治的莫斯科公國基本完成了對羅斯各公國的兼并,并擺脫了蒙古桎梏,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就此初步形成。[10]而在中國,朱元璋于1368年率軍攻占元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起明王朝。隨著盛極一時的蒙古帝國的崩潰,中俄之間的聯系出現了歷史斷層,自公元14世紀下半葉起,兩國開始各自獨立發展,彼此之間無論官方抑或民間往來皆難覓蹤跡。
1547年,伊凡四世于加冕典禮上正式采用古羅馬皇帝凱撒的稱號,自稱“沙皇”,標志著軍事封建專制的沙皇制度在俄羅斯的確立。由是,為進一步掠奪更多土地和奴役更多人民,滿足封建貴族對更多利益的渴求,沙皇俄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使得“俄國的歷史”成為“一部國家殖民的歷史”。[11]在此進程中,中國與俄羅斯于17世紀開始建立起國家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沙俄不僅通過武裝侵略對中國領土進行殖民占領,更著意于借助商業攫取利益。有學者對此評價道:“俄國從最初與中國發生關系時起,就讓人家看出它想從與它的鄰邦的接近中撈取什么……而這個目的就是商業。俄國把中國看成是一個未來的市場。”“彼得大帝時期的中俄關系史,實際就是俄國在遠東的商業史以及中國政策對這種經濟關系所發生影響的歷史?!?a id="w12">[12]這就導致沖突與貿易成為其時中俄國家關系的主題,清王朝與沙俄政府圍繞著領土爭端、商貿往來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斗爭與談判。在此期間,兩國分別于1689年和1727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及《恰克圖條約》,對涉及的矛盾與爭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予以規定和解決。
也就是在此時期,中俄關系的演進促成了中俄教育交流活動的產生。在清王朝與沙俄政府交涉日繁的過程中,兩國都感受到語言隔閡問題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尤其是進行尼布楚談判之時,因中俄均缺乏通曉對方語言的專業翻譯,只能啟用熟諳拉丁語而又掌握漢語的在華耶穌會士作為溝通媒介。鑒于耶穌會士的獨立“第三方”身份,故其難以成為溝通中俄關系的長久倚重力量。由此,中國與沙俄都開始著手培養外交、翻譯人才。俄國政府充分意識到此問題的重要性,因而采取“雙管齊下”的策略,既在國內興辦滿、蒙文學校,又向北京派遣東正教駐京布道團和留華學生,以此培養通曉中國語言的外交、翻譯及漢學人才,并配合沙俄對華外交政策開展搜集情報、研讀資料等活動,對中國進行全面研究。[13]相對于俄羅斯的積極態度,其時尚處于鼎盛時期的清王朝則囿于傳統的“天朝上國”政治文化與朝貢體制,不肯“紆尊降貴”派遣留學生赴俄實地學習考察,僅于1708年在北京創設了俄羅斯文館[14],及于1792年在伊犁建立了“伊犁俄羅斯學”[15],用以培養俄語人才。
盡管清王朝對于培養外交、翻譯人才的重視程度較之沙俄相去甚遠,但中俄教育交流畢竟得以發軔。隨著中國與俄羅斯國家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諸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此種教育交流活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從而為中國人赴俄留學的實現奠定了前期基礎,創造了歷史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