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宋文學研究
- 孫耀慶
- 3511字
- 2025-04-28 10:47:22
三 劉宋散文家與散文創作概況
嚴可均《全上古》錄劉宋作家278 人,文1379 篇(不含賦),所涉及之文體有詔、策、令、表、章、奏、議、書、誄、哀策、吊、論、序、銘、頌、贊等。下面我分類進行概述。
(一)詔、策、令、表、章、奏、議等
詔、策、令等類文,上言于下也。表、章、奏、議等類文,下達于上也。前一類的創作,在劉宋時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皇帝自作,如宋文帝《封功臣詔》《下眾官詔》,孝武帝《親蠶詔》《經王弘墓下詔》等。另一種是由文人代作,傅亮就是劉宋前期的重要文筆之臣,時表策文誥,皆出于其手,如其在追隨劉裕北伐時作《為宋公修張良廟教》《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4] 等。這一類文章內容較為平淡單一,風格雅致典正。
表、章同體,用以言政事、表哀情及朝賀、勸進、辭官、謝恩等。言政事,如何承天《上元嘉歷表》《奏改漏刻箭》,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徐羨之《奏論郊配》等;謝恩,如謝靈運《封謝康樂侯表》,謝莊《謝賜貂裘表》;辭官,如謝莊《讓中書令表》《讓吏部尚書表》等。表哀情,如謝靈運有《自理表》,是其為孟顗所陷構,為申訴冤屈、洗脫罪名的自辯之作。竟陵王劉誕作有《奉表自陳》,是其因功勛卓著招致孝武帝的猜忌與逼迫,為洗脫嫌疑、自證清白而作。文章表現了對兄弟之情的失望,對孝武帝人格的鄙視,言辭激烈,氣勢充沛。
奏、啟、議、對。奏可以分作兩類,一類為陳事之奏,所述為經國之公事。如駱達《奏陳天文符讖》、蕭摩之《奏鑄象造寺宜加裁檢》、錢樂之《奏詳何承天元嘉歷》;另一類為彈劾之奏,臣下同僚之間彈劾過錯,如蔡廓《奏彈謝察》、何尚之《密奏庾炳之得失》、荀伯子《奏劾何尚之》、荀赤松《奏劾顏延之》等。啟者,開也,亦主要用于陳政言事,如王曇首《南臺不開門啟》、蕭惠開《斬吉翰子啟》、顏測《大司馬江夏王賜絹葛啟》等。議與對,皆為“周爰咨謀”,議,即議政;對,即對策。如蔡廓《復肉刑議》、蔡興宗《申坦子令孫罪議》、謝元《刑法議》、顧法《大明六年舉秀才對策》等。劉宋此類文章注重時政,文風質樸。
(二)哀、誄、祭、吊等
嚴可均《全宋文》收哀祭文 24 篇,包括哀辭、誄、哀策文、吊文等。
顏延之現存哀祭文6篇,分別為《陶征士誄》《陽給事誄》《宋元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祭屈原文》《為張湘州祭虞帝文》《祖祭弟文》,其中前四篇為《文選》所收。就藝術成就來看,以《陶征士誄》成就最高,文章稱頌了陶淵明于亂世中潔身自好的人格精神,表達了對逝者的深切追念及感激,文采斐然,情感濃郁。
謝莊現存哀祭文4篇,分別為《宋孝武帝宣貴妃誄》《黃門侍郎劉琨之誄》《孝武帝哀策文》《皇太子妃哀策文》。《文心雕龍》:“誄之為制,蓋選言錄行,傳體而頌文,榮始而哀終。論其人也,瞹乎若可覿;道其哀也,凄然如可傷。此其旨。”[5] 他的誄文突破了傳統的寫作范式,不再在序文中為逝者立傳,記述其生平遭際。序文與正文一樣,均表現存者對逝者的沉痛悼念。《宋孝武帝宣貴妃誄》一文中間采用了騷體句法,氣勢流動多變,情感哀怨深沉,文學性較強。
王微有《以書告弟僧謙靈》哀悼其弟王僧謙,情感復雜,有愧疚、痛惜、悲傷等,形式靈活,采用散體句法,文氣流暢。其他,顏延之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王僧達有《祭顏光祿文》,卞伯玉有《祭孫叔敖文》等。
哀祭文在劉宋散文中較為突出,抒情強烈,內涵深厚,形式優美,氣勢貫通,可算得上是劉宋散文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類。
(三)論、辨、說等
劉宋時期有為數不少的史論文與論說文。史論文以范曄成就較高,其在《獄中與諸甥書》云:“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諸志,前漢所有者悉令備。雖事不必多,且使見文得盡。又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意復未果。”[6] 其《二十八將傳論》打破了“議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職”的看法,而認為光武帝“鑒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治平臨政,課職責咎”[7],肯定了其用意及于諸功臣之好處。其立論新穎,邏輯清晰,析理透徹,層層遞進,嚴整周密。
