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
- 仝艷鋒
- 2字
- 2025-04-28 12:27:52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少數民族文獻遺產作為一種歷史記錄,是借助于一定的記錄符號將少數民族成員各種活動的真實場景和過程記錄于一定的載體之上,因而外在的記錄符號載體符合民族文化表現的基本條件,而蘊含于文獻遺產中的原始知識體系所包含的思想文化信息和各式各樣的隱性信息資源,必須通過使用者熟練解釋并口傳面授,才得以世代相繼而積累傳承下來。民族文獻遺產使用的記載符號有文字、圖畫、圖案、刻畫符號等形式,通過文獻載體直接記錄能夠被普通民眾容易解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信息為顯性信息資源,而隱性信息資源是指如少數民族成員中的個人經驗、特殊人才的技能或蘊含在少數人或普通民眾的記憶中并不為文獻內容所直接記載的信息資源。
民族文獻遺產大多產生于傳統的社會環境中,由特定人員制作、使用、維護、保管,并且在特定的場合使用和誦讀。民族文獻遺產由于制作傳統有著自身的特點如圖畫、音節、文字、排列方式等,歷史的局限如世襲傳承制度、壟斷文字的保守、書寫物質材料的不足、書籍流通的限制、學習傳承人員的身份限定、印刷技術普及傳播范圍小等,普通民眾在接受信息時只能通過儀式活動聽誦、聽解、感受作品,而不能通過視覺的直接閱讀就可獲得文獻信息的全部文化內涵。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資源的接受并不是由個體閱讀活動構成的,而大多數是由集體聽誦活動構成的,并且在林林總總的宗教儀式和民間生活儀禮中完成的,此時儀式過程中的文獻作為其中一部分內容承擔了儀式環節中的重要功能,是引領儀式順利進行的重要物質保證。相對于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由八萬多個漢字共同完成的表意系統,少數民族文字卻用較少的文字完成了對等意義上的歷史信息的儲存。這說明在表意功能上,少數民族文字具有更加寬泛的表意性,所呈現的是一種整體性信息,表達出了更為廣泛的內容,而在表意的具體指向上,漢字則要明確得多。
納西族的東巴圖畫文字可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遠古文字,只有納西族的東巴們至今仍在使用,一般民眾很難能夠準確釋讀,所以東巴文獻一直被視為“天書”。東巴文獻大都由詩體構成,由于東巴圖畫文字的數量有限,所以作為記錄符號的使用,往往是借助于圖畫文字符號的能指,通過象征與隱喻進行所指的意義轉換,使圖畫文字符號在意義的表現上具有了多向性。圖畫文字符號是從一般圖畫中分離出來的,它脫離了藝術與宗教的范疇,而成為一種特殊的存儲信息的手段。從思維發展的角度看,圖畫比結繩和刻木更加形象具體,所以更容易實現信息的存儲與轉換。同藝術和繪畫不同,記事圖畫的線條向著簡單化的方向發展,并逐漸符號化,但它又不同于后來的象形文字,它僅僅提供了一種整體性信息,又同象形文字有著極深的淵源關系。作為簡潔的記錄符號,東巴圖畫文字在完成對納西族歷史文化的記錄過程的同時,也為其他人了解納西族社會提供了原始性記錄,但是這些記錄符號后面的隱性信息資源的完全解讀必須通過東巴等傳統研習、傳承人員才能順利實現。
彝族的畢摩在各種儀式上吟誦經籍時,身邊往往有數位幼年徒弟在逐字逐句地跟隨輕聲誦讀經文。畢摩的領誦起著一種有聲的演誦示范作用,學生跟著畢摩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記誦,積段成章,直到能夠背誦整部經卷后,畢摩才返回來讓學生識字、抄寫經文、釋讀并理解經書,并逐步掌握主持儀式的各種知識。學生從小就跟著老畢摩在各種儀式中修習背誦文獻經典,這實際上觸及了文獻中的內涵隱性信息的重要問題,就是將隱性信息、文化記憶和表演儀式與文獻中記錄符號直接表達出來的書面顯性知識的習得、掌握和運用結合為一體。學生之所以能夠背誦那么多經書,就是因為老畢摩們不僅使用語言、文字的直接手段來傳授各種隱性、顯性知識,而且使用身體姿態和手勢動作參與傳授隱性信息的具體形態展示,而形象的、動態的儀式情境強化了他們對文本顯性信息的理解和記憶。
學習水書同樣也具有相當大的困難,首先水族古文字及運用程序學習、記憶和理解都非常困難,學習水書需要大量時間、精力,需要具備較強的記憶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習水書首先要認識水族古文字,水族古文字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其不同的組合卻表示不同的含義,而且往往是一兩個水族古文字要表示多種意義,這些都是必須掌握的。這就決定了水書文字的隱性信息具有深層次、多樣性、易變性等特點。同時學習、研究水書還需要了解水族民間諸多的生活習慣、生產實踐、環境變化等習俗,如水族社會文化中留存至今的七八百個鬼神信息等,這些都是水書記載內容中顯性信息的社會文化環境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學習水書的過程并非全天都跟隨水書先生學習,而是當水書先生在某些儀式中運用水書時,徒弟以助手的角色間斷地學習,在具體的儀式操作中逐步領悟各種操作規程,學會制作各種祭器,使用一些工具、法器,吟誦口訣等,在能夠獨立掌握各種儀式操作規程之后,才能夠“出師”成為新一代水書先生。這些學習方式就決定了水書隱性信息的學習過程和傳承方式具有獨特的專一性、單向性、指向性和限定性。
傳統上民族文化傳承方式大多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面對面、輔助以身體的展示是傳承的主要手段,所以傳承人身體健康的好壞、記憶的長久維持將直接影響到民族文化的傳承效果與質量,而目前大多數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人年事已高,隱性信息的保存、傳承遭遇到了人員短缺的困境。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傳承人健康狀況開始下降,精力不濟,記憶力已大不如前,甚至少部分傳承人因突發疾病或其他原因,來不及將自身的民族文化記憶全部傳承給下一代,就離開人間,造成民族文獻遺產的間接大量流失,一些文獻的隱性信息將永遠無人能夠準確釋讀。被傳承人大量減少,民族文化傳承呈現出后繼乏人的局面,使得民族文獻隱性信息的延續和傳遞無法得到有效保證,民族文獻隱性信息傳承的完整性勢必遭遇挑戰。
民族文字和語言使用范圍、人群的日益縮減也制約了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傳承釋讀。各少數民族文獻遺產中有大量使用非漢文記載的文獻,由于民族文字使用人口減少,而且民族語言使用者的年齡呈現偏大趨勢,這些民族文獻的釋讀人員急劇減少。民族文字、語言使用范圍受到很多局限,受制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往中的漢語影響,其主要使用范圍限于民間文藝、地方宗教、家庭等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相對不很重要的社會領域,而在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體系中開設民族語言、文字的教育內容,其傳承方式極為有限。從民族語言內部發展來看,民族語言結構發展較緩慢,詞匯加入了大量現代詞匯,這種語言實際上處于受到侵蝕的態勢,只有部分成人和兒童使用自己的本族語言文字,另外部分人已經轉用其他的語言,存在潛在流失的危險——失去兒童使用者。
