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研究內容

一 研究目標

(一)嘗試從傳承人員的培養扶持、文獻語言文字的普及傳播等方面建立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活態、原生性傳承保護機制。重新認知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基本形態和重要價值,對于長期忽視的隱性信息有針對性地重建保護措施提供理論基礎。

(二)探索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顯性化傳承保護的方式,選擇最佳的信息外化表現形式、記錄技術、存儲載體以及存儲格式之間的通用性轉換等技術性保障措施。隱性信息的顯性化技術受制于現代科技的發展水平,在近年來數字記錄、數字視頻、視頻會議、共享電子文件、信息采集、網絡傳輸等方面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這些技術可以應用于顯性化過程中,為存儲、傳播顯性化后的隱性信息提供技術支持。

(三)探求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顯性化傳播公開途徑,以促進文獻遺產信息的普及傳播,從而為傳承保護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創造積極的社會文化環境。顯性化后的隱性信息傳輸給更多的人群,可以獲得更加廣泛的生存機會,同時為民族文獻遺產實體、信息的雙重保護提供更加穩定長久的手段。

二 具體內容

(一)分析隱性信息的表現特征:厘清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概念范圍,分析隱性信息的表現特征,對其顯性信息、隱性信息及民族文化、民族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

(二)分析隱性信息的保存困境:在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在當代社會環境中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傳承人員、語言文字、顯性記錄和普及傳播等保存狀態,尤其是當代社會中保存困境的表現特征。

(三)分析隱性信息的傳承困境:在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傳承過程中,由于年老傳承人知識體系更新的限制、傳承方法的落后、年輕一代知識積累的快速增加等原因,隱性信息的傳承陷入了傳承生態環境改變、傳承的社會根基動搖、傳承人文化心理弱化、年老傳承人傳承方式固化和年輕傳承人傳承意愿消極的困境。

(四)分析制約隱性信息保存的因素:通過分析保存過程、傳承階段中的困境,探求制約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長久保存的自身內部因素和外部社會環境因素,包括使用的語言文字、傳承方式、生存環境和傳承人員。

(五)探索隱性信息的顯性表達方式:通過口傳面授的即時傳播、儀式實踐的動態展示、實物記錄的靜態展示以及對隱性信息的直接解讀等提取形式,可以實現對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顯性化展現。

(六)探索隱性信息的保護措施:探索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傳承人員傳承保護的手段、民族文獻遺產語言文字的傳播普及方式、隱性信息的顯性化記錄方式、顯性傳播手段。具體的組織措施包括建立隱性信息研究基地、建設長久保存隱性信息的數據倉庫、健全隱性信息的收集共享機制、改善隱性信息傳承人員的文化生態環境和創新隱性信息傳播途徑等手段。

(七)建立隱性信息保護的理論模型:以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保存現狀、制約因素為基礎,以具體的保護措施為依據,結合民族文化、文獻管理、信息管理、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理論,嘗試建立保護理論模型。

三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保護研究并沒有現成可以依據的學科理論基礎,本研究嘗試從文化遺產、文獻學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進行切入,理論依據和現實實踐將從各學科的相關角度集中于本研究的落腳點,結合各學科的基礎理論應用于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護的研究,是本研究要解決的關鍵理論問題。

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形式多種多樣,如何針對不同形式的隱性信息來選擇適合的顯性化表達形式是本研究將要解決的技術性關鍵難題。

四 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

本研究以文化遺產學、信息管理學為主,結合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開展綜合研究,從民族文獻遺產的物質實體出發來切入隱性信息的非物質屬性,進而對民族文獻遺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進行顯性化傳承保護研究。

本研究注重普遍與典型相結合的研究對象選擇,以納西族東巴文獻遺產、彝族畢摩經書、水書文獻、清水江苗侗文書等具有特色的民族文獻遺產為重點研究對象,采用綜合研究和案例分析、實地調查與文獻研究、理論歸納與實證研究、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多角度研究。

本研究共分五個階段進行,具體如下圖所示:

第一階段:研究的前期準備階段,提出并解釋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概念內涵,分析其表現特征。選擇具有典型特征的民族文獻遺產,確定適宜的民族文獻遺產的生產地域、收藏機構和研究機構為主要研究對象。

第二階段:研究的實地調查階段,對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保存現狀特征進行實地調查,采集隱性信息的傳承保護方式、語言文字的普及傳播和文獻遺產信息開發狀況等各項資料數據。

第三階段:研究的數據分析階段,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歸納總結,綜合多角度比較評估不同民族文獻遺產的隱性信息傳承保護狀況和內外制約因素以及顯性化保護操作的可行性。

第四階段:研究的理論提升階段,歸納總結數據資料,優選隱性信息顯性化表現形式、記錄方式、存儲形式等技術性保障措施,建立隱性信息保護的理論模型。

第五階段:研究的完善結題階段,科研論文、研究報告的撰寫和結題材料的整理。

五 創新之處

(一)本研究首次在民族文獻遺產的研究中提出并闡釋隱性信息的概念內涵,探討隱性信息在民族文獻遺產中的理論范疇和表現特征,填補了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方面的研究空白。專注于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傳承保護研究是本研究的特色與理論創新。

(二)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原生性,避免文獻遺產語言文字的無形流失,最大限度地留存文獻遺產的隱性信息,把握信息顯現特征、選擇適宜的傳承保障方式、尋求最佳的傳承保護機制是本研究的實際應用創新。

(三)本研究的重要創新之處還在于探索全面保存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的傳承保護模式,以保持民族文化的原始特性,促進文獻信息傳承保護綜合效益的提升。


[1] 巴莫曲布嫫:《口頭傳統與書寫傳統》,《讀書》2003年第10期。

[2] 羅正副:《調適與演進:無文字民族文化傳承——以布依族為個案的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09年。

[3] 郝樸寧、李麗芳:《東巴圖畫文字符號的意義生成》,《現代傳播》2006年第2期。

[4] 陳洪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信息資源轉換模式研究》,《現代情報》2008年第9期。

[5] 李曉菲:《少數民族社會“未編碼知識”的管理與創新》,《中央民族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6] 歐陽佩瑾:《民族地方性知識的隱性表象及其顯性化》,《銅仁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7] 楊昌斌、歐陽佩瑾:《民族文化信息的載體特征與圖書館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模式探析》,載中國圖書館學會《以人為本 服務創新》,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241頁。

[8] 楊杰宏:《“非遺”語境下民族文獻整理的路徑思考及實踐》,《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9] 鄭邦坤:《隱性知識信息組織研究》,《情報雜志》2004年第7期。

[10] 仝艷鋒:《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特征探討》,《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年第1期。

[11] 仝艷鋒:《論民族文獻遺產內涵信息的生存環境——以納西族東巴文獻遺產為例》,《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0年第2期。

[12] 仝艷鋒、羅茂斌:《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組織模式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年第2期。

[13] 仝艷鋒:《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保存困境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5年第1期。

[14] 仝艷鋒:《民族文獻遺產隱性信息傳承問題探討》,《檔案學研究》2018年第3期。

[15] 安群英、羅新本、謝木剛等:《彝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與利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6] 龍澤江、羅康智:《關于建立錦屏文書數據庫的思考》,《凱里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17] 梁雪花:《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采集方法研究》,《中國檔案》2012年第1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巴林左旗| 喜德县| 霍山县| 乌审旗| 沙田区| 鱼台县| 红桥区| 鹤庆县| 祁门县| 泸溪县| 吕梁市| 江西省| 普宁市| 九台市| 郧西县| 开阳县| 漾濞| 望江县| 双峰县| 湟源县| 逊克县| 鹰潭市| 高淳县| 淮南市| 麦盖提县| 杭州市| 夏津县| 南康市| 西峡县| 明溪县| 梓潼县| 凤城市| 宜丰县| 汉川市| 虞城县| 芦溪县| 崇阳县| 绍兴市| 察哈|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