論說文中,其中關于佛學義理的論辯之文甚為引人注目。謝靈運有《與諸道人辨宗論》,慧琳有《均善論》,何承天有《與宗居士書論釋慧琳白黑論》《答宗居士書》《重答宗居士書》《答顏光祿》《重答顏光祿》《報應問》《達性論》,顏延之有《釋何衡陽達性論》《重釋何衡陽達性論》《又釋何衡陽達性論》,宗炳有《答何衡陽書》《又答何衡陽書》《明佛論》,劉少府有《答何衡陽書》等。此類文章旨在申明觀點,表述義理,不講究句式的整齊與語詞的華美等,文風較為質樸。郭預衡先生在《中國散文史》評何承天《報應問》云:“通俗質樸,道理說得很透”,“旨在持論,不假虛辭”[8]。
其他,傅亮有《演慎論》論述了“慎”的重要性以及實踐“慎”的艱難性,表現了仕途艱險及其作者的憂懼。顧愿有《定命論》,徐爰有《渾儀論》等。
劉宋時期的史論文及論說文,重視內容的表達,不刻意追求形式的華美,繼承了魏晉散文質樸的特質。
(四)書牘文
劉宋時期的書牘文內容駁雜。有關涉政治軍事的,如宋武帝《與臧燾書》《函書付朱齡石》《與驃騎道憐書》,宋文帝《就拓跋燾求馬》,劉義恭《與朱修之書》《與王玄漠書》等;有討論禮儀的,傅亮《與蔡廓書》,蔡廓《答傅亮書》,范泰《與司徒王弘諸公論道人踞食》,鄭鮮之《與沙門論踞食書》等;有親人存慰的,如文帝劉義隆《與彭城王義康書》《與江夏王義恭書》,蔡廓《與親故書》《答妻郄氏求夏服書》,雷次宗《與子侄書》,謝靈運《與弟書》《答弟書》,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等;有朋友相交的,如王徽《與何偃書》,劉彥之《與友人蕭斌書》,顏延之《與王曇生書》,袁淑《與何尚之書》等;有討論佛學、儒學的,如謝靈運《答王衛軍問辯宗論》,宗炳《答何衡陽書》《答顏光祿書》,蔡廓《答傅亮書》,雷次宗《答袁悠問》《答蔡廓問》等。有舉薦與拒薦的,如羊希《與孫洗書稱陸法真》,王微《報何偃書》等。
這些文章關于佛學、儒學等問題進行探討的,內容豐富,篇幅較長。關于親人、朋友間互相慰問、酬答的,篇制相對較短,情感色彩較為濃厚。語言均較為精練,句式自由,文風質樸。
(五)序文
劉宋現存序文有50 余篇。有詩序,如謝靈運《述祖德詩序》《贈宣遠詩序》《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袁淑《游新亭曲水詩序》等;賦序,如傅亮《感物賦序》,謝靈運《羅浮山賦序》《感時賦序》《撰征賦序》,顏延之《白鸚鵡賦序》《赭白馬賦序》,鮑照《觀漏賦序》《野鵝賦序》等;贊序,如謝靈運《和范光祿抵恒像贊序》,謝惠連《仙人草贊序》等;頌序,如何承天《社頌序》,鮑照《河清頌序》等;銘序,如謝靈運《佛景銘序》,鮑照《凌煙樓銘序》等;誄序,如謝靈運《廬陵王誄序》《廬山慧遠法師誄序》,顏延之《陶征士誄序》《陽給事誄序》,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序》等;祭文序,如謝惠連《祭古家文序》等。其他還有畫序,如宗炳《獅子擊象圖序》《畫山水序》等;著述序,如釋道朗《大涅梁經序》,釋慧觀《法華宗要序》等。
劉宋序文以散體為主,句法不拘一格,靈動多變,樸素自然。亦有駢體,如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通篇四六文,語詞精巧,風貌華麗典雅。
(六)銘、箴、贊、頌及其他文體
劉宋時期還有銘、贊、諧隱等其他類文體。
銘,劉勰釋云:“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盛德”[9]。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10]。孝武帝有《祀大一牛鼎銘》,何偃有《常滿樽銘》,謝靈運有《書帙銘》,顏延之有《右光祿大夫西平靖侯顏府君家傳銘》,鮑照有《凌煙樓銘》《石帆銘》《飛白書勢銘》等。其中鮑照的《石帆銘》是一篇山水散文,氣象壯大,語句凝練,藝術成就甚高。
箴,劉勰釋云:“箴者,針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11]。謝惠連有《目箴》,顏延之有《大筮箴》,徐爰有《食箴》等。
贊,劉勰釋云:“贊者,明也,助也”[12]。孝武帝作有《景陽樓慶云贊》,劉義恭有《華林四瑞桐樹甘露贊》,王微有《茯苓贊》《禹馀糧贊》《桃飴贊》《黃連贊》,孔甯子有《水贊》,殷景仁有《文殊像贊》《文殊師利贊》,謝靈運有《王子晉贊》《和范光祿祗洹像贊》《維摩經十譬贊》《侍泛舟贊》,謝惠連有《松贊》等。其中孝武帝的《景陽樓慶云贊》刻畫了慶云的搖曳朦朧之貌,較為形象生動。謝惠連的《松贊》寫了青松的高聳挺拔,贊頌了其孤高傲直的品格。
頌,劉勰釋云:“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13]。劉義恭有《嘉禾甘露頌》,何承天有《釋奠頌》《社頌》《白菊頌》,謝靈運有《無量壽佛頌》,顏延之有《赤槿頌》《碧芙蓉頌》,沈演之有《嘉禾頌》,鮑照有《清頌》《佛影頌》等。
此外,還有詼諧文,以袁淑的《驢山公九錫文》《大蘭王九錫文》《常山王九命文》等為代表。揭文,如鮑照的《瓜步山揭文》。箋文,如袁淑的《勸進箋》。等等。