各少數民族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制約了民族文獻遺產原生性隱性信息的提取,民族文化自我更新能力差,傳統文化內容傳承方式單一、落后,內容缺乏新意,同時外來強勢文化的碰撞,對少數民族文化本質內容造成沖擊。由于社會的發展,民族地區原有的封閉狀態被打破,造成內外文化信息的互動交流,使當地本土文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沖擊下發生各種變化,民族文獻內涵的傳統文化信息自身產生和發展的固有社會傳統環境已經不復存在。外來文化借助于現代傳媒,大肆地傳播與宣傳自身文化,強烈沖擊著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文化視野。少數民族文化的信息內容卻還在沿用傳統口傳心授的古老傳承方式,民族文化傳承方式缺乏必要的完善與創新,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的發展。因此,民族文獻隱性信息在新時期的傳承保護自然也就缺乏后勁與活力。
2013—2014年,筆者承擔了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3批面上項目“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研究”。該項目在界定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概念范圍、分析其表現特征的基礎上,以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保存現狀和制約其長久保存的內外因素為根據,探索隱性信息傳承保護措施,建立保護理論模型。通過項目的研究,為探索全面保存民族文獻遺產信息資源的傳承保護模式,保持民族文化的原始特性,促進民族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綜合效益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項目完成后,筆者并未停止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方面的研究工作,于2014年第1期《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發表了論文《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特征探討》,于2015年第1期《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發表了論文《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存困境研究》,于2018年第3期《檔案學研究》發表了論文《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傳承問題探討》,積累了比較深厚的研究基礎,收獲了比較豐富的研究經驗。對于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表現特征、保存困境、傳承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并且嘗試探索了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的各種措施。
2015年7月,筆者的論文《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特征探討》獲得“山東藝術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16年8月,論文《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存困境研究》獲得山東省檔案學會頒發的“2015—2016年度山東省檔案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6年12月,論文《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存困境研究》獲得山東省教育廳頒發的“2016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7年9月,論文《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特征探討》獲得“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
有鑒于以往的研究基礎,結合十年來的深入思考,才有了本書更加完善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對部分民族文獻遺產收藏機構、研究機構以及文獻產生地域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民族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經驗,以其中的隱性信息為研究對象,致力于隱性信息的保護手段和保護措施研究,從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提取方式、語言文字傳承人的培養、隱性信息的存儲再現、原生性活態傳承的社會環境保障、顯性化傳播途徑的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多角度綜合探索。
本研究以少數民族文獻遺產中的隱性信息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民族文獻遺產中隱性信息的表現特征,在對當前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保存現狀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探討制約其保存的各項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條件。本研究致力于民族文獻遺產中隱性信息的傳承保護研究,從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提取方式、文獻使用語言文字的傳承人的培養、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內容的存儲再現形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活態原生性傳承保護的社會環境保障、隱性信息顯性化傳播途徑的創新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的全面、綜合探索。
通過本書的研究,能夠為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傳承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從選擇技術保障措施、完善傳承人員培養制度、擴大文獻傳播范圍、長久留存文獻遺產信息等角度推進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保護工作,進而為傳承保護優秀的民族文獻遺產、避免民族文獻遺產信息的無形流失提供基礎性保護工作,為全面保護民族文獻遺產探索切實可行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